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安[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市]

寧安[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市]
寧安[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下轄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寧安,古城“寧古塔”(滿語),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隸屬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是滿族先祖肅慎人故地、清皇族先祖所居之地,東與穆稜市毗鄰,西與海林市交界,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敦化市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距哈爾濱市320公里,距牡丹江市23公里。 全市幅員面積7924平方公里,轄7鎮5鄉240個行政村和東京城林業局、寧安農場等十幾家中省直企業。生活著滿、漢、回、朝、蒙古等14個民族的人民。 寧安地處綏芬河、琿春兩個國家級開放口岸中心地帶。G11高速公路、牡圖鐵路縱貫全境,距牡丹江民航機場19公里。是東北亞經濟技術交流合作中商賈往來、物資集散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區域。寧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是當今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都城遺址;中國最大的高山堰塞湖、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風景區——鏡泊湖也在寧安。 寧安市曾先後榮獲黑龍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第一個文化縣、國家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和全國綠色食品生產原料基地縣(市)、中國火山岩稻米之鄉等數十項省、國家級殊榮。 2018年10月,寧安市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寧安,原名“寧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絕域紀略》載:“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台,再訛為寧古塔矣。”新編《寧安縣誌》稱:“‘寧古’為滿語,漢譯為‘六’或‘六個’,‘塔’是滿語‘特’的訛音,漢譯為‘居址’,合譯‘六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而言。”

寧古塔是滿族的祖居地之一。漢晉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屬勿吉,隋初稱靺鞨。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內),建立震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713年(唐開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遂去靺鞨號),以其轄區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實職,亦稱“渤海都督”。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從“舊國”遷都於上京龍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鎮),歷時171年。遼屬東京道,金屬胡里改路,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乾都司阿速河衛。

清初,1653年6月(清順治十年五月),設定寧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將軍衙門始駐寧古塔舊城(今海林市舊街鄉古城村),後因水患和為抗擊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於牡丹江邊覺羅城西南5里處修築新城(今寧安鎮)。新城告竣後,將軍衙門從舊城遷至寧古塔新城,是清代邊外七大重鎮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協領薩布素鎮守寧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薩布素升任寧古塔副都統,寧古塔正式設副都統衙門。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於寧古塔設定泰寧縣,隸屬奉天府,專理漢人民事,與專理滿人旗務的副都統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遠,領屬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寧縣。

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準,於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的三岔口(今東寧縣三岔口鎮)設定綏芬廳,同年3月(清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試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將綏芬廳升改為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與此同時,裁撤寧古塔副都統。1910年5月(清宣統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駐寧古塔城,就寧古塔取義,改為寧安府。

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將寧安府改為寧安縣。1914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銷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是時,全縣總人口17萬餘人,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 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4月,寧安縣隸屬綏寧省管轄。同年8月,將縣境北部的新安鎮、海林、橫道河子等地區劃出,設定新海縣(縣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銷綏寧省,改隸牡丹江專區。1947年5月,將世環鎮、鏡泊、沙蘭等地區劃出,設定鏡泊縣(縣址世環鎮)。同年10月,隸屬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10月,撤銷鏡泊縣,併入寧安縣。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設立牡丹江專區,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同時將原海林縣西部地區劃歸寧安縣管轄。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62年10月,將原海林縣併入寧安縣和林口縣的行政區域劃出,恢復海林縣。1983年9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牡丹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寧安縣再度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93撤縣建市。  

行政區劃

1985年,寧安轄寧安、渤海、東京城、石岩、海浪、沙蘭6個鎮;范家(已撤銷)、江東(已撤銷)、江南、寧西(已撤銷)、蘭崗、平安(已撤銷)、臥龍、城東(已撤銷)、馬河、杏山(已撤銷)、興華(已撤銷)、三陵、鏡泊13個鄉,332個村委會,8個街邊辦事處,48個居民委員會。

