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簡稱華東師大,位於中國上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選國家“2011計畫”、“111計畫”、“千人計畫”,“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金磚國家大學聯盟”、“亞太高校書院聯盟”成員,設有研究生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與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於1951年10月16日,是以大夏大學(1924年)、光華大學(1925年)為基礎,同時調進復旦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和聖約翰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在大夏大學原址上創辦的。1972年,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院校合併,改名上海師範大學。1980年,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校名。1996年,被列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1997、1998年,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第二教育學院先後併入。2006年,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共建華東師範大學,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高校行列。截至2015年1月底,有在校全日制本專科生14192人、教職工4024人。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 大夏大學
大夏大學校徽大夏大學校徽
大夏大學是1924年由因學潮從廈門大學脫離出來的部分教師、學生在上海發起創辦了一所私立大學。大夏以"自強不息"為校訓,倡導苦教、苦幹、苦學的"三苦精神"。馬君武、王伯群、歐元懷先後擔任大夏大學校長。郭沫若、田漢、李石岑、邵力子、曾昭掄、艾偉、邵家麟、吳澤霖、王蘧常、馬宗榮、夏元瑮、謝六逸、吳澤、周昌壽、姚雪垠等著名學者曾在大夏大學任教。

大夏大學共辦學27年,先後就讀的學生近20000名,完成學業畢業者6000餘人。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劉思職、郭大力、周揚、陳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劉伯里、王元化、馬承源、陳旭麓、孫亢曾、陳伯吹、任溶溶、戈寶權、陳鯉庭、吳亮平、馮白駒、杜星垣、葉公琦、華聯奎、徐惟誠等曾在大夏大學就讀。

前身史略前身史略
  • 光華大學
光華大學校徽光華大學校徽
光華大學創辦於1925年。當時上海聖約翰大學及附中師生,為聲援五卅運動,與校方激烈衝突,集體宣誓離校後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私立光華大學。光華大學以 "培養高尚人格,激發國家觀念"為宗旨,提倡"讀書運動與愛國運動並進"。張壽鏞、朱經農、廖世承先後擔任光華大學校長,並延聘呂思勉、錢基博、胡適、錢鍾書、徐志摩、朱公謹、容啟兆、張歆海、顏任光、謝霖、蔣維喬、韓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羅隆基、王造時、章乃器等著名學者執教。

光華大學建校26載,曾入校就讀的學生共14000餘人,畢業生總計4000餘人,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兩院院士(學部委員)張青蓮、鄧拓、林華、周有光、張芝聯、楊寬、周而復、田間、穆時英、趙家璧、儲安平、汪道涵等曾求學光華。

建校初期

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華東師範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
1951年7月17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宣布,經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華東師範大學。大夏大學、光華大學的文、理、教育學科成為新校基礎,8、9月間,同濟大學動物系、植物系,復旦大學教育系,滬江大學音樂系以及東亞體育專科學校陸續併入華東師範大學。10月16日,學校舉行成立暨開學典禮,正式宣布華東師範大學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任命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部長孟憲承兼任校長,孫陶林、廖世承為副校長。剛建校時學校設有教育、中文、外文、歷史、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音樂、體育等11個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職工338人,其中教師131人,學生1032人,其中各校併入學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個班上課。

1952年,聖約翰大學的教育系、理學院(包括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系),浙江大學地理系,滬江大學教育系,大同大學教育系,震旦大學教育系併入學校,又從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滬江大學、大同大學等校調入多名教師。之後,江蘇師範學院音樂專業、上海第二師範學院地理系分別於1953年、1958年併入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了研究部,推進科學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託舉辦多個專業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繼1952年7月創辦《華東師大》校刊後,提高了教學及教育科研的實力。

開拓奮進

1952年起,為適應初級中學迅速發展、迫切需要師資的情況,學校較大規模地舉辦了一系列的專修班。

1956年起,在江蘇、浙江兩省鐵路沿線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與此同時,學校擴招成人教育的專業與人數,成立半工半讀師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華東師範大學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和河口研究室,這是國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國18個研究室中的2個,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國以後建立的第一個人口研究機構。

1958年,學校通過科研開闢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和課程,新建了一批專業和專門化教學小組。

文史樓文史樓
1958年起,學校又陸續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室和電子學、原子物理、固體物理、光學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專業實驗室,廣泛深入地開展學術研究活動。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養由舉辦二年制研究生班改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華東師範大學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十六所重點高等學校之一。

1960年,從59級起各專業學制均改為五年,並一直執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該校第一個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舉辦全國"四新"展覽會,該校"紅外分光光度計"、"寬譜線核磁共振波譜儀"、"自旋迴波核磁共振波譜儀"和"核四極共振波譜儀"等四項研究成果獲得三等獎,在全國師範院校中居領先地位。

1965年,還招收首批來自越南的留學生210多名,開始了留學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職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學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歷史、外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理等10個系,13個專業,共為國家培養各類人才共15000餘人。

文革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國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自1966年到1969年,華東師範大學連續4年沒有招生,1970年開始恢復招生,但規模很小。

1972年5月,學校受文革影響與上海師範學院、上海半工半讀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上海體育學院等校合併,改名為上海師範大學。

“文革”期間,學校的科研工作遭到嚴重摧殘,但不少科技人員,出於對事業的高度責任心,克服了種種困難,繼續對一些基礎問題及生產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進行研究,因而也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如1970年,華東師範大學“671”科研組,在國際上首先從海水中提取到30克鈾,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評價;1971年,光學組建立在國內居領先水平的管道氣體傳輸模擬實驗室;河口海岸研究組為金山石化總廠一期工程的油碼頭選址提供了方案,等等。

