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醫藥

生物醫藥

生物醫藥,製藥產業與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現代醫藥產業的兩大支柱。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目前,各國、各組織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定義和圈定的範圍很不統一,甚至不同人的觀點也常常大相逕庭。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套用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人體系統多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功能和其他生命現象,研究用於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製品、裝置和系統技術的總稱。

基本信息

概述

生物醫藥生物醫藥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園是伴隨著高新區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做出了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戰略決策。1991年以來,國務院先後共批准建立了56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其中包括2009年5月新成立的泰州國家醫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也是中國首個國家級醫藥高新區。中國國家級高新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超過100個,均涉及生物技術產業。
2006年通過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審核的1300多家省級開發區中,有300多家涉及生物技術專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省級以上的生物產業園400多個。為加快培育和發展生物產業,國家發改委自2005年以來,先後批准了四批總計22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逐步在全國培育形成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區3個綜合性生物產業基地,以及東北地區、中西部地區若干專業性生物產業基地的空間布局,促進生物企業、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優勢地區集中,加快生物產業向集聚化、特色化發展,集聚效應初步顯現。集群化發展是生物醫藥產業的一種有效避險機制和競爭利器。生物醫藥產業具有創新成本高、投資風險大、研發周期長等特點;產業技術新知識、新方法、新領域層出不窮,相關人員只有相互學習,才能保證知識及時更新,通過園區的建設可以大大提高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

定義

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

製藥產業與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現代醫藥產業的兩大支柱。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各國、各組織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定義和圈定的範圍很不統一,甚至不同人的觀點也常常大相逕庭。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套用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人體系統多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功能和其他生命現象,研究用於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的人工材料、製品、裝置和系統技術的總稱。

生物技術

各國、各組織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定義和圈定的範圍很不統一,甚至不同人的觀點也常常大相逕庭。本文採納有關學者的觀點,將現代生物技術產業界定為:生物技術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及其細胞的、亞細胞的和分子的組成部分,結合工程學、信息學等手段開展研究及製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等,並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進而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手段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酶工程、生物晶片技術、藥物材料,基因測序技術、組織工程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生物技術產業涉及醫藥、農業、海洋、環境、能源、化工等多個領域。套用生物技術生產出相應的商品,這類商品在市場上形成一定的規模後才能形成產業,因此,生物技術產業的內涵應包括生物技術產品研製、規模化生產和流通服務等。

醫藥產業

製藥產業與生物醫學工程產業是現代醫藥產業的兩大支柱。

製藥產業

製藥是多學科理論及先進技術的相互結合,採用科學化、現代化的模式,研究、開發、生產藥品的過程。除了生物製藥外,化學藥和中藥在製藥產業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生物醫學

生物醫學工程是綜合套用生命科學與工程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從工程學角度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乃至整個人體系統多層次認識人體的結構、功能和其他生命現象,研究用於防病、治病、人體功能輔助及衛生保健人工材料、製品、裝置和系統技術的總稱。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包括:生物醫學材料製品、(生物)人工器官、醫學影像和診斷設備、醫學電子儀器和監護裝置、現代醫學治療設備、醫學信息技術、康復工程技術和裝置、組織工程等。

相互關係

第一種關係
醫藥生物技術產業是生物技術產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生物技術產業包括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工業生物技術產業、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和海洋生物技術產業等。其中醫藥生物技術產業是生物技術產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占生物技術產業60%以上,而且生物技術在製藥技術上的套用也最成熟。
第二種關係
醫藥生物技術產業在醫藥產業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醫藥生物技術產品(包括基因工程藥物疫苗、生物診斷試劑等)的產值在醫藥產業中所占比例不足10%,但由於傳統的新藥研製方法難度越來越大,研製開發成本不斷上升,成功率越來越低。因此,在世界較大的製藥公司中,有70%的項目是使用生物技術開發。隨著人類基因組計畫的完成,預計到2010年,將會有更多套用生物技術製成的全新藥品上市。21世紀,整個醫藥工業面臨使用生物技術進行更新改造。
第三種關係
技術平台的通用性

雖然生物藥與化學藥、中藥的來源不同,但研發過程中所需要的許多技術平台,如動物中心、安全評價中心、藥理藥效研究中心、結構測試中心、化學藥中試車間、生物製藥中試車間、中藥中試車間、臨床藥理研究基地、醫療器械測試中心等是通用的,在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醫藥生物技術產品與其他醫藥產品面對共同的市場。因此,將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結合在一起發展,可以充分利用通用技術平台,合理的共享相關資源,促進兩個產業共同發展。

