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通

烏蘭布通

烏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烏蘭布統鄉(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涼河(沙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春,在沙俄的暗中慫恿和支持下,噶爾丹率軍向南進入了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抵達烏蘭布通,“覓山林深塹,倚險結營”,布陣于山上林內,用上萬頭駱駝,環繞烏蘭布通山擺成一條防線,稱為“駝城”,康熙帝聚集10萬之眾一舉擊潰。這就是烏蘭布通之戰。

基本信息

簡介

草原

烏蘭布通大草原烏蘭布通大草原
烏蘭布通,位於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涼河(西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是天公的賜予是造化的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多姿多彩如詩如畫的烏蘭布統大草原。

烏蘭布統大草原有遼闊的草原、幽靜的白樺林、世界珍稀樹種沙地雲杉;有包括灤河源頭、金蓮花灘在內的6萬畝濕地;有歷史文化遺蹟:烏蘭布統古戰場、將軍泡子、十二座連營、佟國綱墓;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勤勞、樸實、好客的草原人會把您請進蒙古包,捧出醇香的奶酒,獻上潔白的哈達。悠揚的馬頭琴聲向您傾訴著一個遊牧民族的歷史,向您敞開著她博大的胸懷。 

春天,這裡萬物復甦、綠草如茵;夏季,這裡百花爭奇鬥豔、百鳥自由翱翔;秋季,這裡層林浸染、牛羊肥美;冬季這裡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在清朝200多年的歷史中,以遊牧民族起家的中央政府很少擔心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然而,僅有一次,遊牧民族的對手進襲到北京附近,原本從關外進入中原的清軍,卻需要再度出塞保衛關內的京師,這就是烏蘭布通之戰。

烏蘭布通之戰

準噶爾部厄魯特蒙古,也就是最早所說的漠西蒙古的四部之一。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厄魯特蒙古形成了準噶爾部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土爾扈特部等四部。準噶爾部在伊犁河一帶遊牧,和碩特部在今烏魯木齊及以東地區,杜爾伯特部在今北疆額爾奇斯河中上游地區,土爾扈特部在今新疆塔城一帶。由於準噶爾部的遊牧地均鄰近伊犁河,水草茂盛,並且可以與中亞和內地通商,因此勢力逐漸強大,逐漸開始侵襲其它部落。17世紀20年代,土爾扈特部不堪襲擾,自目前的中哈邊境地區,西遷至當時尚無人控制的伏爾加河下游地區;後來,沙俄勢力逐漸進入當地,並開始試圖征服土爾扈特部,這才有了後來1770年渥巴錫領導的土爾扈特部起義,和土爾扈特部不遠萬里回歸中國的壯舉,當然,這只是題外話了。

戰前態勢

準噶爾部

當時的新疆,在首領巴圖爾琿台吉的領導下,準噶爾部在17世紀前期繼續擴張,於1637年,迫使和碩特部遷徙至青海,並於1640年聯繫喀爾喀蒙古(即漠北蒙古)召開雙方大會,重新安排了蒙古各部落之間的權力關係,加強了準噶爾部對蒙古各部的影響,此外,還對西部、南部的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地區發動戰爭,使準噶爾部的勢力不斷擴張。

蒙、滿關係

此時,內地正是明末清初的混亂時期。由於蒙古與滿清的親密關係,故準噶爾部在清軍入關之前就與清政權建立了通貢關係。清軍入關後,巴圖爾琿台吉與厄魯特各部首領一起聯名向滿清附表上貢,並建立臣屬關係,此後,準噶爾部和清朝中央政權之間來往不斷,關係較為和諧,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康熙十年(1671年)。

政治動亂

康熙十年,巴圖爾琿台吉的第六子噶爾丹在內亂中掌握了準噶爾部的統治權,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首領。他的政治目標,是要征服漠北的喀爾喀蒙古,進而征服整個蒙古,重建統一的蒙古汗國,必要的時候不惜和中央政府發生戰爭,為了對抗中央政府,噶爾丹向正在東向擴張的沙俄靠攏,尋求沙俄幫助。這一時期的沙俄,也正處於東向擴張的高峰,有噶爾丹作為其擴張的助手,是其求之不得的好事。康熙二十六年,沙俄的東進部隊與喀爾喀蒙古發生衝突,沙俄使者建議噶爾丹與沙俄聯手進攻喀爾喀,久已等待這一機會的噶爾丹立即組織兵力,於康熙二十七年,率領3萬大軍,越過杭愛山,向漠北喀爾喀蒙古地區進攻。