改革發展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重新步入正軌。從1977年起,全國恢復了高校統一招生考試制度,華東師範大學開始恢復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思群堂思群堂

1978年,學校再次被確認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上海師範學院、上海教育學院和上海體育學院相繼復校。

1980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恢復華東師範大學校名。

1980年8月8日,華東師範大學被列為聯合國援助的20所重點大學之一。

1984年9月,該校成立科技開發公司(1990年發展成為科技開發總公司),開始了學校科研成果的社會轉化工作及科技產業的開發工作。

1981年12月30日,華東師範大學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和碩士授予單位,12個專業有權授予博士學位,51個專業有權授予碩士學位。數學系研究生王建磐是華東師範大學培養的第一名博士,也是中國自己培養的第一批18位博士之一。

1986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立了研究生院(試辦)。

1993年初,學校實行校、院、系三級管理、院為實體的管理體制,以學院為單位開展了專業、學科建設和改造,以後又採取多種形式,創辦了多種二級學院。

1996年,學校參與了上海市師範結構調整,構建基礎教育教師職前培養與在職培訓一體化的辦學體系。

1996年4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

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1997年5月20日,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建華東師範大學。

1997年12月,上海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併入華東師大,成立華東師大學前與特殊教育學院。

1998年9月,上海教育學院,上海第二教育學院併入華東師大,以後又重新組建了繼續教育學院和職業技術學院。

1999年6月2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喬登江到華東師大物理系工作,成為學校第一位院士。

1999年12月,河口海岸研究所陳吉余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學校第一位當選院士的教師。

2001年,學校成為中國24所首批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試點高校。

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學校啟動閔行校區規劃建設。

2006年,學校主體搬遷到閔行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聯動發展"的辦學格局。

2006年9月,教育部和上海市決定重點共建華東師大,學校進入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行列。

2007年,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實驗室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實驗室;學校科技園升級為國家大學科技園。

2008年,成為首批獲得開設MBA教育的師範院校;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在該校成立。

2011年3月,由該校攜手紐約大學建設的上海紐約大學在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奠基。

2014年,華東師大首設教學貢獻獎。

麗娃河麗娃河

辦學條件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1月底,學校有教職工4024人,其中專任教師2145人,高級職稱1493人,含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全職)6人,國家“千人計畫”(含“青年千人計畫”)入選者23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5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及講座教授27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10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08人,東方學者15人,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7人,上海市曙光計畫獲得者61人,上海市科技啟明星56人,“紫江學者計畫”入選者105人,學校終身教授78人。

兩院院士
院士類別 姓名 備註
中國科學院院士 何積豐 專職,計算機科學家
張經 專職,地球化學專家
何鳴元 專職,化工專家
麻生明 專職,有機化學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 喬登江 專職,核技術專家
陳吉余 專職,河口海岸學家

院系專業

截至2015年1月底,學校設有22個全日制學院、2個學部、1個馬克思主義學院、1個書院、1個管理型學院,開辦78個本科專業。

院系專業一覽
二級學院名稱 系名稱 專業名稱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中國語言文學系 漢語言文學
歷史學系 歷史學
哲學系 哲學
法律系 法學
政治學系 政治學與行政學
思想政治教育
公共關係學
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 -- 藝術教育(藝術類)
學前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學(特殊教育方向)
教育康復學
外語學院 英語系 英語
翻譯系 翻譯
日語系 日語
法語系 法語
德語系 德語
西班牙語
俄語系 俄語
社會發展學院 -- 社會學
社會工作
傳播學院 廣播電視學系 廣播電視編導(藝術類)
播音與主持藝術(藝術類)
新聞學系 新聞學
廣告學
傳播學系 編輯出版學
商學院 經濟學系 經濟學
企業管理系 工商管理
會計學系 會計學
旅遊學系 旅遊管理
房地產系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
會展管理系 會展經濟與管理
信息學系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對外漢語學院 -- 漢語國際教育
公共管理學院 教育管理系 公共事業管理
行政管理系 行政管理
人力資源管理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心理學系 心理學
套用心理學系 套用心理學
教育科學學院 教育信息技術系 教育技術學
理工學院 數學系 數學與套用數學
信息與計算科學
物理學系 物理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化學系 化學
套用化學
生命科學學院 生物學系 生物科學
生物技術
地球科學學部 地理科學學院 地理科學
地理信息科學
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
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 環境科學
環境工程
生態學
環境生態工程
軟體學院 -- 軟體工程(軟體工程方向)
軟體工程(嵌入式系統方向)
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 計算機科學技術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電子工程系 微電子科學與工程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
金融與統計學院 -- 金融學
金融工程
統計學
經濟統計學
國際經濟與貿易
保險學
藝術學院 音樂學系 音樂學(音樂教育方向)(藝術類)
音樂學(音樂表演方向)(藝術類)
美術學系 美術學(繪畫方向)(藝術類)
美術學(美術教育方向)(藝術類)
美術學(雕塑與公共藝術方向)(藝術類)
設計學院 -- 設計學類(藝術類)
體育與健康學院 體育教育系 體育教育(體育類)
社會體育系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體育類)
運動系 運動訓練(體育類)
開放教育學院 -- --
東方房地產學院 -- --
孟憲承書院 --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本科招生網)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15年1月底,學校擁有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2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3門,國家級雙語課程5門,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

