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通之戰

烏蘭布通之戰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帝國與準噶爾汗國在薩里克河邊的烏蘭布通峰的一場大戰,兩軍各使解數,雙方死傷枕籍,據傳教士張誠的記載,雙方當日以大炮火槍互轟開始,激戰竟日,以雙方士卒肉搏為止。可見此戰之激烈。最終以準噶爾軍的潰敗,噶爾丹逃竄告終。經過此役,準噶爾實力大損,曾被其征服的回部、青海、哈薩克各部紛紛投向清軍。此役使蒙古全境出現了平靜局面。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康熙時期,清政府在康熙朝對準噶爾貴族進行了三次規模較大的戰爭。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為實現統治蒙古諸部、割據西北的政治野心,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攻喀爾喀蒙古,並藉口追擊土謝圖汗部餘眾,進軍內蒙古烏朱穆沁,與清政府發生直接軍事衝突。康熙帝(即清聖祖玄燁)為確保京師安全和邊疆安定,曾三次率軍親征漠北。二十九年七月,他命裕親王福全、恭親王常寧分兵左右兩路出古北口、喜峰口,並於七月二十四日親自進駐博洛河屯(今河北隆化)節制全軍。

交戰經過

駝城

烏蘭布通之戰烏蘭布通之戰
八月一日兩軍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境內)交戰。噶爾丹軍將萬餘駱駝縛蹄臥地,背負木箱,蒙以濕氈,環列為營,名為“駝城”。士兵依託箱垛,發射弓矢。清軍以火器為前列,遙攻中堅,摧毀駝城。噶爾丹僅率數千人逃回科布多。三十四年五月,噶爾丹又以騎兵三萬(並揚言借俄羅斯鳥槍兵六萬),由科布多東犯克魯倫河以北巴顏烏蘭。

殲敵數千

三十五年二月,康熙帝發兵十萬,分東、西、中三路出擊。五月十三日費揚古統帥之西路清軍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與噶爾丹主力軍隊遭遇,激戰竟日,清軍猛攻敵軍陣後,另遣騎兵進攻側翼,噶爾丹軍陣大亂,清軍追擊三十餘里,殲敵數千。

西藏動亂

噶爾丹率殘部倉惶西逃。次年春,康熙帝親赴寧夏,命費揚古、馬思哈兩路出兵,進剿噶爾丹殘部。同年三月,噶爾丹在科布多阿察阿穆塔台暴病而亡。繼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首領的策妄阿拉布坦,在勢力強大後,也曾幾次擾亂邊疆地區安寧。五十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派大策零敦多布率兵六千進犯西藏。次年十一月攻占喇薩(Lhasa﹐今西藏拉薩),殺拉藏汗,造成西藏地方動亂。

原因

烏蘭布通之戰烏蘭布通之戰
噶爾丹是按著既定的行軍計畫進入烏蘭布通的,原因有三。
第一,噶爾丹南下內蒙古的目的是為了緩解眼前窘境,並迫使清朝遣返喀爾喀部眾,從而解決部族的長遠生計。噶爾丹儘管在烏爾會河打敗了清軍,但仍未捕到土、哲二敵,從而在解決喀爾喀問題上取得進展。所以,噶爾丹在繼續追尋土、哲二人的同時,不斷尋找戰機,試圖再打一場勝戰,迫使清廷在喀爾喀問題上做出讓步。因為,噶爾丹的基本領地是準噶爾,此時卻被策妄阿喇布坦占領,使之失去後方;新占領的喀爾喀一片廢墟,人畜逃入清朝境內,只留下一片荒漠;俄羅斯雖答應支援,卻不派一兵一卒,使噶爾丹希望落空。實際上,噶爾丹清楚清廷將派大軍北征,他非但不撤退,反而主動靠近目標,就是有意與清軍展開決戰。
第二,在烏爾會河與清軍首戰,準噶爾軍獲得勝利,使準噶爾軍士氣大振,增強了他們必勝信念。7月15日,噶爾丹向清廷使者表示:“今乃聞侍衛阿南達率兵及諸路軍雲集,又聞有內大臣且至,土謝圖汗之子噶爾丹台吉亦在軍中。夫執鼠之尾,尚噬其手。今雖臨以十萬眾,亦何懼之有。”可見他戰鬥決心十足。有人說:“噶爾丹政權是企圖割據北方。”但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史料能證明噶爾丹的南下出於領土野心。噶爾丹確實說過“聖上君南方,我長北方”,他的意思不外乎表明他和康熙同為各自的國君,各占一方,相安無事。而且,噶爾丹所言北方未必包括漠南蒙古。因為,噶爾丹很清楚,僅憑2萬人的軍隊,與大清國數十萬軍隊爭奪漠南草原,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濟隆呼圖克圖也十分明確地指出:“聖上乃一統宇宙之主,博碩克圖汗不過小部頭目,何敢妄行。但索其仇土謝圖汗及哲布尊丹巴,致有此誤。”
第三,噶爾丹同清朝在烏蘭布通會戰,有它具體的戰術方面的原因。鑒於清軍人多勢眾和嚴加防備,噶爾丹特別注意沿著有利地形行軍紮營。準噶爾軍來到弼勞口後,如繼續向東前進,就勢必與事先在巴林占據要地等待已久的清朝大軍發生正面交鋒,從而有可能陷入不利境地。所以,噶爾丹有意避開清軍堵截,揮兵南下,一路“覔山林深塹,依險結營”。等清軍尾隨而來時,噶爾丹已經到達烏蘭布通,並占據最有利的地形,做好了迎戰準備。可以說,清軍是被噶爾丹引誘到烏蘭布通的。

