瀰漫性硬皮病

瀰漫性硬皮病

腎發生硬化性腎小球腎炎,常伴高血壓、氮質血症,嚴重時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瀰漫性硬皮病1.檢驗血、尿常規,血沉,蛋白電泳,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以及胸部X線、鋇餐、心電圖等檢查。 亦可用丹參注射液肌內注射,每次4mL,每日1~2次,有一定的療效。

瀰漫性硬皮病瀰漫性硬皮病
皮膚硬化常自軀幹開始,以後全身皮膚廣泛硬化,逐漸向四肢、面部及軀幹發展。病程較長,皮膚發紅,堅實光亮,與皮下組織粘連,不易捏起,胸部皮膚硬化緊縮時,呼吸運動受限,雙上肢及雙腿遠端皮膚硬化較重時關節活動困難。面部無表情,張口困難。常侵犯內臟,食管最常受累。調線下可見食管下2/3區蠕動低下,造成吞咽困難,常有胸骨灼痛或上腹部飽脹感。胃腸功能減退,可致食欲不振、噁心、腹脹、腹痛。肺可有廣泛的纖維化,肺活量減少,呼吸短促。發生心肌炎、心包炎或心內膜炎時可有心律失常、心臟擴大及心力衰竭,也可因肺損害導致肺源性右心衰竭雷諾現象較少。腎發生硬化性腎小球腎炎,常伴高血壓、氮質血症,嚴重時可致急性腎功能衰竭

發病病程

多呈慢性發展過程,其典型臨床表現為皮膚變硬,表面乾燥、有蠟樣光澤及色素沉著,局部無汗出,毛髮稀少,嚴重可出現皮膚萎縮變薄如羊皮紙樣,緊貼於骨骼形成木板樣硬片,指端及關節處易發生頑固性潰瘍。據受累部位不同可有手指屈伸受限,面部表情固定,張口及閉目困難等。治療不及時可並發肌肉無力、萎縮,關節攣縮、畸型,進行性吞咽困難及呼吸困難,胸悶氣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硬化性腎小球腎炎等累及胃腸,肺,心,腎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害的病症。

臨床表現

表現為對稱性的四肢、面部皮膚變緊、變硬、變厚,可累及四肢近端及頸部、軀幹,同時伴有胃腸道、腎臟、肺臟、心臟等內臟損害。本型的特點是發病迅速,皮膚損害進展較快,內臟損害出現較早,預後較差;實驗室檢查可見抗Scl-70抗體陽性,抗著絲點抗體也可呈陽性。

病症症狀

皮損從遠端向近端發展,軀幹、內臟累及少,病程進展慢,預後好;瀰漫性硬皮病病變由軀幹向遠端擴展,雷諾現象少,內臟受累多。病情重,病變進展快,予後差。
1)雷諾氏現象:為多數患者的首發症狀,表現為指(趾)端遇冷或情緒波動時出現發白→青紫→變紅三相改變,經保暖後可緩解;
2)皮膚:病變過程可分為水腫,硬化和萎縮三期。
水腫期:表現為手足腫脹,隨病情可延及上臂面部及軀幹;
硬化期:皮膚增厚,纖維化,皮紋不清,毛髮少,少汗,累及面部則表現為鼻變尖、唇變薄,口周放射狀溝紋,張口受限,隨著病情進展,可見皮膚色素加深變黑,手指變尖變短,皮膚出現潰瘍
萎縮期:皮膚發生萎縮、變薄,表皮疏鬆;
3)肌肉:可出現廢用性萎縮或原發性肌病,近遠端肌肉均可累及,表現為肌無力或輕度肌痛。
4)骨和關節:可表現為晨僵和多關節痛,病程較長的患者因指(趾)缺血發生指叢吸收,遠端骨溶解,指(趾)變短變細,X線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面骨硬化,亦可表現為骨質疏鬆、骨質破壞變形等;
5)消化系統:口腔黏膜可硬化、萎縮,舌乳頭消失,舌系帶萎縮硬化攣縮放伸舌受限,牙周間隙增寬,牙周膜變厚,易出現牙齒脫落。食管受累可表現吞咽困難,吞鋇顯示食管蠕動減弱或消失,可出現返流性食管炎,胸骨後燒灼痛,偈可見功能性胃出口阻塞和急性胃擴張,小腸受累,可表現間歇性腹痛,慢性腹瀉,腸梗阻,累及大腸可有便秘,直腸脫垂或大便失禁。
6)肺:肺受累可表現進行性活動後氣短,X線以間質性炎症,纖維化,肺功能檢查,通氣功能異常;
7)腎:急性發展者可突然起病,迅速發展至惡性高血壓和進行性腎功能不全,有高腎素血症和微血管溶血,皮膚硬化病變也迅速發展,提示;硬皮病腎危象,慢性者常於起病後2-3年內發生,逐漸出現輕度蛋白尿和鏡下血尿,高血壓和氮質血症發展緩慢。
8)內分泌系統:部分病人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低下,病理學改變甲狀腺纖維化
9)外分泌腺病變:少數病例伴發乾燥綜合徵(SS),表現為口乾、眼乾、胰腺受累可表現消化功能異常;
10)神經系統:可發生陷入性神經病變,如腕管綜合徵,感覺異常性腹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亦可引起植物神經紊亂;
11)妊娠:重者表現月經異常,閉經,使之不易受孕;
12)惡性腫瘤,少數病例可並發肺癌,乳腺癌和食管癌。
③CREST綜合徵:主要表現包括鈣質沉積,雷諾現象,食管蠕動異常,指(趾)硬化和皮膚毛細血管擴張。

