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

隆化

隆化縣,是中國北方一個“隆盛開化”的地方,是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地方,位於承德市中部,七老圖山脈西側。北和東北與圍場縣、內蒙古相鄰,南接承德市、灤平縣、承德縣、西鄰豐寧縣,縣政府駐隆化鎮州路115號。2002年底,縣境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41.4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362個行政村。2012年,被授予“中國書法之鄉”稱號。是河北省 第三大縣,主要景點:茅荊壩國家森林公園、董存瑞烈士陵園、張三營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七家溫泉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隆化風景隆化風景
隆化縣是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英勇獻身的地方,位於河北省北部,周圍毗鄰內蒙古、承德市,承德縣、灤平縣、豐寧縣、圍場縣。隆化縣位於河北省北部,周圍毗鄰蒙古、承德市、承德縣、灤平縣、豐寧縣、圍場縣。總面積5474平方千米/5497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

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郵編:068150。代碼:130825。區號:0314。拼音:Longhua Xian。

行政區劃

隆化縣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隆化鎮、韓麻營鎮、中關鎮、七家鎮、湯頭溝鎮、張三營鎮、唐三營鎮、藍旗鎮、步古溝鎮、郭家屯鎮、荒地鄉、章吉營鄉、茅荊壩鄉、尹家營滿族鄉、廟子溝蒙古族滿族鄉、偏坡營滿族鄉、山灣鄉、八達營蒙古族鄉、太平莊滿族鄉、舊屯滿族鄉、西阿超滿族蒙古族鄉、白虎溝滿族蒙古族鄉、鹼房鄉、韓家店鄉、灣溝門鄉

歷史沿革

隆化風景隆化風景
原名博洛和屯。乾隆元年(1736年)設博洛和屯巡檢,宣統二年(1910年)以博洛和屯、郭家屯、張三營巡檢地設隆化縣。據傳,隆化是承蒙皇恩盛德的感化,使這裡日益繁榮昌盛起來的意思。
2000年,隆化縣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7377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隆化鎮 71311 韓麻營鎮 18850 中關鎮 9841 七家鎮 11190 湯頭溝鎮 25466 張三營鎮 22000 唐三營鎮 24413 藍旗鎮 16363 步古溝鎮 14121 郭家屯鎮 20078 荒地鄉 15369 章吉營鄉 14916 茅荊壩鄉 8698 尹家營滿族鄉 7695 廟子溝蒙古族滿族鄉 5428 偏坡營滿族鄉 11130 山灣鄉 8881 八達營蒙古族鄉 11792 太平莊滿族鄉 8772 舊屯滿族鄉 6412 西阿超滿族蒙古族鄉 8381 白虎溝滿族蒙古族鄉 6792 鹼房鄉 6033 韓家店鄉 11569 灣溝門鄉 8272 
2002年底,隆化縣總面積5475.30平方千米,人口41.40萬。轄10個鎮、7個鄉、8個民族鄉,8個社區居委會、362個村委會。縣政府駐隆化鎮興州路115號。

隆化鎮 鎮政府駐北街村。面積291平方千米,人口6.80萬。轄8個社區居委會、28個村委會:北安路、苔山路、興州路、利民路、藥王廟、建設、安州、南關;北街、東街、南街、煤窯、黑水、西溝、榮順、山咀、西山、伊遜河溝、十二撓海、缸瓦窯溝、石灰窯溝、下窪子、西溝門、下甸子、於家溝、阿拉營啞叭店、頭道營、二道營、三道營、四道營、苔山後、超梁溝、吧檯子、鬧海營、茅茨路。

韓麻營鎮 鎮政府駐韓麻營村。面積216平方千米,人口3.01萬。轄21個村委會:韓麻營、鐵匠營、京堂溝、海岱溝、馬虎營、興隆嶺、湯頭溝、龍王廟、牌岔子、冷水頭、蕎麥梁、德吉溝、平房、東興、北溝、關地、韓三溝門、大烏蘇溝。

