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是我們神經系統中非意識 可控制的神經系統 。這個系統掌控了唾液分泌、胃腸蠕動、膀胱收縮…等功能。當人們處在壓力之下,跟「自律神經」有關的功能常會出現不正常的運作,常見的問題有,拉肚子、胃痙攣、口乾、火氣大、失眠等。自律神經系統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保持平衡,並對我們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而且有它一定的節奏韻律。自律神經是無法用我們的意志去控制的,平常功能運作良好時,並不需我們的大腦意志去費心,我們平常很難察覺自律神經的存在與功用。

解釋

是我們神經系統中非意識可控制的神經系統。這個系統掌控了唾液分泌、胃腸蠕動、膀胱收縮…等功能。當人們處在壓力之下,跟「自律神經」有關的功能常會出現不正常的運作,常見的問題有,拉肚子、胃痙攣、口乾、火氣大、失眠等。

自律神經自律神經

望文生義,『自律神經』是指它獨立自主而無法用人體自己意志去控制的神經,又分為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大系統。兩者保持著絕佳的平衡。當自律神經承受來自外界的壓力時,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就會失去平衡,自律神經失調的人必須從間腦釋放大量的腦內荷爾蒙,來修復凌亂的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系統在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保持平衡,並對我們體內的內臟器官進行調控,而且有它一定的節奏韻律。一天、一年、一生的周期都是如此。以一天為單位來看,白天主要是交感神經的活動,呼吸和心臟機能都非常活躍,體溫和血壓較高,完全是為了白天的活動做好必要的準備動作。到了晚上,則由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心臟的跳動和呼吸頻率都減少了,體溫和血壓也稍下降,為休息或睡眠做好準備。

再以一年的周期來看:夏天以副交感神經的活動為主,為了讓體溫下降,就拚命流汗,另外也因為較容易疲勞,所以也提供了一個要多休息的狀態。相反地,在冬天換成交感神經系統活絡起來,為了不讓體溫流失,必須讓皮膚附近的血管收縮,也讓血流的速度放慢。

以人的一生來看,幼兒期人生舞台的主角是副交感神經,青狀期換成交感神經,老年期又恢復為副交感神經。

自律神經一旦失調,會引起各種現代文明病。交感神經過度緊張,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血糖上升。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會導致氣管收縮(氣喘),消化液分泌過多(胃潰瘍)。

自律神經是無法用我們的意志去控制的,平常功能運作良好時,並不需我們的大腦意志去費心,我們平常很難察覺自律神經的存在與功用。當有一天,自律神經 功能崩潰失調,就會出現心悸、呼吸急促、胃痛、頭痛、心律不整的症狀,我們才發現我們這位隱藏的朋友是多么重要。

讓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去甲腎上腺素」,如果分泌過多,會提高血中的膽固醇和血壓。讓副交感神經發揮作用的神經傳遞物質,稱為「乙醯膽鹼」,能夠降低膽固醇和血壓。

但是,當自律神經功能產生失調時,只有調整恢復神經傳導物質活性相關的作用,才能恢復自律神經功能。因為各種神經都具有良好的可塑性,長時間讓他維持在良好狀況下運作,自然會有適應學習的反應,以致恢復自行穩定運作的能力。

自律神經自律神經

『自律神經失調』這個角度是強調『神經生理機轉』(biological approach),希望釐清它『非心理因素』引起,以免造成誤解而延誤病情。就像很多人因為長期壓力導致胃潰瘍,胃潰瘍既然已經引起,就必須儘快治療好,而不是去訓練患者面對壓力不要緊張(其實,醫師自己面對工作也很緊張)。

多年前,我發現當患者在完全不緊張焦慮的狀況下,如果服用興奮交感神經的藥物(例如:氣管擴張劑等)就會立刻引發最嚴重的症狀,當時,這一點已經引起我相當大的興趣。在進一步,從患者病史上去了解,我常常發現當過去患者在最緊張、最焦慮而壓力最大的數年前(生病前),患者承受起來沒有問題,也沒有自律神經 失調的症狀,當患者生病之後,通常接受各方勸告而辭掉工作,且整天放鬆不緊張(被訓練成整天不會緊張,變成很奇怪的稀有人類),家人也都是儘量不要讓他擔心,但是病情卻總是沒有好轉。為什麼在壓力最大的當時沒有症狀,而在壓力已經消除時症狀嚴重呢?我終於發現『神經生理機轉』的因素是其真正病因。這些年來,我通常告訴患者:「千萬不要辭職,繼續正常的生活活動,只要配合調整神經生理功能的治療,以及適量的運動、飲食與睡眠,就能完全康復。」

長期累積壓力是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因素之一,這是普遍觀察的推測,當然造成的原因還有很多(食物、睡眠、基因表現…),等待進一步研究,但是最後共同途徑都走到了自律神經的中樞(自律神經之神經核與相關整合區),然後經由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之傳輸,導致功能性疾病。我想我分析到這裡,很多在這方面研究的醫師們已經茅塞頓開,但是,如果還不是很清楚原理的話,我舉『心臟神經症、胸悶或呼吸困難』為例,找了近百篇的基礎醫學研究(Neuroscience範圍)整理成一個圖表,清楚地描繪出整個致病機轉之運作,圖表中列出的每一個箭號、神經結構名稱、神經傳導物質所代表的任何意義都是有非常多篇醫學研究的證據在支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