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盡美

王盡美

王盡美(1898~1925),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的創始人。原名瑞俊,字灼齋,山東莒縣(今屬諸城)枳溝鎮大北杏村人。1918年考入濟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在校期間,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發起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半月刊。1920年9月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後又組織共產黨小組。1921年7月,和鄧恩銘一起代表山東共產黨小組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任中共山東區支部書記。1923年2月回山東負責黨的工作,主辦《晨鐘報》、《現代青年》、《十日》等報刊。遵照黨的指示,曾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1924年1月出席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致力于山東統一戰線工作。1924年11月,中共山東省地方委員會成立,當選為書記。1925年初,赴青島領導工人運動和國民會議運動。1925年8月19日在青島病逝。

基本信息

概述

王盡美王盡美

1921年春,王盡美發起創建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7月,赴上海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山東區支部書記,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分部主任。1922年1月,參加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和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7月,在上海出席中共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被留在中央負責領導工人運動。參與制訂《勞動法大綱》,先後領導山海關秦皇島等地的罷工鬥爭,並為開灤五礦總同盟罷工指揮部的成員之一。1922年11月,在山海關領導建立黨的組織。1923年2月,被反動當局逮捕,經工人營救獲釋。後重回山東,主持山東黨的全面工作。1924年1月,參加在廣州舉行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1月,任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書記。1925年1月,出席中共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2月,抱病組織青島國民會議促成會,參與領導膠濟鐵路工人大罷工。


王盡美王盡美用過的飯盒
他逝世後,青島黨組織及在青工作的戰友為他舉行了追悼會,黨組織負責人宣讀了他的臨終遺囑。1959年,中共山東省委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將王盡美遺骨遷到濟南英雄山 (四里山) 烈士陵園。1971年,中共諸城縣委在北杏村前的喬有山上修建了王盡美烈士紀念館。他的故居被列為全省重點文物加以保護。建國後毛澤東在青島視察工作時,曾特意向山東黨的負責同志講起王盡美,說:“你們山東有個王盡美,是個好同志。1961年8月21日董必武去武漢途中,深情地懷念起王盡美,在列車上揮筆寫了一首《憶王盡美同志》的詩:“四十年前會上逢,南湖舟泛語從容。濟南名士知多少,君與恩銘不老松。”

人物貢獻

他和鄧恩銘等人還先後成立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濟南共產主義小組,是主要負責人。1921年7月,和鄧恩銘代表濟南共產主義小組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其他代表一起創建了中國共產黨。此後,回到濟南,擔任中共山東區支部書記。在他的領導下,青島、張店淄博益都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地方組織。1922年1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與他人等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受到列寧的接見。6月回國。7月參加了在上海召開的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向大會匯報了共產國際會議精神。會後,在黨中央與鄧中夏一起負責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領導工作,參與了制定《勞動法大綱》。還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的負責人,並創辦了該支部的機關刊物《山東勞動周刊》,任主編。在《山東勞動周刊》第一號里,發表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山東支部宣言》《礦業工會淄博部開發起會志盛》兩篇文章,揭露了帝國主義和本國資本家對工人殘酷的剝削與壓榨,指出了工人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必要性,號召工人要“為整體的利益團結起來”。

