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臉鷺

白臉鷺

白臉鷺是一種中型涉禽,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華萊士區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活動於淡水區、沼澤地,農廠水壩,牧場地,草原,莊稼地,岸邊,鹽沼,潮汐泥灘,小船港口,海灘,高爾夫球場,果樹園或在庭院養魚塘。

基本信息

名稱類別

【中文名稱】白臉鷺
【拉丁學名】egretta novaehollandiae

白臉鷺白臉鷺

【命名時間】Latham, 1790
【英文名稱】White-faced Egret
【科屬分類】鳥綱鸛形目鷺科白鷺屬

外形特徵

白臉鷺是一種中型涉禽,身長60–70 cm,體重550 g。成鳥相對其他鷺科鳥類要小,整體基本由三種羽毛蒼白、藍色和灰色組成。 前額、冠、下巴和上部喉頭是白色的。頂冠顏色易變,白色有時延伸到脖子下。虹膜可以是灰色、綠色、暗黃色或桂香色,這些變化因個體而異。在眼睛和鳥喙之間是黑色。額和嘴黑色,喙基灰白色。在繁殖的季節前頸和胸部羽毛呈現粉紅棕色或古銅色,而背部的羽毛則是藍灰色。幼鳥僅喉頭白色,整體羽毛更加蒼白灰色,腹部是一種紅棕色。嘴長而尖直,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

白臉鷺白臉鷺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新幾內

白臉鷺分布圖白臉鷺分布圖

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生活習性

白臉鷺白臉鷺在當地是游鳥,分布區域從海平面到1000 m的高度。活動於淡水區、沼澤地,農廠水壩,牧場地,草原,莊稼地,岸邊,鹽沼,潮汐泥灘,小船港口,海灘,高爾夫球場,果樹園或在庭院養魚塘。常站在水邊或淺水中,用嘴飛快地攫食

白臉鷺白臉鷺

生長繁殖

白臉鷺在春天降雨量充沛時繁殖。兩性共同築巢孵化。在一些離地面5–12 m高的樹葉茂盛的樹上、灌叢枝叉上用枝條築造淺巢。產3-5枚淡藍色的卵,平均48.5×35 mm。孵化持續大約25天。雙親守衛小鳥3-4個星期,雛鳥在40天以後長出飛羽離巢

亞種分布

白臉鷺(2種)
(1)Egretta novaehollandiae novaehollandiae 分布於龍目島到帝汶島澳大利亞紐西蘭

白臉鷺白臉鷺

(2)Egretta novaehollandiae parryi 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北部。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8年鳥類紅色名錄

鸛形目百科

鸛形目(Ciconiiformes) 鳥綱的1目,為中型涉禽。頸和腳均長,腳適於步行;嘴形側扁而直;眼先裸出;脛的下部裸出;後趾發達,與前趾同在一平面上。棲於水邊或近水地方。覓吃小魚、蟲類及其他小型動物。在高樹或岩崖上營巢。

鷺科的鳥類

鷺科Ardeidae有17屬62種。大、中型涉禽,體形呈紡錘形,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在繁殖期均是重要的炫耀特徵。具有“三長”的特點,即喙長、頸長、腿長。腿部被羽,脛部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沒有明顯的嗉囊,食道中部膨大,整個食道都能儲存食物。飛時頭頸彎曲。主要活動於濕地及附近林地,它們是濕地生態系統中的重要指示物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