濕地水鳥

濕地水鳥

濕地水鳥是指在生態上依賴於濕地,即某一生活史階段依賴於濕地,且在形態和行為上對濕地形成適應特徵的鳥類。它們以濕地為棲息空間,依水而居,或在水中游泳和潛水,或在淺水、灘地與岸邊涉行,或在其上空飛行,以各種特化的喙和獨特的方式在濕地覓食。

基本介紹

濕地水鳥是指在生態上依賴於濕地,即某一生活史階段依賴於濕地,且在形態和行為上對濕地形成適應特徵的鳥類。它們以濕地為棲息空間,依水而居,或在水中游泳和潛水,或在淺水、灘地與岸邊涉行,或在其上空飛行,以各種特化的喙和獨特的方式在濕地覓食。無論它們在濕地停留的時間是長還是短,是日棲還是夜宿,是嬉戲還是覓食與築巢,濕地水鳥在喙、腿、腳、羽毛、體形和行為方式等方面均會顯示出其相應的長期適應的特徵。

全球候鳥遷徙路線(引自濕地國際,2006)全球候鳥遷徙路線(引自濕地國際,2006)

濕地水鳥包括了潛鳥目、目、鸛形目、紅鸛目、雁形目和鴴形目(海雀除外)的所有種類,以及鵜形目、鶴形目和佛法僧目的部分種類。有學者認為濕地水鳥還應包括海鳥,但鸌形目、鵜形目的鸏、鰹鳥、軍艦鳥和鴴形目的海雀、賊鷗等屬遠洋性海鳥,它們的生活史主要在海洋及其遠洋島嶼上完成,基本上不依賴於濕地,故也有學者認為遠洋性海鳥不應列入濕地水鳥之範疇。此外,與濕地關係密切、經常棲息於濕地的鳥類還有隼形目、鵑形目、鴞形目、形目和雀形目的許多種類。因此,將依賴於濕地和經常棲息於濕地的鳥類一併統稱為濕地鳥類。

適應特徵

由於濕地類型的多樣、面積的不同、水流速度與深度的變化、食物種類和分布特點的差異,以及濕地與其他類型棲息地關係的多樣,導致濕地水鳥在形態與行為上出現了各種不同的適應方式。其中多數適應特徵與其如何在濕地中有效獲取其所需食物密切相關。

濕地充滿著各種各樣的魚、蝦、貝、螺、蠕蟲和水生植物等可作為食物的生物。為了獲得這些種類、大小與分布差異頗大的食物,濕地水鳥發展出形態各異的喙。它們或短或長,可上翹也可下彎,有的尖端如針般銳利,亦有的異常粗鈍,更有成扁平狀,甚至歪向一邊的鳥喙。為了獲得分布在不同水深的食物,濕地水鳥還在腿和腳等身體相關部分發展出相應的適應特徵。如,鴴鷸類等短腿濕地水鳥只在泥灘地或較淺的水域中行走和尋找食物,其喙和頸長度亦相應較短;鷺類、鸛類、鶴類等則可憑藉其長腿在較深的水域中行走,並通過其長喙和長頸在水中覓食。當水深達到即便是長腿種類亦不能涉水行走時,游泳就成為水鳥在水中的最佳活動方式。