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市

雙城市

雙城市位於黑龍江省南部,東經125°41′-126°42′、北緯45°08′-45°43′。總面積3112.3平方千米。總人口825,634人。2010年轄9個鎮、6個鄉、9個民族鄉:雙城鎮、蘭棱鎮、周家鎮、五家鎮、韓甸鎮、單城鎮、東官鎮、農豐滿族錫伯族鎮、杏山鎮、朝陽鄉、金城鄉、青嶺滿族鄉、聯興滿族鄉、幸福滿族鄉、新興滿族鄉、公正滿族鄉、永勝鄉、臨江鄉、水泉鄉、樂群滿族鄉、團結滿族鄉、萬隆鄉、希勤滿族鄉、同心滿族鄉。市政府駐雙城鎮新興路。黑龍江省轄縣級市,哈爾濱市代管。地處松嫩平原腹部,松花江南岸,地域平坦。地勢呈東高西低。市境西、南為拉林河,北靠松花江。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4.4℃,年均降水量481毫米,有效積溫2700~2900℃。典型的平原農業市。京哈鐵路、拉濱鐵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條公路以及松花江主航道穿境而過,距哈爾濱市區40千米,距哈爾濱國際機場30千米。名勝古蹟有承旭樓、魁星樓、觀音寺、雙城堡火車站、承旭公園、希望廣場和民俗文化步行街等。

基本信息

城市概況

雙城市雙城市

雙城,位於黑龍江省省會哈爾濱市西南30公里處的松嫩平原上,是黑龍江省的南大門。拉林河、松花江象兩條玉帶環繞著千里沃野,全市幅員面積3112平方公里,轄9鎮15鄉1個社區246個行政村,總人口80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0萬。

雙城,又稱雙城堡,是東北歷史名城,滿族發祥地之一,有“南有遼陽府,北有雙城堡”之說。“白山黑水帝業興,金源右翼古雙城”。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曾在淶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談兵,境內至今尚存金代達禾、布達兩座古城遺址。

雙城,交通發達,京哈、拉濱兩條鐵路和同三、京哈、哈前、哈大四條公路穿境而過,距哈爾濱國際機場僅30公里,松花江主航道通過我市永勝、臨江兩個鄉,並且在臨江鄉的三家村設有船站,水、陸、空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雙城市雙城市
雙城,是全國聞名的糧食生產大縣。2005年糧豆薯總產達到35.2億斤,連續13年位居全省前列,連續5年列全國百個產糧大縣前10名。以奶牛、生豬、蛋雞為主的畜牧業實現了較快發展, 奶牛存欄達到22萬頭,家禽飼養量1800萬隻,肉牛飼養量40萬頭,生豬飼養量100萬頭,年奶產量居全國第一位。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獲省農村經濟工作綜合先進縣,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縣,畜牧業生產先進縣。

雙城,是全國食品工業百強縣之一。世界五百強企業瑞士雀巢公司於1990年在我市投資建廠,經過三次增資擴建,總投資由原來的7900萬元增加到7.26億元。日處理鮮奶能力達到1500噸。產品形成兩大系列29個品種、72種包裝形式。現正在進行四期擴建,建成後日處理鮮奶可達到2000噸。新勝蛋禽批發市場是國家農業部批准的定點市場,日交易鮮蛋800噸,規模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二位,鮮蛋遠銷廣州福州上海北京等國內大城市和港澳地區,並打入了俄羅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外市場。杭州娃哈哈台灣旺旺、京雨潤北京匯源果汁江蘇菊花味素山東富榮集團等一大批高附加值、高科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的食品工業企業先後在我市投資建廠,形成了糧食、乳品、禽蛋、肉製品四大產業鏈條,大農業——大畜牧業——大加工業——大市場的產業化格局已經形成。被國家評為食品工業強縣之星、縣域食品經濟發展示範縣。

雙城,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自1998年以來,共籌措城市建設資金21.5億元,鋪築白色路面190條,113.5萬平方米,新增樓房面積110 萬平方米,新增排水管線36公里,供水管線40公里。完成了老城區街巷路白色路面鋪築,地下排水網建設,新城區四橫八縱路網建設和職教、醫療、客運、農貿、商貿、黨政辦公、廣場文化七大中心建設,使城市品位和功能有了較大提高。城區面積由6.25平方公里擴大到16.9平方公里,一座現代化中等規模哈爾濱衛星城市的框架基本形成。