診斷檢查

瀰漫性硬皮病瀰漫性硬皮病
1.檢驗血、尿常規,血沉,蛋白電泳,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以及胸部X線、鋇餐、心電圖等檢查。必要時作皮膚活體組織檢查。
2.根據以上檢查結果,確定是局限性或系統性硬皮病。

病症治療

1.一般治療避免精神刺激及過度緊張,注意保暖休息,避免潮濕,防止寒冷刺激、停止吸菸和避免其它誘發和加重血管收縮的因素,如套用腎上腺素、麥角新鹼等,以儘量減少雷諾現象的發生。除去體內慢性感染病灶,儘早作維持功能的理療及給予營養豐富的飲食等均十分重要。
2.皮質類固醇對處於病情進展期的系統性硬皮病,以及伴關節、肌肉和肺部等器官系統累及者和瀰漫性硬皮病,可謹慎使用,一般常先用潑尼松30mg/d,連用數周,漸減為維持量5~10mg/d。能改善關節症狀,減輕皮膚水腫和硬化及全身一般症狀,對間質性肺炎和心肌病變有一定的療效,但由於該藥套用價值可疑,皮膚變軟在治療數月後才明顯,而且肯定有副作用,因此不用於肢端型硬皮病,對肺纖維化和(或)有腎損害者,則應限制或不使用。
3.D—青黴胺對硬皮病有一定療效,它通過鬆弛分子間的結合而促使膠原纖維破壞,但其臨床套用價值尚有爭論,而且可能有嚴重副作用,只限用於瀰漫性硬皮病或迅速進展的肢端型硬皮病,初量250mg/d,每間隔2~4周,日劑量增加125mg,不要超過1000mg/d,6個月以後皮膚明顯變軟,維持量約300~600mg/d,治療中要小心觀察副作用
秋水仙鹼對肢端動脈痙攣和皮膚硬化有一定療效,用量0.5~1.5mg/d,可連服數周至數月,一般療程約需2~3個月。
4.血管痙攣的治療
(1)血管擴張劑外用血管擴張藥如1.2%煙酸苄酯霜,1%~2%三硝酸甘油軟膏。口服血管擴張藥如肼屈嗪25mg每日3次,也可用地巴唑、妥拉唑林。加人8~16mL丹參注射液(每mL相當於原生藥2g)的低分子右鏇糖酐靜脈點滴,每日1次,一療程1個月,連續或間歇使用,對系統性硬皮病早期有較好療效,且血沉和IgG均可轉為正常。亦可用丹參注射液肌內注射,每次4mL,每日1~2次,有一定的療效。此外也可口服丹參片。
(2)增強纖維蛋白溶解如司坦唑醇5mg,一日2次,一療程6個月左右。
(3)抗血小板凝固藥物如阿司匹林300mg,一日2次。
(4)其它抗血管痙攣的藥物前列腺素、硝苯地平、鹽酸呱唑嗪、雌三醇等。亦有人用利舍平1mg加入5mL生理鹽水緩慢注入肱動脈,可減輕疼痛。嚴重高血壓或多種抗高血壓藥無效伴惡性高血壓的腎危象時,可用開搏通75~300mg/d。
5.發生指部潰瘍時則需局部清創,切除纖維和膿性物,油紗布包紮加之抗生素和止痛劑。疼痛性鈣化結節可外科切除。
6.嚴重PSS,有報告試用血漿置換療法。
7.中藥主要用活血化瘀藥,可改善微循環結締組織代謝。對於久病體虛,合併症較多,臨床症狀複雜或經長期治療而效果緩慢不易鞏固者,則除選用合適的活血藥外,必須強調辨證施治,對體虛患者尤需注意調治。對病情頑固者劑量一般宜大,服藥時間要長,可選用下方:①解毒活血湯(首烏15g,雞血藤25g,元胡12g,乳香、沒藥各6g,澤蘭25g,丹參21g,夏枯草15g,元參21g,鬱金12g,血竭6g),氣血虧加黃芪、桂枝、當歸、白芍等;陽虛者加附子,肉桂。②脾腎陽虛者用陽和湯加減。③仙茅、仙靈脾各9g,生熟地各9g,桂枝、紅花各9g,全當歸15g,赤芍9g,炙草3g。④右歸丸、成藥附歸八味丸或全鹿丸均6g,任選一種,日服3次,溫開水送服。⑤軟皮丸(川芎、炮姜、桂枝、丹參、桃仁、當歸各30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次9g,每日2次。⑥黃芪、黨參、當歸、丹參各15g,赤芍、川芎各9g,紅花、桂枝各6g,雞血藤9g,肉桂3g,仙靈脾、腹蛇、祁蛇各9g,甘草6g。⑦雞血藤片口服。⑧虎骨酒或紅靈酒外搽。此外可口服復春片。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