例如,雁鴨類就依靠在水面游泳和潛水獲取水體中不同深度的食物。此時,長腿對鳥類的濕地生活與覓食不僅不再重要,相反會影響其游泳,進而影響其活動與覓食。鳥類為了便於在水中游泳和潛水,在進化過程中,有些種類的腿變短,且位置相對後移,趾間出現各種類型的蹼,有常態蹼足、凹蹼足、全蹼足瓣蹼足等。有些濕地水鳥(如鷗類等)還採用在水面上空飛行的方式尋找食物。一旦發現食物,便如箭般迅速飛入水中,或潛入水中捕獲,這類濕地水鳥的形態特徵表現為翅長而尖,善於飛行,喙強壯,利於捕食。濕地水鳥不僅在形態上產生了各種適應特徵,而且在行為上亦形成了許多獨特的適應特徵,並根據食物類型的不同採取多種多樣的覓食策略。例如,環頸鴴Charadriusalexandrinus在灘涂上快步行走以啄食可見食物;黑腹濱鷸Calidrisalpina以喙探試土表下方的食物;大杓鷸Numeniusmadagascariensis可將喙探到泥灘深處找尋食物;反嘴鷸Recurvirostraavosetta以其上翹的喙在淺水中左右掃動,以攪動底泥而驚動底棲昆蟲或甲殼類動物再行捕食;紅頸瓣蹼鷸Phalaropuslobatus覓食時常先在水面打轉,造成漩渦水流,並激起水底的食物,以利於取食;蠣鷸Haematopusostralegus會用特殊的喙翹開雙殼貝;翻石鷸Arenariainterpres的覓食方式就像其名字一樣,它可將石頭翻起,覓食隱藏在下面的食物。又如,在捕食魚類為生的濕地水鳥中,有的鳥輕輕涉水或佇立水中,凝視水中魚兒,伺機而動,以精準而凌厲的動作捕捉魚類(如各種鷺類);有的鳥可在水面上下翻飛,發現獵物時,立即下降捕捉泛在水面的魚類,或潛入水中追捕魚類(如各種鷗類);有的鳥類緊貼水面飛行,以下喙撲入水中“分水”,將魚收集入口而食之(如剪嘴鷗);還有的鳥在水面游泳,將頭、頸鑽入水中覓食,或潛入水中覓食(如和鸕鶿等)。除了上述適應特徵外,濕地水鳥在有效獲取食物的同時,為了減少水體的不利影響,在其他方面也有相應的適應特徵。例如,濕地水鳥往往有發達的尾脂腺,它們用喙啄取其所分泌的油脂,並塗抹於羽片上以保護羽毛和防水,使之游泳和潛水時羽毛不易被水浸濕。另外,濕地水鳥的絨羽十分發達,形成鬆軟的隔熱層,起著非常有效的保溫作用,使它們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在水中維持恆定的體溫。