中關鎮 鎮政府駐中關村。面積84平方千米,人口1.03萬。轄10個村委會:中關、龍鳳、梁前、東升、三家、於家店、大窩鋪、靠山店、北鋪子、王柵子。

七家鎮 鎮政府駐七家村。面積148平方千米,人口1.26萬。轄11個村委會:七家、西地、西道、溫泉、湯頭溝門、三十家子、柳松子、劉家溝、南營子、寶山營、白楊溝。

湯頭溝鎮 鎮政府駐湯頭溝村。面積263平方千米,人口2.51萬。轄32個村委會:小湯頭溝、大湯頭溝、張蠻子溝、佟家柵子、刁虎山營、小偏坡營、四十家子、紅山子、鳳凰溝、喇叭溝、大沈屯、大東溝、下東溝、疙瘩營、葦子溝、四間房、河洛營、小沈屯、徐八屋、大連溝、布施營、西岔溝、何三屋、大布汰、大西溝、下京堂、山前、辛店、水泉、黑溝、西窯、富新。

張三營鎮 鎮政府駐張三營村。面積143平方千米,人口2.05萬。轄19個村委會:后街、前街、西街、河東、寶山、雙興、台溝、新風、龍潭後、南台子、麻子溝、西南溝、南園子、管家營、大黑溝、通事營、蓮花山、羅鼓營、石洞子。

唐三營鎮 鎮政府駐唐三營村。面積276平方千米,人口2.56萬。轄22個村委會:唐南、唐北、哈下、哈上、石片、龍門、太平、即墨營、平家營、碾子溝、榆樹莊、羊圈子、河南營、楊樹底、胡家營、南大壩、西大壩、北大壩、東大壩、東黑溝、西楊樹溝、二道窩子。

藍旗鎮 鎮政府駐中營子村。面積269平方千米,人口1.84萬。轄19個村委會:中營子、大營子、白尹溝、趙家台、東南溝、大南溝、黑山咀、北窩鋪、楊樹溝、煤窯窪、老爺廟、千松溝、少府、藍旗、西頭道營、大兩間房、五龍頭溝、蘇木營子、藍旗北溝。

步古溝鎮 鎮政府駐步古溝村。面積140平方千米,人口1.64萬。轄14個村委會:步古溝、柳溝營、小台營、西廟宮、下西溝、槽碾溝、東阿超、北岔、南岔、三屋、碑梁、城子。

郭家屯鎮 鎮政府駐郭家屯村。面積713平方千米,人口2.84萬。轄21個村委會:郭家屯、乾溝門、老東營、二道營、三道營、羅卜營、乾溝門、小廟子、小甸子、半壁山、漠河溝、招素溝、槽碾溝、西屯、水泉、南營、河北、盆窯、小梁、黃家窩鋪。

荒地鄉 鄉政府駐荒地村。面積290平方千米,人口1.65萬。轄18個村委會:荒地東、荒地西、二溝門、茅吉口、大後溝、上官營、平頂門、東溝門、小後溝、鄧廠、營房、梁底、二道灣子、石虎溝門、櫻桃溝門。

章吉營鄉 鄉政府駐章吉營村。面積159平方千米,人口1.66萬。轄13個村委會:章吉營、韓吉營、姚吉營、大官營、東北溝、柏子溝、榆樹底、南孤山、共和、瓦房、黎明、那碾溝門、楊樹溝門。

茅荊壩鄉 鄉政府駐茅荊壩村。面積305平方千米,人口0.95萬。轄12個村委會:茅荊壩、老局子、新局子、田家營、鄭家溝、天義溝、梨樹營、興隆營、羊草溝門、壩底、團瓢。

山灣鄉 鄉政府駐山灣子村。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1.04萬。轄11個村委會:山灣子、左道營、扎扒營、皮匠營、孫家營、西北溝、玉皇廟、莊頭營、苗子溝、南溝、小楊樹溝。

