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是繼新中國第一座大油田“克拉瑪依油田”被發現後,於1959年9月26日發現的又一個大油田,而後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油田,世界級特大砂岩油田。大慶油田位於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自1960年開發建設,至2007年,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實現連續27年穩產5000萬噸以上,連續12年穩產4000萬噸以上,已累計生產原油21億多噸,被譽為“世界石油開發史的奇蹟”。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大慶油田大慶油田

石油,10%是經濟,90%是政治,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落為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後國家,美孚、亞細亞、德士古三大石油公司迅速進入中國。洋油“以空前的規模在中國各地傾銷,剛剛開始發展起來的民族石油工業又處於岌岌可危的境地。1949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卻是一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破敗攤子。1949年,全國石油產量只有12萬噸,基本靠國外提供,國家經濟建設所需要的石油產品基本依賴進口,全國需要原油1000多萬噸,缺口一半以上,連街上的公共汽車都因缺油而背上了煤氣包甚至木炭,各種物資更是極端匱乏,毛澤東詢問李四光:我國天然石油這方面的遠景怎么樣?李四光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表示深信在我國遼闊的大地下蘊藏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毛澤東語重心長地說:“要進行建設,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這位新中國的締造者是把石油作為戰略資源來看待的。要使社會主義建設大踏步向前,要使年輕的共和國儘快強盛起來,就不能沒有強大的石油工業,1959年9月26日16時許,在松嫩平原上一個叫大同的小鎮附近,從一座名為“松基三井”的油井裡噴射出的黑色油流改寫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歷史:東北平原發現了世界級的特大砂岩油田!

當時正值國慶10周年之際,時任黑龍江省委書記的歐陽欽提議將大同改為大慶,將大慶油田作為一份特殊的厚禮獻給成立10周年的新中國。“大慶”,這個源於石油、取自國慶的名字,從此叫響全國,傳揚世界。

大慶油田1959年發現、1960年開發,至今已走過了50年的發展歷程。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大慶油田採油大慶油田採油

1、石油會戰階段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為標誌,勘探發現了大慶油田。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三年時間就拿下大油田,一舉甩掉了我國貧油落後的帽子。

2、快速上產階段

1963年底,大慶油田結束試驗性開發,進入全面開發建設。先後開發了薩爾圖、杏樹崗和喇嘛甸三大主力油田,以平均每年增產300萬噸的速度快速上產,並勘探準備了一批可開發的新油田,為1976年原油產量跨上5000萬噸台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3、高產穩產階段

“文革”結束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大慶油田也從此邁入“年產5000萬”的高產穩產階段。從1976年到2002年,實現5000萬噸以上連續27年高產穩產。

4、可持續發展階段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油田可持續發展出現的諸多矛盾,為確保向國家持續做出高水平貢獻,大慶油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維護國家石油供給安全、謀求企業可持續發展、承擔國有企業三大責任出發,確立了創建百年油田發展戰略,制定了《二次創業指導綱要》,力爭到本世紀中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100周年之際,繼續保持我國重要油氣生產基地的地位,努力打造國際一流的工程技術服務和石油裝備製造基地。

大慶油田自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6.7億噸,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占同期全國陸上石油總產量的47%;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548.2億立方米,上繳各種資金並承擔原油價差1萬多億元,特別是原油5500萬噸連續27年高產穩產,創造了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蹟。

企業簡介

大慶油田是20世紀60年代至今,中國最大的油區,位於松遼平原中央部分,濱洲鐵路橫貫油田中部。其中大慶油田為大型背斜構造油藏,自北而南有喇嘛甸、薩爾圖、杏樹崗等高點。油層為中生代陸相白堊紀砂岩,深度900米~1200米,中等滲透率。原油為石蠟基,具有含蠟量高(20%~30%),凝固點高(25℃~30℃),粘度高(地面粘度35),含硫低(在0.1%以下)的特點。原油比重0.83~0.86。1959年,在高台子油田鑽出第一口油井,1960年3月,大慶油田投入開發建設。1976年以來,年產原油一直在5000萬噸以上,1983年產油5235萬噸。大慶油區的發現和開發,證實了陸相地層能夠生油並能形成大油田,從而豐富和發展了石油地質學理論,改變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落後面貌,對中國工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慶油田景色大慶油田景色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以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為主營業務的國有控股特大型企業。1999年底,大慶油田重組改制、分開分立。2000年1月1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正式註冊成立,並隨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國和香港上市。註冊資本475億元,現資產總額1089億元,員工總數90427人。公司自2000年成立六年來,累計生產原油2.94億噸,天然氣130億立方米,年均油氣當量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實現銷售收入5840億元,利稅總額4795億元,連年榮登中國納稅百強企業榜首。

