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生平事跡陳列館

陳嘉庚生平事跡陳列館

陳嘉庚生平事跡陳列館位於福建省廈門市集美,由故居、陳嘉庚生平事業陳列館、集美學校校史展覽館、陳敬賢生平事跡陳列館、集美學校校史展覽館、陳敬賢生平事跡陳列館、歸來堂、歸來園、集美鰲園、嘉庚公園組成。

人物簡介

陳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著名愛國華僑領袖、教育事業家。

清同治十三年九月十二日(1874年 10月 21日),陳嘉庚出生於福建同安縣仁德里集美村。9歲人讀南軒私塾,17歲赴新加坡協助其父經營米店。不久,其父破產,陳嘉庚獨立經營後首先償還父親的全部債務,獲得良好信譽。此後事業順利。在新加坡,陳嘉庚最早引進橡膠並進行大面積種植,首先加工橡膠製品並投人大規模工業生產。同時兼營鳳梨罐頭廠。又把業務拓展到泰國、馬來亞及廈門等地。鼎盛時期開辦30多家工廠,100多間商店,墾植橡膠和鳳梨園 15000多英畝,僱傭職工32000多人。民國 14年(1925年),他已成為東南亞的“橡膠大王”,著名的大企業家,百萬富翁。

故居展示先生簡樸的生活風貌。生平事業陳列館展示先生光輝的一生。校史展覽館展示先生教育報國的業績。歸來堂是根據周恩來指示,為實施先生遺願而建。歸來園中有先生銅像,建於1983年。嘉庚公園內有解放紀念碑、先生陵墓和尊師重教榮譽碑(燃燒蠟燭造型)。紀念勝地內有眾多精美的青石浮雕,展示歷史,呈現百業,堪稱石雕博物館。

全館利用豐富的史料和實物,突出介紹了陳嘉庚“經商南洋,情深鄉國”、“傾資興學、百折不撓”、“赤誠愛國、鞠躬盡瘁”的光輝一生,充分展示了陳嘉庚先生作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高貴品質。

人物經歷

陳嘉庚致富後首先想到的是興學報國。他說:“國家之富強,全在於國民,國民之發展,全在於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他就捐獻2000銀元,在家鄉創辦惕齋學塾。民國3年3月創辦集美高初兩等國小校,此後又相繼創辦女子國小、師範、中學、幼稚園、水產、商科、農林、國學專科、幼稚師範等,並逐步發展,在校內建起電燈廠、醫院、科學館、圖書館、大型體育場。在昔日偏僻的漁村里建設起舉世聞名的集美學村。民國8年,他開始籌辦廈門大學,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而當時他所積存的資產也僅400萬元。民國10年4月6日,廈門大學在五老峰下正式開學,設師範部(文、理兩科)和商學部。到民國25年,廈大已發展到文、理、法商3個學院9個系,成為當時國內科系最多的5所大學之一。民國26年陳嘉庚因企業破產,無法負擔廈大經費,才請國民政府收為國立大學。在承擔集美、廈大兩校龐大開支的同時,陳嘉庚還於民國10年聯絡新加坡華僑,組織同安教育會,支持同安縣創辦40多所國小。民國13年,陳嘉庚把同安教育會改為集美學校教育推广部,至民國24年,先後補助本省20個縣市的73所中國小,補助總額達193227銀元,全部由陳嘉庚承擔。在僑居地,陳嘉庚竭力倡辦華文學校,曾任新加坡道南學校總理。民國4年在新加坡捐資創辦崇福女校,民國8年又捐資3萬元創建南洋華僑中學,後來又捐40多萬元作為該校基金。民國36年3月,創辦南洋女子中學

華僑史上有一個光輝的名字,永遠銘刻在千百萬華僑心中,受到祖國人民的尊敬和懷念。這個人,便是毛主席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他“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著名的實業家、企業家】