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文理科基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基地類別 專業 獲批年度
國家文科基地 中國語言文學 1994
歷史學 1994
國家理科基地 數學 1996
地理學 1996
心理學 1997
物理學 2008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獲評年份 示範中心名稱
2009年 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實驗教學中心
2012年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實驗教學中心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國家級特色專業
批次 專業名稱
第一批(2007年) 漢語言文學、歷史學、心理學、軟體工程、軟體工程(嵌入式系統方向)
第二批(2007年) 數學與套用數學、地理科學、對外漢語
第三批(2008年) 化學、生物科學
第四批(2009年) 哲學、學前教育
第六批(2010年) 英語、體育教育、統計學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國家級精品課程
年份 課程名稱 負責人 所屬院系
2004 數學分析 龐學誠 數學系
2005 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 陳志傑 數學系
綜合英語 鄒為誠 外語學院
2006 體育心理學 季 瀏 體育學院
2007 教育心理學 吳慶麟 心理學院
氣象學與氣候學 束 炯 資環學院
2008 大學語文 譚 帆 中文系
實驗心理學 楊治良 心理學院
經濟地理學 曾 剛 資環學院
2009 漢譯英 張春柏 外語學院
西方社會學理論 文 軍 社會學系
健美操 周 燕 體育學院
發展心理學 桑 標 心理學院
計量地理學 徐建華 資環學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余玉花 社科部
2010 國學專書系列講讀 胡曉明 中文系
運動解剖學 李世昌 體育學院
自然地理學野外實踐教學 鄭祥民 許世遠 資環學院
2008 幼稚園課程 朱家雄 學前學院
心理學導論 梁寧建 心理學院
2009 古代漢語 徐莉莉 中文系
2010 外國文學史 陳建華 中文系
異常心理學 耿文秀 心理學院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國家級雙語課程
入選年份 課程名稱 課程負責人 所屬院系
2007 神經生物學( Neurobiology) 張季平 生命科學學院
2007 面向對象分析與設計( Object-oriented Analysis and Design) 劉 靜 軟體學院
2008 全球變化( Global Change) 陳中原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2009 水生動物營養學( Nutrition of Aquatic Animals) 陳立僑 生命科學學院
2010 軟體工程數學 (Software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朱惠彪 軟體學院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國家級教學團隊
團隊名稱 負責人 獲評年份
心理學教學團隊 吳慶麟 2008
體育理論教學團隊 季 瀏 2008
實驗心理學教學團隊 楊治良 2009
自然地理教學團隊 鄭祥民 2010
英語專業翻譯教學團隊 張春柏 2010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

  • 教學成果

2001-2014年,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20項。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
成果名稱
完成人
獲獎等級
獲獎時間
著眼“卓越教師”的師範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陳群、王建磐、戴立益、趙健、吳成領、荀淵、周彬、苟健、華春燕、吳薇、王玉瓊、張華瑞、陳靈犀 國家級一等獎 2014年
創建高校野外聯合實踐教學共享體系,開闢地理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途徑 鄭祥民、楊勝天、王乃昂、王臘春、曾從盛、鄧輝、林愛文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開拓·創新·推廣:大學語文建設三十年 譚帆、徐中玉、齊森華、程華平、彭國忠、歸青、查正賢、楊焄、劉曉軍、趙厚均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面向教師教育的教育心理學課程體系建設 吳慶麟、皮連生、龐維國、胡誼、沈烈敏、郝寧、周加仙、庫逸軒、林立甲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上海市職業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探索與實踐 徐國慶、譚移民、匡瑛、李小華、鮑賢俊、陸國民、茅維蘭、曾海霞、朱建柳、付雪凌 國家級一等獎 2014年
“新基礎教育”學校教學改革研究 葉瀾、李政濤、吳亞萍、卜玉華、王浩、丁偉明 國家級一等獎 2014年
中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 季瀏、汪曉贊、譚華、潘紹偉、董翠香、朱偉強 國家級一等獎 2014年
江蘇錫山高中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與實踐創新 唐江澎、夏雷震、佟檸、張克中、胡曉軍、崔允漷 國家級一等獎 2014年
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崔允漷、周文葉、朱偉強、徐淀芳、周文勝、唐江澎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基於師幼共同成長的幼稚園課程實施方案的開發與實踐研究 朱家雄、華愛華、李慰宜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多目標、多主體、多途徑中學校長培訓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 陳玉琨、代蕊華、沈玉順、劉莉莉、王儉、楊全印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推進醫教結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 陳東珍、蔡蓓瑛、劉春玲、梁志華、馬珍珍、孫愛青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我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論基礎、頂層設計與實驗研究 張華、李雁冰、高振宇、仲建維、李樹培、安桂清 國家級二等獎 2014年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理念的教師教育課程群建設 俞立中、任友群、戴立益、荀淵、萬明霞、秦虎、黨遠鴻 二等獎 2009年
拓展高校體育課程 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大學生野外生存生活訓練的教學研究與實踐” 季瀏、季克異、陳文斌、張惠紅、汪曉贊 二等獎 2005年
數學專業分層次教學研究與數學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基地建設 王建磐、張奠宙、柴俊、胡善文、林磊 二等獎 2005年
地理學基地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劉敏、張超、應龍根、蔡永立、徐建華 二等獎 2005年
“教育心理學”課程立體化建設 吳慶麟、沈烈敏、龐維國、胡誼 二等獎 2005年
文科研究生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內容和體系改革 陳錫喜 二等獎 2005年
《教育原理(第二版)》(教材) 金一鳴 二等獎 2005年
歷史系基地班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改革 王斯德、李學昌、余偉民、李宏圖、鄭寅達 二等獎 2001年
深化和拓展鄧小平理論教學的思路和實踐 宋進、姜國祥、陳錫喜、都培炎、曹景文 二等獎 2001年
地理學教育專業培養目標、規格和課程方案的研究與實踐 張超、王遠飛、陳澄、洪雪晴、吳沛林 二等獎 2001年
校數學教學改革的研究和實踐 張奠宙、柴俊、陳志傑、袁震東、趙書欽 二等獎 2001年
國家理科基地《心理實驗》課程改革和實踐 楊治良、郭秀艷、蔡華儉、王新法 二等獎 2001年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 學生成績

