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學名:Calidris ferruginea)是丘鷸科濱鷸屬的一種鳥類動物,體型略小、腰部白色明顯、嘴長而下彎。上體大部灰色幾無縱紋;下體白;眉紋、翼上橫紋及尾上覆羽的橫斑均白。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越冬至非洲、中東、印度次大陸及澳大利亞。棲於沿海灘涂及近海的稻田和魚塘。通常與其他濱鷸及鷸類混群。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彎嘴濱鷸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夏羽頭頂、翕黑褐色,羽緣暗栗色。肩黑褐色,羽緣栗色和白色。翅上覆羽灰褐色,具白色羽緣。飛羽黑色。內側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和大覆羽及內側初級覆羽的白色尖端共同構成翅上白色翼斑。背和上腰主要為黑褐色,下腰和尾上覆羽白色,有時微綴黑褐色橫斑。尾灰褐色,中央尾羽最暗。眉紋、頭側、頸和整個下體暗栗紅色,羽尖白色。尾下覆羽白色。腹和兩肋、有些黑色橫斑。嘴基白色,有時眼周也有一圈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

冬羽頭頂和上體灰褐色。具黑色羽軸紋;翅攫羽灰色。羽緣白色。眉紋白色,長而明顯。眼先有一窄的暗色紋,耳區色也暗。下體白色。胸側綴有淡灰褐色,具有稀疏的灰褐色縱紋。

幼鳥似成鳥冬羽。但頭頂、翕、肩和三級飛羽黑褐色,具淡皮黃色羽緣。翅覆羽淡褐色。具黑色亞端斑和淡皮黃色羽緣。眉紋皮黃白色。頸和胸淡皮黃色。上胸具不明顯的褐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有時基部綴有褐色或綠色。嘴細長而向下彎曲。腳黑色或灰黑色。飛行時腳尖超出尾外。

彎嘴濱鷸的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44—102克,雌性44一87克,體長雄性198—225毫米,雌性194一223毫米;嘴峰雄性35一40毫米,雌性32一41毫米;翅雄性117一132毫米,雌性124—139毫米;尾雄性48—57毫米,雌性47—55毫米;跗跖雄性24—32毫米,雌性26—33毫米。

分布範圍

彎嘴濱鷸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越冬於非洲、馬達加斯加、南亞和澳大利亞。遷徙期間經過中國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往南至廣東、福建、海南島、香港和台灣。部分在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越冬。

生活習性

彎嘴濱鷸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繁殖期主要棲息予西伯利亞北部海岸凍原地帶,尤其喜歡在富有苔原植物和灌木的苔蘚濕地。非繁殖期則主要棲息于海岸、湖泊、河流、海灣、河口和附近沼澤地帶。常成群在水邊沙灘、泥地和淺水處活動和覓食。也常與其他混群。飛行快速,飛行時常集成緊密的群,成群飛行,彼此飛行甚為協調。

彎嘴濱鷸主要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和水生昆蟲為食。常成鬆散的小群在淺水中或水邊泥地和沙灘上活動和覓食。在食物特別豐富的地方,有時也集成數百甚至上千隻的大群,很少單只活動和覓食。覓食時常把喙插入沙土或泥中探覓食物。有時也進入更深的水中覓食。為了探覓水下泥中的動物,它們有時甚至將整個頭也浸入水中。

生育繁殖

彎嘴濱鷸彎嘴濱鷸
彎嘴濱鷸的繁殖期為6—7月。營巢於苔蘚凍原和凍原沼澤地帶。通常置巢於較為乾的土丘和小山坡上的草叢中。巢甚簡陋,通常由親鳥在地上挖掘一個圓形小坑,或利用往年的舊坑,內墊以乾草、乾苔蘚、地衣和柳葉。巢的大小直徑為8—10厘米,深4一5厘米。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3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或梨形,顏色為橄欖綠色或淡橄欖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33一4O×25—26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