2005年,雙城市生產總值實現145億元,比“九五”末期翻了一番,年均增長14.8%。人均GDP達到17900元(約2150美元),年均增長15.5%。“十五”末期財政收入突破6億元,是“九五”末期的2.3倍,年均增長了18.6%。經濟結構進一步最佳化,質量效益明顯提高。三次產業比重達到30.3:35.9:33.8,第二產業產值比“九五”末期提高了9.1個百分點,首次超過第一產業,成為拉動經濟成長的主導力量。雙城連續五年名列全國糧食生產百強縣前十名,連續三年被國家評為食品工業強縣之星和縣域食品經濟發展示範縣,進入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成為全省經濟發展速度和經濟實力增長最快的縣市之一。

行政區劃

金城鄉|雙城鎮|蘭棱鎮|東官鎮|周家鎮|新興鄉|五家鎮|單城鎮|朝陽鄉|

幸福鄉|青嶺鄉|聯興鄉|同心鄉|希勤鄉|韓甸鎮|萬隆鄉|團結鄉|公正鄉|

農豐鎮|永勝鄉|臨江鄉|杏山鎮|水泉鄉|樂群滿族鄉|

歷史沿革

雙城市雙城市
雙城市是黑龍江省設定較早的市(縣)份。早在距今三至四萬年前的舊石器時期,雙城就有人類活動。先秦時期,這裡分布著肅慎等先民。公元前2000多年,肅慎向帝貢獻矢、石。兩漢稱扶餘。南、北朝初期稱勿吉,後期屬勿吉伯咄部。隋代屬伯咄,唐代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後伯咄為渤海國鄭頡府屬地。遼初屬東京道濱江州烏薩扎部。公元十世紀渤海國滅亡,其地為生女真完顏部。金代屬上京會寧府肇州地,元代屬遼陽行省開元路境,明初為奴爾乾都司所轄之納鄰河衛(拉林河衛)。後屬女真四部之一的扈倫部屬下的烏拉部。清初屬寧古塔昴幫章京。康熙元年(1662年)屬寧古塔將軍營。康熙十五年(1676年)為寧古塔副都統衙門所轄。雍正三年(1725年)為阿拉楚喀副都統衙門屬地。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設雙城堡協領衙門,為雙城設治之始。鹹豐元年(1851年)裁協領,設副都統銜總管。光緒八年(1882年)設雙城市廳,置理事撫民通判,兼管拉林,旗(滿族人)、民(漢族人)分治。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歸吉林省濱江道管轄。宣統元年(1909年)設雙城府。民國二年(1913年)為雙城縣。民國十七年廢濱江道,由吉林省直轄,為一等縣。1932年日寇入侵,立偽雙城縣公署,歸濱江省管。1945年11月27日光復,成立雙城縣民主政府,隸屬松江省哈南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黑龍江省與松江省合併,雙城為黑龍江省協轄。1958年8月1日設松花江專署,雙城縣歸其管轄。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撤設市(縣級),1996年11月歸哈爾濱市管轄。

地理位置

雙城市位於黑龍江省西南部,處在省會哈爾濱市區西南30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5°41′126°42′,北緯45°08′45°43′。東、東南與阿城五常接壤;南、西以拉林河為界,與吉林省的榆樹扶餘為鄰;西北、北隔松花江與肇源肇東相望;東北緊靠哈爾濱市區。雙城市位於松嫩平原中部。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65公里,全境總面積3112.3平方公里,核4668432.7畝,其中土地面積4343035.7畝,占全境面積的93%;水域面積325397畝,占總面積的7%。

國民經濟

雙城市雙城市
工業概況:近年來,雙城市把招商引資作為振興工業經濟的主體措施,實施大項目牽動戰略,瞄準世界五百強和國際國內知名企業,重點引進對我市經濟牽動力強、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大項目,推進了招商引資的戰略升級。三年間投入資金1.17億元用於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共引進1000萬元的大項目169個,實際到位資金9.39億元。形成了以雀巢、娃哈哈、旺旺、匯源、菊花、雨潤為代表的食品產業;以哈博、鑫岳為代表的紡織產業;以三環、華威、中強為代表的機電電子產業;以臨江油田、承旭化工為代表的石化產業:以隆泰利、沛奇隆為代表的藥品保健品產業;以鼎鑫、多多、建恆物流為代表的包裝運輸服務產業;以吉田、榮耀、四季春為代表的飼料產業等工業產業群體,初步形成了以食品、紡織、機電、飼料為重點的現代工業發展格局。