鹼房鄉 鄉政府駐鹼房村。面積207平方千米,人口0.67萬。轄7個村委會:鹼房、馬道、敖包、韭菜溝、燕子窩、羊鹿溝、榆樹川。

韓家店鄉 鄉政府駐韓家店村。面積245平方千米,人口1.29萬。轄10個村委會:韓家店、廠溝門、老窩鋪、三岔口、八里營、榆樹林、阿虎溝、西底溝、唐家莊、黑石碳溝。

灣溝門鄉 鄉政府駐灣溝門村。面積241平方千米,人口0.93萬。轄11個村委會:灣溝門、東底溝、大西台、娘娘廟、沙金堆、西北溝、葦塘溝、大壩溝、四道溝、趙小斯溝、茶棚。

尹家營滿族鄉 鄉政府駐尹家營村。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0.80萬。轄11個村委會:尹家營、張家營、松數底、九屋營、混鐵溝、麻地溝、上京堂、上溝、岔溝、銀山、西營。

廟子溝蒙古族滿族鄉 鄉政府駐廟子溝村。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0.60萬。轄6個村委會:廟子溝、十間房、三間房、東台子、趙木匠溝、八家。

偏坡營滿族鄉 鄉政府駐偏坡營村。面積184平方千米,人口1.27萬。轄14個村委會:偏坡營、白銀溝、靠山營、上山咀、榆樹底、三間房、九神廟、榆樹林、崑崙溝、臥虎溝、哈沁營、茅溝門、黃酒鋪、頗賴。

八達營蒙古族鄉 鄉政府駐八達營村。面積187平方千米,人口1.36萬。轄12個村委會:八達營、和平營、台吉營、烏梁蘇、下牛錄、上牛錄、哈叭氣、三截地、白雲山、東溝、上窯、青松。

太平莊滿族鄉 鄉政府駐太平莊村。面積178平方千米,人口1.02萬。轄11個村委會:太平莊、兩間房、南甸子、北甸子、興隆莊、小黃旗、周家營、套鹿溝、馬柵子、幸福、七道溝門。

舊屯滿族鄉 鄉政府駐舊屯村。面積174平方千米,人口0.74萬。轄11個村委會:舊屯、大地、新興莊、偏橋子、石虎溝、神樹溝、魚亮子、碾子溝、西舊屯、西台子、車道溝門。

西阿超滿族蒙古族鄉 鄉政府駐西阿超村。面積322平方千米,人口0.96萬。轄12個村委會:西阿超、楊家鋪、三道河、南山根、雙峰山、砬子溝、坤頭溝、平山營、博岱、四厘、前岔、孤山。

白虎溝滿族蒙古族鄉 鄉政府駐白虎溝村。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0.83萬。轄6個村委會:白虎溝、高立營、榆樹底、蛤蟆梁、泉眼溝、柵子。
隆化處在冀北山區,山地古老,近似丘陵,河谷平川,尤以伊遜 河兩岸河谷較為寬闊。地面平坦,土質肥沃,廟宮水庫建成後,兩岸稻 谷飄香,阡陌縱橫。該縣除河谷、狹窄平川外大部為低山丘陵,有"八 山一水一分田"之稱。燕山余脈在該縣自西北向東南斜向延伸,形成 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全縣平均海拔750米。境內主要有燕山及其餘 脈,七老圖山脈綿延在東部縣境,成為該縣與內蒙古喀喇沁旗的分界 領。最高峰位於北部和圍場縣交界處的敖包山,海拔1852米。
隆化縣主要河流都由北向南平行分布。從西向東依次有灤河、伊馬 吐河、伊遜河、鸚鵡河。伊馬吐河在隆化鎮西南匯入伊遜河,鸚鵡河 在該縣中關附近匯入武烈河,成為灤河另一支流。
全縣平均海拔高度750米,平均日照2857.9小時,有效積溫為 2300℃-3400℃,年平均氣溫6.9℃,年降雨量為466.3-579.1毫米,無霜期100-140天。

