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米隆

磺胺米隆

別名:氨苄磺胺;磺胺苄胺;甲磺滅膿,外文名Mafenide ,本品為白色至淡黃色結晶或結晶性粉末;有醋酸臭;水溶液呈弱酸性。本品在水中易溶。取本品,不經乾燥,依法測定,熔點為163-167℃。

功用作用

磺胺米隆綠膿桿菌
抗菌譜廣,對多種革蘭陰性及陽性菌都有效,對綠膿桿菌有較強作用。不受膿液、壞死組織、對氨苯甲酸等的影響,並能迅速滲入創面及焦痂,因此局部套用於燒傷感染及化膿創面較為適宜。缺點是:套用時局部可出現疼痛、燒灼感,有時還可能引起過敏反應。在較大創面套用時,不宜用其鹽酸鹽,否則可能產生酸血症,這時以採用其醋酸鹽為宜。對大腸桿菌破傷風桿菌枯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亦有一定作用,但在血中很快滅活,故只供局部套用,一般不用於口服和注射。本品一次外用量不應超過5g。

藥效學

磺胺米隆磺胺米隆化學結構式

磺胺類藥物為廣譜抑菌劑,在結構上類似對氨基苯甲酸(PABA),可與PABA競爭性作用於細菌體內的二葉酸合成酶,從而阻止PABA作為原料合成細菌所需要葉酸的過程,減少了具有代謝活性的四氫葉酸的量,而後者則是細菌合成嘌吟胸腺嘧啶核苷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必需物質,因此抑制了細菌的生長繁殖。磺胺藥的作用可被PABA及其衍生物(普魯卡因丁卡因)所拮抗,此外膿液以及組織的分解產物的存在也起拮抗作用,因其可提供細菌生長的必需物質。

藥動學

本品可自創面部分吸收,體內代謝為無抗菌活性物質自尿排出,代謝物仍保留其抑制碳酸酐酶的作用。本品對組織的穿透力較強,可迅速穿透壞死組織達到感染部位。套用本品4~6小時可殺滅創面細菌,其抗菌作用不受膿液、分泌物、壞死組織的影響,也不為對氨基苯甲酸所拮抗。

過敏反應

.用於較大創面可能產生酸血症.此時應改用醋酸鹽,且一次用量不超過5g。

不良反應

磺胺米隆藥物引起的皮疹
本品可自創面吸收,其所致不良反應與磺胺藥全身套用相同,參閱磺胺甲惡cuo。局部套用後可發生疼痛及燒灼感。過敏反應可表現為各種皮疹,如斑丘疹蕁麻疹濕疹樣皮炎、接觸性皮炎和多形紅斑等。由於本品具有抑制碳酸酐酶作用,故用量大時吸收量增多,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一旦發生此情況且酸中毒持續存在時,宜暫停套用本品並予以碳酸氫鈉靜脈滴注。
局部用藥可有疼痛,局部燒灼感.有時有過敏反應.用於較大創面可能產生酸血症.此時應改用醋酸鹽,且一次用量不超過5g。

副作用

有用藥部位劇痛、過敏反應,以及體液喪失。磺胺米隆及其主要代謝產物可抑制碳酸酐酶,由此使尿成為鹼性,甚至發生代謝性酸中毒。亦可見代償性呼吸急促和伴有呼吸性鹼中毒的換氣過度。

適應症

磺胺米隆局部燒傷
1、抗菌譜廣,對多種革蘭陰性及陽性菌都有效,對綠膿桿菌有較強作用。故局部套用於燒傷感染及化膿創面。
2、局部用於預防及治療Ⅱ、Ⅲ度燒傷繼發創面感染,包括枸櫞酸桿菌陰溝腸桿菌大腸桿菌克雷伯菌屬、變形桿菌屬、銅綠甲單胞菌等甲單胞菌屬、腸球菌屬、白念珠菌等真菌所致感染。

用量用法

以5~10%溶液濕敷或5%~10%軟膏塗敷,或撒布其散劑。

注意事項

不用於口服注射,只供局部外用,1次外用量不應超過5g。

藥品鑑別

磺胺米隆鑑別用到的氨溶液
1、取本品的水溶液(1→1000)5ml,加氫氧化鈉試液5ml,振搖,加新制的5%萘醌磺酸鉀溶液0.5ml,顯黃紅色;放置10分鐘後,加氯化按0.2g,溶液變為藍綠色(與其他磺胺類藥的區別)。
2、取本品0.2g,加水1ml溶解後,加試液0.5ml,析出白色結晶,濾過,結晶用少量水洗滌,在105℃乾燥2-3小時,依法測定(附錄ⅥC),熔點為151-154℃;濾液顯醋酸鹽的鑑別反應(附錄Ⅲ)。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光譜集556圖)一致。