企業文化

大慶油田採油區大慶油田採油區

2000年以來,大慶油田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舉大慶紅旗,踐行歷史使命,創新油田科技,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石油勘探迎來儲量增長新高峰,通過推進勘探理論和技術的創新,累計提交石油探明、控制、預測儲量18.4億噸,進一步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後勁;發現了我國東部陸上最大的天然氣田,累計提交天然氣探明儲量1173億立方米,對於平衡我國天然氣市場的巨觀布局,保障國家的能源供應,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油田開發繼續保持世界領先水平,累計生產原油3.38億噸,其中聚驅年產油量連續5年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次採油生產基地,外圍低效油田年產油量也達到550萬噸,在高含水後期實現了高水平、高效益開發;新的業務區域進一步拓展,取得了進口俄羅斯原油的經營權,收購了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勘探開發項目,在走向海外進行油氣勘探開發上邁出了實質性步伐;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實現了快速發展,通過調整業務結構,實施集團化運作,在保證大慶油田開發建設的同時,自治區,其中鑽探系統成功進入了美國、印尼、委內瑞拉、埃及、蘇丹等國際市場;基建系統先後承攬和參與了國家西氣東輸工程、滬寧高速公路、大連石油戰略儲備基地等20多項國家級重點工程建設項目,在國內工程建設施工領域創出了“大慶建設”品牌;石油裝備製造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形成了以抽油機、潛油電泵、螺桿泵、射孔彈為主的20個系列150種產品。潛油電泵國外市場收入已占總收入70%以上,射孔彈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以上,主導產品還遠銷美國、加拿大、印尼等10多個國家;油田化工主導產品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至2013年以來擁有兩套10萬噸/年甲醇裝置、3萬噸/年甲醛裝置、20萬噸/年輕烴分餾裝置、5萬噸/年戊烷精細分離裝置、250萬噸/年原油穩定裝置、2萬噸/年表活劑及重烷基苯磺酸鹽裝置等,主導產品為甲醇、甲醛、液氨、液化石油氣、工業混合烷、重烷基苯磺酸鹽,以及螢光增白劑和中間體等精細化工產品。

大慶油田堅持科技自主創新、持續創新,大力實施科技興企戰略,積極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啟動實施十大現場試驗,努力做到超前15年儲備、超前10年研究、超前5年試驗。“十五”期間,先後取得科研成果1540項,其中國家級重大成果8項,省部級以上獎勵97項,獲得專利1009項。其中,油田開發在發展完善水驅、聚驅技術的基礎上,又創新發展了當今世界最前沿的三元複合驅、泡沫複合驅等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接替技術。石油工程技術服務,形成了調整井鑽井完井、薄差層水淹層測井、三維地震、水驅控遞減技術

等九大技術系列,掌握了一批專有技術和智慧財產權,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與此同時,大慶油田始終堅持“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企業宗旨,牢固樹立“關愛生命,關注健康,關心公眾”的理念,認真履行國有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注重發揮大企業的輻射和拉動作用,積極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每年給社會提供的市場容量都在300億元以上,不僅帶動了地方GDP及稅收的增長,帶動了地方勞動力資源的開發,而且帶動了城鄉交通、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周邊市縣加快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油田還大力實施安全生產、清潔生產、文明生產,加強隱患治理,加大環保投入,努力打造綠色油田,積極支持和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幫建工作,為維護地區改革、發展、穩定的良好局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鐵人王進喜

寫大慶,怎么能不提到“鐵人”王進喜?

鐵人王進喜鐵人王進喜

松遼平原地形像個臉盆,大慶處於盆底,歷史上曾是泄洪區。1960年大慶雨水非常多。4月下旬到9月底,三兩天就一場陰雨。有的地方水深齊胸,車輛行走困難,各種設備和建築材料不能及時運到現場。而沒有房子住,一度是會戰大軍最頭痛的事情。大慶地處高寒地區,一年半年冬,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僅靠板房和帳篷,會戰大軍難以過冬。如果建最普通的磚房,一平方米也得200元,沒有施工隊伍、大量的建築材料一時也無法解決,資金更不允許。工人們有的住進了牧場廢棄的牛棚、馬廄,有的支起帳篷和板房,搭“馬架子”、挖地窨子,有的幾十個人一起,地上鋪草,用篷布蓋在身上睡覺。

