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縣

林口縣

林口縣,隸屬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位於黑龍江省東部,距牡丹江市120公里,距煤城七台河、雞西不足100公里,是連結三市的樞紐。是綏芬河、東寧、密山、虎林等對俄貿易口岸的前沿腹地。林口縣早在6000多年前便有人居住,漢以前稱肅慎,唐初為黑水都督府所轄,後為渤海國轄地。1939年建縣,是國家一類革命老區縣,境內有聞名中外的“八女投江”英雄事跡發生地和東北抗聯遺址。是中國書法之鄉和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書法、連環畫、油畫、冰雪畫、蠶翼繡創作全國聞名。

基本信息

交通

林口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林口境內牡佳、牡雞兩條鐵路與鶴大、方虎兩條公路線縱橫交錯,是連結牡丹江佳木斯、雞西三個中心城市的交通樞紐。

簡介

林口縣抗戰紀念雕塑
林口縣是一個資源豐富,具有巨大開發潛力的山區縣份,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稱,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環境優雅,佳山茂林,層巒疊嶂,形勝之境隨處可見。江河澄清似澈,潔淨可人,山川旖旎如畫,令人駐足留戀。風光秀麗的蓮花泡風景區、聞名全國的八女投江遺址均在縣境之內。

全縣面積7180.9平方公里,人口43.7萬,設有9鎮3鄉。縣政府所在地的林口縣城坐落在“牡雞‘鐵路的交匯處,四周群山環抱,城北烏斯渾河穿城而過,緩緩東流,綠水青山,掩映多姿,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林口歷史悠久,具有光榮的歷史,據考古發現,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居住。漢以前為肅慎地;兩晉時期亦稱邑婁;南北朝時期為勿吉所屬;唐初為黑水都督府所轄,後為渤海國郢州屬地;遼時為東京道遼陽府里吉直轄;金屬上京路胡里改路;元為遼陽行省開元路斡雜憐萬戶府轄地;明代歸屬奴兒乾都司建州衛;清初為清庭和盛京將軍之下的寧古塔昂邦章京管轄及至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林口人民違抗外辱,攘除內患,紛起抗爭,留下了血與火書寫的光輝歷史。

面對日寇的屠刀,以冷云為首的八名巾幗英雄含笑走向滔滔江水,威震敵膽。在胡匪將領的淫威面前,剿匪義士血戰刁翎,留下了三打刁翎的佳話。匪首李華堂馬橋殞命,惡貫桂方庭三道歸期。抗戰名將周保中柴世榮,著名作家馬可等亦先後在林口開展工作,領導抗日鬥爭和土地革命。1948年林口縣人民政府成立。

行政區劃

1992年,林口縣共轄16個鄉、鎮。
2005年,林口縣轄12個鄉鎮,其中9個建制鎮、3個鄉,200個行政村。
2010年,五林鎮劃歸牡丹江市陽明區管轄。林口縣轄9個鎮、2個鄉:林口鎮、古城鎮、刁翎鎮、朱家鎮、柳樹鎮、三道通鎮、龍爪鎮、蓮花鎮、青山鎮丶奎山鄉、建堂鄉。林口鎮是中共林口縣委員會、林口縣人民政府和中共林口鎮委員會、林口鎮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2016年8月,牡丹江市林口縣建堂鄉撤鄉設鎮,以建堂鄉行政區域為建堂鎮的行政區域,原隸屬關係、政府所在地不變,鎮政府駐東興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林口縣位於北緯44度40分至45度58分,東經129度17分至130度45分之間,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牡丹江市北部,張廣才嶺、老爺嶺和完達山脈交接處。東與雞東縣、雞西市毗鄰,西與方正縣、海林市相連,南與牡丹江市、穆稜市交界,北與依蘭縣、勃利縣接壤,總面積6638平方公里。