噶爾丹進攻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噶爾丹自新疆對漠北地區的進攻,正好與沙俄自貝加爾湖向南的進攻構成鉗形攻勢,使正在與沙俄作戰的喀爾喀軍腹背受敵,喀爾喀首領土謝圖汗難以抵擋兩面攻勢,只能撤回在北線與沙俄作戰的部隊,沙俄隨即由貝加爾湖向東大幅度擴張,這直接導致尼布楚談判時中方做出巨大讓步,最終確定以尼布楚為界的結果。

收縮防線的喀爾喀軍也試圖進行抵抗,土謝圖汗集中兵力在今烏蘭巴托以西地區與噶爾丹進行了會戰,但力量差距過於懸殊,經過三天的戰鬥,全軍潰散,喀爾喀蒙古各部最終決定內附清朝,遂向南撤退,進入今內蒙古境內。

沙俄參入

此時,本已獲得極大收益的噶爾丹得隴望蜀,派使向沙俄要求,共同進入內蒙古地區,追擊喀爾喀各部,“博碩克圖汗希望沙皇陛下軍隊與他的兵力會合,共同打擊上述蒙古人,將其徹底消滅。”沙皇在遠東的代表戈洛文對此建議也深感興趣,他說,“……沙皇陛下可根據博碩克圖汗的進攻形勢,從沙皇陛下邊境城市,從色楞格斯克、烏丁斯克、涅爾琴斯克(即尼布楚)以及其它城市發兵進攻蒙古人。”由於尼布楚原本即位於中俄邊界,戈洛文的說法,實際上意味著俄軍可能趁噶爾丹內侵的機會侵略中國本土。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春,在沙俄的暗中慫恿和支持下,噶爾丹率軍進入了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對附近多個部落進行了襲擊和劫掠,隨後,轉向南進,進入了今錫林浩特地區,這裡距離北京不足千里,已經威脅到了帝國的心臟地帶,這是中央政府難以容忍的。

康熙大帝皇城布陣噶爾丹南侵的訊息傳到內地,北京市民首先有了反應,城內外商鋪大多關門停業,“米價至三兩餘”,似乎準噶爾軍很快就要攻至北京一般。

御駕親征

康熙平亂

皇城中的康熙帝,剛剛完成了收復雅克薩、簽訂 《尼布楚條約》 的工作,此時三藩已定,台灣亦已統一,三十七歲的康熙帝經過幾場內外戰爭與常年政治鬥爭的歷練,已經成為了一位非常老練的政治家與戰略家,他接連做出了一系列決定,開始準備解決準噶爾部問題。

首先,康熙帝派人到俄國,與沙俄交涉,防止沙俄干涉此戰,由於此前幾年,中俄之間有了兩次雅克薩之戰的歷史,沙俄清楚中國的實力不可小視,故在中方交涉後,始終未向噶爾丹提供任何兵力上的援助,武器和財物的援助也極為有限,其中最重要的是取消了原定向噶爾丹出售3000支滑膛槍的決定,這對後來的戰事影響頗大。

斷絕了可能的俄援之後,康熙帝又從分裂準噶爾部的內部著手,通過利誘,策反了噶爾丹隨軍出征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策氏在噶爾丹前往烏蘭布通時,帶五千人返回了準噶爾部起家的伊犁河流域,擊敗了噶爾丹的追兵,“盡收噶爾丹之妻子人民而去”,這等於端掉了噶爾丹主要基地,使噶爾丹自此失去了最重要的後勤補給來源。

調兵遣將

在進行政治外交籌劃的同時,康熙帝也深知,與噶爾丹的惡戰不可避免,為此,康熙帝調動各地兵力,向可能的決戰地集中。當時,噶爾丹如果突進內地,可能的進展方向有三,第一是進入遼寧,第二是襲擊北京,第三是進攻山西北部。由於晉北多山貧瘠,實際上可能的進攻方向只有前兩個。