缺糧少菜也是個大問題。因為缺少營養,4595人得了浮腫病。會戰職工挖野菜,搞代食品,同時發揚南泥灣精神,人人開荒種地,像革命戰爭時期那樣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連獨臂將軍余秋里都親自拉犁。1961年黑龍江省在北安特批10萬畝荒地,職工們披荊斬棘,建起了大型農業基地。到1963年累計開荒17萬畝,產糧2700萬斤,徹底度過了糧荒,實現了蔬菜基本自給。

通過學習毛主席的“兩論”,會戰隊伍中湧現出不少突擊標兵。王進喜是其中一個突出的代表。他曾多次對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他以“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用滾槓加撬槓,靠雙手和肩膀,和工友們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王進喜日夜吃住在井場,僅5天零4小時就打完了第一口井,創造了當時的最高紀錄,被當地的老大娘稱為“鐵人”。

余秋里及時抓住這個典型,在1960年4月初油田第一次技術座談會上正式提出要學習“鐵人”王進喜,人人做“鐵人”,為大會戰樹立了第一個標桿。4月29日,在“石油大會戰誓師大會”上,鐵人向萬人明誓:“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把我國石油落後的帽子扔太平洋去!”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極大地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會戰職工夏季站在沒膝深的雨水中施工,嚴冬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野外堅持生產。在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 始終保持著旺盛的革命鬥志和樂觀主義精神。“天高我們攀,地厚我們鑽,鋼鐵意志英雄膽,不拿下油田心不甘!”

“大慶精神”震撼民魂

為甩掉貧油國帽子,會戰職工以空前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創業幹勁推動石油大會戰迅速開展起來。以王進喜為代表的會戰工人,以一種撼天動地的壯觀和金戈鐵馬的氣勢,充分體現了毛主席提出的“發展石油工業,還得革命加拚命”的思想——這正是大會戰最需要的革命精神。

1964年年底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的時候,王進喜代表全國工人發言。他的講話以大慶會戰為背景,以1205隊和鑽井二大隊工作為主線,重點匯報了大慶工人階級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斗,與各種困難斗,終於取得了會戰的偉大勝利。當他在大會堂朗誦起自己的那一首短詩:“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的困難也不怕!”整個大會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另外一個很經典的場面:躍入泥漿池裡,奮力揮動著雙臂。

這是一些很經典的話語:“這困難,那困難,國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難!”、“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不乾,半點馬列主義都沒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這一切一切的“經典”,使王進喜成為那個時代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那手扶剎把的英姿,至今看來依然很“酷”。這一切一切的“經典”,逐漸地凝聚升華成了一種“鐵人精神”。

“愛國、敬業、求實、奉獻”,就是這個“精神能源”的全部成分,它先是溶進了大慶人紅色的血液里,繼而溶進了石油這個黑色的“工業血液”中,接著就源源不斷地輸入共和國強健的軀體———民族精神的意義,紮根於人民民眾的心靈中,並見諸於人民民眾的行動上。大慶精神的意義尤為如此。

有人這樣比喻:在共和國建設的天平上,大慶是只舉足輕重的砝碼。在大慶開發建設史中截取三個時段就可以一目了然。

———十年動亂期間,大慶人統一的“革命思想”是:這亂、那亂,唯有大慶不能亂。與其對應的“革命行動”是:始終堅持生產一天都不停,產量逐年遞增並且幾乎就是在動亂結束那一年,原油年產量躍上了5000萬噸大關。

———改革開放20年,也是大慶油田穩產高產的20年。大慶油田連續27年在5000萬噸以上的穩產高產,無疑是世界油田開發史上的新紀錄。高產穩產的大慶———中國石油工業的“半壁江山”和“中國精神能源”合成的強大驅動力,助推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2003年,大慶油田提出了“創建百年油田”的戰略目標。圍繞這個戰略目標展開的第一項戰略行動就是對原油產量進行了戰略性調整,年產量首次下調到5000萬噸以下。

經測算,如果在高含水後期繼續維持大慶油田年產5000萬噸以上,不僅地面設施將無法適應,還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入,原油操作成本也將大幅度增加,從而導致效益下滑。更重要和更嚴峻的局面則是:無法保持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無法保證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

對大慶來說,科學的發展觀首先就體現在科學的大局觀。

與國家的大發展同步,與國家的大目標一致,這就是大慶人在新世紀賦予“鐵人精神”的新內涵。

減下去的是當前,加上去的是長遠;減下去的是高成本產量,加上來的是低成本效益,這是大慶人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如何破解這個重大課題?大慶人早已胸有成竹———打一場“技術換資源”的大戰役。

