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刀

漢刀

漢刀是中國戰刀的的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製成扁圓的環狀,所以又做“環柄長刀”或“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到114厘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漢刀作為古代中國著名的冷兵器在歷史上起過重要的作用。

基本信息

歷史發展

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煉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達1米的漢刀。

漢刀青銅漢刀

漢刀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在那之後它將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300年時光直達隋唐。短刀東晉就出現了分裂,導致兩種刀式的並行發展,一種是直窄樣式,另一種是近代常見的寬體樣式。但古人對事物的革新總是異常謹慎,就如同他們腰裡別著劍鞘千餘年,才在波斯雙環的影響下,用繩將刀劍掛在腰際,寬體刀還要再承受幾百年的寂寞。對漢刀的改進就是增加護手,並取消了刀柄端的圓環,這個轉變自魏晉始至唐成熟。

漢刀漢刀

三國士兵的近戰護身兵器沿襲兩漢,每人配發一把,由於在刀柄尾端有一圓環而得名為環首刀。環首刀全長大約從70到110厘米不等,刀身筆直,單面開鋒,刀背厚實,適合用來砍劈。在交錯廝殺的戰場上,漢刀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具有構造上的優勢。它不像雙刃長劍一樣容易折斷,可以單手持握,使用技巧也較快熟練。漢刀一般都插在木製刀鞘中,配在士兵身體左側。三國時代,各國軍隊都大量生產漢刀,並使用兩漢以來如炒鋼、百鍊鋼、淬火等鋼鐵生產技術。《太平御覽蒲元傳》中提到,三國時的諸葛亮曾命蒲元這個人造刀,蒲元在斜谷開工,為了造出好刀,還特地指定要使用蜀江江水來為刀刃淬火,所造的三千口刀非常精良,被稱為“神刀”。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劍錄》中描述,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造劍十口、刀萬口,從這可看出,在這時已成為玩賞用兵器,而刀則為士卒實戰的兵器,所以一造就是以萬來計算。

歷史交流

漢刀漢刀圖畫
中國的長刀(漢刀)隨著中日文化交流和日遣使得到的回贈禮品而愛漸流入日本。隨後日本又把另具一格的長刀傳回到中國。漢刀的大量流入日本,對日本刀制產生很大影響,我們從日本古代兵器史著作中所看到的日本古刀,許多都具有明顯的漢刀特徵。據《中國兵器史稿》的作者周緯先生說,漢刀的仿製品在日本隨處可見,“常有收藏至數十器者”。可以肯定,古代中國的劍刀,主要是通過民間途徑進入日本的,但也通過兩國間的正式交往進入日本。最著名的例證就是三國時日本邪馬台國同曹魏之間的交往。據《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載,日本邪馬台國的女王卑彌呼,曾於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38)六月,派大夫難升米等來中國通好。魏明帝盛情接待這些友好使者,並回贈了一批珍貴禮物,其中包括“五尺刀二口”。其後,兩國互通使者,多次來往,在魏國每一次饋贈日本的禮物中,也總是有刀。證明到三國時代,中國製作的刀仍然受到日本人民的珍視。日本九州熊本縣玉名郡蘭水釘江田船山古墓中,曾發現刻有漢字銘文的日本大刀,日本學者認為這是五世紀中期的遺物,約當中國的南北朝時代。這柄刀的發現,證明中國劍刀對日本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三國以後。日本考古學家小野勝年先生曾說,著名的日本正倉院裡,至今還保存著不少古代中國的劍刀;“獻物帳”上還記有“唐式大刀”、“唐刀”等名目。

與唐。橫刀的關係

唐。橫刀的始祖為漢刀(又稱環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114厘米不等,並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製成扁圓的環狀,環首刀也因此得名。唐刀在漢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唐刀採用漢刀的“百鍊鋼”的鍛造工藝,並且改善了在鍛造時對鋼材里雜質的處理方法,並創造了“包鋼”的技術,使唐刀外硬內軟,擁有極強的韌性。在改善鍛造工藝的同時,外觀上也有很大的改進。唐刀去掉了漢刀刀首的扁環;刀身加寬,並且延長刀柄,使唐刀可以雙手持握。以上的改進,使得唐刀比漢刀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從外觀上更富觀賞性,並且真正提高了實戰性能和耐用性,使唐刀可以劈開任何盔甲器械。

