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鷸

漂鷸

漂鷸(學名:Heteroscelus incanus)是鸛形目、鷸科、漂鷸屬。國家保護鳥類。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漂鷸漂鷸
漂鷸頭頂、後頸、翅、肩、背,一直到尾,整個上體呈淡鼠灰色。外側翅上大覆羽、內側初級覆羽和尾上覆羽具窄的白色尖端。初級覆羽和外側5枚初級飛羽暗灰色。眉紋白色,眼先黑褐色。有一窄的貫眼紋前聯窄的黑色眼先,後達眼後。耳、頰、臉、頭側、頸側、喉和前頸白色,具灰色縱紋;其餘下體白色,具顯著的灰黑色波浪形橫斑。腹中央和肛周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暗灰色,具窄的白色尖端。飛羽下面稍淡。冬羽似夏羽。但下體無橫斑。除頦、喉、下腹、肛區和中央尾下覆羽為白色外,其餘下體呈淡石板灰色。幼鳥似成鳥冬羽,但胸和兩脅呈污灰色,翅硬羽、三級飛羽和肩具有窄的白色尖端和小的白色斑點。中央尾羽羽緣也具有一些白色斑點。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部黃色,鼻溝甚長,至少達嘴長的四分之三。腳黃色。跗跖後面被網狀鱗。

大小量度為:體長260—290毫米;嘴峰35—43毫米;翅163—186毫米;尾71—80毫米;跗跖30一37毫米。

分布範圍

漂鷸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部、堪察加半島,往東到阿拉斯加和北美西北部,越冬於南美、秘魯、夏威夷、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太平洋中的一些島嶼。中國偶見於台灣和澎湖列島。

生活習性

漂鷸漂鷸
漂鷸棲息于山地溪流、湖泊、水塘岸邊和海邊岩石與岩礁地帶。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多在岩石海邊、岩礁、海濱沙灘和泥地上活動和覓食。也常出入於河口沙洲、沙石河邊和水邊淺水處。常沿水邊奔跑覓食,並不斷的上下擺動著尾。性膽怯,遇危險時常蹲伏隱蔽,一般很少起飛。飛行快而輕巧,兩翅煽動輕微,顯得毫不費力。也善游泳。

叫聲:一連串快速而清晰的哨音pew, tu, tu, tu, tu, tu,音調不變。

漂鷸主要在海邊覓食小型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等小型海洋無脊椎動物,也在淡水水邊淺水處和草地上覓食昆蟲和昆蟲幼蟲,覓食時常將嘴伸入水底。有時甚至將整個頭也伸入水中探覓食物。除在水底捕捉食物外,它也能捕食地面和飛行中的昆蟲。嘴在啄食時行動極為迅速。

生育繁殖

漂鷸漂鷸
漂鷸的繁殖期為6一7月。繁殖於阿拉斯加、北美西北部和西伯利亞東北部高原地帶,巢多置於山地河流岸邊沙灘、沙石地上或岩石上的凹坑內,內墊有細草莖。求偶期間雌雄鳥也進行求偶飛行,迅速的在巢地上空邊叫邊飛翔,有時飛得很高,有時又棲於水邊樹上或圓石上,不斷的發出求偶鳴叫。每窩產卵4枚。卵的顏色為灰綠色,被有暗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3—45×31一32毫米。雌鳥孵卵。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