王盡美王盡美筆跡
1922年夏,成功地領導了濟南理髮業工人大罷工,爭得了理髮工人組織工會的合法權利。接著,在當時北方黨組織負責人李大釗的安排下,到山海關組織以京奉路為重點的工人運動。在山海關以學徒身份作掩護,深入工人民眾,開辦工人夜校,宣傳革命道理,整頓和健全了山海關工友俱樂部,領導成立了“秦皇島礦務局工友俱樂部”。是年10月領導了山海關京奉路工人罷工鬥爭,並為工人起草了罷工宣言。經過9天的鬥爭,罷工取得了勝利。罷工後發展了一批先進分子入黨,建立了山海關最早的黨組織。接著,又同鄧培、羅章龍等人領導了秦皇島開灤五礦總同盟罷工。
1923年“二七”慘案後,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遭通緝,並一度被捕。幸得工友俱樂部和工人糾察隊積極營救,始得脫險。二月下旬,黨組織決定他立即離開山海關。回到山東,擔任黨的領導工作。同年秋,一度去北京,任全國鐵路總工會幹事。1924年11月,中共山東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被選為書記。在山東期間,除奔走於濟南、青島、淄博及津浦、膠濟線兩側宣傳革命,發展黨的組織外,還主辦了《晨鐘報》、《現代青年》、《十日》等報刊。中共三大以後,根據黨的決定,曾於1923年10月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努力促進國共合作。1924年1月,以山東代表的身份去廣州參加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結識了孫中山先生。會後回到濟南,在國民黨山東臨時黨部任執行委員,積極幫助國民黨在山東建立基層組織。並充分利用國共合作的有利條件,擴大共產黨的政治影響迅速發展黨的組織,進一步開展工人、農民、學生和婦女運動。
1924年底,受孫中山約見。孫中山以個人名義委派他等人士為國民會議宣傳員特派員,在山東宣傳和籌備召開國民會議。1924年11月,中共山東省地方執行委員會成立,被選為書記。1925年初到青島,一方面以孫中山特派員的身份公開活動,宣傳召開國民會議的意義,促進國民會議運動的發展;一方面與青島黨的地下組織取得聯繫。還與鄧恩銘一起領導了青島及膠濟鐵路工人的罷工鬥爭,並領導成立了膠濟鐵路總工會。為革命嘔心瀝血,在1924年10月曾染肺結核但仍忘我地為革命奔波。1925年3月1日,去北京參加了國民會議促進會全國代表大會。

人物評價

臧克家在他的《詩與生活》中有這樣一段回憶:“出席第一次黨的代表大會,赫赫有名的王盡美同志,就是我的同學,我的小同鄉,雖然我進入學校時他已經畢業了(臧克家寫此文時不知道王盡美是怎樣離開學校的——作者注),但他經常出出入入,在校內做革命活動。我還仿佛記得他的長相,耳朵特別大,同學們親昵地叫他王大耳朵。他有兩句話,像一副對聯,傳在外邊,至今有點影影綽綽:‘自由花鮮血澆出,凱鏇門白骨堆成。’我們前期一班從北園搬到校本部之後,我深深感到黨派活動頻繁,革命空氣活躍。”

王盡美王盡美

王盡美於1918年夏天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那時,臧克家尚在臧家莊臧氏私立養正初級國小讀書,從孫夢星老師那裡受到了愛國救亡的教育,接受一些新知識。後來又受到“五四”運動的感召。他和王盡美雖然不在一地,也不相識,認知程度也不盡相同,但是他們被“五四”運動激起的愛國熱情卻是一致的。那時,王盡美在濟南省立一師學習,受到“五四”運動的影響,積極地投入反帝愛國的鬥爭中,以他出眾的才華,飽滿的愛國熱情,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他為《省立一師周刊》寫的發刊詞中,明確地提出:“……出此周刊,作同胞晨暮之鐘鼓,庶幾使夢者醒,醉者蘇,協力同心,共謀救國之策。”1921年,王盡美與鄧恩銘作為濟南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王盡美回到濟南後,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山東支部。他更積極地投入革命工作,引起了學校有關領導的注意,視他為危險分子,於1921年冬找藉口把他開除,結束了他在一師的學習生活,從此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

