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部

準噶爾(蒙古語:jekün γar “左手”噶讀 ga 二聲)是厄拉特蒙古的一支部落。17世紀到18世紀,準噶爾部控制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廣大地區,建立史上最後的遊牧帝國。宗教上他們信奉藏傳佛教,對西藏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不過在19世紀由清朝幾次軍事行動滅亡。

歷代準噶爾汗

巴圖爾琿台吉)
(僧格)
噶爾丹
策妄阿拉布坦
噶爾丹策零
策妄多爾濟那木扎爾
喇嘛達爾扎
達瓦齊
阿睦爾撒納

崛起

明朝後期,蒙古族按照活動地域的不同,分為漠南蒙古(遊牧於今內蒙古自治區)、漠北喀爾喀蒙古(遊牧於漠南蒙古的北方)、漠西厄魯特蒙古(一作額魯特、衛拉特,為瓦剌之後,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
準噶爾是西部衛拉特蒙古中的一個部落。衛拉特蒙古在元時稱斡亦剌、“外剌”、“外剌歹”,明稱瓦剌,清稱厄魯特、額魯特或衛拉特,國外學者又往往沿襲突厥語族習慣,稱為“卡爾梅克”、“克爾梅克”、“哥爾梅克”。衛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十三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在明末清初形成四部,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輝特部。
1640年,衛拉特各部和喀爾喀蒙古諸部王公貴族、宗教首領在塔爾巴哈台召開聯合會議,準噶爾部落的稱呼正式出現聯盟會議上。1640年以後,在巴圖爾渾台吉的治理下,準噶爾部逐步發展起來。
後金政權建立後,漠南蒙古各部先後歸屬了後金。1636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個首領,推舉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的繼承者,並奉上“博克達·徹辰汗”(即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同年,皇太極就皇帝位,改國號為清。不久,漠北蒙古各部也相繼向清朝稱臣納貢。1637年,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首領和碩特部顧實汗向皇太極遣使通貢。1646年,顧實汗又奉表進貢,清政府賜給甲冑弓矢,令其管轄厄魯特諸部。這樣,除漠南蒙古歸屬清朝版圖以外,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也都臣服了清朝。
厄魯特蒙古分為四大部:準噶爾部又名綽羅斯部,因該部和杜爾伯特部的首領同姓綽羅斯而得之,初遊牧於額爾齊斯河中上游至霍博克河、薩里山一帶,後以伊犁河流域為中心,遊牧於巴爾喀什湖以東、天山以北的伊犁河流域。杜爾伯特部遊牧於額爾齊斯河沿岸。土爾扈特部原遊牧於塔爾巴哈台及其以北,西徙後,輝特部居之。和碩特部遊牧於額敏河兩岸烏魯木齊地區。四部結成鬆散的聯盟,以和碩特部的首領為盟主。十七世紀初,準噶爾部在其首領巴圖爾渾台吉(台吉、渾台吉是蒙古貴族的稱號)統治時期,勢力逐漸擴大。土爾扈特部因受準噶爾部排擠,西遷到額濟勒河(今伏爾加河)流域遊牧,和碩特部也遷移到青海一帶。厄魯特四部聯盟至此基本解體。

鼎盛

後來準噶爾部強大起來,和碩特被迫遷到青海和西藏土爾扈特被迫遷到前欽察首都薩萊(阿斯特拉罕),杜爾伯特也屈服於準噶爾。1653年,準噶爾部首領巴圖爾渾台吉死,其子僧格繼位。1670年,僧格被異母兄暗殺。巴圖爾渾台吉的第六子噶爾丹,早期在西藏當剌嘛,聞迅由西藏趕回,於1671年奪取了統治權。1677年,噶爾丹進攻青海和碩部;1678年,進攻天山以南的回部(維吾爾族)。噶爾丹兼併漠西蒙古其餘各部和控制回部以後,準噶爾成了西北草原上的強大勢力。 
1678年準噶爾滅亡葉爾羌汗國。哈薩克大中玉茲也臣服於準噶爾,小玉茲臣服於俄羅斯。後來準噶爾乾脆滅掉和碩特汗國,統治西藏。準噶爾部把其它部落統一了起來,建立強大政權,創製自己的文字,確定法律制度(衛拉特法典),改進放牧方法,經營農業種植和手工業,利用外國先進技術發展制絨業、金屬品製造業。當時準噶爾地區經濟繁榮,人口增長。

