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菊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艾納香(學名:Blumea balsamifera(L.)DC.),是菊科艾納香屬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植物。莖粗壯,直立,高1-3米;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具柄,柄兩側有3-5對狹線形的附屬物;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無柄或有短柄,柄的兩側常有1-3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頭狀花序多數,總苞鐘形,花托蜂窩狀,徑2-3毫米,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兩性花較少數,花冠管狀;瘦果圓柱形,被密柔毛。冠毛紅褐色,糙毛狀。花期幾乎全年,主要採用無性繁殖。 分布於雲南、貴州、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生於海拔600-1000米的林緣、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 艾納香全草入藥,可發汗祛痰,治療食傷、霍亂、中暑、胸腹疼痛等。是提取冰片的原料之一,新鮮莖葉經提取加工可製成艾片(左旋龍腦)。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植物圖像庫 )

基本信息

植物學史

艾納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用藥歷史。最早記載見於公元652年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治身體臭令香方之衣香方:“安息香、艾納香(各一兩)……”。此後的諸多中醫古籍中,也有相應的記載和評述。 公元668年,唐代釋道世所著《法苑珠林》華香篇,引證部云:“廣志曰,艾納香出漂國”;而隨後的《本草綱目》等典籍也有相應的記載和評述,多僅說明了其用途、療效和用法,偶有描述其植物學分類特徵。在印度、新加坡、泰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傳統醫學也有艾納香入藥的記載,用於傷風感冒、風濕性骨痛、關節炎、產後風痛等症的治療。

1833年,Augustin Pyramus de Candolle(de candolle,DC.)為紀念荷蘭植物學家Carl Ludwig von Blume(Blume.)對東印度植物學研究的貢獻,將艾納香植物類群的屬名定為 Blumea DC.。

關於艾納香種質資源,亦有學者進行研究。

形態特徵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菊科植物]

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莖粗壯,直立,高1-3米,基部徑約1.8厘米,或更粗,莖皮灰褐色,有縱條棱,木質部鬆軟,白色,有徑約12毫米的髓部,節間長2-6厘米,上部的節間較短,被黃褐色密柔毛。

葉:下部葉寬橢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2-25厘米,寬8-10厘米,基部漸狹,具柄,柄兩側有3-5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頂端短尖或鈍,邊緣有細鋸齒,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黃白色密絹狀棉毛,中脈在下面凸起,側脈10-15對,弧狀上升,不抵邊緣,有不明顯的網脈;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7-12厘米,寬1.5-3.5厘米,基部略尖,無柄或有短柄,柄的兩側常有1-3對狹線形的附屬物,頂端漸尖,全緣、具細鋸齒或羽狀齒裂,側脈斜上升,通常與中脈成銳角。

花:頭狀花序多數,徑5-8毫米,排列成開展具葉的大圓錐花序;花序梗長5-8毫米,被黃褐色密柔毛;總苞鐘形,長約7毫米,稍長於花盤;總苞片約6層,草質,外層長圓形,長1.5-2.5毫米,頂端鈍或短尖,背面被密柔毛,中層線形,頂端略尖,背面被疏毛,內層長於外層4倍;花托蜂窩狀,徑2-3毫米,無毛。花黃色,雌花多數,花冠細管狀,長約6毫米,檐部2-4齒裂,裂片無毛;兩性花較少數,與雌花幾等長,花冠管狀,向上漸寬,檐部5齒裂,裂片卵形,短尖,被短柔毛。

果:瘦果圓柱形,長約1毫米,具5條棱,被密柔毛。冠毛紅褐色,糙毛狀,長4-6毫米。花期幾乎全年。

產地生境

艾納香分布於北緯21°30′-25°50′,東經97°30′-121°55′,垂直分布600-1000米。

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廣東、福建和台灣,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中南半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也有分布,生於林緣、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

生長習性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根系發達,延伸可達115米,喜向陽、地勢高燥、易排水的地塊;土壤以土層深厚、含沙(礫石)酸性或中性土壤為好,忌重茬連作。

適宜生長的年平均溫度為18-21℃,最冷月平均氣溫8-11℃。 輕度乾旱脅迫下,缺水對艾納香影響不顯著。中度和重度脅迫下,植物細胞受損,植株生長緩慢,植株雖可生長,但長勢不良;重度脅迫下,艾納香葉片掉落甚至植株死亡。

繁殖方法

無性繁殖

艾納香的種苗來源,主要採用無性繁殖。艾納香生長過程中地下根、莖都可以發生芽點,長出分生苗,4-5月中旬選擇根生春苗移栽。

有性繁殖

艾納香種子發芽率雖然極低,但仍有部分種子能發芽,並且種子實生苗一旦成株,生長十分茂盛,抗病性強。由於種子有性繁殖的育性、休眠性、發芽率以及種子採收和種子對環境的抗適性還存在諸多問題,生產上尚不能提供大量實生苗一般不採用種子有性繁殖。

栽培技術

栽植方法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菊科植物]