地形

林口縣大部分屬山區,境內山多林密,江河縱橫。地勢四周高,中間低,西部山勢險峻,東部漸趨平緩。西部大綜崗子山海拔1357米,為全縣最高點。東部以大楚山為分水嶺,分成南、北兩部分。

水文

縣境內有牡丹江和穆稜河兩條水系,共有主要河流104條。
南有五林河,全長52.1公里,發源於大楚山南麓,流經朱家、柳樹、五林三鎮後匯入牡丹江;北有烏斯渾河,全長141.12公里,發源於大楚山北麓,流經龍爪、林口、古城、建堂、刁翎四鎮一鄉後匯入牡丹江。牡丹江在縣域西北流經蓮花、三道通、刁翎三鎮後出境匯入松花江,境內江段64.8公里。

氣候

林口縣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處於西風環流控制下,季節顯著,四季分明。春秋季短,氣候多變;夏季溫熱多雨;冬季漫長,寒冷乾燥。由於全縣屬中低山丘陵漫崗地帶,地形複雜,山區局部小氣候比較明顯。全縣熱量、水份、日照等氣候條件。牡丹江、烏斯渾河下遊河谷平原地區,熱量較高,雨量較多,無霜期長。中低山區,高寒冷涼,氣候條件較差。

人口狀況

2005年至2007年,全縣的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27、1.10、1.09,保持穩定在低生育與水平,三年出生人口3623人、3131人、3122人,人口出生率分別為8.36‰、7.20‰、7.15‰,平均出生率為7.56‰;出生政策符合率分別為95.11%、96.39%、96.35%,保持較高水平。出生人口性別比分別為108.9、108.7、105.9,平均為107.9,雖然出生人口性別比總體上偏高,但已經呈逐年下降趨勢,尤其是2007年已達到正常值,出生人口性別比變動趨勢值為0.97

歷史沿革

林口縣山河大橋
林口一帶,清代屬三姓副都統轄區。清末民初,因此地處於森林茂密的老爺嶺與張廣才嶺相接的峽口,故有“森林之口”之稱,並形成林子口小屯(即中亮子)。

1936年偽滿修築圖佳線鐵路於此設火車站,取名“林口站”,始有“林口”之稱。修建林密線鐵路後,林口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1939年6月1日,偽滿決定以勃利縣、密山縣和穆稜縣各一部分區域設定林口縣,偽縣公署駐林口街,隸屬東安省。

1943年10月,改隸東滿總省

1945年5月再改隸東滿省。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6年4月,劃歸綏寧省管轄。同年5月,綏寧省決定,將林口縣與牡丹江市五河林區合併設定五林縣,5月17日啟用五林縣印,縣政府駐五河林(今五林鎮),隸屬綏寧省。同年10月,改屬牡丹江專區。1947年2月,又從五林縣劃出分設林口縣,隸屬合江省,同年10月劃歸牡丹江省管轄。

1948年7月,劃回合江省。1949年1月,撤銷刁翎縣(原由依蘭縣析置),併入林口縣。同年5月,撤銷合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為黑龍江省,改歸黑龍江省直轄。

1956年3月,將原海林縣的五林、朱家溝、二道河、柳河4個區的全部和柴河區的大部劃給林口縣,同時將林口縣劃歸新設立的牡丹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將麻山、西大坡兩個鄉劃歸雞西市。1962年10月,將柴河、二道河子、三道河子3個公社劃歸新恢復的海林縣管轄。

1983年9月,撤銷牡丹江地區,改由牡丹江市領導。

1992年,林口縣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縣境北抵依蘭、勃利二縣,東鄰雞西市雞東縣,南與牡丹江市穆稜縣接壤,西與海林市和方正縣毗連。全縣總面積7173平方公里。全縣共轄16個鄉、鎮。1992年末全縣總人口42.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6萬人;滿、朝鮮等少數民族人口2.4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29.8%和5.7%。縣政府駐地林口鎮