準確的表述該是,大慶人的技術換資源的行動與理論齊頭並進,更有一支2萬多名技術人員組成的龐大的隊伍結伴而行,從而迅速創建了一個新的科技創新體系,從而迅速形成了“買不來、帶不走、拆不開、偷不去、溜不掉”的企業核心競爭力。

這樣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企業不僅僅滿足於做大、做強,還要考慮“做久、做長”。

今天,當你在網際網路上檢索一下,當把中東、伊拉克、裏海、馬六甲、歐佩克、中海油收購優尼科、中石油收購斯拉夫、泰納線等等這些關鍵字輸入進去,顯示在你眼前的一切可能就是一個國際能源安全嚴峻形勢的新坐標。這時,不知你會不會這樣想:擁有大慶,是中國人的一件實實在在的幸福的事。

說起“大慶”,我們整理出若干個“連結”:

大慶油田大慶油田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走進了歷史的新紀元。1963年12月4日,新華社播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首次向世界宣告:“我國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了。”中國石油工業徹底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從1976年,大慶油田原油年產量首次突破5000萬噸大關,進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1978年,全國原油年總產量突破1億噸,從此進入世界產油大國行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從此開始的改革開放,有了立足的“血液”保障。年產5000萬噸的紀錄,大慶人奇蹟般地保持了27年。

大慶油田實現持續穩產高產的驕人業績,有力地保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穩定東部,開發西部”戰略目標的實施。與大慶的穩產相對應的,是國家建設的穩固;與大慶高產相對應的,是國家發展的高速度。

大慶開發46年間,累計生產原油18.21億噸,相當於為全國人民每人生產原油近1.4噸,累計向國家上繳各種資金(包括承擔原油差價)總計超過1萬億元。

如果你覺得以上的新聞背景有些繁雜和遙遠,那就看一份最新的資料———“9月10日,中國納稅500強揭曉。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以278.90億元的納稅額第五次榮登榜首。”

我特別注意了與此相關的報導,幾乎都是這般寥寥數語。而大慶人早已習慣了默默的鑽探、默默的採油,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無怨無悔。

問題是,大慶人可以默默奉獻,但默默奉獻絕不等同於默默無聞。無論對於誰,對這一段不該遺忘不能遺忘的歷史的“大面積”的淡忘,都是一件值得認真反思的事。就這一點探索下去,這其中一定涉及到信仰、信念、價值觀、方向感等等,這是不容小視的一個大課題。

大慶油田樂園大慶油田樂園

二十世紀是石油世紀,二十世紀的戰爭中大多數人的血都是為石油流淌的。這些話早已不新鮮了。當歷史進入了二十一世紀的近幾年,世界各國即使是普通的人也已經真正地意識到了石油沉甸甸的分量。

為了幫助思考,不妨再引用兩組數字:自1993年起,我國成為原油淨進口國,進口量為930萬噸,對外依存度僅為6%;12年以後的2004年,國內生產原油1.75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45.7%。在這12年間,國內石油年產量增長不足250萬噸,而石油消費年增長卻在1000萬噸以上。

根據有關研究部門預測,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將達4.5億噸以上,國內可能產出1.8到2億噸原油,預計缺口2.52.7億噸。

儘管我國是資源大國,但人均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石油剩餘可采儲量24.3億噸,居世界第11位,但人均只有1.89噸,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25噸)的7.6%。

這些枯燥的數字意味著,早已被我們甩進了太平洋的“缺油大國”的帽子,我們不得不重新戴上。

大慶油田大慶油田

2013年9月10日,大慶油田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舉行生產基地大樓奠基儀式。市長羅志虎,市委常委、副市長白志遠,市政府秘書長陳立新及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王廣昀,大慶油田公司副總經理、大慶石油管理局副局長、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指揮董煥忠等出席。

白志遠在講話中指出,大慶油田公司進入我市以來,在有效保護呼倫貝爾草原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進行勘探開發,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地區就業。至2013年以來,該公司已累計上繳各種稅費逾17.12億元。希望油田公司能夠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形成更大產能。市委、市政府將全力支持海塔會戰的快速發展,一體化、一條心、全身心、全方位、全天候、全過程地為企業搞好服務。

(原載《第一財經日報》,有刪節,標題為本報所加)

大慶油田所屬二級單位51個,主要從事油氣勘探開發、鑽井、基建、科研設計、精細化工、機械製造、礦區服務以及水電信服務保障等業務;現有基層黨委(總支)802個,基層黨支部5487個;現有職工225923人,黨員93277人(其中非在職黨員37988人),團員35434人,具有中專及以上學歷83731人,占職工總數的37.1%。此外,油田還有有償解除勞動契約人員70658人,離退休人員59062人,退養家屬36359人。