2013年, 該校與巴黎高師聯合培養的2009級博士生竺淑佳以第一作者在國際權威雜誌Nature Structural &Molecular Biology 刊發了學術成果“Allosteric signaling anddynamics of the clamshell -like NMDA receptor GluN1N-terminal domain”;

物理系無線電物理專業博士生門衛偉為第一作者、范明霞為通訊作者的論文“The corpus callosumo f Albert Einstein' s brain :anothercluetohis highintelligence?”發表在神經科學領域權威期刊Brain 雜誌,揭示了愛因斯坦大腦胼胝體與常人不同之處,吸引了《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等全球媒體的關注。

陳大康教授指導的博士生謝仁敏的論文《晚清小說低潮研究——以宣統朝小說界為中心》入選2012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數學系張蛟、物理學系郝強兩名博士生的論文榮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

5月,2010級中國語言文學系本科生全培榮獲“2012年上海大學生年度人物”, 物理學系納米物理學專業2011 級研究生熊智淳獲得“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市長獎”。

在各類賽事中,健美操隊運動員11級運動訓練專業研究生車磊、陶樂,10級運動訓練專業研究生塗子通與中國健美操隊其他運動員默契配合, 奪得世界運動會健美操比賽7個項目中的三人操、五人操、有氧舞蹈、有氧踏板4 枚金牌;

校辯論隊在德教聯合總會大專華語辯論會之精英邀請賽2013( 德辯2013)上獲得銀牌;

在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總決賽中, 公共管理學院何天琦獲一等獎;

在第十三屆“挑戰杯” 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 該校選送的6件作品共獲得一、二、三等獎各兩項, 在新增的“ 累進創新獎”評選中,該校項目《綠色碳基納米水處理裝置》因在科技累進孵化方面的明顯成果獲得金獎。

備註:以上為2013年度學生成績匯總,2012年度-2009年度數據,詳情請參考資料

學科建設

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截至2015年1月底,學校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8個,可授予19種碩士專業學位,以及教育博士專業學位,25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有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5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2個上海市重點學科和17個上海市一流學科(A類4個,B類13個)。
學科學位授予
一級學科 學科門類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哲學 哲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理論經濟學 經濟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一個二級博士點
套用經濟學 經濟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法學 法學 兩個二級碩士點 無授予權
政治學 法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社會學 法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 法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教育學 教育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心理學 教育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體育學 教育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中國語言文學 文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外國語言文學 文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新聞傳播學 文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中國史 歷史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世界史 歷史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數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物理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化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地理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大氣科學 理學 一個二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海洋科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地質學 理學 暫不招生 暫不招生
生物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生態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統計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系統科學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科學技術史 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材料科學與工程 工學 一個二級碩士點 無授予權
電子科學與技術 工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信息與通信工程 工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一個二級博士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工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水利工程 工學 一個二級碩士點 無授予權
化學工程與技術 工學 一個二級碩士點 無授予權
環境科學與工程 工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生物醫學工程 工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軟體工程 工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藥學 醫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工商管理 管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公共管理 管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博士一級學科點
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管理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音樂與舞蹈學 藝術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戲劇與影視學 藝術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美術學 藝術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設計學 藝術學 碩士一級學科點 無授予權
藝術 藝術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金融 金融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套用統計 套用統計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國際商務 國際商務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保險 保險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法律 法律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教育 教育 專業學位點 專業學位點
體育 體育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漢語國際教育 漢語國際教育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套用心理 套用心理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翻譯 翻譯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新聞與傳播 新聞與傳播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出版 出版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工程 工程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工商管理 工商管理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旅遊管理 旅遊管理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圖書情報 圖書情報 專業學位點 無授予權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官網)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流動站名稱
理論經濟學 套用經濟學 政治學 社會學 教育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
心理學 體育學 中國語言文學 外國語言文學 中國史 數學
物理學 世界史 化學 地理學 生物學 系統科學
生態學 統計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環境科學與工程 軟體工程
公共管理 哲學 -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中國博士後官網)

重點學科
學科類別
學科名稱
國家重點學科 國家重點一級學科 教育學、地理學
國家重點二級學科 基礎心理學、中國古代文學、基礎數學、光學、生態學
上海市重點學科 中國哲學、職業技術教育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近現代史、世界史、基礎數學、光學、物理化學、人文地理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計算機軟體與理論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1月底,學校先後與法國巴黎高師集團、賓夕法尼亞大學、紐約大學、東京大學等世界著名大學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與世界 150多所高校、科研機構簽訂了學術合作與交流協定。

學校與美國紐約大學聯合創辦的上海紐約大學,是第一所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美合作創辦的大學。學校設有國家漢辦所屬的國際漢語教師研修基地,作為中方合作院校建設8所孔子學院。

學術研究

科研機構

截至2015年1月底,學校理科擁有5個2011協同創新中心,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7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10個上海市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1個教育部高等學校軟科學研究基地和1個上海市軟科學研究基地,1個上海高校知識服務平台;學校文科擁有6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7個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和上海市發展研究中心工作室,2個上海市高校智庫。

科研平台
機構類別 機構名稱
2011協同創新中心 金融風險定量計算與控制協同創新中心 周邊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周邊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可信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協同創新中心
金磚國家合作與全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浙江天童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極化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言語聽覺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干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納光電集成與先進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軟硬體協同設計技術與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軟科學研究基地 創新戰略研究中心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綠色化學與化工過程綠色化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城市化生態過程與生態恢復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磁共振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高可信計算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上海市核心數學與實踐重點實驗室(籌) 上海市多維度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籌)
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分子治療與新藥創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數位化教育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上海高校智庫 周邊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 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俄羅斯研究中心 中國文字研究與套用中心
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籌)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科研成果