民族風俗

林口縣侗族舞蹈
侗族喪俗

1、上祭。於死者去世後第二天舉行,祭品需有雞、魚、肉"三牲",涌畢祭文,鑼鼓、嗩吶、鐵炮起名,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婦女的哭聲,整個葬禮顯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還給每個參加葬禮者法一條白絲巾,扎在頭上為死者帶孝。

2、樂穴,侗族葬禮。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紙錢、樹枝、雜草丟在穴中燒,又殺傷一隻雞丟進去,讓他在火種蹦跳至氣絕才取出,最後沉棺於穴中埋葬。

3、掛葬。是侗族用以安葬未滿月死嬰之風俗,流行於貴州。先替死嬰穿好衣服,防在撥祺中,用新白布(或黑布)蓋上。掛在村寨附近山坡的樹枝、竹之上;或用草繩摑好掛上,任野獸吞噬,俗以為這樣母親才能再懷孕,否則就難孕或絕育,故子女多的人家也常常不用此葬法處理死嬰。

4、停喪待葬。流行於貴州離平四寨區一帶。當地風俗,換不吉之症的死者,因意外事故而死者,死亡時間於生辰八字不合者均要行此葬禮。屍體洗淨裝殮入棺後,停於選定的地點,停喪期滿後,將其焚化,骨灰骨灰裝進長三尺、高寬各一尺的小棺邁新白布包裹,葬,也有些的房不予埋葬,只停放在山坡上。此外,停葬前之洗屍、裝殮等事,一律由外婆、娘舅等親戚辦理,死者親人都要迴避。目的是避開惡鬼。

自然資源

林口縣白樺林
林口歷史悠久,資源豐富,境內山多林密,江河縱橫,風光秀麗。農林牧副漁各業俱興,成為國內外客商竟相投資的好地方。

林口地理條件優越,具有獨特的地緣優勢。林口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雞西市接壤,西與方正縣海林市比鄰,南與牡丹江市穆稜市為鄰,北與勃利縣依蘭縣相接。距省城哈爾濱495公里,距牡丹江市119公里,鋸雞西市100公里,南北長140公里,東西寬113公里,處於周邊市縣經濟輻射的核心地帶,經濟腹地十分廣闊。

林口資源豐富,極具開發潛力。現有耕地面積149.6萬畝,農業生產以大豆、水稻、小麥、玉米為主,是商品糧基地。經濟作物以烤菸、甜菜、紅小豆、溫室蔬菜和果樹為主。全縣有林地面積677.8萬畝,森林總立木蓄積量2634萬立方米,主要有珍貴的紅松、落葉松水曲柳、椴木、白樺柞樹等優質木材。在茂密的山林中,蘊藏著豐富的山產品資源,山餚野味,美不勝收,珍虱佳品,俯拾可見。有虎,豹、鹿、貂等29種經濟獸類,數百種野生飛禽,有猴頭、元蘑、蕨菜等300多種山野菜和名貴藥材。

已發現有30多種礦產130處,探明儲量的有花崗岩、矽線石、大理石、黃金、石墨、火山灰、煤、鐵、黏土、泥炭蘊量極大,林口境內有包括牡丹江、烏斯渾河在內大小河流104條,20座水庫,僅二道溝電站就可開發水能9.4萬千瓦,加上蓮花水電站,水電量居全省之首。

基礎經濟

林口縣林區

改革的深化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升級,使全縣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九五”期末同1995年相比,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39.3%,年均遞增27.8%;工業增加值增長152.1%,年均遞增6.1%;工業利稅132.1%,平均遞增26.4%;農業增加值增長34.5%,年遞增6.1%;“九五”期間糧食產量比”八五“增加4萬噸,增長12%;農村人均收入增長1.8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7%,年均增長15.4%;出口創匯增長12.5%,平均遞增17.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增長79.4%,年均遞增13.2%;財政收入以20%的速度遞增。