衰落

清軍為統一青藏和新疆,與準部的戰爭歷經多次,斷續綿延到乾隆年間。1720年清軍擊敗準噶爾,占領西藏,1724年清軍占領青海。1757年清軍攻占北疆。戰爭勝利後,倔強的準噶爾部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廣袤的天山南北,被殺得見不到一頂蒙古包。
蒙古其他各部與準噶爾部作戰時,絲毫不會因同語同族而手軟。一則準部在蒙古諸部中最為強大,其他各部多懼且恨之;二則在蒙古人的心目中,更多的是部族概念,故令滿洲人有隙可乘,分而治之。到此,準噶爾人的獨立結束了。準噶爾地區,即科布多地區、塔爾巴哈台、伊犁流域或稱固爾扎省直接併入滿洲帝國。甚至該地區居民成份也發生了變化。
準噶爾人民,主要是綽羅斯部民和輝特部民(杜爾伯特部遭受的磨難較輕)人口銳減,幾近滅亡,幾乎全部被根除。清朝以來自各地的移民充實其地,其中有吉爾吉斯-哈薩克人,來自喀什噶爾的塔蘭奇人,或穆斯林,來自甘肅的東乾人(或回民),察哈爾和喀爾喀居民,圖瓦族的兀良哈人(或稱索約特人),甚至有來自滿洲的錫伯族和高麗族移民。1771年,另一批移民即土爾扈特人來到,土爾扈特在其汗渥巴錫率領下,離開伏爾加河下游,又返回故地伊犁流域。乾隆皇帝在北京接見了渥巴錫,並給予最隆重的歡迎,並為他疲憊不堪的人民提供糧食,同年,把他們安置在固爾扎東部和南部,在裕勒都斯河谷和烏倫古河上遊河谷,在那裡,他們填補因他們的兄弟部落綽羅斯部和輝特部被消滅而造成的空地。 由叛亂於清朝的緣故,餘生的準噶爾不敢稱自己為準噶爾,而稱厄魯特,久而久之。便忘了原來的準噶爾之名。今日額魯特主要分布在今伊犁昭蘇、尼勒克兩縣,以及塔城額敏縣

