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種玉

張種玉(1908—1980)原名張立田。新泰縣(今新泰市)汶南楊家窪村人。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重慶市北碚區區長、區委書記,重慶市農林辦公室主任、市委農工部部長、市農委副書記、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等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種玉(1908-1980),原名張立田,新泰縣(今新泰市)沈家慶鄉楊家窪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新泰領導人。1926年春,張種玉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8年“五三”慘案發生後,轉入曲阜省立第二師範學校,1931年夏季畢業。他在曲阜求學期間,與中共地下黨員魯寶瑛、薛次簫(後用名薛峨)交往密切,接觸到先進的無產階級革命學說,1931年至1937年間,張種玉在新泰縣立一、二、三國小等處任教員、校長。期間,他支持和掩護從事革命活動的教師,保護了黨組織的成員。抗日戰爭暴發後,他攜帶家屬,撤往龍廷山區。1938年8月,中共新泰縣委組建新泰縣各界抗日動員委員會,他任動委會總務部副部長。從此,張種玉投筆從戎,走上抗日救國的道路。1938年底,張種玉任新泰縣獨立營經理部主任,負責獨立營的物資供應。1939年3月,董琰李枚青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先後擔任新泰聯防辦事處主任、新泰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兼縣大隊大隊長、泰南辦事處民政科長、泰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等職務。1940年6月,駐新泰、蒙陰日偽軍千餘人分四路包圍土門村,張種玉帶領縣大隊和當地民兵,配合八路軍某部將敵擊潰,斃傷敵偽160餘人,繳獲大批槍枝彈藥,和其他軍用物品。為此,張種玉受到泰山區專員公署嘉獎,其事跡登在《大眾日報》上。張種玉任縣長期間,根據地的民政、財政、建設、教育等項事業都是從無到有,層層建立較實際、較完善的行政設施,為根據地的建設和鞏固做出顯著成績。在抗戰艱苦歲月里,張種玉有著抗戰必勝的樂觀主義精神,以革命的樂天派聞名。敵人為消滅抗日力量,兇殘毒辣地對抗日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和輪番“掃蕩”、“蠶食”。在一次敵人對泰寧根據地進行“掃蕩”時,發現了縣大隊,敵人在偽軍指引下,跟蹤追擊,縣大隊和五區區中隊邊打邊退,和敵人周轉了一天,直到天黑總算擺脫了敵人。縣大隊、區中隊經南北澇坡到達蒙山西的關山頭村休整。經過一天奔波,大家又累又餓,十分疲備。張種玉見此情景,風趣而又詼諧地說:“我已退避三舍,敵人還不講交情,明天再來侵犯,我將打他個落花流水!”這番話引得大家精神振奮,疲勞之感頓時消失。張種玉又幽默而堅定地說:“敵來我跑,敵住我擾,敵疲我打,這就是游擊戰術嘛”解放戰爭時期,張種玉曆任新泰縣縣長、魯中行署戰勤科科長、魯中南行署民政處處長、華東支前委員會秘書處處長、第一前方辦事處人力部部長、浙江辦事處運輸部部長、西南服務團大隊長等職務。參加了濟南、兗州、淮海、渡江等戰役的支前工作,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49年12月7日張種玉隨軍南下到重慶市。

人物履歷

歷任重慶市北碚區行署管理處主任,川東區北碚市市長,重慶市北碚區區長、區委副書記,市人委農林辦公室主任,中共重慶市委農村工作部部長,襄渝鐵路重慶民兵師副師長,重慶市農委副書記,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中共重慶市第一、二、三、四屆委員會委員,四川省第四屆政協委員等職。1980年5月病逝。

山東革命烈士人物

革命烈士是指那些在革命鬥爭、保衛祖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壯烈犧牲的人員。濟南解放後,於1949年在英雄山間興建革命烈士陵園。至1968年竣工,占地約42公頃,是山東省規模最大的烈士陵園,1977年被公布為山東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