生態類型

由於濕地類型的不同和濕地水鳥適應方式的差異,濕地水鳥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生態類型,其中主要有游禽和涉禽等兩種類型。
(1)游禽是適應在水中游泳、潛水捕食生活的鳥類。包括潛鳥目、目、鸌形目、鵜形目和雁形目的所有種類,以及鷗類。其中鸌形目和鵜形目的鸏科、鰹鳥科和軍艦鳥科為遠洋性海鳥;雁形目的鴨、雁和天鵝等往往被人們稱之為水禽。由於鷗類在生活習性上適應游泳,有學者認為應歸入游禽類;但又由於鷗類在形態和演化關係上與鴴鷸類相近,也有學者將其歸為涉禽。可見,鷗類是介於游禽和涉禽之間類型的濕地水鳥,那就稱其為善游泳涉禽和善涉行游禽。
游禽能在各種類型的水域活動,從海洋到內陸河流、湖泊都有游禽的身影,有的在淺水灘覓食,有的在一定深度的水域潛水覓食。游禽多喜群居,經常成群活動。體型大小相差懸殊,如卷羽鵜鶘Pelecanuscrispus長可達180cm,而小Tachybaptusru?collis體長只有20cm左右。游泳和潛水是游禽在水中的主要活動形式,它們的羽毛往往厚而緻密、絨羽發達,構成有效的保暖層;多數種類的尾脂腺能分泌大量油脂,用喙塗抹在羽毛表面可用來防水。游禽的腿短而側扁並從身體中央後移,後移程度可反映其潛水能力。一般腿越偏向身體後部的潛水能力越強,潛水越深;反之則不善潛水。游禽趾間具蹼,在游泳或潛水時,雙腳直伸至尾後划動,有如船槳。游禽蹼的發達程度存在種類差異,如普通鸕鶿Phalacrocoraxcarbo四趾間均有蹼相連,叫全蹼足;鴨雁類是三趾間有蹼,稱為常態蹼足;鷗類的趾間蹼不是很發達,稱為凹蹼足;而像的各趾兩側均有蓮花瓣狀的皮褶,稱為瓣蹼足。
游禽的嘴型與其食性或捕食方式相關,有的嘴尖而具利鉤(如鵜鶘和鸕鶿),有的在嘴緣有成排的鋸齒(如秋沙鴨),使其捕魚時防止獵物滑落;有些種類(如雁鴨類)具扁嘴,且在嘴喙有成排的櫛板,用以濾食小型水生生物。游禽一般在近水區域營巢,巢比較簡陋,有的在水面上營浮巢(如類),有的在水邊地面以絨羽和草莖築巢(如雁鴨類),有的在樹上、灌叢和岩縫中用樹枝營編織巢,並墊以羽毛和草莖等(如鷺類、鸕鶿和鵜鶘),有的直接產卵在岩石洞穴內(如鸌形目鳥類)或甚至直接產卵在岩石和地面上(如潛鳥類和燕鷗類)。許多游禽會選擇在島嶼築地面巢,多成群且地點固定,往往形成非常壯觀的鳥島。鸌形目、鵜形目、鸛形目和鶴形目的絕大多數鳥類的雛鳥屬於晚成鳥;而潛鳥目、目、雁形目和鷗類的雛鳥屬於早成鳥。(早成鳥:雛鳥孵出時發育較充分,被有密絨羽,眼已張開,腿腳有力,在絨羽乾後,即可隨親鳥覓食。)(晚成鳥:雛鳥出殼時尚未發育充分,體表光滑或微具稀疏絨羽,眼不能張開,不能獨立生活,由親鳥餵食,待在巢內完成發育後才能獨立生活。)游禽大多有遷徙的行為,且多數在北半球繁殖,並於每年的秋季集結成大群南遷到比較溫暖的水域越冬,至翌年春季再返回北方的繁殖地。其中雁形目鳥類常常做南北向跨越大陸的遷徙,鸌形目鳥類沿赤道地區做東西向遷徙,而鷗形目則往往沿大陸海岸做跨越海洋的遷徙。
