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河

美麗的太河水庫,是淄博蓄水量最大的水庫,也是水質最好的地表水源地,同時還是淄博迄今為止最大的一項人力工程。

太河水庫,在淄川區境內。為紀念1939年4月發生在釣魚台附近的震驚中外的“太河慘案”而命名為太河水庫。1939年4月,國民黨山東省主席沈鴻烈指使秦啟榮在博山襲擊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游擊隊,慘殺團級以下幹部及戰士800餘人。水庫在魯山北麓,北起金雞山,南傍馬鞍山,東依青龍山,西臨豹眼山。南北長約10餘公里,東西寬約3公里,上游控制流域面積約780平方公里,總庫容為1億8千萬立方米,系全國大型水庫之一。整個庫區山巒迤儷,風景宜人,水質潔淨,不僅是一項大型水利設施,而且是一處風景秀麗的遊覽勝地。工程概況美麗的太河水庫,是淄博蓄水量最大的水庫,也是水質最好的地表水源地,同時還是淄博迄今為止最大的一項人力工程。飲水思源,追溯太河水庫的建設歷程,要從上世紀60年代講起,歷時三十餘載,數十萬淄博兒女參與,建設時間之長、動用人力之多、影響範圍之廣,在淄博史無前例。那種感天動地、激情奮戰的精神力量影響了幾代人。淄河,發源於魯山山脈,經博山區、淄川區及青州市流入臨淄區境內,後由廣饒縣入小清河。淄博先民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在濟河與淄河間開鑿了濟淄運河,發展水運並引水灌溉農田。然而,淄河在給民眾以漁牧灌溉之利的同時,也給兩岸民眾帶來了不少災難。“淄河溜、淄河溜,窮山惡水盡石頭,十年九旱八不收,一年收成吃半秋。”是舊社會淄河的真實寫照。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一科學指導方針的指引下,為了從根本上解除淄河下游的洪澇災害,保障下游工礦企業和人民民眾的生命安全,並為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水資源保障,1959年,中共淄博市委決定治理淄河,興建水庫。林幽水靜太河游多年的落葉積澱,遮蓋了崎嶇的山路,腳下軟軟的,像踩在了厚厚的地毯上;松柏和刺槐以及山間叫不出名的野生植物散發出的濕潤的清香,恣意揮灑瀰漫,讓人神清氣爽;循著婉轉的鳥啼,在樹葉間昂首尋找鳥兒的所在,情趣會油然而生;偶爾發現樹根旁長著幾叢美麗鮮嫩的蘑菇,雖然香氣撲鼻,但你最好還是只當景觀賞,不要帶回家燉了下酒,因為這是要冒中毒危險的……穿行林中,盡情地享受著這林中物我合一、榮辱皆忘的感覺。確實讓人陶醉。綠樹掩映中,有幾間石砌小屋,那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淄川、博山、益都、臨朐四縣聯合辦事處舊址。當你登上林中那座突起的山峰,環顧四周無邊的綠色,你會驚異無比:這是辛莊林場?在我們的鼻子底下,竟隱藏了這樣一個奇異美麗的所在?是的,這就是位於淄川區太河鄉的辛莊林場。從太河鄉政府一直往東,乘吉普車沿著美麗的青龍山北麓向里,走20多分鐘的山路就到了。如果是步行,需要走3個小時,雖是辛苦了點,但一路上山色秀麗,會別有一番情趣。辛莊林場綿延20多里,占地6000多畝。因其深藏群山腹地,交通艱難,從旅遊的角度講,至今還算得上是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也正因為其人跡罕至,才更增加了她的神秘和魅力。所謂熟地無景,是也。感受了山林的幽深靜謐以後,如果還不覺滿足,你可以去賞水。出鄉政府向南不遠,在青山環抱之中,你會突然發現一片煙波浩淼的碧水,這便是遠近聞名的太河水庫。太河水庫1972年9月竣工,占地9366畝,移民8690口人,是全市容水量最大的水庫,也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塊未被污染的水源,同時還是迄今為止一項全市最大的人力工程。泛舟水上,涼風徐來,神爽氣清,五臟六腹都像水洗過一般。掬一捧清水飲下,真有被大自然融化的感覺。坐在船上,一任水花濺得滿臉滿身。西岸高聳的豹岩山,東岸嶙峋的金雞山,都把身影投在藍藍的水中。美麗的水光山色交相輝映,織就了一幅精美絕倫的水彩畫,船就行在畫中。與山林的奇、幽比起來,這又是另一種全新的感覺。高高矗立在豹岩山山腰的太河慘案紀念碑,在向你娓娓訴說著發生在60年前的那段慘烈的往事。這會在你的心上平添一份凝重。1939年3月30日,國民黨反動派背信棄義,對我路過的抗日戰士和青年學生進行伏擊,製造了死傷100多人的駭人聽聞的“太河慘案”。《毛澤東選集》中曾提及此事。慘案的發生地已被水淹沒,現在是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面對如此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太河鄉正集中力量加緊保護和利用。太河水庫周圍栽植的14萬株柿樹,向年時間即可成林,將形成一道嶄新的景觀。通往辛莊林場的道路也開始準備修建。辛泰線上新近開通的“富民號”旅客列車,已在太河水庫岸邊設了車站。太河旅遊,正象一位帶著田野芬芳的村姑,一改往日的遮掩和羞澀,大大方方地向我們走來。
血汗澆灌出水庫大壩