面對”九五“和2010年經濟發展機遇和挑戰,林口縣將進一步堅持”興工強農活貿“方針,按照縣委十三屆三次全委會的總體部署,以加速資源優勢轉為重點,實施構築“三石兩煙一電”支柱企業和龍頭企

業的發展戰略,以富民強縣、升位爭先為目標加快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步伐,敞開縣門,藉助口岸,依託三市(牡丹江、雞西、七台河)形成具有林口特色、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立體開發格局。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了《關於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若干規定》、《林口縣關於引進資金、招聘人才、開發利用矽線石資源的優惠政策》、《關於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規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同時,著力改善投資環境,新建了縱貫南北,連線東西的6條永久街路,完成了“引龍入林”工程和上下水工程,兩個住宅小區和一個文化廣場的建設,開通了鎮內萬門程控電話,實現了全線城鄉有限電視的入戶連網,並發起了全面改善林口城鄉人民居住、衛生、飲食、通訊條件的攻堅戰,增加對外開放的吸引力。

林口縣輕工業經濟
為了促進林口經濟的發展,林口縣制定了更加開放的政策,創造了更加優惠的條件,並以更加優厚的待遇,竭誠歡迎八方賢士,四海賓朋,海內外客商前來林口參觀考查,旅遊觀光,投資合作,洽談貿易,開發林口,我們將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寬鬆的環境,最優質的服務,最好的信譽為國內外投資者提供創業的天地,發展的契機。佳山秀水迎遠客,真心誠意待高朋,莫道林口路迢迢,此地盡可展鵬程。林口人民將以誠摯之情熱切歡迎各方朋友,共同開發建設林口。

林口經濟繁榮,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改革開放以來,林口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結構日趨最佳化,目前已具有相當規模,農業堅持“兩高一優”,基本地位進一步增強,商業網點遍布城鄉,購銷兩旺,初步形成了全縣統一的,具有資源特色的大市場;鄉鎮企業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形成七大門類;外向型經濟發展迅速,成為縣城經濟新增長點。

林口縣河山秀麗,自然人文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正在開發的蓮花旅遊開發區,更將使林口的旅遊業利,是鐵公路交通的樞紐;鶴大、方虎公路貫穿境內460公里。通訊便利,已開通國際直撥電話,新增30000門程控電話已開通。

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充足的能源和水資源優勢,便利的交通,通訊條件,良好的經濟環境,為中外有識之士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使林口縣成為竟相投資開發的新熱點。為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林口縣委、縣政府正在採取超常措施,加快開放步伐,為實現共同開發、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林口經濟而努力奮鬥。

工業經濟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林口縣加快工業大縣的構建步伐,工業生產迅速發展,綜合效益不斷提高,結構日趨最佳化,目前已具有相當規模。依據資源優勢和市場導向,形成了以石材、煤炭、水泥、儀表、矽線石、方解石、紡織、食品為主要產業的的工業體系。1999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6.4億元,比上年增長13.3%,經過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尤其是以產權制度的改革和三項制度改革為重點的配套改革措施的實施,一批立縣型骨幹企業的優勢進一步得到發揮,1999年生產出口石27705立方米,水泥產量達8.5萬元,自動化儀表生產9.4萬隻。

加快開發,實現由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產品優勢向商品優勢的轉變,以華龍石材集團公司、矽線石工業集團、重鈣粉體廠、水泥有限責任公司、儀器儀表有限公司、林口制油廠等作為縣級振興工程的企業為重點,正在向規模化、科技化和集團化方向全面發展。其中,華龍石材集團公司.矽線石工業集團等發展迅速。

華龍石材集團公司是國家石材出口創匯基地,也是國家最大的墓碑石生產基地,共有40戶成員企業組成,總資產7214萬元,主要產品G10704、G1703、G101CA、G1789、G1989、G1796、G1716七個品種。9戶石材成品墓碑石深加工企業,年加工能力達15萬才,其中“神衣型”、“廣島型”、“太極型”墓碑石在日本市場獨占熬頭,產品全部銷往日本、韓國、獨立國協等國。重鈣超細粉生產能力10000噸,矽線石工業集團現已形成年生產矽線石精礦粉4000噸的

