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區[黑龍江省七台河市]

新興區[黑龍江省七台河市]
新興區[黑龍江省七台河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新興區地處北緯45°40′-52′,東經130°02′,海拔在157-555米之間,地形處在完達山余脈的大架山和馬鞍山中間的低山丘陵地區,屬北溫寒帶氣候,年平均日照為2467-2568小時,積溫年平均為2.307℃至2.598℃,全年無霜期119天到137天,年平均溫度為3.9℃。年平均降水量為552.9毫米。區境內自東向西的倭肯河與自南到北的新、老七台河貫穿全區。新興區位於七台河市區西部,東與桃山區,西、北與勃利縣,南與雞西市交界。地處牡丹江、佳木斯、雙鴨山、雞西四市和勃利、樺南、密山、寶清四縣之“街亭”。是全市的煤炭生產區、商貿集散地、交通運輸樞紐和工業企業集中地。

基本信息

簡介

(圖)新興區街道風貌新興區街道風貌

新興區位於七台河市西部,總面積121.5平方公里,總人口21.4萬人。轄8個街道辦事處和紅旗鎮,143個居民委、15個行政村(場)。經過十餘年的建設發展,現已成為全市工礦比較集中、城建比較規範、人口比較密集、商貿比較活躍的城區。

新興區自然資源以煤炭為主。轄區內有七台河煤炭集團公司所屬的新建煤礦、新興煤礦、新立煤礦、東風煤礦和洗煤廠等大型廠礦。轄區水資源豐富,新、老七台河南北平行橫貫城區;另有倭肯河位於城區北端。沿河流域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稻米生產基地。城市交通便利,是全市的交通中心,七樺公路、依寶公路、七勃公路及即將建成的高等級201國道均在城區通過,構成了連線國內,直達沿邊口岸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新興區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1997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7億元,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0.3億元、1.3億元、1.2億元。

行政區劃

新興區轄10個街道、1個鎮:興華街道、新城街道、新立街道、新建街道、北山街道、河南街道、新合街道缸窯溝街道、新安街道、越秀街道紅旗鎮

歷史沿革

新興區一帶,中華民國時期,屬勃利縣管轄,先後隸屬小五站保、第三區、小五站鎮。東北淪陷後,初隸第十一甲,1938年5月日本侵略者強占民地建立七台河開拓點,1941年增設七台河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勃利縣第五區,1948年3月劃歸新增設的七台河區管轄,1951年2月改隸第十二區,1955年5月復歸七台河區管轄。1956年3月,並村劃鄉,設定七台河鄉。1958年9月,於七台河地區成立七台河人民公社,同年底併入七台河礦區公社,1960年3月改為七台河鎮公社,“政企合一”。1961年5月,“政企分開”。1965年2月,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1970年4月,改隸七台河市,並為市革委會駐地。同年5月,設立新興街道辦事處。1983年將新風街道辦事處併入新興街道辦事處。1984年1月20日,省政府批准,設立新興區。

1992年,新興區七台河市管轄的市轄區。位於市境西端,東與桃山區毗鄰,南、西、北三面為勃利縣所環繞。地處七台河西岸,是七台河市開發最早的煤礦區和繁華的老城區。全區總面積122.6平方公里,共轄缸窯溝、北山、新合、興華、新建、新興、河南、新城等8個街道辦事處和紅旗鄉。1992年末全區總人口22.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1萬人。區政府駐地興華路。

交通運輸

新興區自然資源以煤炭為主。轄區內有七台河煤炭集團公司所屬的新建煤礦、新興煤礦、新立煤礦、東風煤礦和洗煤廠等大型廠礦。轄區水資源豐富,新、老七台河南北平行橫貫城區;另有倭肯河位於城區北端。沿河流域是全市重要的蔬菜、稻米生產基地。城市交通便利,是全市的交通中心,七樺公路、依寶公路、七勃公路及即將建成的高等級201國道均在城區通過,構成了連線國內,直達沿邊口岸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區域經濟

