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逕庭

大相逕庭

徑:小路;庭:院子;逕庭:懸殊,偏激。比喻相差很遠,大不相同。另解:徑,為人踩出的捷徑,一般是直的或最短的;庭,解為院子不妥,“說文”解為房子的中央,現代又叫庭院。段玉裁解為“直”,可引伸理解為“方正”。在一塊方正的地上有若干條近路,把逕庭理解成“懸殊”沒有說服力。偏激與懸殊詞意對不上,疑從《莊子·逍遙遊》:“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句是河漢而無極中推想出來的。大有逕庭的“有”解為又,大有逕庭就可解為大又直,指某人說話誇大又直率,跟誇誇而談意近,符合《逍遙遊》原意。

基本信息

成語釋義

章炳麟章炳麟
【用法】偏正式;作謂語;形容事物區別明顯
【示例】清·章炳麟與人論樸學報書》:“然與鄙見復有~者,其治國小重形體而輕聲類。”
【近義詞】迥然不同、涇渭分明、截然不同、天差地別判若鴻溝
【反義詞】一模一樣、如出一轍、大同小異、相差無幾
【語法】偏正式;作謂語;形容事物區別明顯
【正音】相:不能讀作“相貌”的xiàng;逕庭:不能按舊讀“jìng tìng”。
【辨形】徑:不能寫作“經”。
【辨義】“大相逕庭”和“天壤之別”都有“相差很遠”的意思。但“大相逕庭”常含有“彼此矛盾”的意思;“天壤之別”僅強調差別極大。[2]

例句用法

1、雖然結果一樣,其“因”卻大相逕庭。(魯迅《集外集拾遺·田園思想》)
2、然與鄙見復有大相逕庭者,其治國小重形體而輕聲類。(清·章炳麟《與人論樸學報書》)
3、語言的發展使得漢語裡很多字、詞的古今義大相逕庭。

相關典故

《論語》《論語》
大相逕庭春秋時,楚國有一位隱士叫接輿,他“躬耕以食”,佯狂不仕,當時被人稱為狂人。具《論語·微子》記載,
他曾以《風兮歌》諷刺孔子,說:“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並拒絕和孔子交談。唐代詩人李白有“我本楚狂人,風歌笑孔丘”之句。有一天,肩吾和連叔(都是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在一塊閒談,肩吾對連叔說:“最近,我聽了楚國狂人接輿的一番言論,覺得他的話誇大而無根據,而且越說越離奇,就像天上的銀河沒有邊際,又像門外的小路和堂前之地一樣相距很遠,真是一點也不近人情。”連叔問:“他都說了些什麼呀?”肩吾說:“他說‘在遙遠的姑射山上住著一位神人,肌膚如冰雪,不吃五穀,只吸清風喝露水。他乘龍駕霧,在四海之外遨遊。’我認為,這些話狂妄而不可信。”
後人將“大相逕庭”演化成“大相逕庭”這句成語,本意為偏激。因為“逕庭”有兩者相距甚遠的意思,所以現在人們常用這句成語形容彼此矛盾,相距很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