4月,康熙帝命令從鄂爾多斯、歸化(今呼和浩特)、內喀爾喀右翼等地調6800人,攜16門火炮,由理藩院尚書阿剌尼和兵部尚書紀爾他布率領,前往今內蒙古烏蘭浩特地區駐守,此後,又命科爾沁親王率領各路集結的近兩萬部隊,前往科爾沁草原一帶建立防禦。這樣,就防止了噶爾丹率部從蒙古直插遼寧,避免了清朝關外“龍興之地”受到威脅。

在調兵的同時,康熙命令從古北口開始,向各路北方部隊設立驛站,動用大批駱駝隊運輸軍糧,保障了後勤和通訊的暢通。

在得知噶爾丹已經進入內蒙古後,康熙帝下定決心,在內蒙古地區會集各路部隊,爭取圍殲噶爾丹軍。為了防止噶爾丹北逃,6月22日,康熙帝派使者前往噶爾丹軍中,令使者對噶爾丹“婉言相慰,羈縻其前行,勿怒而激之”。另一方面,則通知阿剌尼,如果噶爾丹退兵,則努力阻止,若噶爾丹強行北逃,再發兵追擊。

但是,阿剌尼和紀爾他布可能誤會了聖意,於7月26日在烏爾會河(今內蒙古烏蘭浩特西烏拉蓋爾河地區)擅自與噶爾丹軍交戰,此時噶爾丹有2萬騎兵,而清軍僅有不到9000人,且阿剌尼嚴重輕敵,只帶了200蒙古勇士和500喀爾喀兵向噶爾丹軍進攻,結果“未及戰,諸扎薩克及喀爾喀兵爭取其子女牲畜,陣動不能止。”而噶爾丹軍在兩翼使用火槍交叉射擊,將清軍主力擊潰。當時在噶爾丹軍中的俄國使者回憶,噶爾丹“大殺中國軍隊……繳獲大車五百多輛以及全部輜重”。阿剌尼等人被迫率殘部逃走,後被皇帝降四級調用。

初戰不利的訊息傳到北京,康熙帝極為不悅,他於8月5日強調,各路軍會合前不得與噶爾丹交戰,“大兵陸續前進,朕亦親征,姑勿與戰,以待各路軍至齊發,毋致失利。”

8月6日,農曆七月初二,康熙帝宣布親征,以皇長兄、裕親王福全為撫遠大將軍,命皇長子胤禮為副將,出古北口北上,以恭親王常寧(康熙五弟)為安北大將軍,簡親王雅布、信郡王鄂札為副將,出喜峰口。其它幾路兵馬還包括阿拉尼部剩餘清軍、科爾沁方向清軍、盛京和吉林方向清軍等部隊。

陪同出征的,還有皇帝的舅舅、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內大臣索額圖、明珠等朝廷重臣。臨行前,康熙帝還作壯行詩一首:“獲醜寧遺類,籌邊重此行。據鞍軍令奏,橫槊凱書成。煙火疆隅堠,牛羊塞上耕。遐荒安一體,歸奏慰予情。”從詩文中看出,康熙帝充滿了自信。

太子之患

8月10日,福全率清軍主力自北京出發,隨後,康熙帝於8月18日自北京出發,計畫隨後到達前線,但是,8月22日,康熙帝不慎受了風寒,身體開始發熱,至27日,身體依然低燒,只好“從諸臣之請”,返回北京,次日,皇太子胤礽來迎,康熙看到胤礽並無憂戚之意,“絕無忠愛君父之念”,心中非常不快,遂令胤礽先行回京,自此埋下了後來太子立廢的伏筆。這件事情雖與後來烏蘭布通的戰役無關,但卻極大的影響了清中期的政治發展。

穩敵之計

為了確保計畫成功,離京後的康熙帝想方設法穩住南進的噶爾丹,8月17日,康熙帝給噶爾丹敕書,稱阿剌尼等的進攻純屬自作主張,已經受到了責難,又稱福全的北進“非討汝也,欲定議耳”。為了麻痹噶爾丹,康熙帝還命福全給噶爾丹送去羊100頭,牛20頭,結果,噶爾丹果然從今錫林浩特一帶南下,直到8月20日,才得知清軍正在從不同方向朝這一地域集結,完全是一副決戰的架勢。噶爾丹相當自負,決定就此與清政府決裂,8月22日,噶爾丹派使者傳話,“夫執鼠之尾,尚噬其手,今雖臨以十萬眾,亦何懼之有!”這等於是跟朝廷徹底攤牌,此後,噶爾丹率所部繼續南下,於8月31日,抵達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部,臨近河北省圍場縣),離京城直線距離不過六七百里。