興亡歷史

末清初,準噶爾首領巴圖爾琿台吉伊犁為根據地兼併厄魯特蒙古各部,壓迫西方的哈薩克族。1670年巴圖爾琿台吉的兒子僧格被殺後,他的異母弟噶爾丹奪得了準噶爾的統治權。
1678年,西藏的達賴五世喇嘛賜噶爾丹可汗號,準噶爾汗國正式成立。此年噶爾丹出兵南疆,占領葉爾羌汗國,把廣大維吾爾族地區置於其統治之下。1688年噶爾丹突然率兵越過杭愛山,大舉進攻土謝圖汗,迫使喀爾喀蒙古諸部南遷。1690年6月,噶爾丹又向漠南喀爾喀蒙古進攻,俘掠人口,搶劫牲畜。同年,康熙帝決計親征,組織左右兩路大軍,分別出古北口喜峰口。1690年8月1日,大戰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清軍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乘夜向北潰逃。
噶爾丹戰敗後仍盤踞科布多地區,集合殘部,休養生息,以期東山再起,不斷騷擾邊地安寧。1696年2月,康熙帝發兵10萬,分三路大舉出擊。5月13日,西路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以南的宗莫德)打敗噶爾丹軍。1697年2月,康熙帝舉行第三次平叛的軍事行動,命費揚古、馬恩哈分別統率兩路大軍,共6000人,由寧夏出發,進剿噶爾丹殘部。4月康熙帝親赴寧夏,指揮這次軍事行動。正當清軍進發之時,噶爾丹眾叛親離,軍隊只剩下五六百人,遂飲藥自盡。又說被人殺害。
噶爾丹敗亡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續任準噶爾部台吉,準噶爾部又逐漸強大起來,和清朝再次發生矛盾衝突。1716年,他派兵於西藏,占領拉薩。1718年清朝由青海路出兵入藏,不過全軍覆沒。1720年清朝第二次出兵才趕走準噶爾軍。清朝和準噶爾軍在吐魯番方面也有戰鬥。
1755年春,清軍5萬人分西北兩路向伊犁進軍。不到100天就到達伊犁。達瓦齊率兵6000人扼守伊犁西南的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境內),清軍以25人夜襲達瓦齊大營,達瓦齊軍驚潰,不戰自降。達瓦齊僅帶少數人倉皇南逃。可是,輝特部首領阿睦爾撒納又叛變了。1757年初,清政府開始新的軍事行動,分兩路推進。準噶爾叛軍在清軍的追剿下,全線潰敗。阿睦爾撒納投奔沙俄
1759年8月,清軍抵達喀什噶爾,平定了支持阿睦爾撒納作亂的大和卓波羅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兄弟的叛亂。這年秋天,天山南路完全平定,清朝控制天山南北地區。

平定準噶爾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統一西北地區與準噶爾貴族進行的多次戰爭、在清代文獻中通稱為“平定準噶爾”。

康熙時期

清政府在康熙朝對準噶爾貴族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為實現統治蒙古諸部、割據西北的政治野心、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進攻喀爾喀蒙古,並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與清政府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為確保京師安全和邊疆安定﹐曾三次率軍親征漠北。二十九年七月,他命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分兵左右兩路出古北口、喜峰口,並於七月二十四日親自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節制全軍。八月一日兩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境內)交戰。噶爾丹軍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環列為營,名為“駝城”。士兵依託箱垛﹐發射弓矢。清軍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堅,摧毀駝城。噶爾丹僅率數千人逃回科布多。三十四年五月,噶爾丹又以騎兵三萬(並揚言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由科布多東犯克魯倫河以北巴顏烏蘭。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發兵十萬,分東、西、中三路出擊。五月十三日費揚古統帥之西路清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與噶爾丹主力軍隊遭遇,激戰竟日,清軍猛攻敵軍陣後,另遣騎兵進攻側翼,噶爾丹軍陣大亂,清軍追擊三十餘里,殲敵數千。噶爾丹率殘部倉惶西逃。次年春,康熙帝親赴寧夏,命費揚古、馬思哈兩路出兵,進剿噶爾丹殘部。同年三月,噶爾丹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台暴病而亡。繼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首領的策妄阿拉布坦,在勢力強大後,也曾幾次擾亂邊疆地區安寧。五十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進犯西藏。次年十一月攻占喇薩(Lhasa﹐今西藏拉薩),殺拉藏汗﹐造成西藏地方動亂。五十七年十月﹐康熙帝為維持西藏的安寧,決定進兵西藏。五十九年一月延信率軍自青海庫庫爾塞出發,二月噶爾弼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出發。為配合兩路大軍進藏,傅爾丹、富寧安分別由新疆阿爾泰和巴爾庫爾(今巴里坤)兩路進擊,允為撫遠大將軍節制全軍。清軍八月進入喇薩,控制西藏政局,大策零敦多布率殘部逃回伊犁。

