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

諸葛連弩,也稱諸葛弩,是古代的一種武器,因為傳說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的,故稱諸葛弩。它一次能連續發射十支箭,是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連發式連弩。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且木製箭桿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在戰場上對於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威脅極大,所以也被稱為“元戎弩”。後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基本信息

簡介

現代人仿製的諸葛弩現代人仿製的諸葛弩
三國諸葛亮製作的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長只有八寸,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這使得一支裝備有諸葛弩的部隊提供了幾倍於普通弓箭部隊的強大火力支援,更加容易瓦解敵軍的陣形。同時發出多支弓箭的優勢使得命中的機率提高,對操作者也沒有太高的要求。

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有大量生產後失傳。據說野蠻民族在獲得了損壞的諸葛弩時,由於不懂得製造原理無法成功修復,只好將他們再次遺棄。

歷史記載

有關諸葛連弩的早期記載主要集中在《三國志》及其注釋之中。

《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注引《魏氏春秋》曰: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即指諸葛亮的創意、構思、設計,而由他人具體製作。

諸葛連弩結構諸葛連弩結構

陳壽三國志·杜夔傳》 注引傅玄序曰:"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言作之可令加五倍。"……今若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難試易驗之事而輕以言抑人異能,此猶以己智任天下之事,不易其道以御難盡之物,此所以多廢也。馬氏所作,因變而得是,則初所言者不皆是矣。其不皆是,因不用之,是不世之巧無由出也。夫同情者相妒,同事者相害,中人所不能免也。故君子不以人害人,必以考試為衡石。廢衡石而不用,此美玉所以見誣為石,荊和所以抱璞而哭之也。'於是安鄉侯悟,遂言之武安侯,武安侯忽之,不果試也。此既易試之事,又馬氏巧名已定,猶忽而不察,況幽深之才,無名之璞乎?後之君子其鑒之哉。馬先生之巧,雖古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公輸般、墨翟皆見用於時,乃有益於世。平子雖為侍中,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陳壽給諸葛連弩定了一個性,即"損益"。

傅玄(217--278)為魏末晉初的著名思想家,官至荼騎常侍,封子爵。他認為,"馬氏所欲作者,國之精器,軍之要用也。費十尋之木,勞二人之力,不經時而是非定。"從側面可看到對諸葛連弩的高度評價。傅玄還認為:"馬先生雖給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無益於世。用人不當其才,聞賢不試以事,良可恨也。"對朝廷未能批准馬均立項,重新研製諸葛連弩感到非常遺憾,甚至非常氣憤。這或許是諸葛連弩在諸葛亮身後不久就失傳的主要原因。
西晉鎮南將軍劉弘是中國史載"觀亮故宅"第一人。他曾親眼見過"損益連弩"是不容置疑的。劉弘在"觀亮故宅"時卻有"物應機,大器無方,通人靡滯,大德不常。……英哉吾子,獨含天靈。豈神之祗,豈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推子八陣,不在孫、吳,木牛之奇,則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諸葛亮傳》注引《蜀記》) 的感嘆。劉弘身為大將軍,對兵器非常熟知。弩機的發射功能由二矢齊發,到三矢齊發,再到十矢齊發,只是量的變化,無質的飛躍。從戰國至晉,二矢或三矢齊發連弩已廣泛使用了幾百年,劉弘應為司空見慣。而劉弘看見諸葛連弩時,卻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稱其為"神弩"。這說明諸葛連弩是一種不同以往的新的弩種。
宋代玉海》卷一五十《唐靜塞弩》條說:張雲《鹹通解圍錄》:南蠻有執旗者傅城發靜塞弩,貫之。西蜀弩名尤多,大者莫逾連弩,十矢謂之群鴉,一矢謂之飛槍,通呼為摧山弩,即孔明所作元戎也。此資料說的是唐時西南民族中還在使用一種弩,當地百姓叫他摧山弩,據說就是當年的諸葛連弩。唐宋時期,西南民族中涉及諸葛亮的類似傳說甚多,可信度較差。