時間:小面積種植,3月下旬就可采少量已達移栽規格的少量小苗移栽。大面積種植最好在4月下旬至5月有大量成苗和進入雨季時移栽。

苗:5-10葉,株高5-20厘米,根嫩白,帶10厘米母根,無病害分生苗。用鋤或鏟在分生苗與母株連結方向,分生苗兩側距離10厘米處深挖,切斷水平母根,挖取分生苗,減少對母根的翻動。按苗的大小分級。遠距調苗應扎把(20-50株/把),泥漿沾根,取苗後48小時內栽下。
距離:行距1米,窩距0.15-1米,坡瘦地用小窩距,平壩肥地用大窩距,窩距小於行距時在坡地上應橫坡行向。每穴定植1株。

常規栽植:窩深10-15厘米,窩底淺回鬆土。植苗時,苗莖直立居中,根系伸展,覆土壓實4厘米,上蓋鬆土,澆定根水。

抗旱栽植:不用基肥,特別是不用化肥作基肥,或基肥撒施,不用窩施;搶陰雨天移栽;將幼苗下部葉片去除,留頂上3-4葉,以減少蒸騰失水;深窩半坑蓋,讓根系深入下層潮土,穴上方留有凹面,有利於保蓄天然降水;苗源充足時,每穴植2株,確保成活定植1株。

田間管理

艾納香 艾納香

查苗補苗。移栽後7-10天,檢查幼苗成活情況。未成活植株全 株和心、葉枯萎,成活植株上部心、葉擴展。苗源近條件下,6月上旬前都適合取苗補植。6月下旬前即使已成活的艾苗還會因根瘤病或地下金針葉蟲危害發生死苗。在無水澆條件下,6-7月高溫,補植效果不好,進入6月中旬不必異地取苗補植,可於10月氣溫下降或次年用成活植株發生的分生苗,就地取苗補植更為經濟。

中耕除草。艾苗成活後進行第1次結合追肥的中耕除草,近株松窩,距植株10-15厘米外深中耕,以利根系擴展。6月下旬至7月上旬進入旺盛生長期前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這時水平根已串根,應淺松淺鋤,保留已發生的根生苗,視雜草發生情況,隨時除草。

追肥施肥。艾納香由於抗旱移栽或山地種植農家肥源較遠,運輸困難,一般不施底肥。成活後的合理追肥,能大幅度提高生物產量和改善有效成分含量。

病蟲防治

根腐病

描述:根腐病或莖腐病,病源為真菌半知菌鐮刀菌屬。4-5月危害移栽苗,尤其是秋苗移栽死苗和幼苗成活後又枯死的主要病因。發病株根部發黑腐爛,基莖皮層水浸狀壞死,致使地上部萎蔫枯死。地下害蟲可加重該病發生。

防治:選用健康春發苗,注意對地下害蟲金針蟲的防治,用1:2:250-30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500倍液灌根。

葉斑病

描述:發病初期葉片呈大小不同的紫色病班,以後逐漸擴大,嚴重時植株枯死。

防治:選擇健康無病植株作種栽,發病初期施用1:1:100波爾多液或65%代森鋅500倍液,每7天噴1次,連續2-3天即可。

蛀心蟲

描述:幼蟲蛀食心葉,形成蟲苞,嫩梢受害呈筋條狀。5-6月和10-11月為兩個危害高峰,嚴重而普遍,受害率可高達90%以上。幼蟲在寄主上越冬。

防治:於5-7月進行捕殺成蟲;也可以用40%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噴殺,每周1次,連續2-3次。

紅蜘蛛

紅蜘蛛及蚜蟲,5-8月危害嫩梢,吸食汁液,使葉片捲縮退黃,莖芽畸形。

防治:越冬砍除寄主植株,清除殘枝敗葉。5-6月和8-9月對葉片和心葉噴藥防治。可選用90%晶體敵百蟲1000倍液、215%功夫乳油4000倍液等。

主要價值

藥用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菊科植物]

艾納香全草入藥,有祛風除濕等功效,在黎族、苗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地區有著悠久的用藥歷史,是一種重要的民間藥物。同時,艾納香也是獲取冰片、艾片的重要來源之一。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功效:祛風除濕;溫中止瀉;活血解毒。

主治:風寒感冒;頭風頭痛;風濕痹痛;寒濕瀉痢;寸白蟲病;毒蛇咬傷;跌打傷痛;癬瘡。

【佤藥】冰片草,艾納香:全草治療感冒,風濕痛,跌打瘀腫,產後風痛,痛經,腹痛,腹瀉《中佤藥》。

【藏藥】嘎菩,艾片,梅片:葉治一切熱病《滇省志》。

【苗藥】Bind planb(冰片),艾片:通竅,消腫止痛,殺蟲《苗醫藥》。

【基諾藥】補死:根葉治火牙疼痛,肝炎《基諾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用藥禁忌:陰虛血熱者慎用。