發展

生物醫藥生物醫藥
2006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依然保持在15%左右穩定的增速,生物醫藥企業收入增長顯著但利潤增長明顯放緩,競爭趨向於新技術與新領域。專家表示,對於國內的生物醫藥企業來說,具備創新能力、拓展融資渠道至關重要。

隨著生物醫藥產品外包的逐漸興起,生物醫藥市場開始茁壯成長。但生物醫藥屬於典型的“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長周期”行業,這些特點造就了生物醫藥企業的發展不平衡。由於生物技術產品開發耗資巨大、周期漫長,使融資渠道不暢的國內中小企業面臨困境

據了解,在美國資本市場中,中國生物醫藥企業除了以IPO形式上市之外,還出現了反向兼併、合資、外包等多種融資形式。“那些缺乏資金的生物醫藥中小企業,很有可能在產品未能實現盈利之前,就已經被市場淘汰了。”。

中國生物醫藥的原創性研究及資本市場遠遠落後于海外,這導致中國的生物醫藥產業陷入低水平重複生產和惡性競爭的局面。

對於中國生物醫藥企業來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靈魂。專家指出,鼓勵自主創新,著重實現具有中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產業化,提高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加速發展中國具有技術基礎和優勢的產業領域,形成產業突破。

此外,建立良好的高科技投資市場、生物風險投資基金及獨立的評估機構是生物醫藥產業最重要的資本基礎。以企業為主導的資本流向,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以發展原創科技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研發企業,更需要具有戰略眼光的投資者及政府的支持,這是發展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最緊迫的問題

中國的生物醫藥投資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結構,資金的流向以企業為目標,吸引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管理者聚集大量不同專長的科學家,在某個專利技術的基礎上向橫向擴散發展。產業化成果是很多科學家集體智慧的結晶,而公司的領導者是需要具有知識資本的管理型人才。國家已經明確地提出了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型科技的發展思路,使資本朝正確的方向流動,但是需要時間進行轉變。而民間資本還停留在原先的概念上,仍舊以大學的科學家為中心,試圖以他們為招牌吸引更多的資金。

雖然生物醫藥產業尚未實現盈利,但資本仍在不斷湧入尋找機會。對於許多風險投資基金來說,生物醫藥已經成為熱門的投資領域,只有那些具備創新能力的企業才會被關注。

行業現狀

2015年上半年,醫藥上市公司的併購重組案例達149起,較去年同期的109起增長36%。從標的資產來看,以化藥、中藥生產為主的製藥領域併購案高達47起,約占上半年併購案總數的三成。同時,生物技術醫療設備、醫療服務、移動醫療等細分領域的併購也有明顯增長

2015年我國醫藥市場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但國內醫藥產業結構分布並不合理,醫藥企業“多小散亂差”的局面多年來一直沒有多大改變。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製藥企業達1.3萬家,藥品商業企業達42萬家,藥品仿製藥比例則多達90%。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業內企業家、專家及研究員後發現,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醫藥行業未來一段時期的併購步伐將加快。

我國製藥企業中,70%以上的企業營收不足5000萬元,近20%企業處於虧損狀態。若按照新版GMP投入300億元-500億元技改花費測算,平均每家醫藥企業將投入600萬元-1000萬元,改造費用將使中小企業付出2-3年的經營利潤。但從行業角度來看,新版GMP改造將加速淘汰落後的中小企業,為上市公司、龍頭企業提供併購和擴張的機會,促進行業集中度提高。 ​

振興規劃

十二五生物醫藥振興規劃將在今年年內出台,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確定了生物醫藥發展的重點,包括基因藥物、蛋白藥物、單抗克隆藥物、治療性疫苗、小分子化學藥物等。同時,國家將拿出100多億元來支持重大新藥創製,平均每個新藥持獲得500-1000萬元的項目資金。
針對醫藥行業的改革,國家也一直不斷的出台相應的政策。去年5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把重要產業的發展提上日程。
金融界首席分析師楊海表示,國家出台生物醫藥發展規劃,主要是為了發展新興產業規劃。因為在國家重點發展的幾大類新興產業規劃中,就把生物醫藥行業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國內的生物醫藥行業發展不均衡,具備生物研發實力的企業不是很多。另外,國際上又出現了超級病菌,這也讓生物醫藥又被抬升了國際地位,因為研製和攻克一些疑難病症都是需要生物醫藥來完成的。
在利好政策面前,國內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也是各不相同。楊海表示,在二級市場上,並不是所有的醫藥類上市公司都能分得生物醫藥規劃這塊誘人的蛋糕,作為投資人,他們要選擇符合條件的公司作為投資的對象,主要鎖定具備兩方麵條件的企業就行,一類是傳統基因工程方面的企業;一類是做生物製劑的企業。上述公司都是走高端路線的公司,只有掌握這兩項技術的企業才符合生物醫藥的要求,這些公司會做一些用於一些疑難病症和新藥方面的研發,因此,它們的市場前景還是比較好的。
上市公司要想在這次醫藥規劃中分得一杯羹,主要公司涉及新興製劑和新興藥品的公司才能有機會獲得,有的企業不具備這方面的優勢。現在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對相關企業來說是利好的,如達安基因、海王藥業等。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國內生物醫藥類上市公司近來在二級市場上的表現可謂是賺足了風頭。而生物醫藥振興規劃的出台,到公司真正的消化,需要時間的考驗,國內醫藥公司能否抓住時機,在醫藥行業規劃中分得一杯羹,將值得期待。