新興區自1984年成立以來,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鼓舞下,在區委、區政府正確領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87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402萬元。通過國有企業改革、轉制及關、停、並轉及股份制改造等措施使區域經濟一年一個台階迅速發展,民營企業呈現了強大的生命力,"9388"工程當年見效,提前2個月完成全區主要經濟指標。截止到1993年10月末,全區完成總產值1.29億元,為全年計畫的134%,集體企業產值4200萬元,為全年計畫105%,個體私營經濟產值9200萬元,為全年19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50元。

1994年,區委、區政府實施《新興區5445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決定,推動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經過5年努力到1998年,全區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01億元,同比增長11.7%;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實現0.207億元、1.46億元、1.28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5.8%;13.8%;10.8%。

1999年區委、區政府以實施"5698"經濟發展為統領,沿著農業立區、工業強區、商貿活區、科教興區、依法治區、文明建區的發展思路,大力宏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建設新興區、繁榮新興區過程中形成的"團結奮進、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唯旗誓奪"的新興區精神,2002年,全區實現了"5個突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7億元,實現73650萬元,同比增長21.9%;招商引資首次突破4億元,實現4.1億元,引資項目178個,奪得全市"四連冠";全口徑稅收首次突破5000萬元,實現5117萬元;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實現1523萬元;可用財力首次突破3000萬元,實現3520元,同比增長20.1%。

新興區新興區

2005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0億元,同比增長25%,比2000年翻了一番,五年年均增長4.01%,規模上工業增加值完成7.01億元,同比增長31.3%,五年年均增長48.5%;全總稅收實現22661萬元,同比增長61.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實現4367萬元,同比增長74.9%,比2000年翻了兩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1億元,同比增長8.9%,五年累計完成20億元。

年,一、二、三產增加值分別實現0.75億元、14.84和4.41億元,形成了煤炭採選、焦炭、化工、木製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製藥、機械製造等八大產業群體。2005年,原煤生產實現130萬噸,6戶焦化企業生產焦炭95.5萬噸,非煤產業發展迅速,2005年僅11戶規模上非煤企業就實現增加值1.38億元,占規模上工業企業的19.7%。全區私營企業608戶,年銷售收入50-500萬元的中小企業達220戶。華豐床墊廠已占領我市43%的市場份額,產品50%外銷其它市縣。公司生產的香蒲床墊首例獲"綠色之星"環保稱號,並成為第8屆中國國際環保展覽特約產品。規模上企業達24戶,其中市級重點企業達15戶,非國有企業已成為主體經濟和立區經濟。寶泰隆、隆鵬、天隆、凱博達、美華、雙葉6戶企業實現產值超億元、稅收超千萬元,35戶企業進入全市納稅100強,5戶企業進入全省納稅50強,居全省第一,被評為全省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先進區。全區擁有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達到9戶,進出口總額達到111萬美元。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區把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放在了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上,不斷壯大基地,培植龍頭企業,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使棚室蔬菜生產和畜禽養殖迅速成為拉動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形成了大批標準化種植養殖專業生產小區。通過抓“龍頭”企業,延伸以糧食精深加工、畜產品加工等產業鏈條,形成5條貿工農一體化“龍型”經濟體系。同年全區糧豆薯總產量達到4580噸,蔬菜總產量達到4.1萬噸,五年增長1倍和58.9%。生豬、家禽飼養量實現3.2萬頭和130萬隻,農村社會總收入實現4.0億元,占全區社會總收入的47.8%。