(2)涉禽是一類適應於在淺水或岸邊棲息生活的鳥類。包括鸛形目,紅鸛目,鶴形目的鶴、秧雞、秧鶴、日與日鳽等科和鴴形目(鷗類除外)的所有種類,均為濕地水鳥。涉禽體型大小相差懸殊,大者如赤頸鶴Grusanti-gone,體長可達170cm以上,小者如小濱鷸Calidrisminuta,體長只有14cm左右。涉禽雖然在水邊生活,但游泳能力一般,善於飛行,且姿態優美。為了適應涉水捕食的生活習性,涉禽的嘴、腳和頸部比其他生態類群的鳥類顯著更長。腿長適於涉水,腿的長度與其能夠涉水的深度直接相關。涉禽的脛部和跗跖部一般為角質鱗片所覆蓋,且不具羽毛,以利其涉水行走;趾間有時具蹼,但與游禽不同,涉禽的足蹼僅存在於趾間基部,稱為半蹼或微蹼,主要作用是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利於在濕地上行走;有些種類(如秧雞、水雉)的腳趾細長,能在蓮葉或浮萍上疾走。
鸛形目和鶴形目鳥類為大型涉禽,兩者的外形及生活習性相近,以魚、蛙等大型水生生物為食,嘴粗壯而銳尖,有如魚叉,捕食方式是以靜伺或潛行啄捕為主;或嘴端扁平有如湯匙(如琵鷺),覓食時迎著水流將嘴尖插入水內,左右晃動頭部來搜尋獵物。鸛形目鳥類的後趾發育,能棲樹握枝,而鶴類後趾退化,從不樹棲,不能握枝。
鴴形目鳥類為中小型涉禽,是一群被稱之為濱鳥的濕地水鳥,包括鴴、鷸、濱鷸、杓鷸、塍鷸、反嘴鷸、長腳鷸、蠣鷸、沙錐、翻石鷸和麥雞等主要類型。它們生活在潮汐港灣的泥地和濕地上,通常具長腿、尖喙和長而尖的翅。它們的嘴較細弱,而且隨取食方式不同有多種形態,主要在海岸的潮間帶或河、湖的岸邊啄食螺類等小型水生生物,邊覓食邊行走,十分迅捷。其覓食方式分觸覺性覓食和視覺性覓食。典型的視覺性覓食方式為“啄—奔—啄”,通過快速奔跑再一個急停,取食灘涂表面來不及躲入泥沙深處或淺水中的底棲生物,並有單啄、翻動啄食和多次啄食等幾種形式。這種覓食方式受到個體間的覓食干擾很大,因此它們在覓食時儘可能地減少個體間干擾,而行單獨或低密度分散覓食(以鴴類為主)。觸覺性取食是將長喙插入泥中,靠喙對食物的感覺來探搜覓食,有單次探搜和多次探搜等形式。覓食時,它們的運動距離較短,長喙深入泥中探搜較長時間才抬頭轉移。因此這類水鳥覓食時個體間相互干擾少,可成群覓食(以鷸類為主)。
涉禽的尾大多較短,大型種類的翅長而寬,可做短距離的翱翔;小型種類(如鴴鷸類)翅短而尖,飛行迅速而靈活,體羽多數以灰、褐為主,與沙灘泥沼的顏色十分接近,是有效的保護色。
涉禽一般在樹上、草叢中或岩縫、屋頂上(如鸛類)或淺水地帶草叢中(如鶴類)營巢,以樹枝及草莖編巢;有些種類的巢十分簡陋,一般是在水邊地面挖一淺凹,不加巢材鋪墊(如鴴鷸類),但它們卵的顏色與環境相似,很難被發現。不少涉禽可以在距離濕地較遠的樹林中集群營巢,甚至可以混群集群營巢,形成極為壯觀的濕地水鳥營巢地(如鷺類)。鸛形目鳥類的雛鳥為晚成鳥;鶴形目和鴴形目的雛鳥屬於早成鳥。 涉禽大多為遷徙性鳥類,它們通常從一個半球飛到另外一個半球。與游禽一樣,涉禽的大多數在北半球繁殖,秋季南遷到比較溫暖的濕地區越冬,第二年春季返回北方繁殖地。當然也有一些種不做長距離遷徙,只進行中等距離的遷徙,以便找到其適合的棲息地,但是它們不採用季節性遷徙的方式