唐。橫刀與漢刀的一大差別在於漢刀保留了一些鑄造兵器的美學特徵,比如對幾何線和面的強調,這特徵因為沒有實戰價值,在南北朝大規模列裝的殘酷戰爭中趨於沒落,在唐刀中已不見蹤影。

與日本刀的關係

漢刀日本刀
到了漢代,中國製作的各類短兵器,尤其是鐵制環首大刀,曾大量流入日本,對日本短兵器形制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環首大刀興起於西漢初期,它是在劍,特別長劍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一種新式短兵器。由於漢代鐵制環首大刀刀形輕便,鍛造精良,戰陣實用之效很高,因此特別受到日本武士的喜愛。1962年,在日本奈良天理市櫟本古墳的古墓中,發現了一柄東漢中平年間(184-189)中國製作的鐵制環首刀,刀身鐫有“百鍊清剛,上應星宿,下辟不祥”等金錯銘文。這柄刀的形制、銘文格式及刀的質地,與1974年出土於我國山東蒼山的東漢永初六年(112)鐵制環首刀基本相同。它們都是用反覆加熱、多層疊打、表面滲碳的工藝製作的優質含鋼鐵刀。

中平刀作為殉葬品出土於日本古墓,證明墓主生前喜愛之深,也成為漢刀傳入日本的可靠物證。據《日本武器概說》的作者未久雅雄說,日本各地曾有不少漢刀和日本對漢刀的仿製品出土。

出土文物

1、在河南洛陽出土的西漢墓里,可以見到隨葬的環柄長刀。例如:1957到1958年在洛陽西部清理的23座西漢墓里,都發現了隨葬的環柄長刀。它的長度從58~114厘米不等。

漢刀漢刀柄

2、山東蒼山發現的一把記有年銘的長刀,全長111.5厘米,刀脊的厚度與刀身的寬度相比,大約是1/3,刀身上有錯金的火焰篆紋,並且有十八個錯金隸書刀銘:“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涑大刀吉祥宜子孫。”由此可知這把刀是漢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造成的,此刀現今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內,它和我們現用的苗刀(漢刀)一模一樣。經過鑑定,此刀是以含碳較高的沙鋼為原料,經過反覆多次鍛打而成。銘文中的“卅涑”即是“卅煉”,可能代表著一定的工藝質量標準。此刀的發現,有力地說明了苗刀源於中國,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3、陝縣劉家渠東漢墓里的環柄長刀(鐵)可做漢代優質鋼刀的代表。

評價

漢代, 在尚無馬鞍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餘細緻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

環首刀是通體鐵鑄的,和後世的刀不同,一是直身,二是斜鋒而非曲鋒,三是沒有格——因為刀主要用來劈砍,沒有刺的功能,所以不用鑄格來護手。環首刀除了和劍一樣套璏佩帶外,部分也用帶扣,這就和後世的佩刀法很相近了。

捍衛國家實例

漢刀戚繼光
《紀效新書》中說:“長刀自倭奴侵犯中國始有之。我軍短兵難接,長器不捷,身多兩段。”這是名將戚繼光沿海御倭的戰例總結。何良臣在茯《陳記》中,也曾讚譽日本刀法:“日本刀不過兩三下,往往人不能御。則用刀之巧便可知矣。”並在戚家軍中每人裝備一口長刀。除此之外,還每人裝配一把腰刀。這種腰刀外型似苗刀,但尺寸稍短。這樣一來,長、短器械配合,大大提高了戚家軍的戰鬥力,逐漸平息了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的倭寇之亂。戚繼光於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不久韃靼族、阿魯擔漢率部隊南侵包圍了北京。邊境告急,戚繼光受命守衛北方。穆宗隆慶二年(即1568年),戚繼光到薊州(今北京)用此刀大戰韃靼騎兵。敵人大隊騎兵衝來,戚家軍用雙手執柄的長刀(即漢刀)先砍馬腿,使敵人人仰馬翻,再急趨削砍敵首,直殺得敵人人人頭滿地,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故戚繼光鎮守薊州十六年,蒙古人再也不也進犯,敵人一見“戚家軍”大旗便喪膽而逃。

相關詞條

古代兵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