弩[漢語漢字]

弩[漢語漢字]

弩,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弩弓、弩機、弩手(弓手)、弩箭、弩炮(發射石塊的弩機)。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1]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稱為“牙”;牙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牙的下面連線有扳機,稱為“懸刀”。發射時,先將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把弩箭放在矢道上,瞄準目標後,扣下懸刀,牙就縮下,牙鉤住的弓弦就彈出,箭矢疾射而出。

基本信息

漢字詳解

舊字形舊字形
拼音:nǔ 注音:ㄋㄨˇ
部首:弓,部外筆畫:5,總筆畫:8
五筆86&98:VCXB倉頡:VEN鄭碼:ZMXY
筆順編號:53154515四角號碼:47027UniCode:CJK統一漢字U5F29

基本字義

nǔㄋㄨˇ
一種用機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弓。~機。~手(弓手)。~箭。~炮(發射石塊的弩機)。

漢英互譯

crossbow

方言集匯

粵語:nou5

客家話:[客英字典]nu3[寶安腔]lu2[梅州腔]nu3[海陸豐腔]nu3[客語拼音字彙]nu3[台灣四縣腔]nu3

潮州話:no5nao6(nônău)

English cross-bow,bow;downwardstroke

詳細字義

〈名〉
(1)(形聲字。從弓,奴聲。本義:用械發箭的弓)
(2)本義英譯:[crossbar]

弩
弩,弓有臂者。——《說文》
夫弩弱而矢高者,激於風也。——《韓非子·難勢》
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荀子·議兵》
強弩之末。——《資治通鑑》
伏弩射殺。——《漢書·李廣蘇建傳》
良將勁弩。——漢·賈誼《過秦論》
(3)又如:連弩(數矢並發的弓);弩門(蒙語稱弓);萬弩齊發;弩力(弩弓的射力);弩子(弩弓);弩牙(弩機鉤弦的部件);弩末(強緊之末);弩栝(弩弓用以發射弓箭的機栝)
(4)能射弩的弓箭手[archer]。如:弩團(古代的弓箭部隊)

常用詞組

弩弓nǔgōng
[crossbow]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將箭射出的古代弓
弩機nǔjī
[rearworksofthecrossbar]弩的木臂後部裝置的機件
弩箭nǔjiàn
[bolt]以弩弓發射的箭
弩手nǔshǒu
[arbalester;soldierwithcrossbar]使用弩的人

兵器結構

弩弩的結構

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

“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郭”(匣狀)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掛鈎),“牙”後連有“望山”(用於瞄準的準星);西漢開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於現代槍械上的表尺,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通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弩弓一般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木臂的後部有一個匣,稱為弩機;匣內前面有掛弦的鉤,鉤的後面裝有瞄準器,稱為“望山”;匣的下面裝有“懸刀”(扳機)。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中國古代裝有張弦機構(弩臂和弩機),可以延時發射的。射手使用時,將張弦裝箭和縱弦發射分解為兩個單獨動作,無須在用力張弦的同時瞄準,比弓的命中率顯著提高;還可藉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如足踏)張弦,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

弩的關鍵部件是弩機,從為數眾多的出土銅製弩機可以看出其結構:弩機銅郭內的機件有望山(瞄準器)、懸刀(扳機)、鉤心和兩個將各部件組合成為整體的鍵。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其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樣,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於弩臂上方的箭槽內,使箭栝頂在兩牙之間的弦上,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

兵器類型

弩諸葛連弩

戰國時期有四弩: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弩,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按張弦的方法不同,可分為臂張弩、踏張弩和腰張弩等,還有能數箭齊射或連射的連弩和裝有數把弩弓的床弩。漢劉熙《釋名·釋兵》:“弩,怒也,有執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鉤弦者曰牙,似齒牙也。牙外曰郭,為牙之規郭也。下曰縣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機,言如機之巧也,亦言如門戶之樞機開闔有節也。”


幾種著名的弩:

一、漢代的大黃弩,漢代的弩強度按石來計算,分一石至十石,(大約引滿一石弩需27-30公斤的力量)其中十石弩最強又被稱為黃肩弩,大黃力弩。只有十分強壯的人才能使用,史記中“李廣列傳”中就有李廣持大黃弩射敵將的記載。據後世的考證估算,它的射程能達到四百米左右。


二、諸葛連弩:三國時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並且與當時的強弩相比這種連弩射程較短,殺傷力較低作戰時一般與蹶張弩配合使用。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改成了一種五矢連弩,使其體積、重量大大減輕,成為一種單兵武器,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三、神臂弩,北宋神宗時發明,弓身長三尺三,弦長二尺五,射程遠達三百四十多步;威力強大,矢可入榆木半桿。號稱威力強於漢代大黃,其他器械都及不上,成為宋軍弩手的制式兵器之一。
四、豆+寸子弩,這是一種強力的連弩,是宋代三弓床弩的一種。一次可以發射十餘支箭(古代火箭炮?)射到千步遠。(射程最大的冷兵器)張開弦需用七十五至一百餘人用繩索絞動借用機械的力量,是一種威力極大的武器。

五、連弩車,戰國時就有連弩車,該弩屬於弩炮的一種,置於車上,可進可退。車上駕十二石大弩,每弩一發七矢,中矢為主矢略大,兩邊各三矢略小,可射七百步,中處牆倒城摧,勢不可擋。大概可以算古代的火箭炮

兵器歷史

弩漢代木漆弩

弩亦弓屬,相傳為黃帝所造,亦名

窩弓、其發矢不仗人力,而用機括,力強而及遠,較弓為烈,獵人恆設定叢莽閶,使虎豹等誤踐其機而中矢,於此可見其力之強也。惟弩之形式,與弓略異,弓背之中,橫置一臂,發矢之機,即置於是,發時先架弦於機,此處名弩牙,然後捩其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木,不過方向相異,此上則彼下,此下則彼上,有如捕鼠器之機括然,故一捩弩鼻,牙與此處本一本,牙即脫弦,而弦激矢出矣。弩之大小不同,名亦各異,小者以手

攀捩,其大者須用足踏,蓋非手之力足以勝任也。其名則有神臂弩,花裝弩,穿鐙弩等,大概皆以其用法不同而異名。至弩之搆造,依然如是也,大概此等名目,皆出於唐宋之間,固非古代所定之名稱也。弩之功用較弓箭為巨,及火器興,弓弩之位置遂一落千丈,以至今日,非但習此者少,並其名稱及形式而忘之矣。惟北方多山林,毒蛇猛獸時出為民害,山居者猶多設窩弓以自衛。獵戶以獵獸為生,火燒之外,亦借窩弓以設伏,一旦火燒失效,亦有以弩殺獸者。故弩箭雖不見用於戰爭,而山陝口外之人,尤多習此者,自衛謀生,兩利之道也;至若南方之人,孱弱素蓍,今雖稍注意武事,而此道則無復能之者矣。

弩的出現應不晚於商周時期,春秋時期弩成為一種常見的兵器在使用。《孫子兵法·作戰》中即已將弩和甲等一起列為重要的作戰物資。到戰國時期弩更是廣泛的運用於軍事之中也從戰國早期的擘張弩(即用臂力開的弩),《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發展到戰國晚期出現的蹶張弩:如韓魏的十二石弩(射六百步)等,這些弩因為必須使用更強的力量才能張開,就要求“弩機”更堅固,開始在“弩機”外加裝“銅郭”強化機糟。

這一時期弩在戰爭中運用的更普遍,如韓國的精兵就被稱為“披堅甲,持勁督”(弩的一種叫法);魏選武卒,考核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夠挽十二石弩。

在戰國以前弩還應有一個較長的發展過程。這在古文獻中也有一些旁證,如《禮記·緇衣篇》引《太甲》說:“若虞機張,往省括於厥度則釋。”《韓非子·說林篇》說:“羿執鞅持桿,操弓關機。”兩處所提到的“機”,都宜解釋為弩機。所記之事的年代都在商周以前,說明中國發明原始木弩的時間應不晚於商周時期。

