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額雁

小白額雁

小白額雁,學名Anser erythropus,又名弱雁,是雁屬中體形大,個體重的鳥類。飛行時雙翼拍打用力,振翅頻率高。脖子較長。腿位於身體的中心支點,行走自如。有扁平的喙,邊緣鋸齒狀,有助於過濾食物。有遷徙的習性,遷飛距離也較遠。喜群居,飛行時成有序的佇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為一夫一妻制,雌雄共同參與雛鳥的的養育。小白額雁常結群活動,可見於湖泊、沼澤、魚塘、蝦池以及河流平緩水面開闊處,棲息於近水的草地農田等處。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圖)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鴨科 Anatidae

屬: 雁屬 Anser

種: 小白額雁 A. erythropus

中文名稱:小白額雁

外文名稱:LesserWhite-frontedGoose

別稱:弱雁

拉丁學名:Ansererythropus
命名時間:Linnaeus,1758

分布範圍

(圖)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分布範圍: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小白額雁繁殖於歐洲、西伯利亞等地的極北部,越冬於歐洲南部、非洲的埃及北部一隅,亞洲大陸西南部,朝鮮半島、日本等地;在中國,遷徙途中見於東北中部、河北北部、山東河南等省份,越冬見於長江中下游沿岸,東南沿海沿岸,有迷鳥偶見於台灣中部地區。

小白額雁分布圖小白額雁分布圖

中國分布於長江中下游和廣東及福建和台灣等東南沿海地區。遷徙時經過中國東北、內蒙古自治區、河北、山東、河南等地。

分布狀況:全球性易危(Collaretal.,1994)。在中國甚罕見,但冬季有數千個體聚集於鄱陽湖,構成全球總數量之一大部。在中國東北可能有其繁殖。

外形特徵

(圖)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小白額雁身長53-66cm,翼展120-135cm,雄雁體重1950-2300g,雌雁體重1400-2150g。中型雁類,外形和白額雁相似,但體形較白額雁小,體色較深,嘴、腳亦較白額雁短;而額部白斑卻較白額雁大,一直延伸到兩眼之間的頭頂部,不像白額雁僅及嘴基;另外小白額雁眼周金黃色,而白額雁不為金黃色,這些差異,足以將它們的野外區別開來。

小白額雁雌雄相似。嘴基和額部有顯著的白斑,一直延伸到兩眼間。白斑後緣黑色,頭頂、後頸和上體暗褐色,翅上覆羽外側灰褐色,內側暗褐色,飛羽除外側幾枚初級飛羽外翈為灰褐色,余全為黑褐色;上體各羽緣黃白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暗褐色,具白色端斑。頦、喉灰褐色、頦前端具一小白斑。前頸、上胸暗褐色,下胸灰褐色,具棕白色端緣;腹白色而雜以不規則斑塊;兩脅灰褐色,具黃白色羽緣,尾下覆羽白色。虹膜褐色,眼周有一腫起的黃圈,嘴肉色或玫瑰肉色,嘴甲淡白色,腳橄欖黃色。幼鳥體色較成鳥淡,嘴肉色,嘴甲黑色,額上無白斑,腹亦無黑色斑塊。

習性

常在冰雪融化的沼澤地區和多石的苔原地方活動。冬季和遷徙期間多棲息於開闊的湖泊、江河、水庫、海灣、開闊的草原和半乾旱草原地區。通常成群活動,晚上多在水中棲息過夜,白天則成群飛到苔原、草地覓食。善於在地上行走,奔跑迅速。亦善游泳和潛水,遇危險時,常迅速向四方奔逃,分別藏於亂石中或草叢中,如在水裡則向四處游開,或潛入水中,僅將頭露出水面,行動極為謹慎小心。

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圖)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食物

小白額雁與其他雁屬鳥類一樣,以綠色植物的莖葉和植物種子為食。湖岸附近生長的草、湖中的水草、農田中的綠色作物、穀物、草籽、樹葉、嫩芽等均是本物種取食的對象。

主要在陸地上覓食。春、夏季多在海邊或湖邊草地上覓食植物芽苞、嫩葉和嫩草,秋、冬季則主要在鹽鹼平原、半乾旱草原、水邊沼澤和農田地區覓食各種草本植物、穀類、種子和農作物幼苗。通常天剛亮就成群結隊離開棲息地覓食、在棲息地上空邊叫邊來回飛翔幾圈後才飛走,中午又返回棲息地,先在棲息地上空盤鏇,有時飛得很高,然後突然直衝而下,也有的時候飛到臨近水面後又突然急速的直衝而上,飛向高空,最後當確信無危險後才降落於水面或水邊沙灘上,有時也在覓食地夜宿。

遷徙

(圖)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每年9月初至9月中下旬離開繁殖地遷往越冬地,到達我國東北的時間通常在10月初至10月中下旬,最早9月末,最晚遲至11月初。春季最早遷離我國的時間在3月初至3月中旬,大量在3月末至4月中旬,最晚在4潤末還有滯留我國的。遷徙多在晚上進行,白天停下來覓食和休息。遷徙時成群邊飛邊鳴叫,佇列有時雜亂無章,特別是在剛起飛和短距離飛行時,有時成斜線,有時成‘一’字形和‘人’字形。

小白額雁小白額雁

生長繁殖

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北極苔原、苔原與灌木覆蓋的亞北極地區、亞平原泰加林地區,也棲息和繁殖在山溪河流下部、山腳、山地、湖泊,甚至高山懸岩上。在亞北極苔原帶繁殖。繁殖期6-7月。通常5月中旬至5月末即到達繁殖地,6月初開始產卵。剛到達時多活動在雪已融化、離水不遠的苔原地上。到達後不久即成對離開群體尋找巢位。營巢在緊靠水邊的苔原上或低矮的灌木下,有時也在水邊山地岩石堆中營巢。巢極簡陋,由乾草和苔蘚構成,內墊少許絨羽。每窩產卵4-7枚,通常4-5枚。雌鳥孵卵,雄鳥在巢附近警戒,孵化期25天。卵淡黃色或赭色,大小為69-84.5mm×43-52mm。

保護

IUCN瀕危等級:VU 生效年代:2003年

在中國,雖然本物種並未列入保護名錄,但實際上全球種群數量非常稀少,在中國境內更是難得一見。由於在越冬期間本物種有集群的習性,種群密度很大,因而會受到傳染病的威脅,另外,在中國長江中下游的湖泊周圍居住的居民常常會捕獵越冬的雁鴨類水鳥作為野味向遊客兜售,因而本物種也受到非法捕獵的威脅。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易危(VU)。

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