全市現有非公有制各類企業17548戶,其中集體企業866戶,聯營企業13戶,公司110戶,股份合作企業2戶,私營企業309戶,個體工商戶16248戶,從業人員38150人。2005年,全市工業總產值實現133.6億元,同比增長23.4%。

農業概況:雙城市屬黑龍江省第一積溫帶。近年來,緊緊圍繞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這一核心,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為重點,突出發展重點產業和優勢項目,推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雙城市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已穩定在30億斤左右,糧豆薯總產連續多年居全省之首,2005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35.2億斤,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畜產品總量達73萬噸,其中鮮奶產量60萬噸,成為全國鮮奶產量第一大縣。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重要進展。以雀巢、娃哈哈、旺旺、匯源、菊花味素、南京雨潤等國內外知名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為龍頭,牽動全市糧食、乳製品、禽蛋、肉製品等四個產業鏈條迅速發展壯大。目前全市已有75%農戶進入產業化經營體系,農民收入的65%以上來自產業化經營。畜牧業保持持續旺盛發展勢頭。2005年底,全市奶牛存欄達到22萬頭,家禽飼養量1800萬隻,肉牛飼養量40萬頭,生豬飼養量100萬頭,全市已建成畜牧業專業村61個,建設牧業小區33個,畜牧業規模經營比重達到30%。農村經濟全面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長。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實現72億元,增加值4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450元,比上年增長8%、10.8%、18%。

財源建設:雙城市堅持從市情出發,圍繞打造經濟強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工作目標,依託農業基礎優勢,深入實施產業化、工業化、城市化戰略,把縣域經濟發展定位於“根植於種植業,拓寬於畜牧業,深化於加工業,升華於建設綠色食品城和中等規模哈爾濱衛星城”,通過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聯動、工農結合,實現了縣域經濟的良性互動、循環發展。目前,雙城市已經形成了以工業經濟為主導,農業經濟為基礎,民營經濟及第三產業為補充的較為合理的財源建設結構,實現財源建設快速、穩定、可持續發展。2005年,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6億元,國內生產總值實現147億元,財政收入實現60358萬元。

金融、保險業:金融業穩定健康運行,2005年底,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329527萬元,比上年增長19.5%。其中,企業存款額46285萬元,增長21.8%。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83242萬元,增長13.5%。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217998萬元,其中,短期貸款176255萬元,中長期貸款34145萬元,增長8.5%;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10149萬元,增長5.8%。保險事業穩步發展,2005年底全市有各類保險機構7家,全年保費收入5377萬元,比上年增長36.1%。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684萬元;人壽險保費收入4051萬元,增長68.5%。支付各類賠款885萬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財產險賠付金額449萬元;人壽險賠付金額280萬元,增長33.3%。

社會事業

雙城市雙城市
教育事業全面穩步發展。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類普通教育學校436所。其中,完全中學7所,高中5所,國中36所,國小313所,幼兒學校75所,職業中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普通中學在校生4795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10803人,國中在校生37150人,職業中學在校生940人,特殊學校在校生78人,國小在校生52089人,幼兒在校生8246人。全市各類學校教職工總數7069人。其中,普通中學專任教師2682人,國小專任教師2975人,幼稚園專任教師174人。全市幼兒入園率73%;兒童入學率達100%;鞏固率99.8%;國中入學率99.5;鞏固率98.2%;高中入學率43%。聯考升學率78.6%。

科技市場活躍,科技創新能力加強。全市各企事業專業技術人員9980人,初級職稱人員5714人,中級職稱人員3677人,高級職稱人員313人。全市各類研究所11個,自然科學學會30個,農業科技與服務單位30個。科技計畫項目28項。其中,科技攻關項目14項,星火項目5項,科技成果推廣項目5項。全年全市共舉辦科技培訓班248期,送科技下鄉46次,電視講座30次。專利30件。

文化事業日益繁榮。2005年底全市共有專業文藝演出團體7個,劇場影劇院3個,電影放映單位28個,文化館(站)28個,圖書館1個,藏書8.0萬冊,展覽館1個,電視台廣播電台,有線電視台各1座,衛星接收站5座,微波站1座,電視人口覆蓋率100,有線電視用戶14000戶,鄉鎮廣播放大站24個,村級廣播室246個。

體育事業蓬勃向上。全市各類體育場館5個,體育設施12個,專項訓練人員工13個,舉辦各類競賽15次,參加人數3947人,全市有18個全民健身活動場所,配置各類健身器材342件。經常性鍛鍊人數達30.8萬人,占全市人口的38.1%。