西藏政局

康熙時期

烏蘭布通之戰壩上烏蘭布通之戰舊址
五十七年十月,康熙帝為維持西藏的安寧,決定進兵西藏。五十九年一月延信率軍自青海庫庫爾塞出發,二月噶爾弼自打箭爐(今四川康定)出發。為配合兩路大軍進藏,傅爾丹﹑富寧安分別由新疆阿爾泰和巴爾庫爾(今巴里坤)兩路進擊,允為撫遠大將軍節制全軍。清軍八月進入喇薩,控制西藏政局,大策零敦多布率殘部逃回伊犁。

雍正時期

雍正朝對準噶爾貴族進行了兩次戰爭。雍正五年(1727)噶爾丹策零繼策妄阿拉布坦為準噶爾首領後,即遣使清廷要求派人入藏熬茶(向喇嘛寺廟發放布施),清政府鑒於藏地政局不穩,未允其請,並令噶爾丹策零將羅卜藏丹津送回(見羅卜藏丹津叛亂)。一年之後,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決意出兵準部。八年,噶爾丹策零押送羅卜藏丹津的隊伍行至中途,探知清軍西進來討,便返回伊犁。入冬,噶爾丹策零偷襲清軍西路軍營。九年六月發生和通泊之戰,噶爾丹策零大敗清軍,他因此躊躇滿志,屢次挑釁。十年六月,噶爾丹策零又派小策零敦多布率兵三萬,進掠克魯倫地區,與將軍塔岱及喀爾喀親王額駙策棱所率清軍相遇,雙方在額爾德尼昭(光顯寺)激戰,準噶爾軍隊中伏被圍,僅噶爾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率殘部突圍。

乾隆時期

乾隆朝,清政府為完成對西北邊疆地區統一,曾兩次出兵準噶爾部﹑進軍伊犁。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上層貴族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十七年達瓦齊在阿睦爾撒納支持下奪取了準噶爾部統治權,不久兩人又發生火併。十九年阿睦爾撒納兵敗,率部兩萬投清。清政府決定進軍伊犁。二十年二月,清軍分南﹑北兩路出兵。北路以班第為主將、阿睦爾撒納為副將,由馬里雅蘇台出阿爾泰山;南路以永常為主將﹑薩賴爾為副將,由巴里坤出發,五月兩軍會師博羅塔拉河,繼續向伊犁挺進。達瓦齊退守格登山(今新疆昭蘇縣松柏邊卡),遭清軍夜襲,達瓦齊越天山奔南疆,在烏什為回部霍吉斯擒獲,押交清廷。八月,阿睦爾撒納欲為厄魯特蒙古四部總汗而未得逞,遂發動叛亂。清政府於二十一年二月出兵進剿,三月占領伊犁,阿睦爾撒納逃入哈薩克阿布賚牧地。不久他又在博爾塔拉會盟準噶爾諸台吉,重燃戰火,並派出以宰桑(貴族稱號。僅用於非成吉思汗家族出身者)達瓦為首的使團去俄國求援。二十二年二月清廷派定邊將軍成袞扎布﹑定邊右副將軍兆惠率兵分兩路再次進軍伊犁。七月﹐阿睦爾撒納兵敗逃入俄境,不久死於痘疫。清政府通過上述戰爭,打擊了準噶爾貴族上層的割據勢力,統一了西北邊疆,有力地抵制了俄國勢力的擴張。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