基本概況及其分布特徵

據統計資料顯示,我國有濕地水鳥12目32科271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水鳥有10目18科56種,屬國家保護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水鳥有10目25科195種。按居留型可分為夏候鳥、冬候鳥、留鳥和旅鳥4類,其中大部分是候鳥和旅鳥。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占54%;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有記錄的就有9種,占60%;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占30%。我國濕地水鳥的分布是與各地的氣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特點相適應的。北方處於寒溫帶和溫帶,種類以夏候鳥和旅鳥占優勢;南方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種類以冬候鳥和留鳥占優勢。很多水鳥都是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
中國分布有濕地水鳥262種,其中潛鳥目4種,目5種,鵜形目8種,鸛形目34種,紅鸛目1種,雁形目50種,鶴形目28種,鴴形目121種,佛法僧目11種;含國家重點保護物種52種,一級重點保護的有黑鸛CICONIAnigra、白鸛Ciconiaciconia、東方白鸛Ciconiaboyciana、朱䴉Nipponianippon、中華秋沙鴨Mergussquamatus、白鶴Grusleucogeranus、赤頸鶴、白頭鶴Grusmonacha、黑頸鶴Grusni-gricollis、丹頂鶴Grusjaponensis等;二級重點保護的有42種;世界受脅物種42種;白肩黑䴉Pseudibisdavisoni、白鶴、黃頰麥雞Vanellusgregarious、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bern-steini為極危物種;白腹鷺Ardeainsignis、海南鳽Gorsachiusmagni?cus、栗頭鳽Gorsachiusgoisagi、東方白鸛、朱䴉、黑臉琵鷺Plataleaminor、鴻雁Ansercygnoides、中華秋沙鴨、白頭硬尾鴨Oxyuraleucocephala、丹頂鶴、小青腳鷸Tringaguttifer、勺嘴鷸Eurynorhynchuspygmeus等為瀕危物種;斑嘴鵜鶘Pelecanusphilippensis、卷羽鵜鶘、黃嘴白鷺Egrettaeu-lophotes、禿鸛Leptoptilosjavanicus、小白額雁Ansererythropus、紅胸黑雁Brantaruficollis、花臉鴨ANASformosa、棕頸鴨Anasluzonica、雲石斑鴨Marmaronettaangustirostris、青頭潛鴨Aythyabaeri、赤頸鶴、白枕鶴Grusvipio、白頭鶴、黑頸鶴、花田雞Coturnicopsexquis-tus、林沙錐Gallinagonemoricola、黑嘴鷗Larussaundersi、遺鷗Larusrelictus等為易危物種。
中國濕地水鳥的地理分布,在北方以溫帶和寒溫帶種類為主,夏候鳥和旅鳥占優勢;在南方以熱帶和亞熱帶種類為主,留鳥和冬候鳥占優勢;同時,許多濕地水鳥表現為北方繁殖,南方越冬。由於中國疆域遼闊、南北跨度大,從熱帶到寒溫帶,從東南部的低山熱帶至高原中西部的高寒帶,加之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使我國不同類型濕地水鳥的分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潛鳥目鳥類均為北極圈和北半球寒溫帶的繁殖鳥,游禽,除紅喉潛鳥在我國東北有繁殖外,其他在中國均為冬候鳥和旅鳥。