春秋晚期,實戰中開始重視用弩,《孫子兵法》中已提到“矢弩”的作用。到戰國時,《孫臏兵法》所記述的陣法中,有一種叫“勁弩趨發”,說明弩在實戰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公元前 341年,在著名的馬陵之戰中,孫臏就是以“萬弩俱發”的突擊攻勢,戰勝了輕敵而怠憊的龐涓的大部隊。當時所用的弩是以臂力張弦的擘張弩,所裝的弓比一般弓小,弩箭也相應地短些。《孫臏兵法》中稱這種弩“發於肩膺之間,殺人百步之外”,射程並不很遠。至戰國晚期,出現了性能更好的以足踏張弦的蹶張弩。如《戰國策·韓策》稱韓國的武卒就是“披堅甲,持勁弩”。此類勁弩裝有粗壯的弓,要用相當大的力量才能張開弦,因而要求弩機更加堅固。戰國中期的弩機,雖然懸刀、鉤、牙等已用銅製,但無銅郭,弩機直接裝在木質弩臂上,承受不了太大的張力。戰國晚期的弩機外增銅郭,強化了機槽,這一部件就是適應蹶張的需要而產生的。戰國弩機的望山尚無刻度,西漢時出現了帶刻度的望山 (見彩圖西漢青銅弩機(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它的作用近似近代步槍上的表尺,射者依目標的遠近,通過望山控制鏃端的高低,找出適當的發射角,以便準確地命中目標。

到了西漢時因為跟北方匈奴長時間交戰,作為漢軍步兵對抗匈奴騎兵的利器,弩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望山”上開始出現用於測距瞄準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並且開始有了連弩的記載:“因發連弩射單于,單于下走”(《資治通鑑》卷21)。到了東漢時期開始有腰引弩(後又作腰開弩)這是單人能拉開的最強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張”(《武備志》)並且在三國時期諸葛製作了著名的“元戎弩”史載這種連弩“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魏氏春秋》)同足踏的蹶張弩配合使用有很強的殺傷力。後來大發明家馬鈞又對其進行了改進使之成為一種單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實用的兵器。

裝有連射機構的連弩始見於東漢班固撰《漢書·李陵傳》:“發連弩射單于。”三國時期,諸葛亮改制的連弩,大量裝備蜀國部隊,“一弩十矢俱發”(西晉陳壽撰《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威力很強。漢朝弩的強度以“石”來計算。張弓引滿一石的弩相當提起一石(約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據漢簡和古文獻記載,漢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諸種。漢弩的強度都要經過嚴格校驗,在居延漢簡中曾發現過檢驗已受損傷的弩的強度的記錄,其中十石弩又稱為大黃弩、黃肩弩或大黃力弩,強度最大。參據《夢溪筆談》所記的宋朝一種蹶張的“偏架弩”估算,漢朝強弩的射程可達400米左右。漢朝名將李廣於公元前121年與匈奴作戰時,在眾寡懸殊的情況下,以大黃弩射殺對方將領而扭轉戰局。漢朝郡國還組成了以弩手為主的步兵兵團“材官”,其指揮員的官號有的就稱“強弩將軍”。由於弩的發射比較費時,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弩經典弓弩

到了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騎兵在戰場上稱雄,弩不便於騎兵在馬上使用,而且當時講究使用重甲騎兵,所以進一步向威力強,射程遠,使用機械力量的床弩發展。到宋朝時為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宋軍大量的使用弓弩手作戰,弩成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宋軍除了單兵使用的神臂弩,宋軍著重製造床弩如:二弓床弩,三弓八牛床弩,豆+寸子弩等。明代又有人將以改良為諸葛弩,但實際上這種弩的射程極短且威力低落,未曾實際用於戰場上。隨著火器的套用,弩漸漸衰落。在中國到清朝年間,軍隊已經不再使用弩作為戰鬥武器了。