陳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社(現屬廈門市)的一個華僑世家。曾祖父陳時賜兄弟五人中有兩個出洋定居。父親纓紀(又名杞柏)遠渡新加坡開了一家米店。大伯父纓節和二伯父纓酌也出過洋。

陳嘉庚17歲(1891年)渡洋前往新加坡謀生,起初主要在他父親經營的順安米店服務,共做了13年,直到1904年,他集資7000多元(叻幣,下同)創設鳳梨罐頭廠,號稱“新利川”;時隔不久,又接管了一個也經營鳳梨罐頭廠的日新公司。在三個月內兩個廠獲利共4萬元。

當時,橡膠第一次從巴西移植到馬來亞,他即用2000元購了種子,播種在鳳梨園中,進而大面積種植,到1925年,他已擁有橡膠園1.5萬英畝,成為華僑中最大橡膠墾殖者之一,被稱為新加坡馬來西亞橡膠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之後他開辦橡膠製品廠,生產橡膠鞋、輪胎和日用品。先後在國內各城市、南洋和世界各國大埠設立分銷店100多處。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乾廠、皮鞋皮廠等,廠房達30多處。鼎盛時期(1925年)營業範圍遠及五大洲,僱傭職工達3萬餘人,資產達1200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

他首創橡膠製品大規模生產,促進了僑居地民族工業的發展;他開闢了橡膠製品和其他製品直接輸出的國際市場,在華僑中第一個打破英國壟斷資本的壟斷局面;他還培養了成千上萬的企業家和技術人才。後來因日本膠製品在東南亞削價傾銷,加上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衝擊,他的企業如江河日落,終於在1934年全部結束。

他身居異邦,心懷鄉國,經營實業,不謀私利,立志競爭義務,報效祖國,以盡國民天職,故積資千萬,全部用於興學等公益事業,不遺子孫財產。

【名副其實的教育事業家、教育家】

陳嘉庚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實業家,也是一位畢生熱誠辦教育的教育事業家、名副其實的教育家。他一生生活儉樸,但興學育才則竭盡全力,十分熱心。他辦學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毅力之堅,為中國及世界所罕見。

陳嘉庚說:“民智不開,民心不齊,啟迪民智,有助於革命,有助於救國,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萬代的事業,是提高國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麼時候都需要。”本著上述辦學目的和動機,他不惜傾資辦學。

1913年,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國小,以後陸續辦起師範、中學、水產、航海、商業、農林等校共十所;另設幼稚園、醫院、圖書館、科學館、教育推广部,統稱“集美學校”;此外,資助閩省各地中國小70餘所,並提供辦學方面的指導。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大本營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集美學村”之名就是由此而來。規模這樣宏大,體系這樣完整的“學校”,全國還找不到第二個。

1921年陳嘉庚認捐開辦費100萬元,常年費分12年付款共300萬元,創辦了廈門大學,設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個系,這是一所華僑創辦的唯一大學,也是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於1921年4月6日開學,陳嘉庚獨力維持了16年。後來世界經濟不景氣嚴重打擊華僑企業,陳嘉庚面對艱難境遇,態度仍很堅定地說:“寧可變賣大廈,也要支持廈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廈賣了,作為維持廈大的經費。

陳嘉庚在解放後,不余己力,擴建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親自指揮工程進展,檢查工程質量,民眾稱他為“超級總工程師”。

陳嘉庚傾資興學,他希望有志之士,聞風繼起,振我中華,故雖企業收盤,仍多方籌措校費,艱苦支撐,百折不撓,估計他一生用於辦學的款項,約達美金一億元以上。在他的倡導下,許多華僑紛紛捐資興學,蔚然成風,影響極為深遠。