採選能力,以矽線石為主要原料的耐火材料缺口已達年產10000萬噸的能力。

我縣資源豐富,工業綜合開發前景十分廣闊,除豐富的農林資源和水資源外,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為我縣工業採掘、礦物綜合開發提供了有利條件。林口縣地層屬天山--興安地層,區域老爺嶺分層區和雞西小區的中樞。由於地層和地質結構複雜,礦脈穿插,礦藏豐富,迄今已發現39種礦產、130處,已探明儲量的有9個礦種,13個礦床,矽線石、大理石黃金石墨火山灰、煤、鐵、黏土、泥炭。可供開發的優勢礦種6種;以儲量多、塊度大、質地優、色澤好而飲譽海外的楚山花崗岩石材儲量為1.8億立方米;以礦富而馳名全國的龍爪山矽線石,儲量為130萬噸;以符合生產特種水泥標準而成為省內優勢礦種的大理石,儲量為5553萬噸,新興建築材料火山灰儲量3567萬立方米。

其它如黃金儲量4500公斤,鐵儲量833萬噸等。這些優勢有利地促進了林口縣工業的發展,全縣能源、黃金、建材生產已初具規模,為振興林口縣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農業經濟

林口縣農業經濟
林口縣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位於北緯44度40分至45度58分,東經129度17分至130度45分之間,地域廣闊,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秀麗富饒的山區縣份。縣城四周群山環繞,地貌複雜,百態千姿,獨具北國特色。

林口縣全縣土地面積1077畝,其中耕地面積149.6萬畝;荒地面積44萬畝;在荒地中,可墾面積11萬畝,可牧面積33萬畝。林口縣共有六種土壤,平均深度40-60公分,有機質含量高,質地疏鬆,有砂性、易耕,通氣透水性好,旱澇保收。各類土壤均適合於發展玉米大豆為主的糧食作物和以人參、烤菸為主的經濟作物。在可牧草原,即可放牧,又可打草,每畝草原可產乾草400斤左右,是發展牧業的良好基礎。因此,農業綜合開發潛力很大。

林口地處中緯度,屬中溫帶大陸氣候。主要農作物有大豆、玉米、小麥、水稻,糧食年總產量在2.5億公斤左右。經濟作物以烤菸、紅小豆、甜菜為主。其中,優質大豆、烤菸為省級基地,刁翎煙更是馳名中外。

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多年來平均徑流總量為15億立方米,年徑流總量8.1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47.1平方米/秒,枯水期流量為17.2立方米/秒,,尤其是牡丹江林口過境段,江水穿行高山峽谷間,在蓮花、二道溝、白虎哨三處形成了較大落差,梯級開發潛力巨大。國家“八五”重點工程“蓮花水電站”就在這裡。

縣內共有水面9.5萬畝,除有以牡丹江、烏斯渾河為主的104條河流外,尚有萬米上灌區152處,縣內最大的亮子河水庫已達灌田1.5萬畝,防洪效益1.5萬畝,養魚30萬尾的能力。全縣每畝耕地占水量1130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帶來了良好的水產資源。全縣有養魚水面1.25萬畝,已利用水面1070萬畝,尚有可供開發的溝溪300條,宜魚沼澤地和宜魚廢棄地2.25萬畝,荒水資源0.25萬畝,並有12萬畝水田,淡水養殖業具有雄厚的資源條件,水域中常見魚類有9科34種,僅經濟價值較高的棲鯉科魚類就有21種,年產魚在170噸左右。

草原面積大,草質好。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和淺山溝谷腹地。每公頃產草量5895公斤,全縣牧草載蓄能力為11.3萬個羊單位,現有牧草地30056公頃。