請君入甕

噶爾丹南進,實際上是康熙帝所希望的,戰場距離北京越近,清軍的後勤線就越短,噶爾丹的後勤線就越長。但是,噶爾丹行進的方向的確有些出乎康熙帝事先預料,恭親王常寧所部未能趕到烏蘭布通,而其它幾路部隊中,被留用的阿剌尼率領殘部3000人於8月下旬與福全會合,但科爾沁方向的2萬餘部隊只來得及趕到烏蘭布通以北方向,未能直接參加戰鬥。

烏蘭布通是一座紅色的小山,泡子河與哈而哈河從烏蘭布通的西北匯入薩里克河,再向北注入西拉木倫河。烏蘭布通山南坡是無法攀登的峭壁,北面則是一個可以攀登的陡坡,但易守難攻,噶爾丹部隊“覓山林深塹,倚險結營”,布陣于山上林內,用上萬頭駱駝,縛住駝蹄臥於地面,駝背上加裝箱垛,然後用毛氈漬水蓋於箱垛之上,環繞烏蘭布通山擺成一條防線,稱為“駝城”,噶爾丹部隊兵士從駝與駝之間的縫隙,使用從沙俄購買的火槍射擊目標。而按照清軍當時的弓箭和火槍威力,是難以穿透駝城的。

戰爭經過

戰前部署

烏蘭布通古戰場烏蘭布通古戰場
清軍方面,福全率軍在烏蘭布通40里開外紮營,凡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餘里,闊二十餘里,“首尾聯絡,屹如山立。”清軍各路參戰部隊,除科爾沁方向部隊和盛京部隊外,於七月下旬先後到齊,全軍官兵連同廝役在內,約10萬人。

雙方的戰鬥,隨之展開。

全面開戰

9月4日,八月初一。黎明,福全率清軍主力,自大營向烏蘭布通方向出發,至中午,抵達烏蘭布通西面河對岸,清軍隔河布陣,列好火槍、火炮陣勢,在戰鬥一開始,就集中火力轟擊駝城,但由於駝城位於樹林內,位置隱蔽,清軍炮火很難做到精確,這與今天的炮兵作戰一樣,在尚未弄清目標具體位置時,火炮的殺傷作用都是有限的。在雙方陣勢相接的河兩岸地域,噶爾丹軍在隔河高處隱蔽防禦,而清軍則先要渡河,後要仰攻,因此,清軍正面進攻的進展不大。

在組織正面進攻的同時,福全還派出了左右兩翼騎兵,試圖通過迂迴包抄噶爾丹的側後。但是,清軍右翼被河岸沼澤所阻,只能返回原處,進展的惟一希望就落在了左翼方向,率領左翼的是內大臣佟國綱、佟國維兩兄弟。佟國綱前一年剛剛與索額圖一起參加了尼布楚會議,此時是一等公、鑲黃旗都統領侍衛內大臣、皇舅,以其身份,本不必在陣前冒險,但他以清軍高級將領中少見的勇氣親自率兵沿河衝擊,結果被敵方火槍擊中陣亡,他也成為清朝二百年歷史中地位最顯貴的陣亡將領。佟國綱下葬時,康熙帝要親自前往送葬,結果被諸大臣勸阻(皇帝按禮制是不應為臣子送葬的),康熙帝乃派諸皇子和大臣前往送葬,並親自撰寫了祭文,直到雍正時,雍正帝還在繼位之初為佟國綱追贈“太傅”稱號。在佟國綱的功名蔭庇下,佟氏子孫中多見某省巡撫、某某總督、某某將軍等職銜,佟氏家族成為極為顯赫的門族,至今,泡子河在烏蘭布通當地還被稱為“將軍泡子”,以紀念佟國綱(佟國綱也曾被任命為安北大將軍)。