市場化

如何評估一個生物醫藥技術的價值一直是困擾生物醫藥技術交易以及對生物醫藥技術進行投資決策的難題,這個難題有望得到解決。日前中國技術交易所正式推出“生物醫藥項目市場化評價體系”,據了解,該體系綜合運用管理學、經濟學、金融學及技術創新學等理論,結合中國生物醫藥技術市場的現狀,創新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影響因素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並參考國外成熟的生物醫藥技術市場化評價體系;建立配套專家庫和專家反評價體系,構建生物醫藥專利技術的市場化評價指標體系和財務評價模型。
據中技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中技所自成立以來,一直在結合自身技術交易業務建設技術項目的市場化評價體系,此次推出的生物醫藥技術市場化評價體系已經在其生物醫藥技術交易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在中技所以高價成交的“龍加通絡膠囊”項目就是該體系套用的一個成功案例。經過進一步的實踐完善,該評價體系已基本成熟,具備了市場推廣的條件。

生物製品

《生物產業“十二五”規劃》有望本月內出台的訊息備受醫藥產業生物製藥界關注,已經引發市場反應。出席高交會的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也成了媒體關注的對象。儘管未透漏有關規劃情況,但張曉強指出,黨的“十八大”對黨和國家的發展方向作了重要的表述。明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背景。

近日,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以下稱高交會)在深圳會展中心開幕。本屆高交會以“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發展質量”為主題,設9個展館。除了匯集中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計畫單列市以及香港、澳門、台灣的“全家福”之外,還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26所高校組團參展,而“海外高新技術成果展”則有來自美國、德國、俄羅斯等19個國家的28個團組參展。展會將於11月21日結束,預計有超過50萬人次的觀眾入場參觀。

高新技術拉動新經濟

據大會主辦方介紹,高交會已成為中國高新技術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視窗和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重要平台,成為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載體,贏得了“中國科技第一展”的美譽,也成為深圳的亮麗“城市名片”。

深圳已經成為中國最重要的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新興產業中,深圳重點發展了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產業。深圳市是國家發改委2005年認定的首批3個國家生物產業基地之一,基地核心區位於該市坪山新區東北部,規劃面積3.29平方公里。本屆高交會期間,坪山新區特別舉辦了現場新聞發布和招商活動。

基地已引進24家生物科技企業,主要分布在生物製藥醫療器械、中醫藥、醫藥物流等領域,其中包括1家世界500強企業、6家上市公司,總投資約100億元,2011年基地實現產值近30億元。預計到2015年,新區生物產業產值將達到200億元;到2020年,生物產值將達到1000億元左右。屆時,新區將真正成為深圳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核心區和示範區。

高交會開幕首日,湖南瀏陽生物醫藥產業園首次以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身份亮相,並推出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重點招商,首日成功簽約5大項目,總金額達40.6億元。

湖南瀏陽生物醫藥園管委會主任張賀文表示,園區未來將圍繞此次招商的2個產業進行產業集群規劃建設,圍繞“國際視野、戰略產業生態園區規模經濟、現代社區”這一目標,全力在長沙東部打造一座科技新城和文化新城。

據悉,這是該園區參會10餘年來,首次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兩個產業亮相招商。此外,在湖南展區,該園也以高科技水準華麗亮相,來自園區的康源製藥、春光九匯賽法特、麓山製藥等6家企業參展。

必須清醒地看到,占世界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正逐步走上工業化和現代化道路。大規模的加速工業化與全球資源、能源和環境瓶頸制約的矛盾日益突出。開發中國家的工業化不可能也沒有條件走已開發國家的老路,而必須充分依靠科技和體制機制的創新,探索科學、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