陳嘉庚不僅是一個教育事業家,而且不愧為一個教育家。在長期辦學的實踐中,形成了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他提倡女子教育,反對重男輕女。大力倡辦女子學校,讓女子能上學,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了風氣之先,是難能可貴的;第二、強調優待貧寒子弟,獎勵師範生。他反對辦學分貧富,盡力幫助貧寒子弟上學。同時,他非常注意師範生的培養,嚴格選擇和物色師資人才,對於好的加以獎勵;第三、講究教學質量,注意全面發展。陳嘉庚從辦學開始,就一直注意“德、智、體三育並重”,強調全面發展;第四、主張“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強調要確立教師在學校的主導地位,他認為要辦好學校,關鍵在於領導和教師,“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要提高教學質量,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選教師”,因此,他十分重視選擇校長和教師;第五、為了振興實業,培養生產技術人才,倡辦職業技術教育;第六、要求普及教育,並訂下同安“十年普及教育計畫”,設立同安教育會和教育推广部。他為教育事業奮鬥了一生。

陳嘉庚為集美和廈門大學興建數十座雄偉的高樓大廈,自己的住宅卻是一所簡樸的二層樓,既小且暗,辦事不便,但他十分怡然。他的生活艱苦樸素,自奉菲薄。床、寫字檯、沙發、蚊帳等都是古老的。外衣、褲子、鞋子、襪子全都打補丁。他家有數百萬財產,晚年卻為自己規定低的一伙食標準即每天五角錢,經常吃番薯粥、花生米、豆乾、腐乳加上一種魚。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

陳嘉庚早在1910年就參加同盟會,募款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民國成立後,他一再反對日寇侵略,籌款救災抵制日貨,導致工廠被焚,亦在所不惜。“七七”抗日軍興,他在新加坡組織“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首先把南洋各屬1000餘萬華僑組織起來,他被選為總會主席,華僑領袖地位從此確立。陳嘉庚的最大貢獻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國的抗戰。就1939年來看,他募集的抗戰軍費為國幣18億元,華僑匯祖國之款11億元中捐款約占10%。南僑總會抗戰義捐約國幣5億元,主要是依靠民眾用各種方式勸募。1940年他率領南僑慰勞團回國視察各戰區。訪問延安時,所見所聞,綜合觀感,認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希望,表示衷心擁護。1942年,日寇攻占新加坡,他被迫避難印尼,在這期間,陳嘉庚作了自稱“俚句”以明志的述志詩,有四句這樣寫道:“爪哇避匿已兩年,潛蹤難保長秘密,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故”。他搞到一小包“氰化鉀”藏在懷裡,隨時準備以身殉國,表現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1945年日寇投降,他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500個社團的聯合歡迎。同年11月8日,重慶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毛澤東對他的評價成為歷史性的評價;周恩來及王若飛的祝詞:“為民族解放盡了最大努力,為團結抗戰受盡無限苦辛,誹言不能傷,威武不能屈,慶安全健在,再為民請命”。傳誦于海外。

陳嘉庚先生忠公謀國,無私無畏,當國民黨當政之時,他反對汪精衛對日言和,斥汪為漢奸賣國賊,後又反對蔣政權貪污獨裁,致電美國總統,抗議美國支持蔣介石集團發動內戰,並公開聲明不承認偽總統和美蔣條約。

1949年,他應毛主席電邀,回國出席全國政協,參加開國大典。他看到偉大祖國站立起來了,決心定居祖國,為祖國建設服務。他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他已耄耋高年,馳驅祖國南北大地,舟車勞頓,席不暇暖,致力於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並對推動華僑愛國大團結、鼓勵華僑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起到積極作用。他生前叮囑“把集美學校辦下去,把300萬元存款捐獻給國家”,並一再呼籲祖國統一,彌留之際還對台灣的回歸深表關切,體現了一個愛國者的赤誠之心。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先生在京病逝。“陳嘉庚先生治喪委員會”由周恩來總理擔任主任委員,喪儀極為隆重。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親自執紼,廖承志在追悼會上致詞。陳毅在弔唁的時候激動地說:“陳嘉庚先生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作為華僑領袖來說,他是一個傑出的愛國主義者,追隨革命,善始善終,值得後人學習。”8月15日首都各界舉行公祭,公祭結束後,靈柩南運,專車經過的許多城市,當地黨政部門和歸國華僑都到車站獻花圈致祭,最後在集美鰲園舉行了隆重的安葬儀式,陳嘉庚先生永息在鰲園中。