社會事業

教育

2007-2011五年間,林口縣新建四中科技樓、實驗學校和鄉鎮教學樓20餘棟,縣第四國小被確定為東北三省唯一的“蘭亭國小”,8所學校進入省標準化學校行列,三道通明德國小成為全省首批標準化“先進學校”,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0%。

科技

1956年8月,縣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成立,為林口縣最早的科技組織。此後,全縣各級科技組織陸續建立。1965年縣級事業性質科研機構發展至3個,企業自辦科技攻關小組發展至10餘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各種科技組織均停止活動,多數科研機構撤消。70年代以後,由於科學技術推動生產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各種科技組織陸續恢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林口縣科技組織迅速發展。至1992年,全縣共有事業性質科研機構3個,企業性質科研機構17個;各級各類科技團體428個,會員6563人。

衛生

截至2011年,林口縣榮獲全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先進縣、省農村衛生工作先進縣等稱號。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6.7‰和3.01‰。

文化

林口縣林口縣
林口縣有6000年的歷史,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6處,考古發掘的文物有上千件。連環畫、油畫、冰雪畫、書法創作等在全國聞名。
清末民初,縣域土地開發日盛,遼寧、河北、山東等地流民遷入定居者逐年增多,民間文化活動日漸活躍。每年春節扭秧歌,貼對聯,掛年畫;正月十五鬧花燈。平時常有流動藝人說書講古。20年代後期,唱詞、山歌、牧曲、童謠在較大村屯興起,部分村屯開始有嗩吶、笛、簫、胡琴等民樂演奏;黑背金礦辦起“戲園子”,接待外地藝人演戲。
東北淪陷時期,二人轉、鼓樂班活動興起於民間;日本人經營的劇場、影院、酒館在城鎮出現,宣傳殖民地文化。
解放後,東北“魯藝”文工團來林口縣開展革命文化宣傳活動,配合土地改革排演話劇、秧歌劇,教民眾唱革命歌曲。
建國後,書店、文化館、圖書室、俱樂部、評劇團、檔案館、廣播站等相繼建立,文化事業獲得全面發展。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藝方針指引下,林口縣湧現出一批青年文學愛好者,他們相繼在《牡丹江日報》《黑龍江藝術》《黑龍江農村報》《北方文學》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小說、詩歌和散文作品;各專業和業餘劇團陸續演出了現代戲《分家》《小氣象員》《春播曲》和話劇《月兒灣》《西望長安》《兵臨城下》等劇目。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文化方針、政策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文化事業獲得新生。陸續恢復或新建各文化事業單位與專業藝術團體;被禁錮封存的影片和優秀傳統劇目與現代戲重新同廣大觀眾見面;各種協會、創作群體應運而生,創作成果顯著;民眾文藝蓬勃發展;文化視窗面貌一新,文化市場日益繁榮;文物挖掘與整理工作成績顯著。
至1992年,縣廣播電台除轉播中央和省台主要節目外,每天3次播出自辦節目,每次50分鐘。縣檔案館庫存檔案達25540卷;史志部門已編寫出黨史、縣誌資料和鄉土教材資料300餘萬字,其中內部出版圖書6本,100餘萬字。
2012年,林口縣11個鄉鎮全部建有文化站,176個行政村中80%以上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縣圖書館和文化館全部達到部頒三級標準,基本滿足城鎮內民眾的休閒文化需求。全縣共建農家書屋176個,農家書屋全面普及。
林口人文精神表述方式:
文明、開放、奉獻、超越
林口核心文化表述方式:
“八女”文化
林口城市形象推介語:八女抗戰聖地中國資源富縣
縣歌:《林口是個好地方》
縣樹:白楊樹
縣花:蓮花