2013 年,該校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5項, 位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九; 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35項, 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七;獲批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6項,居上海高校第一、全國高校第七;獲批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年度課題17項,位居全國高校第一。

根據“自然亞洲”(natureasia) 網站2013年6月發布的亞太地區“自然出版指數(Nature PublishingIndex:NPI)”中國排名, 華東師範大學學者過去12 個月在《自然》(Nature) 及其系列期刊上共發表論文5篇, 總貢獻點數(Corrected Counts:CC) 為2.14, 在內地高校中列第十二,在全國科研機構中列第十五。

根據2014年6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該校何積豐院士獲2013 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13年科技到校經費
院系名稱
縱向經費(萬元) 橫向經費(萬元) 經費總數(萬元)
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 810 3681 4491
生命科學學院 395 3093 3488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762 2709 3471
軟體學院 541 2712 3253
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22 3194 3216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738 2118 2856
化學系 399 1758 2157
物理學系 192 1476 1668
數學系 29 1218 1247
科學與技術跨學科高等研究院 345 610 955
網路教育學院 163 400 563
金融與統計學院 27 526 553
國際航運物流研究院 90 403 493
教育部 ( 上海市 ) 腦功能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 28 256 284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32 156 188
社會發展學院 0 77 77
體育與健康學院 0 73 73
教育科學學院 0 100 100
商學院 0 43 43
公共管理學院 0 12 12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0 6 6
其他單位 141 0 141
總計 4714 24621 29335
備註:1、以上經費中含國家重點實驗室運行經費、校內創新基金 2、“其它”一欄中包含2013 年未列入以上單位統計的理科項目經費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4年6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閔行校區圖書館閔行校區圖書館

截止2013年底,圖書館擁有印刷型文獻總量435.48萬餘冊,其中圖書 355.78萬餘冊,期刊合訂本近 36.96萬冊,古籍文獻 32.74萬餘冊,學位論文 2.48萬餘冊,非書資料 7.49萬餘冊;各類電子文獻資料庫124個(含 334個子庫),其中電子期刊 4.7萬餘種,電子圖書近136萬種,學位論文256.9萬餘篇。館藏文獻的學科範圍涵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與套用技術等學科領域,尤以教育學、地理學、文史哲等學校重點學科領域的文獻見長。

  • 學術期刊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是由國家教育部主管、華東師範大學主辦的學術性雜誌,分為哲學社會科學版、教育科學版和自然科學版三種期刊。三刊均已連續多次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國社科院、中國社會科學文獻研究評價中心(CSSCI)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CSCD)等單位確定為各類“核心期刊”或“引文索引來源期刊”、“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十年動亂”期間被迫停刊,後於1978年復刊。該刊以致力於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等專業領域的學術積累和學術創新,形成了“嚴謹、嚴肅、嚴格”的辦刊風格。2001年, 該刊被確定為“中國期刊方陣”中的“雙效期刊”;2004年,該刊“世界史研究”欄目入選教育部“學報名欄”;2006年, 該刊入選教育部“名刊工程”;2012年,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術期刊資助入選期刊。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5年,復刊於1978年。 該刊主要刊登華東師大師生在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套用科學等領域的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同時適量刊登歷屆校友和海內外科研人員的優秀論文,以及反映有關科研課題最新研究進展的學術簡報;其內容涵蓋數學、物理學、電子科學技術、計算機科學、教育信息技術、化學、地理學、生物學及環境科學等領域。該刊多次獲得教育部“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等稱號。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創刊於1983年,是中國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學專業類學報。 該刊開設了教育理論、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學等欄目以及如“海外來稿”、“專題討論”等特色專欄。該刊已連續多次被華東地區六省一市新聞出版局評為“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的稱號,曾多次獲得“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上海市最佳學報”的稱號。

華東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學校主要負責人
職務 姓名
黨委書記 童世駿
校長 陳 群
黨委常務副書記 曹文澤
黨委副書記 任友群 楊昌利
副校長 任友群郭為祿孫真榮 梅 兵 李志斌汪榮明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姓名 在任時間
孟憲承 1952.1-1966
劉佛年 1978.8-1984.6
袁運開 1984.7-1992.12
張瑞琨 1992.12-1997.1
王建磐 1997.1-2005.12
俞立中 2006.1-2012.7
陳群 2012.7-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歷任黨委書記
姓名 在任時間
周抗 1952.2-1953.5
胡友庭 1953.5-1955.12
常溪萍 1954.6-1965.8
姚力 1965.10-1966.7
魏進 1970.12-1975
陳準堤 1977.6-1978.2
施平 1978.8-1984.6
王璞 1984.7-1986.7
嚴鳳霞 1986.7-1989.9
徐豫龍 1989.9-1993.10
陸炳炎 1993.10-2000.10
張濟順 2000.10-2011.7
童世駿 2011.7-

(表格內容資料來源:2015年2月華東師範大學官網)

知名校友

20世紀50年代初高校調整後,許傑、徐震堮、施蟄存、徐中玉、錢穀融、程俊英、周子美、余振(李毓珍)、萬雲駿、史存直、彭鵬、林祥楣等一大批一流學者均執教於華東師大。從錢穀融先生引發全國討論的“文學是人學”命題、王元化先生撰就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美學著作,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學研究方法論大討論,20世紀90年代人文精神論爭等,中文系都在學術界贏得了巨大聲譽,獲得了“中國批評家搖籃”的美譽。70年代,華東師大西語系(今外語學院)還有一個雅號叫“大使培訓班”,言下之意是出過許多大使,同時,這個系也有意為國家的外交戰線培養一批優秀的人才。