至今已發現的最早的較完整的弩,是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出土的戰國中期的弩。這件弩製作得相當考究,弩機為銅質,木質弩臂末端裝有錯銀的銅弩踵,前端裝錯銀的蛇頭狀銅承弓器。根據考古發掘出土的以骨、蚌製作的原始懸刀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鄂倫春、納西、苗族等少數民族使用的木弩的形制推測,原始的弩應遠較此弩質樸。腰引弩的圖形見於山東省濟寧武氏祠畫像石中。《晉書·馬隆傳》稱當時簡試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強度為三十六鈞(約合九石)。明朝的《武備志》稱之為腰開弩,“力弱者用蹶張,力雄者仍用腰開”。可見它是單人使用的彈射力最大的弩。

歐洲的弩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便已開始使用弩,不過公元900年的歐洲似乎是自行創造出弩。它的射程不錯,威力則超過弓,但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來作射擊準備,平均每一個弩兵可以在一分鐘內作出兩次射擊。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藉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須將弩弓的前端置於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後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後拉緊。由弩所發射出的方鏃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來得短。方鏃箭可以在飛行時保持平穩,並且帶有一個尖銳的金屬箭頭。弩兵通常會攜帶一塊大盾牌上戰場,好在拉弩弓時有所防護,這種盾牌十分高大,並附有木製的支撐物。一隊弩兵可以用盾牌設立出一道盾牆,讓他們可以俯身在盾牌後面拉緊弩弓弦,在射擊時,便只有弩和頭盔會露出盾牆。如果他們在開放的地區遇上比較具威力的長弓兵,通常會被迫撤退。弩是一種致命的武器,之所以被普遍使用,是因為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某些時候(尤其是以騎士為對象),弩弓被認為是一種不正當的武器,因為它只需要很少的技巧即可操作。英國的理查一世(獅心王理查)就曾經兩次被弩箭射中,並在第二次傷重不治。如此一個偉大人物竟然死在一個普通或低等的士兵之手,對於貴族來說簡直駭人,為此,在十二世紀時,教皇就曾嘗試以殘忍為理由禁止弩的使用。

歷史考證

弩馬王堆漢墓的腰引弩圖

《戰國策·韓策一》: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

許慎注《淮南子· 真篇》:南方溪子蠻夷柘弩,皆善材。韓有溪子弩。少府,官府名,少府所造之弩。時力,作之得時,力倍於常,故名時力。距來,當為距黍。

《荀子·性惡篇》:繁弱、鉅黍,古之良弓也。

《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
漢代的弩,有用雙臂拉開的擘張弩,和用腳踏弩的蹶張弩兩種。
諸葛亮在蜀時,曾製造一種連弩,稱為元戎,弩箭用鐵制,長八寸,將十枝箭放在一個弩槽里,扣一次板機,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枝,弩槽中的箭隨即又落下一枝入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繼續射出。晉代的弩較漢代大,有萬鈞神弩之號。如晉安帝義熙六年十二月(西元410)劉裕用萬鈞神弩,連破盧循。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一0六八),李宏發明踏張弩,名叫神臂弓 《宋史》說:“身長三尺二寸,弦長二尺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遠,重量輕的優點,所以一直流傳到明代。北宋時,床弩盛行,《武經典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漸衰落,清朝軍隊已經不用為戰鬥武器了。

墓葬機關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人們就開始在墓穴中設定一些主動防衛的設施,既起到射殺盜墓者的目的,又能殺一儆百,嚇唬有盜墓企圖的人。