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2005年底全市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407個,其中,醫院衛生院29個,門診部,所(含個體門診部)374個,衛生防疫站1所,結核防治所1所,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控制中心1所,衛校1所。共有衛生床位1762張,專業醫療衛生技術人員2437人,衛生防疫人員43人。嬰兒死亡率9‰,五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5‰,產婦住院分娩比例99%。

計畫生育工作得到加強。2005年底,全市總人口808829人。其中,男性人口410449人,女性人口398380人,農業人口627259人,城鎮人口181570人。全市人口出生率12.3%,人口死亡率6.1%,人口自然增長率6.2%。

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完善。2005年底全市企業離退休人員9980個,共發放養老金4900萬元,發放率達到100%,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征繳率達到100%。全市地稅部門共征繳養老保險基金1978萬元,增長8.1%。全年安置下崗失業人員513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8%。1.2萬名城鎮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5200名農民納入農村低保。全年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9694人,參保率為65%。

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快速增長。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業實現增加值132233萬元,比上年增長24.9%。全年完成客貨運輸總量11074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8%。其中,鐵路客貨運周轉量392萬噸公里,增長25.2%;公路客貨運周轉量10682萬噸公里,增長24.4%。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0032萬元,比上年增長18.6%。

通訊業迅猛發展。2005年底全市電話裝機總戶數128791戶,比上年增長24.7%。其中,市話用戶53869戶,農話用戶74922戶,行動電話用戶145872戶,分別比上年增長9.3%,38.8%和24.8%。全市電話普及率為46.7%,行動電話普及率18部/百人。

自然資源

雙城市雙城市
1、土地資源:耕地總面積3374946畝,其中灌溉水田面積86140.2 畝,旱田3273878.4畝,菜田14927.4畝。牧草地264492.7畝,其中天然草地260429.9畝,人工草地4062.8畝。未利用土地總面積690007畝,其中荒草地47249.7畝,鹽鹼地1128畝,沼澤地7004.8畝,沙地1770.8畝,其它未利用土地11148.7畝。
2、礦產資源:雙城市屬資源貧乏區,已探明和開採的礦產資源有五種:石油分布在臨江水泉杏山萬龍等鄉鎮,在白堊地層1200一1500米之間,儲有工業價值的原油。天然氣分布在永勝鄉至哈爾濱市太平區之間。據石油勘測部門探明儲油麵積1500平方公里,儲量達3700萬噸,按每年開採50萬噸計算,可開採70年,前景十分可觀。目前已打井194眼,年開採量達10萬噸。石英砂(建設用砂)主要分布在拉林河流域,年開採量在500萬立方米左右,是雙城市建築市場的主要建築材料。磚瓦用粘土分布較廣,已探明儲量為785.4萬立方米,保有儲量為565.2萬立方米,是紅磚生產的主要原料。礦泉水是省內不可多得的礦產資源,分布在公正鄉五家鎮農豐鎮,儲量豐富。

3、水利資源:雙城市三面靠水,松花江位於北部,流經四個鄉鎮,流程全長 65公里,拉林河圍繞南、西邊境,流經七個鄉鎮,沿我市流程全長135公里。雙城市水資源由兩部分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資源一部分為境內地面徑流量,另一部分為過境的江河水。地下水資源比較豐富,全市可開採的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83億立方米,年開採量為0.3億立方米,占可開採量的16.4%。

4、旅遊資源:雙城市旅遊資源豐富,雙城鎮內有一條旅遊熱線:雙城堡火車站第四野戰軍指揮部舊址觀音寺承旭門樓承恩門樓魁星樓七寶佛塔道源禪寺。農村有農豐鎮花果山度假村、蘭棱鎮休閒旅遊度假區。待開發旅遊景點有雙城鎮的魁星樓公園、金城鄉的金兀朮御妹金兀魯御花園及農豐鎮的龍母廟。雙城市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商服等網點檔次高,條件好,為各方遊人提供了方便舒適的條件,可供休閒、娛樂、購物和住宿。

基礎設施

雙城市雙城市
松花江雙城段全長65公里,有防洪標準20年一遇的防洪堤45公里。拉林河雙城段全長135公里,有防洪標準30年一遇的防洪堤65.54公里。有主幹渠全長199公里,主要支渠54條,全長332公里的友誼灌區和一座中型的石人溝水庫,仁利、大有兩座小型水庫。全市現有機電井總數為8651眼,小井7847眼。城市供水廠兩座,日生產能力6500噸,排水管線達65公里,排水泵站8座。