目鳥類為廣布性游禽,其中小為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留鳥;赤頸Podicepsgrisegena、角P.auritus、黑頸P.nigricollis在北半球寒溫帶和我國北部地區繁殖,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為它們的越冬區;鳳頭P.cristatus在歐亞大陸為繁殖鳥,在我國的北方和青藏高原為繁殖鳥,在北方部分地區為旅鳥,而在長江以南地區均為冬候鳥。我國鵜形目鵜鶘科和鸕鶿科濕地水鳥中,3種鵜鶘均為冬候鳥,在部分地區為旅鳥。綠背鸕鶿Phalacrocoraxcapillatus在日本繁殖、海鸕鶿P.pelagicus在阿留申群島繁殖、紅臉鸕鶿P.urile在西伯利亞一帶沿海和北美太平洋沿海繁殖,這3種鸕鶿在我國北部沿海多數為夏候鳥,在南部沿海為冬候鳥;普通鸕鶿在歐亞大陸的溫帶至我國長江以北各地為繁殖鳥,在長江以南地區至東南亞熱帶地區為冬候鳥;黑頸鸕鶿P.niger分布於印度及東南亞群島,我國僅發現於雲南省,為夏候鳥和留鳥。鸛形目為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寒帶和寒溫帶以外地區的大型涉禽,我國分布有鷺科、鸛科和䴉科鳥類34種。其中鷺科鳥類最多,有23種,鸛科和䴉科分別有5種和6種。除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區外,鷺科鳥類在我國各地均有分布,以熱帶至中亞熱帶地區種類最多,且多數為夏候鳥和留鳥。白鸛、東方白鸛和黑鸛在我國北方地區繁殖,在長江以南地區越冬;彩鸛Mycterialeucocephala和禿鸛分別為我國熱帶至中亞熱帶地區的夏候鳥和旅鳥。朱䴉原來在中國自長白山至秦嶺—珉山地區、再至浙江沿海均有分布和繁殖,並在其繁殖區的南部越冬,偶見於台灣和海南,但目前國內僅見於秦嶺南麓洋縣一帶。黑頭白䴉Threskiornismelano-cephalus和白琵鷺Platalealeucorodia在我國北方繁殖,南方越冬;白肩黑䴉和彩䴉Plegadisfalcinellus分別為雲南西南部和東南沿海地區的旅鳥;黑臉琵鷺在東南沿海地區越冬,東北地區繁殖。紅鸛目鳥類分布於除大洋洲以外的大陸溫暖水域,我國只有大紅鸛Phoenicopterusruber一種,僅在新疆有分布記錄,為旅鳥。雁形目鳥類在中國僅有1科,即鴨科。鴨科鳥類廣泛分布於除南美北部和非洲西北部以外的地區,中國有50種,且有兩個集中繁殖區和一個集中越冬區。北方為中國鴨科鳥類的主要繁殖地,多數種類以暖溫帶的北界為其繁殖區的南限,其中兩個集中繁殖區分別在東北中北部和新疆最西部。而長江流域以南地區為其集中越冬區,且多數種類以中亞熱帶的北界為越冬北限。中國有鶴形目濕地水鳥2科,即鶴科和秧雞科。鶴科鳥類為大型涉禽,除南美洲外,全球其他各地均有分布。中國記錄有鶴類9種,其中在我國東北地區繁殖的種類最多,如蓑羽鶴Anthropoidesvirgo、白鶴、白枕鶴、灰鶴Grusgrus、白頭鶴、丹頂鶴等;而蓑羽鶴和灰鶴還分別在新疆天山及至內蒙古東部一帶繁殖。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主要的鶴類越冬區,如白鶴、白枕鶴、灰鶴、白頭鶴和丹頂鶴等均在該地區越冬。黑頸鶴在青藏高原東北部繁殖,在喜馬拉雅—橫斷山區及貴州高原海拔較低處越冬。秧雞科鳥類為廣布性中小型涉禽,除極地、雪線以上的高山和沙漠以外,幾乎遍及全球各地。其中分布在北方的種類多數為遷徙性種類;分布在熱帶地區的種類多為留鳥,亦存在擴散和局部遷移性種類。我國記錄有19種秧雞科鳥類,從東北至華南的季風區和新疆、甘肅較濕潤的中溫帶與暖溫帶地區為其主要繁殖區,並以長江以南及東南沿海地區為主要越冬區,其中留鳥型種類較集中分布在中亞熱帶至熱帶地區。
鴴形目鳥類是全球性分布,亦是我國種類最多的一類濕地水鳥,它們以北半球為主要繁殖地,在春、秋季集大群遷徙。我國分布有鴴鷸類77種,多數種類在歐亞北部或北半球北部繁殖,部分種類的繁殖區可南伸至我國的北方地區。因此,鴴鷸類在我國主要為冬候鳥和旅鳥;部分種類為繁殖鳥;亦有少數種類在我國為留鳥,如銅翅水雉Metopidiusindicus、䴉嘴鷸Ibidorhynchastruthersii等。
中國分布有鷗類44種,有兩種分布類型,即北方型和南方型。北方型種類大多數在我國為冬候鳥或旅鳥,且多在亞熱帶以南地區越冬,只有少數種類可在我國北部的新疆天山和東北的濕潤地區繁殖。南方型鷗類在我國為季風區夏候鳥,且較集中分布於台灣、海南和東南沿海,有些種類還成為該區域的留鳥。
佛法僧目翠鳥科鳥類為攀禽類濕地水鳥,國內共記錄有11種。除普通翠鳥Alcedoatthis可分布於新疆北部和西部外,其他種類均限分布於我國的季風區;在中亞熱帶以北地區為夏候鳥,極少數為旅鳥;不少種類在中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為留鳥,如斑頭大翠鳥A.hercules、普通翠鳥、藍耳翠鳥A.meninting、三趾翠鳥Ceyxerithacus、鸛嘴翡翠Pelargopsiscapensis、白胸翡翠halcyonsmyrnensis、冠魚狗Megac-erylelugubris、斑魚狗Cerylerudis等。