1993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寧安縣建立寧安市(縣級)。

2001年1月,根據國務院和黑龍江省政府指示精神,進行了鄉(鎮)合併,將原來的寧安鎮范家鄉合併為寧安鎮;將原來的江南滿族、朝鮮族鄉和江東鄉合併為江南滿族、朝鮮族鄉;將海浪鎮和寧西鄉合併為海浪鎮;將東京城鎮和城東朝鮮族、滿族鄉合併為東京城鎮;將石岩鎮和平安鄉合併為石岩鎮;將三陵鄉和興華鄉合併為三陵鄉;將渤海鎮和杏山鄉合併為渤海鎮;保留蘭崗鎮、臥龍朝鮮族鄉、馬河鄉、鏡泊鄉。

2014年,寧安市共轄寧安鎮、東京城鎮、渤海鎮、石岩鎮、海浪鎮、沙蘭鎮、蘭崗鎮等7個鎮,江南鄉、馬河鄉、三陵鄉、臥龍鄉、鏡泊鄉等5個鄉,240個行政村,1個市轄城區街道辦事處、2個鎮轄街道辦事處、11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寧安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理坐標在東經128°7'54" ~130°0'44",北緯44°27′40″~48°31′24″間。寧安市幅員面積7924平方公里,東與穆稜市毗鄰,西與海林市交界,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敦化市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

地貌

寧安縣屬於低山丘陵區,西部與北部為張廣才嶺,東部和南部為老爺嶺。總的地勢為西南高,東北低,四周高,中間低。海拔高度為241—1 559.4米。由於地質時期新構造運動褶皺、沉積、抬升、凹陷、河流沖刷搬遷淤積作用,從西南向東北形成了山地、丘陵漫崗、沿江平原三種地形。  

氣候

寧安縣境內氣候條件好,有黑龍江“小江南”之稱。年平均氣溫為3.5℃,穩定通過0℃的日期平均出現在8月末—4月初,穩定通過10℃的日期平均在5月6目前後,夏季氣溫平均在20—20.5℃。≤10℃的積溫在2500~2670℃,80%的保證率在2 400℃以上。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毫米,85%以上集中在農作物生長期內。年日照時數2600—2700小時,農作物生長季節(5—9月中旬) 平均日照時數在1100—1200小時之間。無霜期在100—135天,90%的保證率在120天以上,85%的保證率在125天以上。  

水文

寧安內江河均屬牡丹江水系。計有牡丹江及其各級支流共55條。江河於境內流長90公里以上的有牡丹江及其支流蛤蟆河。

牡丹江,古稱忽汗水、瑚爾哈河。發源於吉林省敦化市西南部的牡丹嶺,自西南蜿轉流入境內,由大河口處注入鏡泊湖,從湖的東北瀑布處流出,在市境北部的范家鄉後腰龍屯正北2公里處流入牡丹江市郊區的溫春鎮管轄區內。牡丹江是松花江主要支流之一,它的幹流在市境內流長 170.5公里。由鏡泊湖流出,沿途匯流了黑瞎子溝河、沙蘭河、東溝河、馬蓮河、建設村河、小海浪河、岔路河、麥子溝河、蛤蟆河、小石頭河、缸窯河、花臉溝河和腰龍口河等13條支流後,水量大增。境內的牡丹江幹流由鏡泊湖瀑布至溫春這一段,江水落差達 100米。

蛤蟆河是牡丹江最大支流。發源於市東部的老爺嶺,流經臥龍、蘭崗、江南等三個鄉,最後由寧安城南注入牡丹江。它在境內全長90公里,河流上下游落差大,水流急。  

寧安水文的特點,一是區域分布不勻。降水、徑流由西向東逐漸變小,平原比山區少。二是年際變化大。豐水年年徑流總量 24.41億立方米,平水年為16.81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1.21億立方米,特枯水年僅有7.23億立方米。三是降水和徑流年內分配不均。4—6月降水只占全年的28%,徑流量也只占全年的20.5%;7—9月降水卻占全年的57.1%,徑流占全年的55.3%。這是市內經常出現春旱的重要原因。四是徑流砂含量大。市境處於低山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含砂量較大。如蛤蟆河流域,由於上游水土流失,兩岸植被遭破壞,其下游入牡丹江口處,河底比解放前抬高 1米多。五是水質。地表水的水質一般為碳酸鹽和重碳酸鹽水,礦化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