1998年以來,以建設哈爾濱中等規模衛星城為目標,加快了“一區一園”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面積由4.4平方公里擴大到18平方公里,開發區共鋪築白色路面4條5.4公里,鋪設排水管線5.3公里,通訊光纜4.6公里,安裝輸電線路8.7公里,完成了區內道路、排水、路燈、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實現了“五通一平”。新興工業項目園新鋪築白色水泥路面8000延長米,排水管線4公里。通過市場化運作,完成了站前廣場、護城河、承旭農貿市場、金街地下、新城區供熱管網等工程改造;完成了民俗文化步行街和醫療救助、疾病控制、龍升購物、幼兒教育等幾大中心重點工程建設。全市共鋪築通鄉公路310公里,白色路面里程居全省縣(市)之首。村鎮建設磚瓦化住宅100多萬平方米;村鎮新築裝高級路面26.9萬平方米,長度25公里;自來水普及率已達到52.1%;農村住房磚瓦化率達到75.6%以上。

人文景觀

主要的人文景觀有承旭門魁星樓觀音寺雙城堡火車站承旭公園希望廣場民俗文化步行街。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設在雙城,“四野”的將領們在這裡指揮了著名的新開嶺、三下江南和四保臨江戰役。大型歷史巨片《大決戰》 、電視連續劇《羅榮桓元帥》曾在這裡拍攝。

風土人情

雙城市有滿族、朝鮮、回、蒙古達斡爾、錫伯等15個少數民族,其中以滿族人口最多。雙城自開墾以來,地靈人傑,人才輩出。有托雲布豐紳將軍為清朝主要將領。科舉時代有進士、舉人共29人,秀才191人。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有義士文子珍,率雙城堡人民開展了偉大的愛國主義運動,火燒西大街天主教堂,並在火車站阻擊沙俄運兵列車。近代以來出現過莫德惠蔡運升翟文選於琛徵等著名人物。解放戰爭中,“四野”前線指揮部就設在這裡,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程子華等將領在此指揮遼瀋和平津戰役。新中國成立以來雙城更是人才輩出,如著名作曲家付庚辰、作家劉子成等。

人文古蹟

雙城堡火車站:雙城堡火車站是由寶塔宮殿組成一組建築群落,距雙城市中心約3公里, 占地1257平方米,其中客運站1041平方米,行李房182平方米。通觀整體, 它由兩座東西橫向的大殿相接而成,兩殿風格有異、主次分明,呈不對稱格局,是其布局藝術的重要特徵。說到不對稱的東西兩殿雙城民間有一個傳說: 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外地客商乘火車路過雙城,被當地獨特的人文景觀和淳樸的民風深深吸引,有感於雙城沒有一座象樣的火車站,便多方籌資興建,並決定將來在此定居,不料天有不測風雲,車站工程過半,這位商人卻不在了,修建也就沒法繼續下去,從而留下了現在的不對稱格局。但這一格局無形中增添了建築藝術的魅力,遠望,殿牆推出抱廈,飛檐凌空翹起,殿頂高低相稱,錯落有致。殿頂綠色琉璃瓦覆蓋,正脊兩端盤踞著淺藍色坐龍一對, 垂脊上蹲深綠色鴟吻。 尤其在偏殿西北角矗立一座三層四角閣樓,玲瓏剔透,別有一番韻致。
雙城火車站雙城火車站

同藝術價值相提並論的是它的歷史價值,始建於光緒二十五年(1 8 9 9)的雙城堡火車站為俄式建築, 民國十二年重建, 民國十七年九月建成現在的樣子。 1932年1月31日, 以趙毅團長為首的六六二團愛國官兵,在火車站阻擊由長春開往哈爾濱的日本侵略軍天野兵團,經過激戰打死打傷日寇400多人。 日本侵略軍用飛機坦克狂轟亂炸,抗日官兵壯烈犧牲108名,遺體安葬於雙城西門外。 同時樹碑立傳, 以彰功德。1948年9月21日, 東北第四野戰軍指揮部在雙城指揮了遼瀋戰役、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新開嶺戰役等多次重大戰役後,指揮部成員由此乘火車南下遼沈前線。新中國成立之初, 為表彰雙城堡火車站的歷史功績, 國家將其圖案印在了東北流通券一元錢票面上,使其更加聞名遐邇。如今,這幢古建築吸引著眾多遊人旅客,遊覽觀光,攝影留念,是雙城市的著名景觀。