學界

姓名 榮譽\職務
馬欽榮 上海財經大學原黨委書記(2004.07-2012.07)
王行愚 華東理工大學原校長(1994.03-2004.07)
王建磐 華東師範大學原校長(1997-2006),中國首批自主培養的十八位博士之一
王小明 上海科技館館長
江景波 同濟大學原校長(1983-1989)
陸善鎮 北京師範大學原校長
游旭群 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
孟憲承 華東師範大學首任校長,國家確定的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共18位)
劉伯里 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崇惕 中國科學院院士
匡定波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汪品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宋大祥 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永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席南華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
喬登江 中國工程院院士、核技術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陳吉余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口海岸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何鳴元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工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何積豐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範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終身教授
麻生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化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張經 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海洋學與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
程正迪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袁振國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
俞新天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黨組書記,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關係學會會長、上海台灣研究會會長
龔晉慷 美國太平洋大學副教務長、研究生院院長
肖剛 時為國內最年輕教授(34歲)
鄭偉安 時為國內最年輕博導(35歲),現為華東師範大學金融與統計學院"千人計畫"、長江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
鄭漢臣 少將,博導,技術三級教授(享受軍職待遇)
魯白 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發育研究室主任,現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部副總裁
錢卓 世界“聰明鼠之父”
肖國鎮 著名密碼學家,中國現代密碼學的開拓者,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王元化 著名學者、文藝理論家
王養沖 歷史學家
馮契 哲學家
陳旭麓 歷史學家
蘇淵雷 文史學家
呂思勉 歷史學家,一級教授
郭聖銘 歷史學家
薛沛建 曾任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現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黨委書記
連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張志超 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副會長,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教授,被行內尊稱為“人民幣匯率之父”
孫笑濤 著名代數幾何學家
蔡金星 著名數學家
林華新 著名運算元代數學家
倪維明 著名數學家
談勝利 著名代數幾何學家
陳彪如 著名經濟學家
郁星星 著名圖論專家

政界

姓名 榮譽\職務
李源潮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韓正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
王滬寧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
傅傑 中紀委原副書記
崔天凱 中國駐美國大使
何憲 人事部副部長
樓志豪 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現任第十一屆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李君如 中共中央黨校原副校長。現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直屬機關僑聯主席
殷一璀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劉雲耕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
杜家毫 湖南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代理省長、黨組書記
王軍民 山東省委副書記
張連珍 江蘇省政協主席
楊新力 江蘇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
吳德剛 甘肅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
施平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原常務副主任
范德官 上海市委決策諮詢委員會主任
楊定華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王培生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吳漢民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
沈紅光 上海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張俊芳 民進中央常委,天津市副市長
劉慧晏 雲南副省長
王新奎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張帆 福建省政協副主席,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民主促進會福建省委員會主任委員,福建省社科院院長
羅黎輝 雲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
劉運來 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
陳靖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副秘書長
華君鐸 上海世博會中國政府總代表
黃屏 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司長
江謨輝 國際勞工組織副總幹事高級顧問
袁自煌 教育部政策研究與法規建設司副司長
蔡玉賀 交通運輸部綜合規劃司副司長
宋永剛 教育部師範司副司長
舒慶 中共鄭州市委常委,鞏義市委書記
李逸平 上海市委副秘書長
斯福民 上海市寶山區委書記
金建忠 上海市嘉定區委書記
張恩迪 上海浦東新區副區長,現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姚凱 上海市社團管理局副局長
成岳沖 寧波市副市長
陸軍 寧夏石嘴山市副市長
雷雲 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委講師團團長,浙江省社科聯黨組書記兼主席

商界

姓名 榮譽\職務
王佳芬 光明乳業總裁
魯白 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部副總裁。1996年到2009年,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兒童發育研究所神經發育研究室主任
王征 榮豐控股董事長
湯亮 奧盛集團總裁、上海市商會第十二屆執行委員會副會長
江南春 分眾傳媒創始人,上海市十大傑出青年
沈習武 北京尚洋信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肖松林 美中上海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上海市僑商會副會長
黃俊 上海國際醫學園區董事長
方洪波 美的集團總裁
陳琦偉 亞商集團董事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創業資本研究中心主任
査建渝 上海華僑基金會副理事長、秘書長

其他

姓名 榮譽\職務
劉翔 2004年男子110米欄雅典奧運會冠軍
董卿 中央電視台節目主持人
林海 東方衛視節目主持人
閻華 東方衛視新聞主播
呂寧思 香港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
邱震海 香港鳳凰衛視節目主持人
許子東 香港鳳凰衛視中文台《鏘鏘三人行》嘉賓主持,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
馬洪濤 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節目主持人
傅琰東 “中國魔王”傅騰龍之子,傅氏幻術第四代傳人。現今國內學歷最高的青年魔術師。美國IBM魔術師協會會員、中國魔術師協會理事
秦文君 當代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有《男生賈里》、《女生賈梅》、《小鬼魯智勝》
何國卿 全美ESL教師大獎的唯一華人獲得者
馬革順 合唱教育家、指揮家
劉雪庵 音樂家
王小鷹 作家,上海作家協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
陳丹燕 當代女作家
姚雪垠 作家。(大夏大學副教務長,代理文學院長)
趙麗宏 作家,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學》雜誌社社長
趙昌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總編輯
黃夢樂 作家,前《時代華人》主編,現《御》主編