雍正時期

雍正朝對準噶爾貴族進行了兩次戰爭。雍正五年(1727年)噶爾丹策零繼策妄阿拉布坦為準噶爾首領後,即遣使清廷要求派人入藏熬茶(向喇嘛寺廟發放布施),清政府鑒於藏地政局不穩,未允其請,並令噶爾丹策零將羅卜藏丹津送回(見羅卜藏丹津叛亂)。一年之後,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決意出兵準部。八年,噶爾丹策零押送羅卜藏丹津的隊伍行至中途,探知清軍西進來討,便返回伊犁。入冬,噶爾丹策零偷襲清軍西路軍營。九年六月發生和通泊之戰,噶爾丹策零大敗清軍,他因此躊躇滿志,屢次挑釁。十年六月,噶爾丹策零又派小策零敦多布率兵三萬,進掠克魯倫地區,與將軍塔岱及喀爾喀親王額駙策棱所率清軍相遇,雙方在額爾德尼昭(光顯寺)激戰,準噶爾軍隊中伏被圍,僅噶爾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率殘部突圍。

乾隆時期

乾隆朝﹐清政府為完成對西北邊疆地區統一,曾兩次出兵準噶爾部、進軍伊犁。乾隆十年(1745年)噶爾丹策零死,上層貴族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十七年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支持下奪取了準噶爾部統治權,不久兩人又發生火併。十九年阿睦爾撒納兵敗,率部兩萬投清。清政府決定進軍伊犁。二十年二月,清軍分南、北兩路出兵。北路以班第為主將,阿睦爾撒納為副將,由馬里雅蘇台出阿爾泰山;南路以永常為主將、薩賴爾為副將,由巴里坤出發,五月兩軍會師博羅塔拉河,繼續向伊犁挺進。達瓦齊退守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松柏邊卡)﹐遭清軍夜襲,達瓦齊越天山奔南疆,在烏什為回部霍吉斯擒獲,押交清廷 (見彩圖 清人繪《平定準噶爾圖卷》(局部)此圖描繪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軍進軍伊犁,平定達瓦齊叛亂的情景 )。八月,阿睦爾撒納欲為厄魯特蒙古四部總汗而未得逞,遂發動叛亂。清政府於二十一年二月出兵進剿,三月占領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阿布賚牧地。不久他又在博爾塔拉會盟準噶爾諸台吉,重燃戰火,並派出以宰桑(貴族稱號。僅用於非成吉思汗家族出身者)達瓦為首的使團去俄國求援。二十二年二月清廷派定邊將軍成袞扎布、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率兵分兩路再次進軍伊犁。七月,阿睦爾撒納兵敗逃入俄境﹐不久死於痘疫。