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舊址: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舊址是中外馳名的解放戰爭紀念地之一,也是東北地區僅有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地主莊園。它不僅是我們旅遊的景點,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現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野指揮部四野指揮部

大院始建於1917年,據了解是原吉林省警察廳長張冀為其姨太大蓋的一所私宅。 占地面積5760平方米,外圍兩米高青磚牆,院內建築面積650平方米, 共有青磚灰瓦木結構的硬山式房屋35間,分為東、西兩院, 中間有一月亮門相通,東院是典型型的三合院,一正兩廂各五間,共u間,前有內牆與外牆相隔, 內牆正中為一木結構青瓦預瀠脊垂花門樓。三合院集中體現了整箇舊址的中園古典宮庭式建築特色,房頂均覆,,J、青瓦,正脊上立有鴟吻,廊惦前突,紅色木質外廊明柱托舉起一帶額枋,上面雕染畫棟,牆面飾有寓意吉祥的小型浮雕,精美別致,給人[義富煎莊嚴之感。西院為四合院,東西南北房各五間,南北間十一門洞,兩院之間有月亮門相通。東院為前線指揮部及後勤保衛人員居住,西院為通訊樞紐處,有通向前線和各縱隊的電台十二部, 即使在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想見當年的繁忙景象。

前線指揮部在雙城的兩年里,我英勇的第四野戰軍以排山倒海之勢痛擊國民黨反動勢力。先後指揮大小戰鬥、戰役二十二次,其中著名的有新開嶺戰役,三下江南、 四保臨江戰役; 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並成功策劃了歷時50天,殲敵47萬的遼瀋戰役,為解放全東北,繼而奪取全國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

解放前夕,彭真林彪羅榮桓劉亞樓高崗陳雲呂正操李富春程子華肖勁光等“四野”在雙城活動很多,解放後, “四野”先後誕生了521位高級將領,也曾湧現出渡海英雄團,鐵塔英雄等光輝群體和董存瑞等一大批英雄戰士。

現在的第四野戰軍前線指揮部舊址,經過整修後,使這座建築和革命歷史遺址徹底恢復了原倪,初步建立了“四野”前線指揮部舊址紀念倌和雙城文史館。現東三合院為舊址紀念館,設三個展廳,正房是“四野”首長辦公室、臥室和作戰指揮室展廳; 東廂房為“四野”將帥英雄譜展廳; 西廂房為“四野”戰史陳列室。西四合院為雙坡文史倌,設定三個展廳,正房為文昌書院,東廂房為文物陳列,西廂房為雙城發展史展廳。在“四野”離去後的五十年時間裡,各界人士紛至沓來,游目聘懷,程子華將軍在1989年再次來到雙城時回首往事,感慨萬千,欣然題詞盛讚雙城為“解放戰爭重鎮,松花江畔名城”。

雙城堡魁星樓:雙城堡魁星樓始建於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座落於雙城鎮內,後因年久失修,於1957年拆除。魁星樓得建於雙城,因這裡是滿族人定居和金代興邦之地,滿清統治者稱雙城堡為滿族的“隆興之地”滿州故里。 魁星乃二十八星宿之一, 專司點文武狀元之職。1892年雙城籍人清內閣中書張邦彥聯絡邑紳關毓謙、張俊生、張選生、張鼐銘等,稟請通判孫逢源在轉詳上峰批准捐資葺修大成殿的同時,建魁星樓, 以增輝文運,繁榮這一地區的文化, 當權者順應提議,這是興建魁星樓的重要原因。

雙城魁星樓雙城魁星樓

現在的魁星樓屬易地重建,建在雙城東門外的公園之內,重建歷時三年整,於1993年農曆重陽節竣工。魁星僂的高度,體景為全國同類建築之首。建築物採用明清官式造法,建築標準為國家一級建築,彩繪選用墨線璇子小點金。建築式樣為方型塔式十字歇山頂。樓高39.9米, 台基護欄為正方形,邊卡33米。主建築樓體為正方形,邊卡l7米。重建魁星樓採用全部民眾捐資方式興建。重建的魁星樓比原建築高出6米。

