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稜縣

穆稜縣,地處中國黑龍江省,下轄6鎮3鄉125個行政村,面積6673平方公里,人口33萬人(2004年),既處在東北亞“金三角”之中,又位於對俄出口的黃金通道上,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

基本信息

自然地理

穆稜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29°45'19"至130°58'07",北緯43°49'55"至45°07'16"。幅員6673平方公里,轄6鎮3鄉125個行政村。
穆稜市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東與俄羅斯接壤,有41.8公里的邊境線;南連綏芬河、東寧等國家一級口岸,西接聞名遐邇的牡丹江市、風光秀麗的鏡泊湖;北靠煤城雞西市。既處在東北亞“金三角”之中,又位於對俄出口的黃金通道上。國際經貿大通道301國道和濱綏鐵路貫穿全境,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歷史沿革

穆稜以穆稜河得名。穆稜境域,遠古時期乃肅慎居地。東漢以後,為肅慎的後裔挹婁,北朝的勿吉疆域,唐朝渤海時期為牧馬場。穆稜市近代開發始於清同治二年(1863),宣統元年(1909年)建置穆稜縣,1946年2月1日成立穆稜縣民主政府,1954年2月23日穆稜縣人民委員會成立,1967年4月21日組成穆稜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9月29日恢復穆稜縣人民政府建制。1995年4月8日根據國家民政部民行批[1995]18號和黑龍江省民政廳民行地[1995]33號檔案精神,撤消穆稜縣,正式設立穆稜市,穆稜市人民政府成立。悠悠歲月,歷經滄桑。回首歷史,人們在這裡可以看到炎黃子孫戎邊拓野的輝煌壯舉,可以聽到數百位捐軀的民族英雄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這片青山秀水,不僅孕育出一代代熱血兒女,也為國家造就了一個個棟樑中堅:有膽識過人、功績卓著的部、省級領導;有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將軍、司令;有滿腹經綸,或攻關於科研機構,或執教於高等學府的專家、教授;有投身商海、事業卓著的海外僑胞,……他們雖然遠離了故土,但鄉情依舊,報效父老,為穆稜的發展做出赤誠的奉獻。
清代屬寧古塔副都統轄區。光緒初年試辦屯田,寧古塔至三岔口驛道開通後,墾民漸集,興建屯落。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清廷批准,設定穆稜河分防知事,隸屬綏芬廳。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清廷批准,將穆稜河分防知事所轄地方改設穆稜縣,治所駐上城子(今興源鎮)。1910年1月2日(清宣統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民政司“札開”,委官試署穆稜縣。同年4月17日(清宣統二年三月初八日),知縣王榮昌“到任視事”。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管轄。中華民國成立後,穆稜縣仍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1914年6月改隸依蘭道。1929年2月,撤銷道區後,由吉林省直轄。1930年4月26日,縣址遷至八面通鎮。時為三等縣,全縣總人口4.4萬餘人。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1938年10月,縣址遷至穆稜街(今穆稜鎮)。1939年6月1日,將細鱗河、太平嶺和黑老婆溝、小穆河、龍山等地劃歸新設定的綏陽縣和林口縣。1943年10月後,先後隸屬東滿總省、東滿省管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穆稜撤縣設市以來,穆稜人民發揚“求真務實,開拓奮飛”的龍馬精神,借天時地利之緣,憑政通人和之勢,依團結拼搏之力,領改革開放之先,從而使這塊傳說中的“騁馬興龍”之地,跨入了全省十強縣(市)、九小龍縣(市)和十四強縣(市)的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