王盡美烈士紀念館

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無私奉獻的共產黨人,1991年5月,經中央宣傳部、中共山東省委、中共濰坊市委批准修建了王盡美烈士紀念館,7月1日奠基動工,1992年7月1日建成並對社會開放。該館位於諸城市區南風景秀麗的三里莊水庫壩北高坡,地勢高闊,環境優美,南眺馬耳山、常山與水庫萬傾碧波輝映,蔚為壯觀;北瞰密州古城全貌盡收眼底,山光水色,古今建築融為一體,實為諸城絕勝景觀。紀念館園內遍植翠柏蒼松,各類花木錯落有致,蔥蘢簇秀,草坪如茵,總占地面積為45000平方米,紀念館建築面積為810平方米,綠化面積達80%以上。該館建築造型新穎典雅,主館坐落一正方形台基上,為正方體兩層平頂樓式建築,建築高度13.74米,四面大門互相對稱,內外花崗岩石貼壁,象徵王盡美千秋永在,萬古不朽。大門兩側的兩面象徵黨旗,53級石階寓意王盡美是一大代表,25年把27歲年輕而寶貴的生命獻給了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陳雲同志為紀念館題寫館名,門廳迎西鑲嵌著董必武同志《憶王盡美同志》的詩篇。

王盡美王盡美紀念館

館內上下兩層,樓下一廳四室展出王盡美烈士生平事跡,廳內聳立著高2.8米的王盡美大理石雕像,對面映壁上石刻《國際歌》,昭示王盡美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的光輝一生,圍繞廳周設四個展室,其中一、二、三展室以184幀極其珍貴的歷史照片、圖片和實物展示了王盡美同志短暫而光輝的革命生涯和建立的豐功偉績。第四展室陳展著江澤民、彭真、烏蘭夫、徐向前、聶榮臻、谷牧、胡喬木等17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和14位老一代革命家和山東省委領導人的親筆題詞,以及建國後出版的介紹王盡美的革命業績書籍刊物。
紀念館二樓為通間大廳,為諸城市地方黨史展覽,展示珍貴歷史史料照片、文獻資料照片265幀。分四個歷史時期全面系統概括地介紹了諸城地方黨組織的創立、發展及領導人民同國內外敵人進行長期艱苦卓絕鬥爭的光輝歷史,以及建國後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取得的輝煌成就。館內布展布局設計、展帶裝修形式朴雅整肅,展示內容主題鮮明史料準確詳實。該館已經成為諸城市對外聯絡的視窗、政治活動的中心、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陣地。

王盡美故居

王盡美王盡美紀念館
王盡美故居是三間土牆草房,原為地主“見山堂”柴園偏房,光線昏暗,低矮潮濕。1918年後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倒塌。1960年,在舊基上重新修復,四周築起圍牆。1977年,山東省政府將其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王盡美故居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王盡美紀念館建築面積816平方米,為方形結構,主體高17米,由陳雲題寫館名。門廳內鑲嵌著董必武《憶王盡美同志》詩,大廳立有王盡美烈士全身雕像。共設四個展室,分別陳列烈士革命鬥爭的史料、圖片、遺物,江澤民、陳雲、徐向前、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以及關於烈士的回憶文章與文藝作品。館前有27級石階和4個太平壇。27級石級表示烈士27年的奮鬥歷程,4個太平壇象徵烈士參加中共“一大”、“二大”、國民黨“一大”和出席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這四次重大革命活動。紀念館設計新穎,造型典雅,環境優美,所處地勢很高,可以俯瞰諸城市區全貌。每年接待各界人士約兩萬人,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道德理想教育的好課堂。

山東革命烈士人物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鬥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的人員。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雙百”人物