雙城堡魁星樓姿態雄偉、造型新穎、結構精巧、工藝高超、代表了十八世紀雙城人民超群的創舉和智慧,體現了中華民族古典建築特點。就傳統心態來說,魁星樓已成為雙城的同義詞,猶為紫金山之於南京,五羊雕之於廣州一樣具有象徵性。魁星樓有如此之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大概和他興建的眾多傳說有關: 一傳清內閣中書張邦彥省親,散步雙城東南隅,得魁星點化而建樓: 二傳清道光皇帝夜觀天象,見流星墜入東北而建樓。歷來對雙城興建魁星樓傳說紛紛。傳說儘管代替不了建築的初衷,卻可表達雙城這方人民百姓渴望知識,祈求多出人才的美好夙願。清末民初,雙城出團以上官員450令人。其中, 僅省長、外交次長和軍師級將領就達30令人;60年前雙城出國男女留學生就達120餘人:新中國建成後,雙城輸送全國地師級以上千部達300多人。古今雙城人才倍出, 是否幕魁星偏愛無從探討,但報效祖國,熱戀家鄉的赤子是之心是代代相承,一樣熾烈的。可以說魁星樓是雙城古老文明的象徵,是雙城愛園愛鄉的寄託,是雙城人發奮圖強銘志崛起的標誌。

雙城魁星樓共三層,室內牆壁設玲瓏牖窗,工藝巧妙一層迎面觸目的是一大幅中國畫《雙城堡的來歷》 。 畫中主要人物是清嘉慶19年(1814年)吉林將軍富俊勒馬仁立圖四周圖畫反映清廷移京旗屯墾、雙城設治、工商興起市容繁華等情節。二樓是巨幅中國壁畫《魁星樓的傳說》 , 畫面居中是巍峨挺拔的魁星樓,背景是碧海藍天,雲霧繚繞:長空白鶴,此畫運用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渲染了魁星樓的不凡來歷。寄託了雙城這一方域人民民眾的美好夙願。三樓是魁星雕塑,立北面南,高9,9米,魁星樓儀態威猛,足踏金鰲,左手托斗,右手號筆,赤心昌文運,火眼識俊才。只要是下過徹骨透心功夫志向高遠的人,神筆才會點到其人人頭上。 憑三樓之欄遠眺, 四時時景各有不同:春苗競秀,萬頃碧波,燕飛鶯囀; 夏樹成 蔭,柳絲滴綠,蝶舞蝶忙;秋高氣爽,紅葉如花,黃鶯織綿;冬雪覆地,瓊樓雲閣,素裹銀裝。睹者心曠神怡,感物興懷。

新舊魁星樓的興建跨越恰逢這一世紀,這一百年正是中國歷史上民族鬥爭和階級鬥爭空前劇烈,社會發生翻天覆地根本變革的時期。飽經滄桑,屹立在雙城堡大地上的魁星樓,在歷史的風煙中,高懸在樓頭的鐵馬總是合著時代前進的步伐,嗚奏出激越雄渾鈴聲,催促著一代又一代的雙城人民去前赴後繼,去奮然前進。

雙城觀音寺:雙城觀音寺位於雙城鎮東北隅,占地2400平方米,是雙城現存最完整的寺院之一。觀音寺原名觀音堂,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中,遭到極其嚴重的毀壞。文革後,在黨的宗教政策進一步落實下,在雙城市政府的關懷下,由信教民眾布施12萬元,將年久失修的正殿扒倒扶起,同時將東西配殿修葺一新。觀音寺現有佛家弟子37人。每逢陰曆的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的廟會,上香祈禱膜拜之人來自四面八方,香菸繚繞,誦經之聲不絕於耳,平時瀏覽參觀的人士也絡繹不絕。

雙城觀音寺雙城觀音寺

觀音寺由彌勒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及東西配殿組成大雄寶殿正脊上鑲有瓷頂大穩,二龍戲珠雕塑兩旁,金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照射下,璀燦奪目。三層飛檐四出,金碧輝煌,氣勢雄偉。檐下雕樑畫棟,四角刻有“清淨廉潔、慈悲為懷”八個大字。殿內穩坐一派安祥的釋迦牟尼佛,倒坐觀音旁,佇立著文殊、普賢菩薩。寺院開闊光潔如洗。千斤鑄鐵香爐,香菸裊裊。殿前兩座雄螄左右守護姿勢威猛。東西配殿各具特色,寬敞的長廊,講究的蘇式彩繪,紅漆明柱等將寺院襯托得肅穆典雅。觀音寺超凡脫俗,是雙城的一處清涼的精神生活中心,也是雙城人民建築藝術和聰明智慧的結晶。