企業機關

總經理辦公室(黨委辦公室)

人事部(黨委組織部)

黨委宣傳部(企業文化部)

機關黨委

工會

團委

政策研究室

勘探部

油藏評價部

規劃計畫一部

規劃計畫二部

財務資產一部

財務資產二部

生產運行部

土地資源管理部

安全環保部

資產設備管理部

技術發展部

質量節能部

審計部

紀檢監察部

市場開發部

外事管理部

企業法規部

綜合經濟管理部

勘探開發

採油一廠

採油二廠

採油三廠

採油四廠

採油五廠

採油六廠

採油七廠

採油八廠

採油九廠

採油十廠

榆樹林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頭台油田開發有限責任公司

海拉爾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

呼倫貝爾分公司

中國石油塔木察格分公司

採氣分公司

天然氣分公司

儲運銷售分公司

井下作業分公司

勘探開發研究院

油田建設設計研究院

採油工程研究院

工程技術服務

主要由鑽探工程公司

井下作業分公司

試油試采分公司

測試技術服務分公司

國際工程公司

工程建設

工程建設有限公司

生產保障

電力集團

供水公司

信息技術公司

物資集團

消防支隊

裝備製造

裝備製造集團

力神泵業

射孔彈廠

油氣化工

化工集團

青島慶昕公司

長江石化公司

綜合經濟

創業集團

崑崙集團

發展集團

礦區服務

礦區服務事業部

總醫院集團

公共汽車公司

文化集團

保險中心

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

教育培訓

東北石油大學

大慶師範學院

大慶職業學院

大慶油田高級人才培訓中心

大慶UMM雷騰DJ培訓基地

鑽探深度

據介紹,在《日本現代史》里,經常能看到“如果當初找到大慶油田將如何如何”的詞句,他們為沒能在戰前找到大慶油田始終感到“遺憾”。原東京工業大學教授森川清在回憶“滿洲的石油開發”時說,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700-800米,鑽探技術是難以達到足夠的深度。”實際上,標誌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對此,最有啟發性和權威性的還是我國地質大師黃汲清的說法,他和李四光一起是“陸相地層生油”理論的提出者,他還是大慶油田的主要發現者。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30年沒有找到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也認為,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的問題”。

科學,發現了大慶;科學,同樣迅速地發展了大慶。

早在1964年,大慶就在全國率先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這個口號,當時曾是那樣地激勵著各行各業的建設者。

油田油田

據介紹,一口井打到底,在800—1200米之間,通常有100多個含油的砂岩層,最厚的達20米,最薄的僅0.2米。大慶人的工作對象就在這千米之下的岩層中———那被他們形象地稱為“地宮”的地方。在那裡,整個石油開採系統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黑箱”,開採工作如同一項“隱蔽工程”。

如何保證油井準確打入有開採價值的油層?怎樣確定不同性質的油層層性以採取相應的配套技術?在開採過程中,以怎樣隨時掌握油層的變化以改進完善工藝保持穩產?所有這一切,唯有通過可靠的數據,通過一系列反覆試驗才能找到答案。這便構成了大慶科學的求實精神的客觀基礎。

大慶油田圖片大慶油田圖片

———大慶油田進入開發後期高含水階段後,油田綜合含水已高達90%,儲采結構嚴重失調,成本攀升和效益下降矛盾突出,油田開發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對於油田二次創業的艱難,有人形象的比喻:“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0%,就好比人被水淹到了脖子,含水95%相當於淹到了嘴,含水達到

98%就要遭受滅頂之災!”

從歷史上看,一般油田的開採高峰只能維持三五年,以後產量就會遞減。但憑什麼大慶油田的產量長期保持在5000萬噸的水平線上?一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高含水長期穩產注水開採技術》,硬是使大慶油田地質儲量由原來的26億噸增加到48億噸,相當於又找到了一個大慶油田。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資源,進一步提高已開發油田的採收率非常重要。大慶油田自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至2013年以來聚合物驅油技術已經在大慶等油田開始成功套用,大慶的科技工作者還在世界首創出一種更大幅度提高原油採收率的方法———泡沫複合驅油技術。僅大慶油田適用該技術的地質儲量就達近20億噸。專家認為,這是我國石油開採領域中為數不多的原始創新技術,這不僅是現今中國石油工業技術創新的亮點,對於世界石油開採也將是一場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中國油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