準噶爾盆地

準噶爾汗國雖然覆亡,但是未死於天花的準噶爾人用游擊戰作誓死不屈的抵抗,使兆惠疲於奔命。這更增加乾隆皇帝的憤怒,鑒於準噶爾長期對清朝的威脅,他下令兆惠執行他的滅種政策。準噶爾人作為一個民族從此消失,只剩下一個地理名詞準噶爾盆地和橫亘在中、俄兩國邊界上的準噶爾門(新疆博樂東北阿拉山口)要塞,供後人垂淚憑弔。餘生的準噶爾人不敢稱自己為準噶爾人,而稱厄魯特人,久而久之。便忘了原來的準噶爾之名。今日厄魯特人主要分布在今伊犁昭蘇、尼勒克兩縣,以及塔城額敏縣。​
一,在準噶爾汗國死亡前夕,準噶爾汗國大台吉達什達瓦在內亂中被殺,其妻帶領部眾歸附清朝,清將其安置在熱河,即今天河北承德一帶。1764年,清調遷其官兵五百名,安置於今天伊犁昭蘇縣,編為左翼設三旗,被稱為上三旗,後每旗又分為2個蘇木。他們便是今天昭蘇縣六蘇木額魯特蒙古。
二,清滅準噶爾戰爭,準噶爾部眾四處逃亡。後來,清朝開始招撫他們。陸續歸附的準噶爾人被安置在今天伊犁尼勒克縣,編為右翼,設五旗,被稱為下五旗,後劃為十個蘇木,他們是今天尼勒克縣十蘇木額魯特的祖先。
三,清另外又在塔爾巴哈台安置十蘇木額魯特,他們主要有四部分人組成,即明嘎特、巴爾魯克、察哈爾、哈斯古特。塔爾巴哈台山地區原為輝特明嘎特部的領地。其部眾大部分在戰爭中被殺害,遺眾被清朝編為二個蘇木。1765年從烏魯木齊調遷準噶爾大台吉噶爾藏多爾濟部眾一千戶額魯特到塔爾巴哈台,編為四個蘇木(噶爾藏多爾濟參與了反清的戰爭,後在內亂中被殺)。又將陸續歸附的柯爾克孜人,編為一個蘇木,被稱為哈斯克特蘇木(現為第十蘇木)。再加上前面講過的察哈爾蘇木(現為第九蘇木),被稱為額魯特八蘇木。後來八蘇木額魯特又被重新劃分為十個蘇木,史稱十蘇木額魯特。其中1,2,3,4,7這幾個蘇木被稱為明嘎特蒙古,他們是輝特明噶特人的後裔。而5,6,8蘇木被稱為巴爾魯克蒙古,他們是準噶爾人的後裔。(還有一種說法,1865年,由於戰亂,厄魯特人大部分一度遷居阿勒泰,其中有三蘇木留居牧地,在裕民縣巴爾魯克山躲藏起來,故稱巴爾魯克蒙古)。這部分蒙古人成為今額敏、塔城、托里一帶蒙古族的祖先。歷史上由於戰爭等緣故,十蘇木額魯特一部分遷居它地,故在今阿勒泰和烏蘇等地都有額魯特人的少量分布。

地理位置

準噶爾盆地位於新疆境內,天山山脈和阿爾泰山脈之間,平面形態南寬北窄,略呈三角形,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根據航磁等資料綜合分析認為,準噶爾盆地具有雙基底結構:下部為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上部為晚海西期(泥盆紀~早中石炭世)的褶皺基底。

地形特點

中國第二大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及西部諸山間。呈不等邊三角形。東西長1120千米,南北最寬處約800千米。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海拔500~1000米(盆地西南部的艾比湖湖面海拔僅190米),東高西低。盆地西部有高達2000米的山嶺,多缺口,西北風吹入盆地,冬季氣候寒冷,雨雪豐富。
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庫爾班通古特沙漠),部分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
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
牧場廣闊,牛羊成群。準噶爾盆地內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各種金屬礦藏,盆地西部的克拉瑪依是中國較大的油田。北部的阿爾泰山區盛產黃金準噶爾盆地中國第二大盆地。
盆地邊緣為山麓綠洲,日平均氣溫大於10℃的溫暖期約140~170天,栽培作物多一年一熟,盛產棉花、小麥。盆地中部為廣闊草原和沙漠(庫爾班通古特沙漠),部分為灌木及草本植物覆蓋,主要為南北走向的壟崗式固定、半固定沙丘,南緣為蜂窩狀沙丘。
盆地南緣沖積扇平原廣闊,是新墾農業區。發源於山地的河流,受冰川和融雪水補給,水量變化穩定,農業用水保證率高。除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外,瑪納斯、烏倫古等內陸河多流注盆地,瀦為湖泊(如瑪納斯湖烏倫古湖等)。

地質發展

準噶爾盆地是晚古生代至中、新生代多旋迴疊合盆地,其上沉積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第四紀地層。盆地中央地層平緩,具穩定地塊特徵,盆地南部是天山山前坳陷(或稱天山北緣前陸盆地),盆地西北部為成吉思汗逆沖斷褶帶,盆地東北部為克拉美麗山山前坳餡。盆地演化可劃分為前陸盆地階段、坳陷盆地階段和再生前陸盆地階段。盆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石油總資源量為86億噸,天然氣2.1萬億立方米。克拉瑪依油田位於盆地西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