馬均為著名科學家(曾改進前人所造織綾機、百戲木偶,曾再次發明已失傳的指南車、發明翻水車),當他看見諸葛連弩時,首先是大讚其"巧",可見它與以前的連弩實有大別,其次是認為還可演進為連發五十矢。希望朝廷立項,讓他試驗並推廣,結果未引起重視。這就為後人研製諸葛連弩提供了極重要的線索。

特點

諸葛連弩有以下特點:
一是火力很強,一次能發射十支箭。
二是可以瞄準目標等到需要時再發射,有利於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高。
三是體積、重量大,單兵無法使用。

結構原理

諸葛連弩諸葛連弩
諸葛弩主要有兩部分組成:底下是一張普通的,關鍵是在上面的箭盒。
箭盒裡面垂直排列10支箭,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底部。底部就是發射的軌道。軌道前端有開口,軌道兩邊有供弦通過的長槽,末端溝槽向下拐了90°,形成一個鉤子。
箭盒前段連線在弩的前面,可以前後滑動。後部用軸連線在一個把手上面,把手的迴轉軸連線在弩的長臂上。弩臂的相應位置有一個金屬圓柱狀的頂針。
①向前推把手,箭盒跟隨向前滑動,直到溝槽的直角掛住弓弦.這時正好滑動了一支箭的距離,箭盒最底下的一支箭落入軌道
②向後拉把手,箭盒跟隨向後滑動,溝槽的直角勾住弓弦,並慢慢將其張開.
③繼續向後拉把手,被勾住的弓弦碰到弩臂上的頂針,被頂出溝槽的直角.被釋放的弓弦把箭發射出去.
不停推拉把手,就可以把10支箭連續發射出去。

用途

從對古籍的研究可以看出,諸葛弩是用單手的力量開弓的,威力其實並不大,貌似都是民間防賊偶爾會用,用作軍用實在不合適。軍用的弩都是用腳踩住前段,雙手拉弓弦的,力量比諸葛弩起碼大一倍。

中國歷來重視弓箭的套用,消失了,消失了,進過一段時間的流行,也慢慢淡出歷史,也隨著時代不斷演變,唯有弓箭源遠流長。中國的主流是複合弓,而且是雙彎的反張弓,發揮同樣威力需要的體積要遠小於歐洲長弓,而且數量龐大.海量的複合反張弓以及與之相應的步/騎兵戰陣才是古代中國軍事力量的真實水平,而不是"諸葛弩"。

起源探究

關於"一弩十矢俱發",是十支箭同時擊發,還是先後連續發出,是認識、研製諸葛連弩的關鍵所在。事實上,中國古代在這兩方面都進行過很多探索,各有碩果。正是他們的探索,為現代人重新認識諸葛連弩提供了基礎。

同時擊發數矢

諸葛連弩諸葛連弩
一張大弓,同時擊發兩箭或三箭,這在秦漢時期已經出現,《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請令強弩傅兩矢外向。"傅,通"附",附著,《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焉傅"可證。把二矢同時附在弩機上,當為一擊而同時發射兩矢的弩。《後漢書·耿純傳》:"選敢死二千人,俱持強弩,各傅三矢,使銜枚間行。"此當為同時發射三矢的弩。曹丕《飲馬長城窟行》"發機若雷電,一發連四五",說的也是一擊而發四、五矢。明《武備志》卷103所載神臂床子連城弩,可同時發射四、五隻箭。這是中國古代關於"連弩"這個專用名祠的的第二種意思,即指同時發射二矢或多矢的弩。
但這種類型的弩,肯定不是諸葛連弩類型。首先,從現有資料看,目前還沒有同時擊發十矢的,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同時擊發五十矢。事實上,這種床弩也不可能同時擊發五十矢。發箭應對準目標,十個或五十全敵人排在一起進攻的情況並不多見。同時發十箭或五十箭,必造成極大的浪費。第二,一弩同時發射十箭或五十箭,即一支弩機的動力平分十份或五十份後,其射程、殺傷力都不可信。第三,這種笨重的弩床難以攜帶,根本不適宜南征北伐的地理條件,即不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第四,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與諸葛連弩的"矢長八寸"差別太大。第五,這么長的矢,顯然不可能"以鐵為矢"。

