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嘴白鷺─一身雪白無暇的涉禽

冬季嘴變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統消失了。 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 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

黃嘴白鷺也叫白老、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十分優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於飛翔。它披著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 ,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著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統消失了。

黃嘴白鷺的祖先出現於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遼寧、吉林為夏候鳥,在西沙群島為冬候鳥,其他各地大多為旅鳥。

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短短的尾羽後面,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十分優美。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于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的飛翔時的氣勢不凡。每年4月和11月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裡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準確地啄到嘴裡。有時也常佇立於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從前在台灣,也曾有黃嘴白鷺和白鷺、牛背鷺、夜鷺和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黃嘴白鷺曾經是我國南部沿海常見的夏候鳥,特別是在廣東汕頭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海岸較為普遍,60年代在東北的鴨綠江和吉林東部的琿春也曾見到,80年代初在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發現的營巢種群多達200—300對以上,時常可以在海邊見到多達數十隻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覓食。但是,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干擾,特別是由於它的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每年獵取的數量都很多,所以近來種群數量有明顯下降。致使它的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2年在我國僅見到143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448隻。目前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我國將其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