“1960年2月,淄博市委從全市調集2萬多名水利建設者在淄河上游的金雞山下安營紮寨,開始動工興建太河水庫。”作為太河水庫的第一批建設者,也是太河水庫管理局的第一任局長,81歲的杜麟山老人向記者講述了那段悠遠的記憶。“那時候鏟沙石,所有人的手都磨破了,都是淌著血接著乾,沒有人停下來。”6月8日,在離水庫最近的南下冊村,記者見到了67歲的王啟來——1960年建設水庫時,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修水庫。“修建水庫時,村裡有60多名青壯年勞力,全都上工地修水庫。那時候用小車推沙子,都是光著腳丫和脊樑,只穿一條短褲幹活,渾身都是血紅的印子。村民前前後後加起來,幹了十來年。可以說,水庫大壩就是老百姓一車一車推出來的。”在興修水庫的過程中,甚至有不少人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1974年5月,太河水庫指揮部收到了一封71歲農民趙恆孝的來信,信中說:“我的女兒趙華英在太河水庫總乾渠施工中不幸犧牲,就讓我的兒子去工地,繼續完成姐姐沒有完成的任務吧!”這樣感人的事跡在水庫修建的過程中不勝枚舉。據杜麟山回憶,當時有20多人因公殉職,其中為建築大壩犧牲了9人。至上世紀90年代初,大壩、東溢洪道、西溢洪道、輸水洞、泄洪洞等樞紐工程和總乾渠、一乾渠、二乾渠、三乾渠等灌區配套工程全部完工。其中,太河水庫大壩整個建設過程歷時20年,共有十多萬人參加建設,解放軍和淄博近百個廠礦企事業單位直接提供人力、物力、技術、機械設備支援工程建設,共填土、砂石料895萬立方米,用工1700萬個,湧現先進集體5000多個,先進個人46600多人,培養提拔各級幹部1680人,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5500多人。
山清水秀澤被淄博
自上世紀90年代末,太河水庫開始向淄川區的羅村、寨里、洪山、雙溝等鄉鎮及張店的灃水鎮供水,解決了幾十萬人生活用水和近百家企業、單位用水困難。太河水庫的修建給下游的鄉村也帶來了福利。在水庫下游的小後溝村,有機蔬菜、果樹種植成為村民增加收入的重要來源。該村黨支部書記宋元武告訴記者,修水庫前,淄河一到汛期,滾滾河水淹沒兩岸的農田、菜園是常有的事。“太河水庫建好之後,解決了淄河旱澇不均的問題,兩岸的農田和菜地有了安全保障,雨季不會被沖毀,旱季也不再‘喊渴’。”下游得到了實惠,上游也因為保護淄河水質得到了有效保護。在太河水庫上流的峨莊段,山景、水景更是一絕,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來“紮根”,周村人丁基深就是其中之一,“我是搞美術的,17年前作為淄博師專的學生第一次到這兒來,就想在這裡不走了。”後來,已為人師的老丁把自己美術學校的基地安在了峨莊,“論山水,還有比這裡更美的地方嗎?在我的小房子門前,山上樹木鬱鬱蔥蔥,山下綠樹成蔭,門前小橋流水,到處鳥語花香,愜意得很啊。”老丁告訴記者,村裡的人在屋後種了幾棵櫻桃樹、杏樹和桃樹,長得出奇得好。來此遊玩的市民在屋後搞起“採摘節”,每到成果期,成批的市民奔來“自助採摘”。淄博太河水庫管理局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自1976年太河水庫總乾渠建成通水以來,累計灌溉放水8.9億立方米,灌溉面積達到32萬公頃,增產糧食36萬噸,直接經濟效益3.5億元,供應了70萬人口的生活、生產用水;向淄博市主要地下水源地——大武水源地補源放水8.82億立方米;向臨淄太公湖等生態供水0.9億立方米,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兵馬俑”保護一灣好水
站在太河水庫的大壩上,突然發現閘口有一團黑色的東西在遊動。它們一會兒聚集在一起,一會兒又分成兩股向不同方向遊動,在蕩漾的碧水中那么悠遊自在。說到這個場景,南下冊村的王啟來也來了精神,“水庫的水質一直保護得相當好,裡面有十幾種魚類,比如紅翅魚、白魚、嘎牙魚等,還有蝦和螃蟹。”對於太河水源地的保護,一靠近水庫就有了明顯的感受,“飲用水源,禁止游泳”、“用心呵護,水源重地”等紅色的標語在綠蔭掩映的白牆上格外明顯。水庫周邊近2米高的鐵絲網,禁止外人進入。在庫區的制高點,新安裝的攝像頭時刻監控著庫區的一舉一動。其實,從太河水庫修建至今,庫區的管理工作就一直沒有鬆懈過。據水政監察大隊大隊長劉業濤介紹,為保護水源地,水庫配有衝鋒舟一艘,巡邏機車兩輛,執法人員30餘人。每天衝鋒舟從水中巡邏,機車沿兩岸配合巡邏,查處捕撈、釣魚和傾倒垃圾等行為。他給記者講了個“兵馬俑”的故事。冬天,寒冷時節,衝鋒舟巡邏時,水面濺起的水花很快就會在舟上結冰,巡邏人員戴著手套抓著船沿,常常被凍住,手套都拿不下來。水濺到棉衣上,迎風立即凍住,巡邏人員下船回到值班室,棉衣一脫,凍住的棉衣直接“站定”,活脫脫一個“兵馬俑”。“保護生命之源是太河水庫生存之根本”,太河水庫管理局負責人介紹,水庫管理局年均路面巡查1.6萬公里,水面巡查200餘次,水利與環保、公安、國土等部門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建立了水源保護聯動機制,依法對違法建築、非法捕撈等行為進行了嚴厲打擊。經環保部門權威檢測,目前太河水庫水質已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水質標準。2010年,水利部的專家來水庫視察時曾說:“淄博人民保護了一灣好水。”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