陳嘉庚先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了國界,不僅中國內地人尊敬他,而且華僑和海外華裔也尊敬他。他的精神在海內外都將永遠放光芒。

毅——永不言敗的堅強意念

畏懼失敗,才是可恥。

——陳嘉庚教育文集

……非常事業要達成功,亦應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當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厭心,安能成事哉?!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陳嘉庚辦學最艱難時期

致集美學校校長陳村牧的信

到廈門,不可不看集美學村。而這大多是當年嘉庚先生帶著工匠們一磚一瓦壘起來的。先生一生經歷過不少挫折。然而,無論是校舍毀於戰火,還是自己的企業遭受重創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他都沒有動搖過傾資興學的理想。沒有資金,寧可“出賣大廈,維持廈大”;校舍被國民黨炸毀,就再建起來。

如今,集美文教區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集美人立志繼承先生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剛勇毅志,繼續先生“教育興國”的偉業。

穿過集美學村,我們來到位於海邊的鰲園。鰲園內陳嘉庚墓圍四周的青石浮雕,記錄了先生一生中平凡卻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海地探物”、“扯取花生”、 “削取海蚝”、“掘取地瓜”,是少年陳嘉庚勤勞生活的寫照;“搭船出洋”、“米商服務”、“黃梨罐廠”、“栽黃梨園”、“栽樹膠園”、“熟米機廠”記錄的是陳嘉庚在新加坡艱苦創業的往事;“辦集美學校”、“購三輪船”、“辦廈門大學”說的則是陳嘉庚傾資興學的情況……先生的一生,是堅持理想、艱苦奮鬥的一生,是從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一生。

1929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世界市場一片混亂。在來勢兇猛的經濟危機大環境下,陳嘉庚企業連年大虧,到1930年初期,陳嘉庚有限公司的處境更是窘迫。有人勸嘉庚先生要考慮減少逐月匯給集美和廈大的經費,但他回答:“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過日,何必為我擔心!”在陳嘉庚入不敷出、向外國銀行舉債數百萬的艱難時期,壟斷資本主義集團利用債權人的地位,企圖強制他將產業改為股份公司,並提出以停止維持集美、廈大兩校經費為條件。親友中也有人好心勸他停止供應學校經費,以維持企業。但他認為:“兩校如關門,自己誤青年罪小,影響社會之罪大。”所以他斷然說:“企業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

就這樣,陳嘉庚獨力維持廈大16年,直至1937年春,他為了全力維持集美學校,才將廈大無條件獻給政府,改私立為國立。

抗戰期間和解放初期,集美學校先後遭到日寇炮轟和國民黨飛機濫炸,校舍毀壞大半,滿目瘡痍。陳嘉庚先生沒有被困難嚇倒。1950年9月,他回國定居後,立即著手集資修理、擴建集美學村。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所有大小工程的設計、施工、進度、經費調撥,都親自指揮和精打細算安排;他不論風雨寒暑,每天都到集美工地巡視、指揮和解決工地上出現的問題,每個星期還一至兩次乘坐普通的渡船到廈門大學建築工地檢查,並定期到各個石料廠和磚瓦廠現場解決問題

在先生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集美、廈大一幢幢綠瓦飛檐、巍峨壯麗的學村建築群拔地而起。在廈門大學,從1951年到1954年,建起了31幢大樓,總計 62600平方米,相當於建國前的一倍;在集美,從1950年開始著手修復遭戰爭破壞的校舍,1955年起又擴建了新校舍以及科學館、圖書館、體育館、醫院、電廠、自來水廠、電影院和集美解放紀念碑,總建築面積近16萬平方米,相當於建國前的三倍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