藥品檢查

酸度取本品1.0g,加水10ml溶解後,加甲基紅指示液1滴,不得顯紅色。銨鹽取酸度項下的溶液,置試管中,加氫氧化鈉試液5ml,置水浴中加熱,發生的蒸氣遇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不得變藍色。熾均殘渣取本品1.0g,依法檢查(附錄ⅧN),遺留殘渣不得過0.1%。重金屬取熾灼殘渣項下遺留的殘渣,依法檢查(附錄ⅧH第二法),含重金屬不得過百萬分之十五。

含量測定

取本品約0.2g,精密稱定,加冰醋酸20ml溶解後,加結晶紫指示液1滴,用高氨酸滴定液(0.1moL/L)滴定至溶液顯藍綠色,並將滴定的結果用空白試驗校正。每1ml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相當於24.63mg的C7H10N2O2S·C2H4O2。

製劑與規格

1、醋酸磺胺米隆溶液(1)5%(2)10%
2、醋酸磺胺米隆乳膏(1)5%(2)10%
3、外用5-10%溶液濕敷,5-10%軟膏塗敷,也可散劑撒布.局部用藥可有疼痛,局部燒灼感。

副反應案例

磺胺米隆抗菌譜較廣,對腦膜炎球菌、大腸桿菌、變性桿菌、痢疾桿菌肺炎桿菌等作用較強。為此許多醫生喜歡使用該類藥物治療疾病,從而臨床出現過敏反應也相對增多。除常見噁心、嘔吐、眩暈、肝腎功能損害等不良反應以外,還可經常發生藥物性皮炎。現將10年來門診及臨床遇到的45例磺胺致藥物性皮炎病例,予以總結分析。

臨床資料

固定性藥疹32例,男28例,女4例,18~51歲。均常規量口服磺胺米隆,4~7天后出現皮疹。皮疹為類圓形的水腫紫紅斑塊,邊界清楚,以皮膚黏膜交界處多見。

發疹型藥疹11例,男7例,女4例,31~46歲。常規量口服磺胺類或靜脈給藥,6天后出現皮疹,麻疹樣或猩紅熱樣,對稱分布,以軀幹為多。重者可泛發全身。

剝脫性皮炎和大皰表皮鬆解性皮炎各1例,均為男性。前者為住院病人,68歲,套用磺胺藥22天后發生,全身瀰漫性紅腫脫屑。後者42歲,為常規口服磺胺藥後急性起病,皮損主要位於胸背部,紫紅色斑片上分布大小不等的鬆弛水皰。

治療與結果

出現藥物性皮炎後,立即停用磺胺藥。給病人大量飲水或靜脈輸液,促進磺胺藥及其代謝物儘快排除體外。

固定性藥疹32例中,給予抗組胺藥物、維生素C及鈣劑等。必要時予中等劑量潑尼松30~60mg/d。有糜爛滲出時,用3%硼酸溶液作冷濕敷。約1周左右紅斑消退。當再次口服磺胺米隆數分鐘或數小時後,在原藥疹處,出現同樣皮疹。

重型藥疹及早足量給予糖皮質激素,病情控制並穩定數日後,逐漸減量,預防並治療感染,加強支持療法和護理。11例發疹型藥疹,經治療後大多1~2周痊癒。剝脫性皮炎這例患者因全身衰竭,繼發感染而死亡。另1例大皰表皮鬆解性皮炎患者經上述治療3周后逐漸好轉。

討論

1、磺胺類皮膚過敏發病機制尚無確切認識,但多認為與變態反應有關。磺胺進入機體後,與MHC分子結合成肽複合物,表達細胞表面,呈遞給CD4+/CD8+T淋巴細胞,產生遲髮型(Ⅳ)變態反應。

2、磺胺過敏反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性多於女性。

3、磺胺過敏反應引起的皮疹,以固定性藥疹最為常見。其次為發疹型藥疹,少數重者引起剝脫性皮炎、大皰表皮鬆解性皮炎。

4、磺胺輕型過敏反應,經適當治療都可痊癒。少數重型如剝脫性皮炎等治療不及時或處理不當,可致死亡。

5、磺胺一般引起的過敏反應屬Ⅳ型遲發變態反應。少數可出現Ⅱ型、Ⅲ型變態反應。本文報導45例,大部分為Ⅳ型遲發變態反應。除皮膚過敏反應外,磺胺米隆引起的其他不良反應也較多,如:可致肝、腎功能損害,抑制造血系統等。應嚴格掌握,合理套用。