基礎設施

(圖)基礎設施基礎設施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全區的發展得益於堅持區礦共建、政企共建。多年來,七台河煤炭集團公司所屬單位、中省直及市直單位在創建文明城區、文明單位、聯片共建文明小區、整修城區道路、建設標準化居民小區、防汛、植樹等方面,為老區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全區主幹道和環城路得到擴建,老區交通框架基本形成,居民區巷道基本達到砂石化標準,市容環境衛生面貌得到明顯改觀。近年共新修、復修道路55條,面積達15萬平方米。義務植樹達到4萬餘株。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教育、文化、衛生、計生、民政、殘疾人、武裝等各項工作均取得突破性進展,多項工作走在了全市和全省的前列。新興區連續四年榮獲全市區縣主要責任指標考核第一名、連續九年獲全市招商引資第一名、計畫生育工作被評為省級優質服務先進區、社區建設工作被授予省級社區建設示範區、政法工作被評為省級創建優良經濟發展制環境建設示範區和創建平安新興先進單位、四次被命名為省級“雙擁”模範區、五次榮獲省級文明城市建設先進區、連續五屆榮獲全省“管黨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2008年,新興區的發展思路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省市委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加快“強區、壯企、興城、富民”步伐,以“項目推進年”、“民生改善年”、“安全隱患治理年”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年”為載體,進一步完善“四區兩帶一中心”發展布局,轉變經濟成長方式,著重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大項目推進、新農村建設、城區建設和管理、第三產業、改善民生、安全穩定七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強黨的建設和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推進區域經濟與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努力開創建設龍江工業強區新局面。

新農村建設 

新興區新興區
自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新興區堅持以村企共建為載體,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取得明顯效果。2006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實現1.6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338元。

修路、飲水、改廁、整治村容村貌,從農民最關心、受益最直接的實事入手解民難。一是抓好鄉村路的建設和改造。2005年該區通過採取積極對上爭取、周邊受益企業籌資、鎮村匹配的措施,投資1400萬元修建4條全長16公里的白色通村公路;由公路部門牽頭,修建了太河、閆家至紅光總計8公里標準化沙石路。2006年通過對上爭取、礦務局協助、區政府投入等渠道投資500萬元,修建了東升至曙光村3.3公里、新起村2.5公里和紅鮮路1.5公里的通村公路,使全區通村公路主網框架初步形成,從而徹底解決了困擾全區多年的行路難、通車難問題。二是下大力氣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和飲水難問題。這個區通過多方協調和村民自籌等方式在紅光、新村、紅勝等村實施了農村水網改造工程。共投入資金58.8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6900延米,使253戶、1050人受益,基本解決了3個村的部分村民飲水難問題。三是因地制宜開展改廁活動,積極使用無害化衛生廁所。該區通過爭取國家農村改廁工程,籌集各級配套資金13.2萬元,在紅鮮村、新村共建設標準化衛生廁所200個,2006年又投入2

新興區新興區
6萬元在東升、太河、曙光建設衛生廁所320個,解決了部分村農民如廁難問題。四是加快對農村新能源的推廣和套用。我們通過對上爭取農業項目資金156萬元,建設沼氣池近600個,每年不但可為農民節約生產、生活資金20余萬元,還有效地改變了農村受益農戶的衛生條件,實現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雙贏。五是突出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近年來,新興區扎紮實實地開展了以鄉村道路的“硬化、綠化、淨化”為重點的“一整三化”創建活動。各村用於村容村貌整治上的資金年均達到30余萬元,共修主幹路7條、18公里,修巷路36條、6780延米,植樹1000余株。各村主幹路、次幹路設立固定垃圾箱86個,實現了村內環衛“民辦化”。村內垃圾基本做到了日產日清。同時該區還通過市場化運作,在曙光村新建幼稚園一處,在紅衛村東升村各建浴池一處,解決了偏遠村屯農民的洗澡難、兒童入托難問題。農村的“髒、亂、差”現象得到了有效治理。六是積極改善村級組織辦公條件和公益設施的改造。近兩年投資100余萬元分別在紅光、紅鮮、新村建設了村委會辦公室和各種健身設施一應俱全的文化廣場。此外,該區還積極實施了農村電網改造和有線電視、電話村村通工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