重要棲息地

根據濕地水鳥地理分布特徵,根據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和濕地類型的不同,我國濕地水鳥栖息地可分5種類型,即東北沼澤濕地大型涉禽和游禽繁殖與遷徙停歇區、西北和青藏高原草甸沼澤與高原湖泊游禽和大型涉禽繁殖與遷徙停歇區、西南部高原湖泊和濕草甸水鳥游禽和大型涉禽越冬與遷徙停歇區、長江中下游淡水湖泊大型涉禽和游禽越冬區、沿海和近海島嶼濱海灘涂濕地鷸目鳥類與大型涉禽繁殖越冬與遷徙停歇區。
(1)我國東北地區是國內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區,有6處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分別是內蒙古達賚湖,黑龍江洪河、興凱湖、三江和扎龍,吉林向海等自然保護區。這一地區的濕地水鳥種類豐富,且特別適合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白枕鶴、灰鶴、白鸛、東方白鸛、黑鸛、黑頭白䴉、白琵鷺等大型涉禽和大天鵝Cygnuscygnus、中華秋沙鴨、遺鷗等游禽的棲息繁殖,是亞洲東北部濕地水鳥繁殖中心和亞洲北部濕地水鳥南遷的必經之地。例如著名的扎龍自然保護區內,就分布有丹頂鶴、白枕鶴、白頭鶴、蓑羽鶴、白鶴、灰鶴等6種鶴類,且為丹頂鶴的最重要繁殖地。
(2)我國西北部與青藏高原地區分布眾多高原湖泊、沼澤、草甸等類型的濕地。有內蒙古的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青海的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扎陵湖濕地鄂陵湖濕地,西藏麥地卡濕地瑪旁雍錯濕地等6處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每年有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Anserindicus、赤麻鴨Tadornafer-ruginea、黑鸛、遺鷗、漁鷗Larusichthyaetus、棕頭鷗L.brunnicephalus、紅嘴鷗L.ridibundus、紅腳鷸Tringatotanus、普通鸕鶿等大量濕地水鳥在該地區棲息繁殖。例如,鄂爾多斯遺鷗自然保護區是遺鷗最重要的繁殖地,其種群數量占世界遺鷗繁殖種群的60%;新疆的巴音布魯克自然保護區為大天鵝的重要繁殖地;地處西藏南羌塘高寒濕地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谷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黑頸鶴最重要的繁殖地,其數量可占黑頸鶴繁殖種群的80%;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是斑頭雁、棕頭鷗、漁鷗和普通鸕鶿的重要繁殖地;另外,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國黑鸛的重要繁殖地。(3)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既有高原湖泊,又有草甸,是內陸遷徙濕地水鳥的重要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如雲南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拉市海自然保護區、碧塔海自然保護區等4處為國際重要濕地。雲貴高原是黑頸鶴的最重要越冬地,其中大山包黑頸鶴自然保護區是最大越冬地;貴州草海自然保護區不僅是黑頸鶴的重要越冬地,而且還是灰鶴、白頭鶴、黑鸛、鳳頭、白琵鷺、灰雁Anseranser、斑頭雁、赤麻鴨等鳥類的重要越冬地;在拉市海濕地每年有10多萬隻候鳥栖息與停歇,越冬濕地水鳥數量達30000隻;而在納帕海濕地僅雁鴨類就有近萬隻。
(4)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濕地以大型的淡水湖泊為主,分布有許多著名淡水湖泊,如洞庭湖、鄱陽湖、升金湖、太湖、龍感湖、洪澤湖、高郵湖、巢湖和沉湖等。湖南的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南洞庭湖濕地和水禽自然保護區漢壽西洞庭湖自然保護區和江西的鄱陽湖自然保護區等4處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該地區不僅湖泊眾多,而且每年秋冬季節湖泊水位下降還可形成大面積的淺灘沼澤,從而成為白鶴、白枕鶴、白頭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和各種雁鴨類等數量龐大的濕地水鳥主要集中越冬地和繁殖地。例如,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陽湖不僅是白鶴、白頭鶴和灰鶴的重要越冬地,而且還有大群的大天鵝、小天鵝Cygnuscolumbianus、鴻雁、豆雁A.fabalis、白額雁A.albifrons、小白額雁、灰雁、赤頸鴨A.pe-nelope、羅紋鴨A.falcata、赤膀鴨A.strepera、綠翅鴨A.crecca、綠頭鴨A.platyrhynchos、斑嘴鴨A.poecilorhyncha、針尾鴨A.ACUTA等雁鴨類,以及卷羽鵜鶘、黑鸛和東方白鸛等濕地水鳥在此越冬。
我國沿海和近海島嶼地區有大量的濱海灘涂濕地。遼寧雙台河口自然保護區、江蘇鹽城沿海灘涂珍禽自然保護區、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上海市崇明東灘鳥類自然保護區、廣西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廣東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海南東寨港自然保護區和香港米埔—后海灣等8處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我國沿海和近海島嶼地區既是大量濕地水鳥的極重要遷徙中途停歇地,又是許多濕地水鳥的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地。例如,雙台子河口濕地是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山東半島的榮城海濱為我國北方沿海大天鵝的主要越冬地;鹽城沿海灘涂濕地幾乎集中了中國境內的所有丹頂鶴越冬群體,並有大量鷺類和雁鴨類在此越冬;上海崇明東灘濕地為鴴鷸類極重要的遷徙停歇地;浙江溫州沿海灘涂是黑嘴鷗的最重要越冬地;台灣曾文溪口灘涂是世界最大的黑臉琵鷺越冬種群棲息地;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是我國南部十分重要的濕地水鳥越冬地和遷徙中途停歇地,每年有數以萬計的鴴鷸類、鷗類、鷺類、鴨類以及黑臉琵鷺、黑嘴鷗、勺嘴鷸、小青腳鷸、半蹼鷸Limnodromussemipalmatus等鳥類在此地越冬。