氣候與灌溉

隆化縣最南界在北緯41度6分,最北界在北緯41度30分,緯度較高。 南部處在暖溫帶、半濕潤區內,北部在中溫帶半乾旱區內。受季風的 影響,冬季寒冷乾燥,多風沙,夏季高溫多雨,多冰雹年平均氣溫7. 3度。一月平均氣溫零下11度,七月平均氣溫23度,無霜期約130天。 本縣年平均降水量為564毫米,集中在6、7、8三個月。占全年降水量 的70%。

隆化特產

隆化特產隆化特產
1、隆化縣山場廣闊,宜林面積大,其中有林面積 295萬畝,森林覆蓋率35.8%,主要樹種楊、樺、松、 柞等,林木蓄積量368.1萬立米,年採伐量5萬立方米, 可牧草場420萬畝,盛產多種山珍、野味、中藥材等土特 產品。
2、礦產資源豐常豐富,主要鐵、金、銀、鉛、鋅鉬、瑩石、 沸石、矽石、長石、膨潤土、珍珠岩、石灰石、紫砂土、 矽砂、花崗岩、鍶系列,偏矽酸系列、礦泉水系列等。 隆化縣近年來不斷建設打造中國北方鈦產品基地!
3、水資源豐富,屬灤河水系,灤河流主流流經縣 內六個鄉鎮,四條較大支流流域總長334公里,水資 源總量10.8億立方米,另有可開採地下水量4億立方米。

4、農業資源豐富,隆化縣盛產玉米、水稻、穀子 大豆等,糧食總產量達5億斤,玉米產量最大,並有雜 交玉米制種基地。
5、畜產資源豐富,全縣牛存欄41萬頭,已被 列為全國商品牛生產基地,以張三營、郭家屯、 步古溝 等十大商品牛繁殖基地、育肥生產基地正在建設中,豬、 羊存欄分別為20.2萬頭和17萬隻 ,肉類總產量達2116 萬公斤。
6、果品資源豐富,全縣現有各種果樹1064萬 株,主要盛產紅果、蘋果等,目前全縣已建成果品加工 廠6處。
7、全縣勞動力資源充足,農村有7萬人的剩餘勞 動力。隆化縣自然資源豐富,交通方便,勞動力資源充裕, 經濟發展潛力很大,合作範圍廣闊,縣委、縣政府將發 展隆化經濟做為頭等大事來抓,立足本縣實際,制定了一系列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熱忱歡迎各界朋 友來隆化旅遊觀光洽談項目,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開 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經濟技術合作貿易和往來。

隆化交通

隆化縣交通十分方便,距北京258公里,距承德市僅60公里,京通鐵路,承隆鐵路貫通南北,縣城內 有客貨運站8個,分屬北京鐵路分局和通遼鐵路分局, 全縣公路成網,縣內公路通圍車裡程638公里,其中 幹線公路4條、縣級公路4條。隆化縣電力屬華北電網,有110千伏變電站三座,35千伏變電站十三座, 35千伏輸電線路5條146公里,10千伏輸電線路 14條1135公里,有小水電站三處,年發電量 698 萬度。縣城各鄉鎮已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

歷史沿革

隆化歷史悠久。據縣內出土的細石器文物考證,早在四千年前的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活、繁衍在這塊土地上,發源於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和發源於北方的“紅山文化”,已進入此地,並在伊遜河岸邊及其以東地區發展,這一帶的人類已經過著相當于氏族社會後期的定居生活。這裡為南北文化交流之地。

