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企業家]

陳嘉庚[企業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1961年08月12日),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今廈門市集美區)。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後創辦了集美國小、集美中學、師範、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1990年0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成長於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台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陳嘉庚 陳嘉庚

陳嘉庚,原名陳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集美區)。

1910年,陳嘉庚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

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陳嘉庚被推為福建保全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陳嘉庚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7年,陳嘉庚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範學校。

1918年,集美師範和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陳嘉庚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國小給予常年補助。

1920年,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範和商科,陳嘉庚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3年,陳嘉庚當選新加坡怡和軒俱樂部總理,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創業有成,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是陳嘉庚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陳嘉庚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陳嘉庚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陳嘉庚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陳嘉庚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陳嘉庚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範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陳嘉庚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題“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陳嘉庚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陳嘉庚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準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陳嘉庚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陳嘉庚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陳嘉庚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9月,陳嘉庚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9年,陳嘉庚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陳嘉庚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人物後代

陳嘉庚共有九子八女。

九個兒子是:

長子陳厥福(1894~1989)又名陳濟民,曾就讀於國立北京大學,專業地理,懂英語。曾在新加坡里峇峇利路陳嘉庚橡膠製品公司總辦事處任職。1934年在李光前辦的橡膠公司工作。

次子陳厥祥(1900~1965)讀過集美中學,略懂英語,曾在陳嘉庚橡膠製品公司任職,1945年移居香港,任集友銀行經理。

三子陳博愛(1907~1944)廈門大學肄業,好學嫻文,在三寶哇陳嘉庚橡膠製品廠任職,1944年病逝於蘇門答臘療養院。

四子陳博濟過繼給叔父陳敬賢為長子。

五子陳國慶1912年5月19日生於新加坡,中、英文皆佳,1931年在陳嘉庚公司任職,直到1934年公司收盤。後任德康磚廠和集美膠園(在柔佛)經理。德康磚廠是新加坡規模最大的第二大磚廠,月產100萬塊磚。

六子陳元凱畢業於新加坡華文學校和英華學校,獲1924年創立的萊佛土學院的科學學士學位。

七子陳元濟畢業於道南國小,在華僑補習中學學習二年後,轉入英華補習學校,完成高級劍橋學校證書。

八子陳國懷由葉氏撫養長大,曾就讀刁:新加坡海岸路Patrick學校,完成高級劍橋證書,曾在香港啟德機場的啟德航空學校學習,原擬去美攻讀航空工程,1942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航運受阻未成行。

九子陳元翼讀過歐南(Qutram)路華僑工商學校,完成高級劍橋證書後,又到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深造,獲企業管理學士學位。

八個女兒是:

長女陳愛禮1920年和李光前結婚。李光前和陳嘉庚既是親戚,又都有“橡膠大王”之譽,有必要在本文作適當介紹。李光前光緒十九年(1893)出生於福建南安芙蓉。青年時往新加坡經商,1923年被選為新加坡華商銀行(ChineseCommercialBank)董事長。1928年8月30日自組南益橡膠公司。1934年任華僑銀行董事主席。李光前對僑鄉教育、醫療事業、公益事業貢獻巨大。單在1951年即匯贈廈門大學600萬港元,興建建南大禮堂、圖書館、生物館、化學館、物理館、廈大醫院、體育場、游泳池和宿舍大樓十棟。他在南安興建國光中學,四所國小,1954年又擴建24棟樓房。1964年不幸患肝癌,1967年病逝於新加坡。

李光前有三子三女。第三子事業最成功。根據1992年美國權威雜誌《福布斯》評出世界十大華裔富翁超過10億美元者有名漲榮海運集團張榮發(22億美元),印尼林紹良(20億美元),還有台灣的王永慶、蔡萬霖、辜振甫、徐有庠;香港的李嘉誠、包玉剛;新加坡則為李光前的三子李成偉以及郭芳楓。李光前經濟事業的支柱是南益集團,它擁有南益橡膠、南益種植、南益黃梨、,南益餅乾……等。資產重估據稱以百億元計。

次女陳來好1923年與林聰科結婚。林聰科是林義順的兒子。林義順是廣東潮州幫最富有最有影響力人物。1938年2月在瑞士去世。

三女陳愛蕙丈夫是PohTeng-kok。

四女陳秀滿嫁檳榔嶼溫凱鴻,溫凱鴻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在佳年輪胎任職。以後在三寶哇橡膠廠工作。戰時日軍占領馬來亞期間,溫凱鴻死於檳城。

五女陳亞柿(1908~1941)與謝英偉結婚。

六女陳愛珠1928年與馬六甲曾江水之次子曾生寶結婚。

七女陳寶治(弟)嫁李田佑,李曾任道南學校校長。

八女陳愛英過繼給陳敬賢為嗣女,嫁秋恨水之子秋伯良。

創業歷程

1950年10月陳嘉庚(前排左四) 1950年10月陳嘉庚(前排左四)