藥理作用:其提取物注射於動物可引起血壓下降,血管擴張,抑制交感神經系統,可用於興奮、失眠或高血壓患者。也有報告其浸劑能利尿,但較茶葉浸劑為弱。

經濟

艾納香,也是一種芳香植物。由艾納香產生的艾油,具有獨特的芳香氣味,被廣泛套用於香料以及化妝品行業。

鑑別方法

莖橫切面:呈圓形,表皮細胞一列,外側細胞壁木栓化,多細胞非腺毛易見。偶見多細胞腺毛,皮層較窄,由數列排列緊密的薄壁細胞組成。中柱鞘纖維呈半圓形,常由數十個纖維緊密結合。韌皮部呈長條形或長三角形,韌皮射線寬窄不一;木質部形成環列。髓中薄壁細胞中偶見菊糖。

片中段橫切面:上表皮細胞為1列類方形的細胞,排列整齊,非腺毛易見;偶見多細胞腺毛,下表皮細胞1列,類方形,可見氣孔和非腺毛。柵狀細胞1列,排列不整齊;海綿組織排列疏鬆,可見分泌腔。主脈明顯突起,以上突明顯,維管束1-6束,外韌型,其上下有明顯的數列木化纖維束,韌皮部位於周圍,木質部位於中間,導管多單個徑向排列。

套用鑑別:艾納香為提制艾片的原料,二藥性味接近,功用略同。然艾片多入丸散,以辟疫通竅為優,艾納香多入煎劑,以祛風除濕為長。一為草藥,一為成品,同中有異,使用亦別。

保護現狀

羅甸縣2011年向國家質檢總局提請對“羅甸艾納香”申請地理標誌產品保護予以受理後,通過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北京組織召開的“羅甸艾納香”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家技術審查會審查,3月30日,國家質檢總局(2012)第37號公告正式批准對“羅甸艾納香”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中草藥大盤點

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中國各地使用的中藥已達5000種左右,把各種藥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劑,更是數不勝數。經過幾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本草學。
讓閭
阿育魏實 埃蕾
矮腳龍膽 矮腳羅傘 矮
凹朴皮 八哥
白飯樹葉
阿膠 阿里紅
白萆粟
讓閭子
白花菜子
白花菜根
白蘇梗
白松塔
白朮-白及
矮人陀
白薯莨
白鶴藤根
白鶴藤
白荷花露
白石榴花
白石榴根
白升麻
巴豆油
白山苔
白沙糖
白沙蟲藥
白三七根
白屈菜根
白果葉
白槍桿
白果樹皮
白千層葉
白果根
白皮
白牛膝
白牛膽
巴豆葉
白飯樹根
白飯豆
巴豆樹根
白茅針
白鵝膏
白豆蔻殼
芭蕉子
白毛藤根
白毛藤
芭蕉油
白地紫菀
白螺螄殼
白刺花葉
白龍頭
白刺花
白蘞子
芭蕉葉
白欖根
白側耳
白蠟樹葉
白蠟樹皮
白蠟花
白克馬葉
白草莓
白菊花根
白金古欖
白補藥
巴豆殼
白接骨
白背葉根
矮腳楓葉
白背楊
白背三七莖葉
白雞屎藤
艾納香根
白花映山紅
白花夏枯草
白花射干
白花蛇頭
巴茅果
白花蛇目睛
白花龍膽
白花灰毛槐樹
白花果
白花丹
庵摩勒
霸王根
拔毒散
白馬陰莖
白馬骨根
八角香
白粱米
巴山虎
白綠葉
白郎花
艾實
白苣
八角楓葉
八角楓花
阿利藤
矮楊梅
白梅
白茅花
白背葉
白毛夏枯草
白樺皮
艾片
白丁香
芭蕉花
白千層
白降丹
白木
白扁豆
霸王七
白蘭花
霸王鞭
白礬
安息香
白僵蠶
白及
白菖
白木耳
白蘇子
白蘇葉
八仙花
白首烏
白石脂
白石英
八仙草
白屈菜
八目鰻
白梅花
艾納香
白芥子
白芥
八角茴香
矮腳苦蒿
白花菜
白蒿
白附子
阿爾泰紫菀
菝葜葉
菝葜
芭蕉根
桉葉
阿魏
巴旦杏仁
八月札
白朮
白芍
白前
白茅根
白膠香
白花蛇舌草
白豆蔻
巴戟天
巴豆
八角蓮
八角楓根
鵪鶉
艾葉
矮地茶

菊科·艾納香屬植物

艾納香屬(Blumea DC.),菊科,50種,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我國有30種,產東南至西南部,其中艾納香B.balsamifera (L.)DC.的葉可提製冰片,供藥用。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有香味;葉互生,有齒或分裂;頭狀花序小,異性,盤狀,排成疏散的圓錐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黃色或紫色;總苞卵狀或鍾狀,總苞片多列;緣花管狀,多數,雌性,頂端2-4齒裂;盤花兩性,少數,管狀,頂端5齒裂;花葯有尾;花柱枝狹窄,線形或內側略扁;瘦果圓柱形,通常有棱;冠毛1列,粗糙,剛毛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