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廷與準噶爾部之戰

清廷與準噶爾部之戰

清廷與準噶爾部之戰在中國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軍擊敗準噶爾部封建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清廷經過近70年的戰爭,終於消除了準噶爾封建割據勢力,維護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清廷與準噶爾部之戰

正文

中國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清軍擊敗準噶爾部封建割據勢力、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
準噶爾部是清代中國西北地區厄魯特蒙古四部中最強的一部,遊牧於伊犁河流域。噶爾丹奪得該部汙位後,出兵兼併鄰部,勢力擴至天山南北和青海。康熙二十七年(1688),他又率軍進攻漠北的喀爾喀蒙古,迫使該部遷往漠南。二十九年五月,噶爾丹以追擊喀爾喀部為名,率軍3萬渡烏爾匝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勒吉河),後揮戈南下,兵鋒指向北京。
面對噶爾丹的進攻,清廷迅速調集兵力,康熙帝下詔親征。七月初,清軍分左、右兩路出古北口(今北京密雲北)和喜峰口。八月初,兩軍激戰於烏蘭布通(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南),準噶爾軍大敗西逃,清軍傷亡也很嚴重。噶爾丹兵敗後仍不甘休,招集舊部,擴充部隊,圖謀再舉。清廷得悉,調兵儲糧,準備再戰。三十四年秋,噶爾丹率兵3萬,沿克魯倫河而下,進駐巴顏烏蘭(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東南)。康熙帝統兵近9萬,分東、西、中三路,約期夾攻。次年五月,西路軍主力於昭莫多(今烏蘭巴托南)林中設伏,以騎兵一部迎戰噶爾丹,且戰且退,誘其入伏,清兵乘機衝殺,噶爾丹慘敗,僅率數騎西逃。康熙帝於三十六年二月再次出兵,迫使流竄於塔米爾河(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流域的噶爾丹殘部投降,噶爾丹自殺(一說病死)。
噶爾丹敗亡後,其侄策妄阿拉布坦取得汙位。他建帳於伊犁(今新疆伊寧西),在其統治後期,向外擴張,於五十六年出兵攻西藏,殺死拉藏汙,占據拉薩。清廷遣軍從四川、青海兩路入藏,擊敗準噶爾軍,迫其撤出西藏。
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爾丹策零繼承汙位。十年七月,他率軍襲擊駐紮於塔米爾河的清軍。八月初,清軍以精騎3萬夜襲其營,準噶爾軍潰逃,清軍乘勝追擊,將其大部殲滅於光顯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鄂爾渾河上游),噶爾丹策零被迫降附。
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後準噶爾部內亂,達瓦齊奪得汙位。清廷於二十年二月發兵5萬,直搗伊犁,達瓦齊猝不及防,兵敗被俘。不久,歸降清廷的阿睦爾撒納,因統治厄魯特蒙古四部的野心未能得逞,聚眾叛亂。二十二年春,清廷遣軍從巴里坤(今屬新疆)等地,分路進擊,叛軍潰敗,阿睦爾撒納叛逃沙俄後病死。清廷經過近70年的戰爭,終於消除了準噶爾封建割據勢力,維護了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配圖

清廷與準噶爾部之戰清廷與準噶爾部之戰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