旅遊資源

林口縣蓮花湖景區
林口縣歷史悠久,山川秀麗,旅遊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縣城的西北。這裡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牡丹江由南北穿行於崇山峻岭之中,烏斯渾河由東南向西北奔流,注入牡丹江,沿江兩岸地肥水美,在這片山河錦繡的土地上,有著許多文化遺址,美麗傳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牡丹江沿岸保留有人新石器時代到清代的歷史文物遺蹟30餘處。抗日戰爭期間,這裡發生過聞名中外的’八女投江“的英雄事,這些人類文明和英雄事跡為美麗的自然景觀增添了魅力,使自然景觀風神兼備,從而大大提高了旅遊資源的開發價值。

已經建成的蓮花水電站和即將修建的二道溝水電站的竣工,高峽出平湖,碧波萬頃,勝景倍增,隨著進一步開發建設,必將逐漸成為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旅遊熱點之一。

蓮花泡風景區

該風景區位於本縣蓮花鄉境內,沿江從北向南依序為字離子、情人島、蓮花泡、蓮花盆等,山水相依,使人留戀往返。蓮花盆位於蓮花山頂,相傳是七仙女遊歷北荒沐浴後留下的。這些景點與水電站大壩庫區--蓮花湖,渾然一體,將成為本縣最有吸引力的旅遊區。隨著二道溝水電站的建設。龍虎峪風情園以它獨特的魅力和民族風情,吸引中外遊客。1982年經省政府批准,本縣在”八女投江殉難地“附近--刁翎鎮大小關門嘴子山西坡公路旁建立了八女英雄紀念碑。原省長陳雷為紀念碑寫下“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的題詞。使“八女投江殉難地”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黑龍江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地區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
哈爾濱市松北區 |道里區 | 南崗區 | 平房區 | 香坊區 | 道外區 |呼蘭區 | 阿城區| 雙城市 | 尚志市| 五常市 | 賓縣 | 方正縣 |通河縣 | 巴彥縣 |延壽縣 | 木蘭縣 |依蘭縣
齊齊哈爾市龍沙區 |昂昂溪區 |鐵鋒區 | 建華區 | 富拉爾基區 | 碾子山區 |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 訥河市 |富裕縣 | 拜泉縣 | 甘南縣 | 依安縣 | 克山縣 | 泰來縣 | 克東縣 | 龍江縣
鶴崗市興山區 | 工農區 | 南山區 | 興安區 | 向陽區 | 東山區 | 蘿北縣| 綏濱縣
雙鴨山市尖山區 |嶺東區| 四方台區 | 寶山區 | 集賢縣 | 寶清縣 | 友誼縣 | 饒河縣
雞西市雞冠區 |恆山區 | 城子河區 | 滴道區 | 梨樹區 | 麻山區 | 密山市 |虎林市 | 雞東縣
大慶市薩爾圖區 |紅崗區 | 龍鳳區 | 讓胡路區 | 大同區 | 林甸縣 |肇州縣 |肇源縣 |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伊春市伊春區 | 帶嶺區 |南岔區 | 金山屯區 | 西林區 | 美溪區 | 烏馬河區 | 翠巒區 | 友好區| 上甘嶺區 | 五營區 | 紅星區 | 新青區 | 湯旺河區 | 烏伊嶺區| 鐵力市| 嘉蔭縣
牡丹江市愛民區 | 東安區 | 陽明區 |西安區 | 綏芬河市 | 寧安市 | 海林市 | 穆稜市 |林口縣 | 東寧縣
佳木斯市前進區| 向陽區 |東風區 | 郊區佳木斯市) | 同江市 |富錦市 | 樺川縣 | 撫遠縣 | 樺南縣 | 湯原縣
七台河市桃山區 | 新興區 | 茄子河區 | 勃利縣
黑河市愛輝區 | 北安市 | 五大連池市 | 遜克縣 | 嫩江縣 | 孫吳縣
綏化市北林區 |安達市 | 肇東市 | 海倫市 | 綏稜縣 | 蘭西縣 | 明水縣 | 青岡縣| 慶安縣 | 望奎縣
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 | 塔河縣 | 漠河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