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運升

蔡運升(1879—1959年),字品山,吉林省雙城縣(今黑龍江省雙城市)人。

簡介

蔡運升早年畢業於保定法政學堂,後到浙江巡撫衙門任文案委員。清宣統三年(1911年)回雙城,被推舉為中學校長、地方議會議長。不久,應黑龍江省都督宋小濂之邀,任黑龍江都督府參事兼籌防處參議。幾經升遷,1915年任黑龍江政務廳長。其後先後任吉林省永衡官銀號總辦兼實業廳長、吉長道尹兼長春交涉員、濱江道尹兼哈爾濱交涉員。

中東路事件

1929年是中國在經歷了清末民初大亂之後,第一個形式上取得了統一的一年。7月7號,南京國民政府宣布廢除一切中外不平等條約,頗有一種“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的味道。然而7月10號發生的中東路事件,以及此後事件的走向,讓中國人民認識到,想實現“站起來”的夢想還有相當一段坎坷之路。
1929年7月10日中東路事件”爆發後,中蘇戰事不斷,中方全線失利。為此,張學良急電蔡運升到奉天,派其與蘇議和。

背景

中東路指的是“中東鐵路”,1896年,俄國從前清政府中,取得了橫貫中國東北修築鐵路的特權。1903年,一條寬軌鐵路終於修築完成,俄國人得到了沿鐵路兩側數十公里寬的地帶行政管理權,甚至是司法管理權。
得以方便地控制整箇中國東北地區,在東北的心臟地帶,出現了一個遠比普通租界規模龐大得多,不受中國管理的“國中之國”。
列寧領導的清政府明確表示,中東鐵路“歸還給中國,不受任何報酬”,但是列寧去世之後,史達林又提出,中國必須出資並得到蘇聯的同意,才能夠贖回該鐵路。蘇俄的態度讓少帥張學良是異常憤怒。
1929年7月10日,張學良決定發難,中方以武力接管了中東鐵路的管轄權,解除鐵路局管理層的蘇方人員的職務,並遣送他們出境。逮捕了蘇方的200餘人,同時強行關閉了蘇聯駐哈爾濱的一切外交和商務機構。
17日,蘇聯政府宣布與南京國民政府斷交,8月19日蔣介石在黃埔軍校就發表了《對中東路事件之感想》的演講。他提出,中東路事件是蘇俄以政治力量與主義方法侵略中國不成而施行的武力恫嚇,蔣介石還說,革命政府不為帝國主義者的暴力所屈服,大家要團結一致,準備一切,勢必廢除不平等條約,驅逐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暴力。

談判

1929年10月12日,中蘇之間爆發了同江戰役,隨後蘇軍先後占領了滿洲里、海拉爾。東北軍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
11月下旬至12月初,蔡運升與蘇聯代表西曼諾夫斯基在雙城子(烏蘇里斯克)談判,擬定在伯力正式開會商議,最後再到莫斯科開會議定。經張學良電請南京國民政府,蔡運升被派為伯力會議中國代表。12月11日,赴伯力(哈巴羅夫斯克)與蘇方會談。12月22日,蔡運升代表中華民國與蘇聯代表西曼諾夫斯基簽訂了《伯力會議議定書》(又稱《和平議定書》)。次日,中蘇雙方撤兵,兩國戰爭停止。是時,蔡運升賦詩一首表心境:“昨朝壇坫結新盟,今日沙場已罷兵。萬里風雲重奠定,是非當付國人評。”1940年,蔡運升就中東路事件的交涉經過寫有《伯力交涉始末》一文。之後,任東北邊防軍司令官公署參議。

意義

2月22日,中蘇代表在伯力簽署了《中蘇伯力會議議定書》,這份議定書是一份新的不平等條約,中東鐵路恢復了7月10日之前的原狀,雙方尊重1924年《中俄協定》和《奉俄協定》的共同管理原則。中東路事件以中方的完敗告終,史達林完全繼承了沙俄的帝國主義政策。

其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曾坐觀形勢。偽滿洲國期間。先後擔任偽間島省省長,中央銀行副總裁,外務局長官,經濟部大臣,參議府參議。日本投降後,他受蘇方示意,離開長春赴北平。1948年冬到1949年春,蔡運升住在北平的好友馬占山家裡。他曾為和平解放北平做了許多工作。50年代曾先後任職於中央文史館、北京文史館。1959年12月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