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傳

王克傳(1922---1956),山東省新泰西都村人,14歲喪父,17歲被日寇抓到張莊礦井下做苦力。194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2月,支前參加了著名的萊蕪戰役,立一等功。1949年,在淮海、渡江、松滬等戰役中,他先後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三次。韓戰爆發後,他赴朝作戰獲“三級人民英雄”、“模範共產黨”的光榮稱號。1952年9月,他在首都出席抗美援朝全軍第2次英模功臣代表大會,被授予“抗美援朝模範班長”、“一等功臣”、“二級人民英雄”的光榮稱號,並榮獲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授予的“軍功勳章”一枚。1954年10月,王克傳被調到海軍2324部隊某連任副連長。在長期的戰鬥生活中,他積勞成疾,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56年5月30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36歲。病故後,遵其母意,將遺體安葬於家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王克傳,1922年生,新泰西都村人。全家6口人,僅有草房3間,薄地6畝。他童年討飯,稍長給地主家放豬,14歲喪父,17歲被日寇抓到張莊礦井下做苦力。

主要事跡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他家翻身得解放,克傳即當了民兵,參加了土改鬥爭。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2月,克傳支前參加了著名的萊蕪戰役,立一等功。4月,在當地參加我區武工隊。9月,被編入縣大隊。後又編入華東野戰軍十縱二十四團一營一連四排四班當戰士。從此他隨軍轉戰南北,英勇殺敵。在菏澤東沙土集戰役中,榮立三等功。在開封戰役的瓦脊屋戰鬥中,他冒密集火力,向敵發起三次反擊,榮立二等功,被評為“戰鬥模範”。1949年,在淮海、渡江、松滬等戰役中,他先後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二次、三等功三次。

韓戰爆發後,他赴朝作戰。1950年12月的一個夜晚,在鹹興城南、鳳賀里追殲美陸戰一師戰鬥中,克傳奉命帶領一個戰鬥小組,穿過兩道鐵絲網,越過一道封鎖溝,與敵人展開肉搏戰,終於奪取了敵機槍陣地,繳獲機槍5挺,殲敵30餘名,創造了我軍與近代裝備之敵作戰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成為全軍學習的榜樣。他所在的四班榮立集體一等功,被嘉獎為“抗美援朝模範班”。他本人榮立二等功,並獲“三級人民英雄”、“模範共產黨”的光榮稱號。

1951年1月,他和四班戰士參加了第四次戰役,開始了38個晝夜的阻擊戰。在冰天雪地里,他和戰士們挖開冰雪,埋設地雷,炸毀敵坦克1輛,並會同全連將敵人阻擊到漢灘江以南。不久,晉升為班長。

1951年3月31日凌晨,在漢灘江南岸阻擊戰中,王克傳帶領的四班奉命堅守前沿陣地——298高地。在瀰漫的大霧中,他們接連3次擊退敵人的瘋狂進攻。隨即,敵人又以一個營的兵力,在4架飛機狂轟爛炸和強大炮火的掩護下,發起第4次進攻。仗打得異常激烈,四班傷亡很大,彈藥也將耗盡。他仍沉著指揮,頑強戰鬥。他集中全班僅有的彈藥,待敵靠近30米時,下令反擊,敵人倒下一片。 這時全班只剩下他和負傷的李金山、張朝元兩名戰士,彈藥打光了,三面受敵,處境萬分緊急。他們用石塊、刺刀與爬上陣地的敵人展開拼殺、肉搏。在友鄰班排的支援下,終於打退了敵人的第4次進攻,保住了928高地,贏得了這次戰鬥的勝利。此戰歷時5個小時,斃敵120餘人。王克傳榮立二等功。

1951年國慶節,王克傳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英模歸國代表團,赴京參加國慶觀禮,見到了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後赴南京、上海等地,向祖國人民匯報朝鮮戰場上的英模事跡。1952年9月,他在首都出席抗美援朝全軍第2次英模功臣代表大會,被授予“抗美援朝模範班長”、“一等功臣”、“二級人民英雄”的光榮稱號,並榮獲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授予的“軍功勳章”一枚。

1954年10月,王克傳被調到海軍2324部隊某連任副連長。在長期的戰鬥生活中,他積勞成疾,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56年5月30日在北京協和醫院病逝,享年36歲。病故後,遵其母意,將遺體安葬於家鄉。

英雄一生戰沙場,留取功名萬古頌。為世世代代銘記王克傳烈士的英雄事跡,1957年2月13日,新泰縣人民政府在西都村南王克傳烈士墓前樹立起一座“人民功臣”紀念碑。

山東革命烈士人物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鬥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的人員。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