為推動民眾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深入開展,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經中央批准,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開展評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活動。
在投票評選的基礎上,經過有關部門審核、組委會評審組專家投票等程式,最終評選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此名單由全國“雙百”評選活動組委會2009年9月10公布。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八女投江 | 于化虎 | 小葉丹 | 馬本齋 | 馬立訓 | 方誌敏 | 毛澤民 | 毛澤覃 | 王爾琢 | 王盡美 | 王克勤 | 王若飛 | 鄧萍 | 鄧中夏 | 鄧恩銘 | 韋拔群 | 馮平 | 盧德銘 | 葉挺 | 葉成煥 | 左權 | 白求恩 | 任常倫 | 關向應 | 劉老莊連 | 劉伯堅 | 劉志丹 | 劉胡蘭 | 吉鴻昌 | 向警予 | 尋淮洲 | 戎冠秀 | 朱瑞 | 江上青 | 江竹筠 | 許繼慎 | 阮嘯仙 | 何叔衡 | 佟麟閣 | 吳運鐸 | 吳煥先 | 張太雷 | 張自忠 | 張學良 | 張思德 | 曠繼勛 | 李白 | 李林 | 李大釗 | 李公朴 | 李兆麟 | 李碩勛 | 楊殷 | 楊子榮 | 楊開慧 | 楊虎城 | 楊靖宇 | 楊闇公 | 肖楚女 | 蘇兆征 | 鄒韜奮 | 陳延年 | 陳樹湘 | 陳嘉庚 | 陳潭秋 | 冼星海 | 周文雍陳鐵軍夫婦 | 周逸群 | 明德英 |林祥謙 | 羅亦農 | 羅忠毅 | 羅炳輝 | 鄭律成 | 惲代英 | 段德昌 | 賀英 | 趙一曼 | 趙世炎 | 趙尚志 | 趙博生 | 趙登禹 | 聞一多 | 埃德加·斯諾 |夏明翰 | 格里戈里·庫里申科 | 狼牙山五壯士 |聶耳 | 郭俊卿 | 錢壯飛 | 黃公略 | 彭湃 | 彭雪楓 | 董存瑞 | 董振堂 | 謝子長 |魯迅 | 蔡和森 | 戴安瀾 | 瞿秋白
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曉兵 | 馬萬水 | 馬永順 | 馬恆昌 | 馬海德 | 中國女排五連冠群體 | 孔祥瑞 | 孔繁森 | 文花枝 | 方永剛 | 方紅霄 | 毛岸英 | 王傑 | 王選 | 王瑛 | 王樂義 | 王有德 | 王啟民 | 王進喜 | 王順友 | 鄧平壽 | 鄧建軍 | 鄧稼先 | 叢飛 | 包起帆 | 史光柱 | 史來賀 | 葉欣 | 甘遠志 | 申紀蘭 | 白芳禮 | 任長霞 | 劉文學 | 劉英俊 | 華羅庚 | 向秀麗 | 廷·巴特爾 | 許振超 | 達吾提·阿西木 | 邢燕子 | 吳大觀 | 吳仁寶 | 吳天祥 | 吳金印 | 吳登雲 | 宋魚水 | 張華 | 張雲泉 | 張秉貴 | 張海迪 | 時傳祥 | 李四光 | 李春燕 | 李桂林陸建芬夫婦 | 李素芝 | 李夢桃 | 李登海 | 楊利偉 | 楊懷遠 | 楊根思 | 蘇寧 | 谷文昌 | 邰麗華 | 邱少雲 | 邱光華 | 邱娥國 | 陳景潤 | 麥賢得 | 孟泰 | 孟二冬 | 林浩 | 林巧稚 | 林秀貞 | 歐陽海 | 羅映珍 | 羅健夫 | 羅盛教 | 草原英雄小姐妹 | 趙夢桃 | 鍾南山 | 唐山十三農民 | 容國團 | 徐虎 | 秦文貴 | 袁隆平 | 錢學森 | 常香玉 | 黃繼光 | 彭加木 | 焦裕祿 | 蔣築英 | 謝延信 | 韓素雲 | 竇鐵成 | 賴寧 | 雷鋒 | 譚彥 | 譚千秋 | 譚竹青 | 樊錦詩

山東歷史名人(二)

山東是孔孟的故鄉,儒家思想淵源流長,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周代齊、魯兩國均在山東省,齊魯便成為山東代稱,蘇軾詩云:“我生本西南,為學慕齊魯”,可見齊魯學風歷來為士夫文人所景仰 。本任務將對各朝代山東名人進行系統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