臨床資料

例1,男,60歲。因青光眼服用磺胺米隆(0.5g,每天3次)10d後,感上腹部不適伴噁心並出現無尿,遂入院。服藥前查血BUN6.8mmol/L,血Cr92μmol/L.既往無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肺部疾病史。入院查體:T36.5℃,P 68min-1,R 21min-1,BP 17.6/10.0kPa.肺心(-),雙腎區叩擊痛。實驗室檢查:血BUN38.9mmol/L,Cr>884μmol/L.雙腎彩超示:雙腎增大,包膜光滑。入院診斷:急性腎功能衰竭(ARF)。病人入院後給予積極血液透析,每周5次。入院第7天進入多尿期,複查血鈉、鉀、氯皆在正常範圍,血BUN,Cr明顯下降。

例2,女,63歲。因青光眼手術前後服用磺胺米隆(0.5g,每天3次)10d後出現無尿入院。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及慢性肺部疾病史,有冠心病史。查體:T36.5℃,P 82min-1,R20min-1,BP18/10kPa.左肺呼吸音清,右肺底可聞及少許濕羅音,雙下肢輕度浮腫。實驗室檢查:血BUN47.80mmol/L,Cr 1282μmol/L,血常規示白細胞12.1×109/L,中性粒細胞0.87,血紅蛋白137g/L.入院診斷:ARF,肺部感染。入院後給予積極血液透析,控制肺部感染及營養支持療法。病人於入院第8天進入多尿期。

例3,女,69歲。因青光眼套用磺胺米隆(0.5g,每天3次)10d後無尿入院。病人無慢性腎臟病病史。實驗室檢查:血BUN34.9mmol/L,Cr>884μmol/L.入院診斷:ARF.入院後先後行血液透析及灌流。第6天呼吸困難,漸至呼吸衰竭,給予人工呼吸機輔助呼吸,2d後因呼吸循環衰竭死亡。

例4,女,64歲。因治療青光眼用磺胺米隆(0.5g,每天3次)18d後,病人噁心、嘔吐,腹脹、少尿4d入院。查體:T36.8℃,P82min-1,R18min-1,BP21/13kPa.雙腎區叩擊痛,雙下肢及眼瞼浮腫。實驗室檢查:血BUN29mmol/L,Cr 730μmol/L.入院診斷:ARF.入院後立即給予血液透析,加強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後因並發嚴重肺部感染,死於呼吸衰竭。

例5,女,83歲。因青光眼口服磺胺米隆3片後尿量突然減少(尿量每日<50mL),遂入院。查體:T36.5℃,BP16/8kPa,P88min-1,R24min-1.精神差,一般狀況差,肺心(-),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實驗室檢查示血BUN34mmol/L,Cr679μmol/L.入院診斷:ARF.入院後立即行血液透析及加強支持治療,3d後因呼吸衰竭死亡。

討論

磺胺米隆為一種碳酸酐酶抑制劑,因其可降低眼內壓,被廣泛用於治療青光眼,但近年來因磺胺米隆導致ARF時有發生。正常情況下,腎小管細胞內二氧化碳與水生成碳酸需要碳酸酐酶來催化,套用磺胺米隆抑制了此酶活性後,腎小管細胞生成碳酸減少,因而腎小管分泌氫離子減少,氫離子與鈉離子交換即降低,從而使近曲小管對鈉離子的回吸收受到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絕對值下降,激活球管反饋機制導致進球血管收縮,腎小球濾過率下降。Woods等在動物實驗中證實,正常近曲小管鈉的重吸收對蛋白刺激後的腎血管擴張是必需的,而餐後給予磺胺米隆對腎血管擴張有明顯抑制作用,故我們認為磺胺米隆引起的腎血管收縮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是導致ARF的主要原因。

青年和老年皆可患青光眼,青年人多由遺傳因素引起,長期耐受,故一旦查明,可立刻行手術治療。老年人青光眼發病時眼壓很高,不能耐受,術前需先用藥物控制眼壓,因磺胺米隆降眼壓作用迅速,廣泛被臨床採用,故本組皆為老年病人。磺胺米隆療程以眼壓明顯降低為準,多在7d左右,而本組4例病人用至10~18d,僅1例為1d,除去個體因素,療程偏長亦可能為ARF的誘因。5例皆為少尿型ARF.雖然發病前5例病人皆無慢性腎臟疾患,但老年人本身已有生理性腎功能減退,自40歲以後,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逐漸減低,肌酐清除率每10年降低10%,在外界因素作用下,易致球管調節失衡。在此基礎上,磺胺米隆激發的腎血管收縮及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導致部分病人出現ARF.

為避免ARF發生,應廣泛探求無腎損害的降眼壓藥,同時對套用磺胺米隆的青光眼病人應密切監護尿量及血BUN,Cr水平,爭取在出現腎損害前及時停藥。

參考文獻

1、陳毅剛.藥疹46例臨床分析.中國急救醫學,1999,19(4):3。

2、江明性.藥理學.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303。

3、鄭際華,增紹明.140例固定性藥疹分析與探討.臨床皮膚科雜誌,1995,24(2):126。

4、王光超.皮膚病及性病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49。

磺胺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