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油田

新中國成立以後,最早建成的大油田是克拉瑪依油田,該石油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準噶爾盆地西北緣,中心在克拉瑪依市。在獨山子油礦北約130千米處,有一座“瀝青丘”,這裡像山泉一樣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

基本信息

簡介

克拉瑪依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在獨山子油礦北約130千米處,有一座“瀝青丘”,這裡像山泉一樣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當地人把這裡叫做“黑油山”,維吾爾語即“克拉瑪依”。

克拉瑪依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是我國解放後於1955年發現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系維吾爾語“黑油”的譯音,得名於市區東角一座天然瀝青丘--青油山。1955年10月29日,克拉瑪依一號井出油,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195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克拉瑪依市,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直轄市。經過30多年的艱苦創業,昔日的戈壁荒灘,已建成為一個具有勘探、鑽井、採油、輸油、煉油、建築、運輸、機修製造等門類比較齊全的石油工業生產基地和科研、文教衛生、商業貿易、公共事業基本配套的石油工業新城。
克拉瑪依市地處準葛爾盆地西北 緣,位於東經84°42′,北緯45°36′,全市面積9500平方公里。克拉瑪依市下轄4區2鄉1鎮。1990年全市人口26萬餘人,其中漢族占76.24%,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滿、錫伯、俄羅斯等30多個少數民族占23.7%。克拉瑪依有歸僑、僑眷、港澳台胞眷屬3000餘人,他們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有著廣泛的聯繫。克拉瑪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條公路幹線穿越境內,市內公路四通八達,有定期班車通往烏魯木齊及北疆各主要城市。

歷史

上早已記載過當地的“黑油山”。1951年中蘇石油公司開始普查勘探。1955年獲工業油氣流。1956年投入試采,年產原油1.6萬噸。至1960年達163.6萬噸,占當年全國天然石油產量的39%。是大慶油田投入開發之前全國最大的油田。以後經全面開發,1985年原油產量達494.5萬噸。1998年,以它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產原油871萬噸,天然氣4.71億立方米,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

克拉瑪依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克拉瑪依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北邊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石油工業十分落後,最大的玉門油田年產量不過10餘萬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雖然經過三年恢復期,但到1953年全國原油年產量也只有43.5萬噸,這個產量僅僅能滿足社會生產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1954年,以蘇聯專家烏瓦洛夫為隊長,地質師張愷、實習生宋漢良朱瑞明等十人組成地質調查隊,對新疆黑油山——馬爾禾地區完成1:10萬的地質普查後,明確提出該地區有很好的含油前景,建議進行地球物理詳查和探井鑽探。
1955年1月,全國石油勘探會議舉行,把新疆確定為重點勘探地區之一。經過半年的準備,技師陸銘寶任隊長的1219青年鑽井隊由獨山子開赴黑油山。1955年7月6日,南側1號井開鑽; 10月29日完鑽,次日噴油。從此,“克拉瑪依”這個象徵著吉祥富饒的名字傳遍了五湖四海。
到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含油麵積290平方千米;克拉瑪依——馬爾禾油田先後發現克拉瑪依、白鹼灘百口泉烏爾禾紅山嘴等多個油田,整個輪廓呈現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瑪依己經建設成為一個依託石油立體發展的工業城市。
新疆克拉瑪依“大油泡”亮相一號井景區新疆克拉瑪依“大油泡”亮相一號井景區
改革開放年代,克拉瑪依追蹤世界石油勘探開發的先進設備和高新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和創新,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使探明儲量和原油產量連續25年穩步增長。20世紀80至90年代陸續探明百口泉、紅山嘴、烏爾禾、夏子街、火燒山、北三台、彩南、石西和瑪湖等一批油氣田,進入新世紀又相繼找到陸梁、石南、莫索灣和安集海等油氣田,油氣勘探連年獲得重大突破。
迄今為止,克拉瑪依累計發現油氣田25座,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8.29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766.6億立方米;2004年生產原油 1111萬噸,生產天然氣25.5億立方米,分別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今天的克拉瑪依油田,已不再是原來十幾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為基點,向南、北、東三方輻射的千里油區。
隨著油氣資源的加快開發,克拉瑪依石油煉製及化學工業蓬勃發展。在半個世紀以前只有7萬噸煉油能力的基礎上,油田建成擁有50多套先進生產裝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為1000多萬噸的石化企業,石油化工產品已達220多種,其中一批主導產品填補國內空白。現在,克拉瑪依-獨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經成為新疆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克拉瑪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對象準噶爾盆地,發育著巨厚生油岩層,蘊藏著86億噸石油資源和2.1萬億立方米天然氣資源,目前探明率分別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開發潛力巨大。