英雄出現的場合,通常也會有懦夫,史載,戰鬥中,正白旗副都統色格印“彼則大懼,故推受暑下馬。其家人憤曰:‘身為二品大臣,如此臨陣退怯,歸去何顏見人耶?’扶之上馬。色格印復下馬,臥於草內。及回營,猶戰慄不已,身披甲冑,蒙被達旦。因此伊所管兵丁,無不恥笑”。除去這位副都統大人外,更有許多將領,為了自身安全,抽取所部精裝兵士作為貼身護衛,而清軍統帥部門是按照編制集結調動部隊的,結果導致當天清軍實際參加一線戰鬥的兵士人數大為減少。康熙帝後來回憶時也提到,“出征烏蘭布通時,……索額圖、明珠選勇士數百人近身防護,勇士云:‘挑選我輩原擬獲戰獲追,詎意只令防護?’共生忿怨。”

佟國綱中槍後,左翼軍並未停止進攻,其麾下將領、前鋒參領格斯泰揮舞戰刀,“直入賊營,左右衝擊,出而復入者再”,多次來往出入敵陣,並摸清了駝城的布局結構,這成了戰鬥的關鍵點,就是這位格斯泰,戰時乘一匹康熙帝親賜的白鼻戰馬,有旁人說白鼻馬不吉,格斯泰則答曰:“效命疆場,吾夙願也!何忌?”福全戰後向康熙帝奏報,“方戰時,親見一將乘白鼻馬三入敵陣,眾皆識為格斯泰也。”當天傍晚,格斯泰等人乘勝追擊至河岸時,陷於沼澤,“賊麋集,格斯泰力戰,與邁圖等皆歿於陣。”

在格斯泰等人的偵察下,清軍火炮有了確定的目標位置,能夠充分發揮威力,自下午轟擊至日落,終於將駝城轟為兩段,福全趁勢從正面發動進攻,而此時,佟國維也已率軍迂迴至敵軍後方,在清軍的前後夾擊下,噶爾丹軍難以支持,遂以暗夜為掩護,退向山頂,並在隱蔽處施放冷槍。福全見天色已晚,且噶爾丹已處於清軍包圍中,即下令停止進攻,紮營轉入防禦。

此時,噶爾丹駝城被破,殘餘主力處於清軍的包圍之中,且補給不繼,如果清軍像前一天那樣持續攻擊,噶爾丹是難逃被全殲的命運的。但是,福全可能是受到了前一天惡戰的影響,於次日命令將士暫時休息,停止進攻。對福全的這一決定,歷來都是負面的評價,不過設身處地的替福全考慮,他這樣做是有其原因的:皇帝不在前線,所有責任都要由自己承擔,既然前一天已經擊破了噶爾丹主力,那么基本的功勞是可以保證的。如果次日繼續進攻,戰局萬一發生逆轉,則自己前功盡棄。而次日不進攻,最壞的結果無非是噶爾丹逃跑,所以,停止進攻,對福全而言,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萬全之策。

噶爾丹從清軍的這一行動中,揣測出了福全的心思,派達賴喇嘛的弟子濟隆作使者,前往清軍大營講和。濟隆利用達賴的招牌,向福全保證,噶爾丹已經知道了大清的厲害,將“仰體聖上仁心,休徵罷戰”。福全也趁機下台階,向康熙帝報曰,“噶爾丹乃狡詐之人,雖不可全信,但戰之次日,屢遣人來,必多窘迫。”他還向各路領軍大臣發出印文,令大家暫時停戰。當然,福全也有心奪取更大的功勞,他要求科爾沁方向的2萬人向戰場迅速靠攏,準備與主力一起夾擊噶爾丹。

戰爭結束

自然,精明的噶爾丹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趁清軍攻勢暫停的機會,噶爾丹在夜間率餘部渡過薩里克河,經今天的內蒙古達里諾爾湖地區,瘋狂向西北的漠北蒙古方向逃去,沿途還焚燒草地,以斷絕追兵。雖然此前科爾沁、盛京方向的2萬人已經到達其逃跑路線附近,但由於此前收到了福全的停戰命令,並沒有阻攔噶爾丹。噶爾丹得以順利逃至今外蒙古境內,烏蘭布通之戰至此結束。