陳嘉庚的父親陳杞柏早年下南洋謀生,在新加坡經營“順安號”米店。陳嘉庚17歲來到父親的店中學習經營管理,20歲回福建完婚,後又在家鄉讀書一年,22歲的時候再次到新加坡管理米店。

1905年春天,由於米店歇業,陳嘉庚便開始自立門戶,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首先開設了“新利川黃梨廠”(生產鳳梨罐頭),後又繼承遺產“日新公司”(生產鳳梨罐頭),僅經營了三個月,便獲利豐厚。當年夏天,他又開設了“謙益號”米店。不久,由於看到其他華僑陳齊賢,林文慶等人在橡膠業上取得了成功,便決定經營橡膠種植業。

經過20年的發展,到1925年,陳嘉庚已擁有15000英畝的橡膠園,是當地華僑中最大的樹膠種植者之一。同時,他也開設了橡膠產品的製造廠,生產膠鞋,輪胎等產品。

陳嘉庚的產業中三大支柱為橡膠園,生膠廠和膠品製造廠。另外,他還經營鳳梨罐頭,冰糖,肥皂,藥品,皮革等等十餘種產業。他的銷 售網點遍布東南亞各大城市以及香港,上海,廈門,廣州等地。1923年到1925年間,是陳嘉庚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他擁有資產1500萬元(新加坡幣,以下同),僅僅3年中,他獲利1070萬元左右,僱傭員工數萬人,其經濟勢力稱霸整個馬來西亞半島

投身政治

早期活動

陳嘉庚在大會上演說號召華僑支持祖國陳嘉庚在大會上演說號召華僑支持祖國

陳嘉庚雖身處南洋,但一直心繫中國,積極支持中國內的革命活動。他結識了孫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會並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陳嘉庚擔任福建“保全會”會長,籌款支援福建,穩定了當地局勢。

陳嘉庚對於文化事業,也是積極支持。他支援了范長江、夏衍等人主辦的“國際新聞社”和《華商報》等,還匯款支持鄒韜奮復辦《大眾生活》周刊。

1928年中國濟南慘案發生後,南洋華僑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聲援運動,陳嘉庚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主席,積極籌款救濟難民,還發起抵制日貨運動。

堅決抗日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在新加坡成立,陳嘉庚被推選為主席。他自己帶頭捐款,還組織各類活動。

1938年“九·一八”事變後,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號召救國捐款和抵制日貨。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大會(簡稱南洋總會),歷任會長。

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4年半期間,總計捐款約15億元,極大地支援了中國內的抗日力量。

反對賣國

陳嘉庚陳嘉庚

陳嘉庚堅持抗日到底,針對汪精衛等人的妥協方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的著名提案,對於當時重慶的主戰派起著很大的鼓舞作用。

訪問延安

1940年,66歲的陳嘉庚還親自率領慰勞團回中國訪問,他參觀了重慶,延安等地,與國共兩黨都進行了接觸。

1941年,日軍占領新加坡,陳嘉庚被迫輾轉到印尼等地避難,由於得到華僑的掩護,得以安全地度過3年多恐怖時期。在此期間,陳嘉庚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詳盡地描述了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既《南僑回憶錄》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

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制止內戰的鬥爭。

內戰時期活動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陳嘉庚反對美國援助蔣介石,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和國會表示抗議。並且抵制蔣介石召開的國民大會,指出蔣介石“一夫獨裁,遂不惜媚外賣國以鞏固地位,消滅異己,較之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汪精衛諸賊,有過而無不及。”1947年,又組織“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簡稱“民聯社”),積極聲援民主黨派關於制止內戰的鬥爭。

晚年活動

1949年5月,陳嘉庚應毛澤東的邀請,回國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當年9月,以華僑首席代表身份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月1日,在天 安門城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

1950年,陳嘉庚回中國定居。接著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第三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等職務。

教育事業

重視教育

民族光輝——陳嘉庚民族光輝——陳嘉庚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教育思想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範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範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畫”,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广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嘉庚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宇宙共存。

興學動機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國小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國小、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里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陳嘉庚興學的動機和愛國情懷,可以從如下他在1918年“致集美學校諸生書”中得到反映:

“教育不振則實業不興,國民之生計日絀,……言念及此,良可悲已。吾國今處列強肘腋之下,成敗存亡千鈞一髮,自非急起力追難逃天演之淘汰。鄙人所以奔走海外,茹苦含辛數十年,身家性命之利害得失,舉不足攖吾念慮,獨於興學一事,不惜犧牲金錢竭殫心力而為之,唯日孜孜無敢逸豫者,正為此耳。諸生青年志學,大都愛國男兒,尚其慎體鄙人興學之意,志同道合,聲應氣求,上以謀國家之福利,下以造桑梓之庥禎,懿歟休哉,有厚望焉。”(按:“致集美學校諸生書”,錄自《陳嘉庚先生紀念冊》)

創辦學校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

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國小,以後陸續辦起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广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國小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籌措校費