遷徙路線

鳥類遷徙是自然界中最引人注意的生物學現象之一,世界上每年有幾十億隻候鳥在秋季離開它們的繁殖地,遷往對它們更為適宜的棲息地。遷徙路線就是候鳥在遷徙過程中使用的一條寬大通道,現已知全世界有8條主要候鳥遷徙路線。在歐洲和亞洲共有5條主要遷徙路線,即東亞—澳大利西亞、中亞—印度、西亞—非洲、地中海—黑海、東大西洋遷徙路線。中國濕地水鳥的遷徙路線主要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3條候鳥遷徙路線,其中東部遷徙路線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西部遷徙路線為中亞—印度遷徙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1)東部遷徙路線是我國濕地水鳥最重要的遷徙路線。在俄羅斯、日本、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與華北東部繁殖的濕地水鳥,春、秋季節主要通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進行南北方向的遷徙。春季,來自南洋群島和大洋洲的北遷鳥類到達台灣後,分為兩支,一支沿中國大陸擴散或繼續沿東部海岸北上,另一支經琉球群島到日本或繼續北遷。沿中國大陸東部沿海北遷的鴴鷸類等濕地水鳥在到達長江口以後,又分兩條北上遷徙路線。一條經江蘇、山東到東北、俄羅斯,另一條則越海向朝鮮半島或日本遷飛。秋季,濕地水鳥沿中國東部沿海向南遷飛至華東和華南,遠至東南亞各國,或由俄羅斯東部途經中國向東南亞至澳大利亞遷徙,其南下遷徙路線大致與春季北上路線相似。
(2)西部遷徙路線。內蒙古西部、甘肅、青海和寧夏的湖泊、草甸等濕地繁殖的候鳥,在秋季可沿阿尼瑪卿山、巴顏喀拉山和邛崍山脈向南遷飛,然後沿橫斷山脈南下至四川盆地西部和雲貴高原越冬,有些候鳥可飛至中南半島越冬。新疆地區的濕地水鳥可向東南匯入該西部遷徙路線,或向西南出境,或向南進入西藏。西藏地區的濕地水鳥主要沿唐古拉山和喜馬拉雅山向東南方向遷徙,亦可以飛越喜馬拉雅山脈,至印度、尼泊爾等地越冬。
(3)中部遷徙路線是我國境內的一條遷徙路線。在內蒙古東部、中部草原,華北西部和陝西地區繁殖的候鳥,秋季沿黃河流域、呂梁山和太行山南下,越過秦嶺和大巴山區進入四川盆地越冬;或繼續沿大巴山東部向華中或更南的地區越冬。濕地水鳥在遷徙的過程中,一般只有少數種類可以不間斷地飛行完成其整個遷徙過程,大多數鳥類會在沿途的某些被稱之為停歇地的地方停下休息和補充能量。因此,遷徙停歇地對濕地水鳥完成其遷徙過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濕地鳥類分布

東北地區濕地
濕地鳥類豐富,主要有丹頂鶴、白鶴、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以及鴴鷸類、鷗類、雁鴨類等,是亞洲東北部水禽繁殖中心和亞洲北部水禽南移的必經之路。
西北地區濕地
每年4~5月份有眾多濕地鳥類在此繁殖棲息。如黑頸鶴、大天鵝、斑頭雁、赤麻鴨、黑鸛、棕頭鷗、紅嘴鷗、紅腳鷸等。
雲貴高原濕地
是我國黑頸鶴的重要越冬地,近年來已成為紅嘴鷗的主要越冬地。
華中、華南和華東地區濕地
是白鶴、白枕鶴、白頭鶴、東方白鸛、黑鸛、中華秋沙鴨等珍稀鳥類和各種雁鴨的集中越冬地。
青藏高原濕地  
鳥類濕地數量多,但種類單調。主要有普通鸕鶿、斑頭雁、漁鷗、棕頭鷗等。
沿海濕地  
沿海濕地是我國許多鳥類越冬地和繁殖地。遼東沿海濕地是黑嘴鷗繁殖地,山東半島濕地是大天鵝越冬地,鹽城沿海濕地是丹頂鶴越冬地,同時也是黑嘴鷗的繁殖地,台灣台南濱海灘涂是黑臉琵鷺主要越冬地;深圳福田—伶仃、香港米埔、海南東寨港的紅樹林沼澤地吸引成群海鷗、鷸類、鷺類、鴨類繁殖和越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