秦始皇陵內安裝的弓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情形,現在尚無確切的定論。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來看,其弓乾和弩臂都較長,材質可能是南山之“柘”(山桑),當是性能良好的勁弩。據學者們估計,這種弓弩的射程當大於800米,張力當超過700斤。如此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拉開恐怕是困難的,只有採用“蹶張”才能奏效,即用腳踩踏機括而發射。如果把裝有箭矢的弩一個個連線起來,通過機發使之叢射或者連發,就可以達到無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這種“機弩矢”實際上就是“暗弩”。因為秦始皇陵藏有大量奇珍異寶,為了防盜,就在墓門內、通道口等處安置上這種觸發性的武器,一旦有盜墓者進入墓穴,就會碰上連線弩弓扳機的絆索,進而遭到猛烈的射擊。這一做法,被以後漢唐陵墓所繼承,並發展到在棺槨內安裝輪機,以射殺盜墓者。所謂輪機,就是在棺槨內壁安裝數個像現代滑輪一樣的工具,滑輪一邊置弓弩毒箭,繩索通過滑輪連線弓弩與棺槨蓋板。一旦盜墓賊進入地下宮殿揭槨開棺,繩索將通過輪機引發弓弩數箭齊發,射殺染指棺槨者。

弩箭部隊

先登死士

“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斗,兵皆驍銳。” 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斗”,也就是熟悉“騎斗”,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 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 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麴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麴義來救了袁紹 。麴義先登——輕騎兵的剋星。

使用方法

一弩的安裝
弩的安裝看起來十分簡單,但還是有些細微之處特別是新手應該注意。 現在,國外有些弩已經採用摺疊的方式拆裝,但個人認為這種方式多少還是會影響力的分配,安全性和精度也會有些影響。相信大多數弩友還是在使用比較傳統也比較成熟的用螺絲刀拆裝的弩。在裝配的時候,螺絲不應擰的過緊,只需先起到固定的作用即可,擰完所有螺絲後,調整好弓片與弩體的角度,如果使用了光學瞄具,首先確認你的槍瞄在導軌上安裝的很穩定,鏡體無傾斜,可通過十字絲來測。如果是遠射槍械十字絲的微弱傾斜都會導致彈著點嚴重偏差。如果有水平儀的話,可以將槍置水平,並以鉛垂線來確認。如果要求不高,用眼看即可。具體調教歸零將在後文介紹。
二光學瞄具的歸零
如果使用的是光學瞄具,那么就需要調解彈道了。首先解釋一下“歸零”:槍瞄裝在槍上時,其光軸是不可能和槍的彈道重合的,一般都都得新校槍,說得專業一點叫作歸零。以我手中的槍瞄為例,為大家介紹具體如何調解。在槍瞄的中間部位,可以看到兩個可以用來調節的鏇鈕,正上面的是用來調節高度的,左邊的是用來調節風偏的。此時你還可以看到上在和右側的錶盤上面都有1clock1/4"100yd。這個意思是你調節一格(即手動擰錶盤時會聽到或感到喀嚓一下)在一百碼的距離上彈道值會變動四分之一英寸(6.35毫米)。下面就該作具體的調節了,用槍台或者老虎鉗一類的東東將弩體固定,手槍弩固定在10米左右,步槍弩固定在20到25米處。目測槍口大約指向目標,然後在瞄具的十字中心指向目標的一固定點,連發三箭。將三個彈孔連成三角形,用尺子做出三條邊的中線的焦點,即重心,量出重心到靶心的水平和垂直距離。然後則利用此公式計算:垂直(水平)距離/6。35*10=應調格數。如果應調格數為90,重心在靶心的下方,則需逆時針鏇轉鏇鈕90格,即發出90“咔嚓”聲。一般重複三次就可歸零。(這些都是從咱們論壇的權威高手那裡學來的,技術可靠

揭秘古代陵墓的機關暗器

機關術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代表,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軍事乃至一切需要之處。厚葬習俗在中國由來已久,歷代王侯將相不惜耗費人力、財力,建設陵寢地宮。為了防止自己的墓葬被盜墓賊侵擾,古人們在墓穴中設定了各種各樣的防衛機關,試圖阻止盜墓者的進入。

中國冷兵器

在中國古代,中國的冷兵器可謂是品種繁多,眼花繚亂,雖有中國18般武器之說,但是真箇數起來,中國的武器遠遠多於18種。

古代兵器

拼音是nu的漢字

拼音是nu的漢字共有15個,如下: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