雙城承旭門雙城承旭門
承旭門:承旭門是雙城比較古老的一座門樓,清同治七年, 也就是公元1868年 , 時任雙城堡總管的雙福監督, 重修雙城堡城牆。增建起四座門樓,東有承旭門、西有承恩門、南有永和門 ,北有永治門 。歷經百餘年風雨滄桑, 至今僅存老百姓俗稱“東門”的承旭門一座。這座承旭門樓高11. 5米,東西長8米,南北寬8.75米, 總建築面積70平方米。 基座平面呈長方型, 由青磚砌築, 中有一東西走向的拱形門洞, 為橫木過梁式, 向城外的一面起圓形券拱,上面約為一尺處為雙福總管親筆題寫的匾額。 楷書陰刻“承旭門”三個大字。意為面臨東方初開旭日之意。 匾上是女牆,在青磚基座上是一座木結構單檐歇山式樓閣, 面闊三間, 進深一間, 中間辟有小閣, 四周裝木雕花格扇,棟樑門飾有彩繪, 樓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正脊兩端鴟吻高駐,垂脊和戧脊上蹲琉璃瑞獸,整座建築堪稱工藝精湛,雄關虎踞。但由於年久失修,承旭門樓也曾一度面目全非1979年, 雙城縣政府撥款進行修葺, 恢復了本來面目,後又定為雙城市級文保單位。 門樓下,左右各築起連線式鋼筋水泥結構護城河橋一座, 雙城市內的下水都要通過這裡排出,從門樓的背面看有一通承旭門碑誌,詳細記載著修建門樓的經過。大門洞的南北牆有兩個小洞, 老百姓每逢初一、十五(平時也有人)到這裡燒香, 為的是保佑自己出門辦事順利, 或家庭和睦平安。往門樓上看, 仍是畫棟雕梁, 飛檐斗拱,琉璃瓦閣, 面貌一新,翹首下懸掛著鑄鐵風鈴,清風徐來,鈴聲叮咚悅耳,遊人絡繹不絕。每天早、晚都有很多老人、兒童在這裡散步鍛鍊。承旭門為古堡雙城增色不少, 雙城市的市徽即以此為標誌。

中國城市大全-黑龍江省

本期任務是對黑龍江省的的城市進行建立,完善,讓讀者對各個城市有全面的了解。

黑龍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地區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哈爾濱市松北區 |道里區 | 南崗區 | 平房區 | 香坊區 | 道外區 |呼蘭區 | 阿城區| 雙城市 | 尚志市| 五常市 | 賓縣 | 方正縣 |通河縣 | 巴彥縣 |延壽縣 | 木蘭縣 |依蘭縣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 |昂昂溪區 |鐵鋒區 | 建華區 | 富拉爾基區 | 碾子山區 |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 訥河市 |富裕縣 | 拜泉縣 | 甘南縣 | 依安縣 | 克山縣 | 泰來縣 | 克東縣 | 龍江縣
鶴崗市興山區 | 工農區 | 南山區 | 興安區 | 向陽區 | 東山區 | 蘿北縣| 綏濱縣
雙鴨山市尖山區 |嶺東區| 四方台區 | 寶山區 | 集賢縣 | 寶清縣 | 友誼縣 | 饒河縣
雞西市雞冠區 |恆山區 | 城子河區 | 滴道區 | 梨樹區 | 麻山區 | 密山市 |虎林市 | 雞東縣
大慶市薩爾圖區 |紅崗區 | 龍鳳區 | 讓胡路區 | 大同區 | 林甸縣 |肇州縣 |肇源縣 |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市伊春區 | 帶嶺區 |南岔區 | 金山屯區 | 西林區 | 美溪區 | 烏馬河區 | 翠巒區 | 友好區| 上甘嶺區 | 五營區 | 紅星區 | 新青區 | 湯旺河區 | 烏伊嶺區| 鐵力市| 嘉蔭縣
牡丹江市愛民區 | 東安區 | 陽明區 |西安區 | 綏芬河市 | 寧安市 | 海林市 | 穆稜市 |林口縣 | 東寧縣
佳木斯市前進區| 向陽區 |東風區 | 郊區佳木斯市) | 同江市 |富錦市 | 樺川縣 | 撫遠縣 | 樺南縣 | 湯原縣
七台河市桃山區 | 新興區 | 茄子河區 | 勃利縣
黑河市愛輝區 | 北安市 | 五大連池市 | 遜克縣 | 嫩江縣 | 孫吳縣
綏化市北林區 |安達市 | 肇東市 | 海倫市 | 綏稜縣 | 蘭西縣 | 明水縣 | 青岡縣| 慶安縣 | 望奎縣
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 | 塔河縣 | 漠河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