克拉瑪依黑油山

克拉瑪依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黑油山位於克拉瑪依東北部,距市中心兩公里多,是油田重要油苗露頭的地方,因原油長年外溢結成一群瀝青丘,最大的一個高13米,面積0.2平方公里,油質為珍貴低凝油。克拉瑪依” 維吾爾語為“黑油”,故這個天然石油瀝青丘且得名黑油山。這座黑色的瀝青山以及它地下埋藏的石油在這裡已沉睡上億年。由於地殼變動,岩石產生斷裂破碎,地下石油受地層壓力影響,岩石裂隙不斷向地表滲出,石油中輕質部分揮發,剩下稠液同沙土凝結堆成此黑油山,由於周圍荒涼的惡劣環境,千百年來它不被人們重視。直到解放前,一位叫塞里木巴依的維吾爾老人,第一次扣響了黑油山大門,他在山旁搭了個地窩子,在集油窪地撈取原油,騎毛驢往返於烏蘇與黑油山間,用黑色的油換取生活用品,當地人用此原油點燈,膏車軸等。為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新疆石油管理局和克拉瑪依市1982年10月1日在黑油山樹立了近3米高的石雕紀念碑和一尊維吾爾老人騎著毛驢彈奏熱瓦普的塑像。1983年建成從礦史陳列館通往黑油山的瀝青混凝土公路及停車場,到達山頂的石階也建成。 黑油山已成為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紀念地和遊覽勝地。

慶祝油田勘探開發50周年

克拉瑪依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照片拍攝於1966年,地點在現在的克拉瑪依賓館。照片是當年局市軍管會全體同志和接待站的軍代表在離別前的合影。原油建公司退休幹部駱榮祿講述了當年實行軍事管制的情景―――

克拉瑪依油田難忘當年軍管會(圖)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由於外地紅衛兵來克拉瑪依串聯,管理局機關受衝擊,基層機關也難以正常工作。那時,人人自危,生產工作處於一片混亂。正在這時,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下令對新疆石油局實行軍事管制。

隨後,8010部隊政委崔虎、參謀長李正忠同志帶來了許多軍官進駐克拉瑪依市,對局市施行軍管,相繼成立了軍管會生產指揮部,政工組、民眾組和軍管會接待站。

軍管會首先穩定了這裡的形勢,堅決制止武鬥,做好民眾思想工作,進行大聯合。為了搞好生產,他們將大批幹部解放出來,讓這些同志大膽地工作,促進原油生產。

當時,克拉瑪依除了紅衛兵外,還有許多民眾組織和上訪人員。由於軍管會工作人員少,難以應付。為了很快扭轉局勢,軍管會立即決定:從局機關紀委、幹部、勞資和公安等部門抽調一批地方幹部協助做軍管工作。那時,我和其他三位同志被調到接待站工作,整天同上訪人員打交道,每天少則接待七、八人,多時可達十多人。

在軍代表的直接領導和各單位的大力協助下,我們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查調了所有的原始資料,使大多數人得到滿意的答覆。

同軍代表工作的兩年多時間裡,我看到了他們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和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的工作態度。人民解放軍真不愧為最敬愛的人,不愧為國家的堅強柱石。

克拉瑪依油田這張照片拍攝於1963年冬季,照片為當時新疆石油管理局建築安裝公司油田維修公司裝卸一班的全體員工在採石廠工歇時的情形,前排右四手拿鋼釺的人是這張照片的主人,名叫依米提?那斯爾,他當時任裝卸一班班長。

克拉瑪依油田這張照片拍攝於1958年10月,照片的主人劉百順老人一直將它保存了近50年。照片中的題詞“為鑽井兩萬口,生產石油兩千萬噸而奮鬥”,是朱德委員長來克拉瑪依視察時送給油田建設者們的。

更多信息 :http://www.kelamayi.com.cn/zt_wszn/zt_wszn.htm

相關焦點

烏魯木齊2008年2月26日電(周建玲)從新疆油田公司2008年工作會議上獲悉,到2010年,克拉瑪依油田力爭實現年產油氣當量2000萬噸。
克拉瑪依油田克拉瑪依油田
其中,天然氣年產將達50億立方米以上,並將具備年產1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儲量基礎。爭取利用3至5年的時間,實現克拉瑪依油田年產原油1500萬噸以上,天然氣100億立方米,實現由大油田向大油氣田轉變的歷史性跨越。
2007年,克拉瑪依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6960萬噸,全年共生產原油1217.06萬噸,天然氣29.05億立方米,油氣勘探逐漸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原油產量連續27年保持穩定增長。
據了解,2007年克拉瑪依油田油氣儲量穩步增長,超額完成了三級儲量;油氣產量再創新高,發現了烏夏斷裂帶、車拐地區兩個整裝場面。2008年,克拉瑪依油田計畫生產油氣當量1511萬噸,其中原油1232萬噸,天然氣35億立方米。克拉瑪依油田是中國西部第一個千萬噸大油田,目前已成為中國西部重要的石化基地。

相關網站

http://www.oilstamp.com/asp/jinpin/ShowArticle.asp?ArticleID=812

中國油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