戰爭意義

烏蘭布通一戰,雖然打成了擊潰戰而非殲滅戰,但依舊是對準噶爾部的沉重打擊。類似噶爾丹所率軍隊,由於其經濟基礎是建立在遊牧文化之上,故此首領與下屬之間並無中原文明那樣絕對的從屬關係,其之所以能夠號召聚集數萬準噶爾兵馬,實質上依賴於戰爭的不斷勝利,可以帶來大量的戰利品和虜獲品。但是烏蘭布通的戰敗,使噶爾丹失去了這種號召力,大量人員脫離部隊,雪上加霜的是,噶爾丹在北逃途中,部隊出現了瘟疫(這種瘟疫很可能是由內地軍隊帶來的,當時的少數民族對內地傳染病的抵抗力非常弱,這也是康熙在承德建造避暑山莊接見少數民族代表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缺吃少穿,噶爾丹所率軍隊的總人數減至幾千人。次年春天,在前方的上奏中提到:“噶爾丹去年敗走以來,日以北徙,人畜屢斃,劫掠無所獲。近者噶爾丹親率兵來劫喀爾喀,至阿爾哈賴地方,又無所得,皆徒步而返,困敝已極。”可以說,烏蘭布通戰役實際上已經摧毀了噶爾丹的元氣,後來的昭莫多戰役,只是給噶爾丹的反叛劃上一個句號而已,雙方軍隊幾乎沒有真正的交戰。

評估

康熙的決策

烏蘭布通古戰場烏蘭布通古戰場
烏蘭布通之戰的成敗之處,都與康熙的決策有關。

從政治觀點看,康熙帝的指導方針無疑是正確的,其戰前所訂計畫,歸根結底就是力爭“圍殲”。這是出於對當時整個國家形勢做出的判斷:首先,此前十年,帝國先後經歷了多場內外戰爭,“三藩之亂”、統一台灣、兩次雅克薩之戰,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噶爾丹在新疆、漠北等地時,如果勞師遠征,兵少則不敷用,兵多則勢必又是一場異常耗時耗餉的戰爭。康熙帝是想利用噶爾丹最為接近帝國統治核心的時機,用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利用相對最短的補給線(距離北京只有千里),爭取將其全殲,一勞永逸的解決準噶爾部問題。

但是,從決策理論的角度看,康熙帝計畫的可操作性略顯不足,速決的前提,並不僅僅是兵力優勢,還包括戰備、指揮等多方面的因素,制訂計畫時,應該充分考慮己方的實際能力是否能滿足計畫的要求。實際上,以當時清軍的裝備、訓練,以及將領的臨陣指揮,都不足以完成戰前制訂的合圍計畫。用現代的觀點評判,就是康熙帝制訂了一個精緻的計畫,但卻略有些脫離實際,特別是在幾個關鍵點上出現問題後(特別是科爾沁、盛京方向部隊未能實現有效的合圍,以及福全的臨陣猶豫),計畫即無法實現。

軍事角度

從軍事上看,烏蘭布通之戰,暴露出清軍八旗部隊在順治以後,戰鬥力逐漸下降。根據現有史料,當時噶爾丹軍作戰遠距離主要依靠火槍,貼身時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但清軍卻缺乏應對火器的經驗,按照康熙帝的評價,“我軍近與厄魯特戰,排列太密,為賊人亂槍所中。且進退並不鳴笳。此皆不習戰陣之故也。”實際上,在清朝初創時,由於早先明軍裝備的火器數量多,威力大,清軍應有豐富的對付火器防禦的經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經驗並未像現代軍隊中的條令、規定那樣,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下來,而是逐漸散失了,此外,清軍除少數精銳部隊外,普遍缺乏訓練和紀律,這是清軍進攻乏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此次戰役證明,火器已經逐漸成為戰爭中的主要武器,連一貫遊牧騎射的厄魯特蒙古軍隊,都已經以火槍為主要武器,清軍能夠擊破駝城,也主要靠此前傳教士南懷仁等人監造的西式火炮(也就是民間傳說中的“紅衣大炮”)發揮了威力,康熙帝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於第二年,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營。但是,中國自然科學的停滯,以及閉關鎖國的社會環境,導致火器設計和製造技術長期原地踏步甚至退步,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爆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