連續發射的弩

明朝戰船上的諸葛弩,可見是連續上膛的連發明朝戰船上的諸葛弩,可見是連續上膛的連發
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在弩床上架兩張弓、或三張弓、或四張弓,戰時可利用搖柄繩軸事先張弓扣箭,一般是由一名職業射手發射。發射時雖有先後之分,但這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連續發射"。這種弩在宋代較為流行,《宋史·太宗一》:"十二月乙丑,幸講武台觀機石連弩。 "《宋史·真宗二》:"六年春二月戊寅,幸飛山雄武營,觀發機石、連弩,遂宴射潛龍園。 "《宋史·禮志二十四·軍禮·閱武條》:"其按閱炮場連弩及便坐日閱召募新軍時,令習戰如故事。 "《宋史·盧斌傳》:"俄復大設機石、連弩、衝車、雲梯,四面鼓譟乘城,矢石亂下,斌與州將隨機設備。 "《宋史·蠻夷傳三·撫水州傳》:"蠻復連弩北岸。"《武經總要》記載了宋代的這幾種大型床弩。其實質是將數張單發弩合而為一,由一人射擊。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連續射擊,但我們認為這類連弩主要是強調連結的意思。它張弓時需要數十人、甚至上百人一齊出力才行。
這也不是諸葛連弩的類型。因為:1,迄今為止,在一張弩床上最多只能架四張弓,最高只能實現四矢連發,不可能連發十矢,更不可能象馬均說的那樣,"可令加五倍",連發五十矢。 2,這種笨重的弩床也難以攜帶,不適宜西南及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3,這種弩所用的矢,其長度在三尺以上。4,這種矢也不可能是"以鐵為矢"。
另有一種連續發射的弩,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
這種弩,可能就是失傳甚久的諸葛連弩,至少是這種類型。首先,其"矢長八寸",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數據;又極為輕便,步兵、騎兵都能隨身攜帶,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惜當時火炮已經使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未能推廣,不久再度失傳。

現代研製

老人自製諸葛連弩

2011年,遼源市工農鄉仁恕村農民王宇用木頭和竹子成功製作了6把不同特點的諸葛連弩。王宇這6把諸葛連弩,有能十隻弩箭連射的,有能同時射出兩隻弩箭的,各具特點。與真正的諸葛連弩相比,他製作的,應該是升級版。真正的諸葛連弩比較小巧,沒有弩托和扳機,也沒有準心,所以準確率較低。王宇當過兵,對槍械有一定了解,在製作諸葛連弩過程中,結合槍械的相關特點,為連弩加了弩托,這樣便於使用。同時還製作了準心,提高精準度。諸葛連弩靠上下擠壓裝弩箭的盒子發射,這種發射方式特別麻煩,還影響精準度。他為他製作的諸葛連弩加上了扳機,類似槍械,一扣扳機就能發射,非常方便。

2014年6月,退休老人廖師傅製造出了六箭齊飛的單弓諸葛連弩,六箭齊發可飛出7.3米,但弓力太弱。此後,廖師傅開始試驗十箭齊發的單弓連弩。為了保證十箭齊發,他在連弩上設計了一個六組機,其中一組機“負責”點射,其餘組機每個排放2支箭。試驗成功了,連弩十箭齊發,可射出九米多。2014年11月初,廖師傅又製造出四弓的“諸葛連弩”,據報導,雖然沒有合適的場地試驗,但估計能射出五十多米。

蘭州教師復原諸葛連弩

2013年起,蘭州市外國語中學青年生物教師高飛,就開始著手復原諸葛連弩。兩年後,他成功復原、改良出四五種樣式的諸葛連弩。

古代兵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