文化傳統

學校標誌

  • 校訓
“求實創造,為人師表” 求實,漢語詞語之一,其意思是講求實際、客觀地或冷靜地觀察以求得對客觀實際的正確認識,該詞語出自於孫犁的《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二)》。 創造,有意識的對世界進行探索性勞動的行為,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繫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為人師表,出自《北齊書·王昕書》:“楊愔重其德業,以為人之師表。”師表:榜樣,表率。在人品學問方面作別人學習的榜樣。 校訓碑 校訓碑
  • 校標
學校校徽
關鍵字:華、東、水杉、樹人、挺拔。 1.標誌以“華”、“東”兩字以及校樹“水杉”作為基礎造型元素。2.“華”、“東”在寓意“華東師範大學”的同時另含深意;“華”:該校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校名中均有華夏之意,旨在繼承;“東”:中國東部,世界東方之意。3.“水杉”形象的融入,寓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4.標誌以漢字作造型元素,立意凸顯東方屬性,寓意弘揚東方文明。5.標誌形態積極、向上、挺拔、健康,厚重而有內涵,符合大學屬性。6.深紅色,象徵活力、理性、包容、大氣。 校標 校標
60周年校慶標識
60周年校慶標識含義:數字“6”和“0”分別以果實桃和李子的的形象變體表達,說明該校舉辦60周年校慶,同時寓意著該校作為重點師範大學,60年來奮發進取,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桃李滿天下。字型顏色採用該校視覺標識系統的主色調紅色。 60周年校慶標識 60周年校慶標識
  • 校歌
《華東師範大學校歌》
《華東師範大學校歌》 作詞:王曉玉 作曲:奚其明 懷著燦爛的希望,我們來到麗娃河旁, 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漫步華夏路上。 懷著燦爛的希望,我們來到麗娃河旁, 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漫步華夏路上。 春風拂岸柳,夏雨催鳴蟬, 秋水映麗虹,冬霧迎霞光。 春風拂岸柳,夏雨催鳴蟬, 秋水映麗虹,冬霧迎霞光。 美麗的校園滋養著我們,百花齊放, 百花齊放,百花齊放。 未來的園丁,努力學習,茁壯成長, 茁壯成長,茁壯成長。 滋養著我們,百花齊放, 努力學習,茁壯成長。 懷著燦爛的希望,我們走進科學殿堂, 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遨遊知識海洋。 懷著燦爛的希望,我們走進科學殿堂, 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遨遊知識海洋。 求實創造,為人師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求實創造,為人師表,一代新人,桃李芬芳。 民族的重任讓我們生命壯麗輝煌, 壯麗輝煌,壯麗輝煌。 祖國的未來指引我們奔向前方, 奔向前方,奔向前方, 讓我們生命壯麗輝煌,指引我們奔向前方。
  • 校樹校花

華東師大的校樹是水杉,是校內的分布最多的樹種。

華東師大的校花是荷花,中山北路校區麗娃河等水系裡多有種植,閔行校區的櫻桃河裡亦有種植。

文脈廊

華東師範大學文脈廊,

華東師範大學文脈廊一角華東師範大學文脈廊一角
依櫻桃河曲折而築,以造型藝術展現華東師大幾十年來的風雨歷程,由杏壇、會通碑、梅苑、松坡、蘭亭、竹巷以及華師門七部分構成。這是在華東師範大學60周年華誕而慶祝建造的。

吉祥物

師大獅師大獅

華東師範大學吉祥物為“師大獅”,其創意取自校名中“師”字諧音,以及作為“百獸之王”其蘊含的特徵元素。

2009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

人民網上海2009年6月16日電 近日出版的《新世紀周刊》推出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前十位中,有6所地處長三角的大學,而上海交通大學則繼2008年之後再居排行榜首位。“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根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他們所在學校做出的評價形成,2009年是第四次發布。其指標包括生活滿意度、學習滿意度、就業收入滿意度、大學消費滿意度等。編制者表示,學生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消費者,由他們結合切身感受來評價自己的母校,也許更為權威,對選擇學校和專業的考生更有參考價值。

2009中國大學教育學60強

教育學包括教育學、體育學等2個學科類,共有9個本科專業。

2009年中國大學排行榜(一)

在《2009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以280.15分再列榜首,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分別以224.66分、219.14分獲得第2、第3名。至此,在《中國大學評價》中,清華大學已經連續13年位居榜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已經連續10年保持中國大學前三名。2009中國大學評價顯示,浙江大學在科學研究領域以122.01分首次領先北京大學(120.74分)。

2009中國大學法學100強

法學包括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學、政治學、公安學等5個學科類,共有12個本科專業。 據國務院學位辦公室發表的統計數據,我國大學授予的法學學士占學士總數的4.97%,授予的法學碩士占碩士總數的7.63%,法學博士占博士總數的4.15%。另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發布的博士生導師資料統計,在全國大學40110名博士生導師中,有1639名是法學博導,占博導總數的4.09%。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武漢大學
清華大學
吉林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廈門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西南政法大學
南京大學
南開大學
浙江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東政法大學
山東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蘇州大學
雲南大學
暨南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四川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外交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北政法大學
上海大學
湖南大學
煙臺大學
蘭州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遼寧大學
河北大學
山西大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湖北大學
安徽大學
揚州大學
南京財經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中南大學
同濟大學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上海財經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寧波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廣東商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甘肅政法學院
上海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寧夏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華僑大學
浙江工商大學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海南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西北大學
新疆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青海民族學院
電子科技大學
溫州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東北財經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陝西理工學院
長春理工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河海大學
雲南民族大學

