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類風濕因子是一個醫學辭彙,正常老年人可有5%陽性,隨年齡增長陽性率可增加,常提示RA的疾病活動,且骨侵蝕發生率高,RF在RA中陽性率70%~80%,是RA臨床活動性指標。

基本信息

簡介

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
實驗室診斷學:約90% 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 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 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 乾燥綜合徵、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 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
類風濕 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 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 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 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
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
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
2、激活 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
3、清除 免疫複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複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病毒感染如感言、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 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

測定

類風濕因子(RF)是在 類風濕性關節炎(RA)病人 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 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 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 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 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 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 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為防止各Ig類別RF相互干擾,酶標記抗體使用標記的抗體F(ab)2片段。

原理

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這種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此稱 膠乳凝集試驗
在用熱凝集變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應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測血清,如有RF存在,則相互結合,隨後再加入酶標記熱凝集變性的IgG與之反應,在加入底物後即可顯色。根據顯色程度可判斷有無RF存在及其水平,此為雙抗原夾心 ELISA法

膠乳凝集試驗

RF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抗人變性 IgG抗體,可與IgG的Fc段結合。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此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可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

操作

1、56℃30分鐘滅活,(滅活C1q以阻止假陽性凝集)。將待測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緩衝鹽水作1:20稀釋(生理鹽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釋血清1滴(約0.05ml),加於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內,加乳膠RF試劑1滴,立即搖動反應板3分鐘,使其充分混勻後,於直射光下觀察。每次試驗均設陽性與 陰性對照

參考值

正常人1:20稀釋血清為 陰性

結果判斷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 陰性反應,如3分鐘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 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 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

臨床意義

RF主要為IgM類 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未經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陽性率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臨床上動態觀察滴定度多少,可作為病變活動及藥物治療後療效的評價。其他 風濕性疾病如SLE陽性率為20%—25%;硬皮病與 皮肌炎陽性率為10%—24%,滴定度較低。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 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類,用凝集試驗法測出的主要是IgM類。多數作者認為,IgM類RF的含量與RA的活動性無密切關係;IgG類RF的含量與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關節外症狀密切相關。IgA類RF見於RA、硬皮病、Felty綜合徵和SLE,是RA臨床活動的一個指標。IgD類RF研究甚少。IgE類RF除RA患者外,也見於Felty綜合徵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價的RF存在並伴有嚴重的關節功能受限時,常提示預後不良。在非類風濕患者中,RF的陽性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這些人以後發生RA者極少。類風濕因子(RF)是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主要為19S的IgM,也可見7S的IgG及IgA。它能與人或動物的變性IgG結合,而不與正常IgG發生凝集反應。RF主要出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70%~90%的血清中和約60%的滑漠液中可檢出IgG類RF,這很可能是自身IgG變性所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應答的表現。
IgG是感染等原因誘導的免疫應答中的主幹抗體,這些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時會發生變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條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產生不正常的IgG;這些變性IgG就構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各種抗IgG抗體。滑膜液中的IgG類RF與變性IgG結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複合物,比血清中的IgM類RF更具有致病意義,因為這一類免疫複合物易於沉積在關節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補體,形成慢性漸進性免疫炎症性損傷。
RF的檢測最初是用致敏綿羊紅細胞凝集試驗(Rose-Waaler法)進行檢測,目前最常採用IgG吸附的膠乳顆粒凝集試驗;但此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檢出血清中的IgM類RF。IgG類和IgA類RF則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檢測。
RF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檢出率很高,RF陽性支持早期RA的傾向性診斷,如對年輕女性應進行RA和風濕熱間的鑑別;而對非活動期RA的診斷,需參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樣,並不是RA獨有的特異性抗體。在SLE病人均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