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北伐

太平軍北伐

中國清朝鹹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 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鹹豐帝宣布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太平軍北伐最後失敗。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內部發生楊韋之亂、石達開出走等事件。1862年曾國藩分三路圍攻太平軍,主力從安慶進攻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復亡。

基本信息

起因

中國清朝鹹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至五年間,太平天國派兵挺進華北、企圖攻取北京的一次重大戰略行動。

太平軍北伐太平軍北伐

三年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於派兵西征的同時,派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軍2萬餘人,挺進華北。北伐軍由浦口出發,經安徽蒙城、亳州(今亳縣)入河南,克歸德(今河南商丘),因無船不得渡黃河,乃循南岸西趨,於五月二十一抵汜水,徵得數十條船,開始搶渡黃河。二十六日,主力渡過黃河(一部未得渡,南返安徽),占溫縣,圍懷慶(今河南沁陽),與城內外清軍相持兩月。七月二十八,北伐軍撤圍西進,經垣曲入山西,過平陽(今山西臨汾)、洪洞、黎城,東入直隸(約今河北),克臨洺關(今河北永年)、邢台,北上藁城,東占深州(今河北深縣),稍事休整後即東進滄州,於九月二十七占領靜海和獨流鎮,在此屯駐待援(前鋒一度抵達天津西楊柳青)。[5-6]

北伐軍深入直隸,清廷震動,即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率軍由南而北追趕,並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率軍由北而南迎堵。北伐軍占據靜海、獨流後,勝保即設大營於良王莊,僧格林沁設大營於王慶坨,進行圍堵。

北伐軍以流動作戰見長,一旦在靜海、獨流駐止下來,即迅速陷入清軍的重圍。時值隆冬,軍資匱乏,又久等援軍不至,處境日益艱難,乃於四年正月初八突圍,南走河間縣束城鎮;一月後又突圍走阜城。清軍馬隊緊追不捨,北伐軍再度被圍。[7-8]

經過

參見:林鳳祥、李開芳、太平軍北伐軍靜海獨流之戰

洪秀全、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後,才著手組織援軍。四年正月初七,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等率領援軍由安慶出發,經河南永城、夏邑渡黃河,由江蘇豐縣入山東北上,於三月十五攻克臨清,北距阜城僅200餘里。但臨清城內糧械被敵軍焚毀殆盡,城外又有勝保部清軍趕到圍困,曾立昌等遂遷就部分新成員的畏敵懼戰情緒,竟置北援任務於不顧,二十六日棄城南走,途中屢戰不利,一退再退,以致潰不成軍,被清軍和地主武裝截殺甚眾,曾立昌等犧牲。援軍的潰散,使北伐軍的前途更加險惡。

林鳳祥、李開芳被困於阜城,不知援軍已到臨清。四月初九,北伐軍自阜城突圍,進據東光縣之連鎮。當天,清軍又趕到圍困。林、李為分敵兵勢,由李開芳率600餘騎突圍南下,襲占山東高唐。勝保所部當即趕到,又將高唐圍住。從此,林、李分駐兩地,頑強抗擊清軍。五年正月十九,清軍攻陷連鎮,北伐軍將士大多陣亡,林鳳祥被俘後解送北京,英勇就義。僧格林沁立即移兵猛攻高唐。二十九日,李開芳棄城南走茌平縣之馮官屯。僧格林沁又率數萬清軍趕到,圍攻兩月未克,最後只得在四周築起堤壩,從百里外引水浸灌,馮官屯頓成澤國。四月十六,李開芳等被俘,在北京遭殺害。至此,北伐軍全軍復沒。

北伐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太平天國的領導者於攻占金陵(今南京)後,對革命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貿然派出 2萬餘精銳,深入華北,謀取北京,結果陷入清軍重圍;加之後援部隊派出過遲,且於中途潰散,北伐軍遂失去了突圍南返的希望。這是太平軍自起義以來所遭到的一次最大損失。