2009中國大學理學100強

理學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理科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力學、電子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心理學、統計學等16個學科類,共有31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南京大學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復旦大學
中山大學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蘭州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廈門大學
武漢大學
四川大學
山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西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蘇州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西南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山西大學
大連理工大學
雲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同濟大學
中南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湖南大學
上海大學
西北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東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揚州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暨南大學
曲阜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福州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湘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福建師範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汕頭大學
華南農業大學
聊城大學
重慶大學
新疆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安徽大學
溫州大學
天津大學
內蒙古大學
成都理工大學
寧波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東北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
山東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遼寧大學

2009中國大學文學100強

文學包括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等4個學科類,共有66個本科專業。
北京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南京大學
復旦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四川大學
浙江大學
清華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暨南大學
中山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山東大學
武漢大學
南開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福建師範大學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蘇州大學廈門大學
北京語言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西南大學
上海大學
首都師範大學
河南大學
吉林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上海音樂學院
東北師範大學
山東師範大學
上海師範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黑龍江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上海戲劇學院
北京電影學院
中國美術學院
東南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中南大學
浙江師範大學
深圳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
中央美術學院
安徽大學
蘭州大學
湖南大學
河北大學
內蒙古大學
揚州大學
山西大學
中國音樂學院
南昌大學
鄭州大學
湘潭大學
四川師範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青島大學
西北大學
江西師範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
西安外國語大學
汕頭大學
寧波大學
同濟大學
廣州大學
安徽師範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
曲阜師範大學
天津師範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遼寧師範大學
新疆大學
山西師範大學
聊城大學
溫州大學
廣西師範大學
河北師範大學
廣西民族大學
哈爾濱師範大學
武漢音樂學院
重慶大學
湖南科技大學
天津大學
紹興文理學院
寧夏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瀋陽師範大學
西安交通大學
中央戲劇學院
天津外國語學院

2009中國大學哲學20強

哲學只有哲學1個學科類,3個本科專業。

上海大學一覽表

中國211工程大學

地區學校數量所處省市學校
華北地區
30所
北京:清華大學 | 北京大學 | 中國人民大學 | 北京交通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 北京理工大學 | 北京科技大學 | 北京化工大學 | 北京郵電大學 | 中國農業大學 | 北京林業大學 | 中國傳媒大學 | 中央民族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央音樂學院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 北京中醫藥大學 | 北京外國語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 中國政法大學 | 中央財經大學 | 華北電力大學 | 北京體育大學
天津:南開大學 | 天津大學 | 天津醫科大學
河北: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內蒙古大學
華東地區30所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 |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大學 | 東華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同濟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江蘇省:南京大學 | 東南大學 | 蘇州大學 | 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礦業大學 | 中國藥科大學 | 河海大學 | 南京理工大學 | 江南大學 | 南京農業大學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山東省:山東大學 | 中國海洋大學 | 中國石油大學
浙江省:浙江大學
安徽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 安徽大學 | 合肥工業大學
福建省:廈門大學 | 福州大學
江西省:南昌大學
西南地區10所重慶市:重慶大學 | 西南大學
四川省:四川大學 | 西南交通大學 | 電子科技大學 | 四川農業大學 | 西南財經大學
雲南省:雲南大學
貴州省:貴州大學
西藏:西藏大學
東北地區11所遼寧省:大連理工大學 | 東北大學 | 遼寧大學 | 大連海事大學
吉林省:吉林大學 | 東北師範大學 | 延邊大學
黑龍江省:哈爾濱工業大學 | 哈爾濱工程大學 | 東北農業大學 | 東北林業大學
華中地區11所湖北省:武漢大學 | 華中科技大學 | 武漢理工大學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 華中師範大學 | 華中農業大學 |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河南省:鄭州大學
湖南省:湖南大學 | 中南大學 | 湖南師範大學
華南地區6所廣東省:中山大學 | 暨南大學 | 華南理工大學 | 華南師範大學
廣西:廣西大學
海南省:海南大學
西北地區12所陝西省:西北大學 | 西安交通大學 | 西北工業大學 | 長安大學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 陝西師範大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甘肅省:蘭州大學
寧夏:寧夏大學
青海:青海大學
新疆:新疆大學 | 石河子大學
軍事系統3所第二軍醫大學 | 第四軍醫大學 | 國防科技大學

上海市高校一覽

復旦大學 | 上海交通大學 | 同濟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 上海財經大學 | 華東理工大學 | 上海商學院 | 東華大學 | 上海理工大學 | 上海大學 | 上海外國語大學 | 上海海事大學 |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 上海海洋大學 | 上海中醫藥大學 | 上海師範大學 | 上海建橋學院 | 上海政法學院 | 上海電機學院 | 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 上海套用技術學院 | 上海電力學院 |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 上海金融學院 | 上海立信會計學院 | 上海體育學院 | 上海音樂學院 | 上海戲劇學院 | 杉達學院 | 華東政法大學 | 上外賢達經濟人文學院 | 同濟大學同科學院 |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學院 | 上海東方文化職業學院 | 上海工商學院 | 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 復旦大學太平洋金融學院| 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誠信學院 | 上海城市管理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電影藝術職業學院 | 上海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 | 上海工商外國語學院 |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 上海公安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海關學院 | 上海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濟光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建峰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科學技術職業學院 | 上海立達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旅遊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民遠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歐華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思博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托普信息技術學院 | 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行健職業學院 | 上海醫療器械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 上海震旦職業學院 | 上海中華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中僑職業技術學院 | 上海紡織工業職工大學 | 上海體育職業學院 | 上海醫藥職工大學 | 上海市廣播電視大學 | 上海職工醫學院 | 上海職工體育運動技術學院 | 華東理工大學網路教育學院 | 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 | 上海社會科學院 | 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 |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 上海電機學院 | 上海電力學院 | 上海廣播電視大學 | 上海市工商外國語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