集美中學集美中學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唯一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廈門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 陳嘉庚雕塑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海外辦學

在新加坡,陳嘉庚對於當地華僑子女的教育也非常熱心,1919年創辦了規模宏大的“新加坡南洋南洋華僑中學”,是當時南洋地區華僑的最高學府。在抗日戰爭結束後,他又創辦水產航海學校,南僑示範和南僑女中等學校。當時有教會請陳嘉庚捐款10萬元創辦一所大學,陳嘉庚慨然答應,但提出要以兼設中文課程為條件。

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國小。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國小,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備享哀榮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
早在1918年,陳嘉庚先生早已決定,逝後不將財產遺留給兒孫。“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在鰲園中長眠於世。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精神與言論

公——永無止境的奉獻

忠——永不動搖的愛國

毅——永不言敗的堅強

誠——永不毀諾的錚錚傲骨

對於輕金錢,重義務,誠信果毅,疾惡好善,愛鄉愛國諸點,尤所服膺嚮往,而自愧未能達其一,深願與國人共勉之也。

——陳嘉庚1946年《南僑回憶錄弁言》

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與正義,要明是非,要為社會做事。再多的錢可以花光,但誠實、正義卻永遠受人尊敬……有的人,傷天害理的事敢做,烏七八糟的錢敢掙,這樣的富翁受人唾罵,遺臭萬年。

——陳嘉庚歸國後對身邊工作人員的教誨

畏懼失敗,才是可恥。

——陳嘉庚教育文集

非常事業要達成功,亦應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當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厭心,安能成事哉?!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陳嘉庚辦學最艱難時期致集美學校校長陳村牧的信

“愛國始於愛鄉”

“祖宗的土地,尺寸不得讓人,反之則為國賊也”

“救國之目的,無非求領土之完整、主權之恢復”

“凡真誠愛國者,視全國當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摘自陳嘉庚:《南僑回憶錄

人物影響

陳嘉庚先生被毛澤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愛國老人。他的事跡全球傳揚,他的精神歷久彌新。陳嘉庚先生一生愛國、一生創業、一生興學,他的實踐和精神形成了獨特而又豐富的嘉庚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君子必誠其意”、“士不可不弘毅”……九十多年前,陳嘉庚從中華文化的精髓中提煉出“誠毅”二字作為他所創辦的集美學村各校的共同校訓。誠者,誠以待人;毅者,毅以處事。嘉庚先生要求師生做到“誠信果毅”,他說“我希望於你們的,只是要你們依照著‘誠毅’的校訓,努力地讀書,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國家民族做事。”“誠毅”校訓有著巨大的凝聚力,成為一代又一代集美師生的座右銘。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
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著名華僑僑眷

一般華僑在中國各大城市都有,但是廣東省最多的江門市達320多萬,汕頭市達490萬,揭陽市(包括普寧市)413萬,福建省最多的泉州市近760萬。

世界各國的華裔名人

華裔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界定華僑、華人在國外所生的子女、孫子女等後代。外籍華人,漢語中通常對居住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大陸、香港特區和澳門特區、台灣省等地)以外,並擁有所在地國籍或其他國家(指中國及僑居國以外的國家)國籍的華人,稱為“外籍華人”。
曹燕靈 | 王進 | 丁肇中 | 錢秀玲 | 畢傳有 | 林加者 | 王舫 | 黃鎮鑫 | 顧毓秀 | 戴思傑 | 於長庚 | 沈炳光 | 黃任芳 | 林瓔 | 卓一龍 | 廖宗林 | 冰凌[旅美作家] | 讓·平 | 黃順舸 | 單聲 | 譚盾 | 王小選 | 陳永栽 | 趙啟民[華裔精英] | 張翎 | 洛子豪 | 董鼎山 | 陳省身 | 胡知宇 | 張純如 | 李惠英 | 黃嚴輝 | 李勝利 | 焦立中 | 李金友 | 梅培德 | 李自健 | 唐裕 | 陳香梅 | 鄧月薇 | 王濱 | 趙寶昌 | 鄺友良 | 何福基 | 馬前溪 | 翁以煊 | 蔡大生 | 施華民 | 陳婉妍 | 宋永華 | 趙小蘭 | 梅光達 | 黃家定 | 俞燕蕾 | 馬友友 | 趙春翔| 何天送 | 關美珍 | 簡悅威 | 陳家海 | 黃華享 | 顧杭滬 | 余金晃 | 陳之彬 | 劉光華 | 王阿蓮 | 王曉東 | 葉星千 | 李開復 | 王若專 | 陳鏡明 | 李高 | 凌志慧 | 何大一 | 郭再源 | 秦天瓔 | 黃若 | 楊振寧 | 貝聿銘 | 趙無極 | 周文中 | 陳嘉庚 | 伍冰枝 | 黃錦波 | 殷兆基 | 楊向中 | 馮元禎 | 陳阡蕙 | 朱棣文 | 楊培東 | 康景軒 | 邱德拔 | 鞏俐 | 李連杰 | 湯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