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山羊

福清山羊

福清山羊是福建優良山羊品種之一,原產於高山鎮和東瀚鄉。因高山鎮和東瀚鄉以種植甘薯和花生為主,所收穫的藤蔓皆用以餵羊,故又稱“花生羊”。該山羊皮薄而嫩(呈淡蘭色),肉鮮,膻味少,可以連皮烹食,繁殖性能好,適應性強,不僅在平原、沿海能生長繁殖,即使在草質較差的山區和鹽鹼地仍能正常發育。主要分布在福清、平潭、閩侯。福清山羊,是全市飼養數量最多的山羊品種。民國時期(1911~1949年),福清山羊主要集中在福清沿海地帶飼養,且多為農村零星分散放牧,飼養量有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村長期實行封山育林,受森林綠化和發展經濟果林的制約,加上養羊花工較大,生產難以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養羊成為廣大農民致富的門路之一,養羊業得到較大發展。1982年全市存欄數達19.8萬隻。1986年,福清縣在沙埔鄉建立種羊基地,開展福清山羊選育工作,並向全省各地提供種羊。2000年全市存欄數達19.37萬隻。

基本信息

簡介

福清山羊福清山羊

區劃品種名稱:福清山羊

類別:羊

產地與分布:福建省福清、平潭。

生產性能:是在亞熱帶沿海地區特定生態條件下形成的產肉性能較好的山羊品種。具有肉質好,膻味小,繁殖性能好,抗高溫、高濕等特性。體格大小中等,被毛短粗,呈褐色或灰褐色。

體重:成年公羊為28千克,母羊為26千克,羯羊為1.5歲達40.5千克。

屠宰率(不剝皮):公羊為56%,母羊為47.6%。 產羔率為170%。

產地及環境

福清山羊產於福建東南部沿海沖積平原地區,中心產區為福清平潭二縣。產區屬亞熱帶農業氣候區,海拔為1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9.6℃,最熱月份(8月)平均氣溫為27.7℃(最高為34℃);最冷月份(12月)平均氣溫為10.8℃(最低為1.9℃),無霜期為335天,年降水量為1000~15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8~80%。6~8月份為旱季,有的年份出現冬旱。土壤屬沙土。農作物以甘薯、花生為主,其次是小麥、豆類及水稻。

地理分布

福清山羊分布於閩東的福鼎、霞浦、羅源、連江、閩侯、莆田、永泰等縣。

品種特徵

福清山羊體格中等。頭略呈三角形,耳薄小、呈青色,公、母羊均有角,向後向兩側彎曲。胸寬,背平直,公羊前軀發達。四肢細短,蹄黑。尾短上翹。母羊乳房發育良好。毛色一般為深淺不一的,褐色或灰褐色。顏面和鼻樑上部有一略呈三角形的黑毛區,從頸脊開始向後延伸,有—帶狀黑色毛區,民眾稱為“烏龍”;四肢、腹部和尻部毛呈黑色,稱“烏肚”。種公羊頜下有髯,毛色較深。額部、鬐甲部、肩部以及膝關節上部都簇生長毛,體軀的毛被粗短。

品種性能

福清山羊成年公羊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體重分別為:53.4厘米,58.3厘米,72.2厘米,27.9公斤,成年母羊分別為:49.10厘米,55.10厘米,69.0厘米,26.0公斤。福清山羊經過肥育的8個月齡的羯羊,體重平均可達23.0公斤,1.5歲的羯羊平均可達40.5公斤。羯羊屠宰率(以帶皮胴體重計算)平均為55.84%,母羊平均為47.6%。福清山羊肉質細嫩,膻味輕。

認識羊的品種

羊是與上古先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動物食物,羊伴隨中華民族步入文明,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發展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影響著我國文字、飲食、道德、禮儀、美學等文化的產生和發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