基本內容

太平軍北伐

太平軍北伐太平軍北伐

太平軍北伐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1814-1864)在廣西金田村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都天京後派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等率2萬多人北伐。1853年5月北伐軍從揚州出發,經安徽、河南等地,進入直隸,逼近天津,鹹豐帝宣布京師戒嚴。八月北伐軍進攻天津失利。1855年3月林鳳祥在連鎮突圍被俘。4月3日在北京就義。李開芳退守山東茬平馮官屯。被俘後被押解北京,6月11日凌遲處死。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向英法等國借師助剿,共同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內部發生楊韋之亂、石達開出走等事件。1862年曾國藩分三路圍攻太平軍,主力從安慶進攻天京。1864年6月3日,洪秀全病逝,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復亡。

太平軍北伐, 孤軍遠征, 長驅六省,雖為精銳之師,但後援不繼,終不免全軍復沒。廣大將士英勇奮戰,震撼清朝心臟地區,牽制大量清兵,對南方太平軍和北方人民的鬥爭客觀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清朝戰爭列表

山海關之戰 | 清滅大順之戰 | 清滅南明弘光政權之戰 | 潼關之戰 | 清滅大西之戰 | 揚州之戰 | 清滅南明魯王政權之戰 | 清滅南明隆武政權之戰 | 豪格平川陝之戰 | 清滅南明紹武、永曆政權之戰 | 博洛平福建之戰 | 鄭成功抗清之戰 | 孔有德平湖南之戰 | 桂林之戰 | 衡州之戰 | 清平貴州之戰 | 清平雲南之戰 | 三藩之亂 | 清平耿精忠之戰 | 衢州之戰 | 岳州之戰 | 清平王輔臣之戰 | 清平尚之信之戰 | 建昌之戰 | 保寧之戰| 澎湖海戰 | 雅克薩之戰 | 清平噶爾丹叛亂 | 烏蘭布通之戰 | 昭莫多之戰 | 清平西藏之戰 | 清平青海之戰 | 布爾哈屯之戰 | 清平噶爾丹策零之戰 | 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 額爾德尼昭之戰 | 古州苗民起義 | 清平睦爾撒納之戰 | 清征達瓦齊之戰 | 巴里坤之戰 | 清平天山南路之戰 | 黑水營之戰 | 清再征金川之戰 | 勒烏圍之戰 | 清平天地會之戰 | 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 清攻安南阮惠之戰 | 聶拉木之戰 | 橫河之戰 | 白蓮教起義 | 漁山之戰 | 天理教暴動 | 滑縣之戰 | 清平張格爾叛亂 | 渾河之戰 | 鴉片戰爭 | 三元里人民抗英之戰 | 太平天國運動 | 捻軍起義 | 武漢之戰 | 江寧之戰 | 太平軍北伐 | 太平軍西征 |鎮江之戰 | 上海小刀會起義 | 大成國起義 | 湘軍攻武漢之戰 | 湖口之戰 | 雲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鴉片戰爭 | 石達開遠征 | 二破江北大營 | 三河大捷 | 黔西南回民起義 | 第二次大沽口之戰 | 李永和、藍朝鼎起義 |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 楚雄之戰 | 安慶之戰 | 二郎場之戰 | 浙江之戰 | 天京之戰 | 陝西回民起義 | 甘肅回民起義 | 高樓寨之戰 | 灞橋之戰 | 金積堡之戰 | 黃飄之戰 | 紙橋之戰 |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 | 中法戰爭 | 第二次紙橋之戰 | 馬尾海戰 | 宣光之戰 | 鎮海之戰 | 鎮南關之戰 | 中日甲午戰爭 | 豐島海戰 | 平壤之戰 |黃海海戰 | 威海之戰 | 八國聯軍 | 武昌起義 | 白朗起義 | 南京之戰 | 辛亥革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