堯舜時代屬幽州地
據《史記·五帝本紀》有關虞舜使禹北撫山戎的記載,這裡曾是山戎氏族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
夏朝
夏朝時這裡被稱為“鬼方”,屬冀州。據縣內出土的文物推測,夏朝時居住在這一帶的是當時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山戎。
商朝 西周
這一時期這裡仍是孤竹國的北境地。山戎族居住在這裡,從事狩獵和農、牧相結合的生產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
戰國初期,隆化屬於東胡地,燕將秦開北征東胡,東胡北退,地歸於燕,今縣境中部和東部,屬燕右北平郡地,西部的灤河沿岸屬漁陽郡地,始築城於今隆化鎮北,同時設立行政機構。燕昭王時,東胡出兵打敗燕國。戰國後期,秦開率兵打敗東胡,使之北退千里之外。燕國為鞏固北部邊界,從造陽(今懷來一帶)到襄平(今遼陽一帶)修築了長城,並從西向東設定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五郡,同時建立行政機構進行有效的管理。當時本縣處於漁陽郡和右北平郡之間,大約以伊瑪圖河和灤河的分水嶺為界。西部屬漁陽郡,東部屬右北平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原燕國的漁陽、右北平郡仍沿襲舊制,屬秦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因匈奴北退,次一帶變為秦內地。到秦朝末年,這裡被匈奴民族勢力吞併,為冒頓單于國,屬匈奴左地。
西漢
西漢初期,這裡一直屬於匈奴左賢王地。西漢武帝擊潰匈奴後,這裡劃歸當時與西漢王朝聯合在一起的烏桓民族。仍屬右北平郡和漁陽郡地。為防匈奴南下,於今郭家屯三道營、鹼房二道灣子、西廟宮城子村等地築城,並以隆化鎮北的鮑家營戰國古城為中心,建築了多路烽燧與各城相聯接。從西漢元狩元年(前122年)至東漢初(公元25年),烏桓族一直居於此地。
東漢
東漢初年,這一帶是臣服於漢朝的烏桓、鮮卑兩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東漢和帝永元(公元89年)以後,鮮卑人居於此。東漢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為鮮卑中東部地區。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漢帝遣使持印綬封鮮卑首領檀石槐為王,欲與之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自分三部(東、西、中部),各置大人鎮守。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三國
這一時期隆化先後為烏桓和鮮卑東部大人領地。三國末年,附屬於拓跋部的鮮卑勢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鮮卑索頭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進貢,成為魏之臣國。
西晉
這裡為鮮卑宇文氏地。
東晉
東晉初為鮮卑段氏地。晉成帝鹹康四年(公元338年)莫容氏吞併段氏,轉為前燕地。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前燕將范陽郡的方城縣徙至於今隆化鎮北鮑家營戰國故城。前秦滅燕後,一度歸屬幽州。東晉廢帝司馬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以後,屬於前秦苻堅的平洲。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復國以後,又屬後燕。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轉屬北燕馮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燾伐北燕,在今隆化鎮北土城子置益州,領安樂、密雲、廣陽三郡,同時是燕樂縣治所在地。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改益州為廣陽郡。獻文帝黃興二年(公元468年)設定安州。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即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北魏棄安州,當地轉為庫莫奚族居地,北齊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復安州至於故地。生活在這一帶的居民主要是鮮卑族、奚族。公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帶為鮮卑、奚、漢、突厥等民族雜居之地。
隋朝
為臣服於隋的庫莫奚族居地,此時庫莫奚已改稱為奚,當地州縣俱廢。
唐代
唐統一後,此地屬饒樂都督府,隸屬營州,奚族仍居於此。唐太宗時,奚等數十部落叛離東突厥歸附於唐。貞觀22年(公元648年)奚帥可度者內附於唐王朝,唐於奚地置饒樂都督府,封奚王為都督賜名李顯慶,今隆化一帶屬之。
五代
這一時期,今隆化一帶屬耶律氏契丹政權轄地。
遼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機征服奚族以後,於神策元年(公元916年)稱帝,建立契丹政權。當時隆化一帶屬契丹。遼聖宗時,將戰爭中俘獲的冀幽州各地漢人,遷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屬中京道。今隆化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這一時期隆化為北京大定府興州治及興化縣、利民縣地。天輔六年(公元1122年),金將完顏宗翰攻克遼北安州。金廢北安州存興化縣,後又設興州,屬北京路。

蒙古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派史天祥討興州,興州入於蒙古,元建國後,這裡是上都路興州地。

這裡為興州五衛地,後為蒙古族遊牧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副將軍常遇春進攻大興州,敗元守兵,並設興州五衛,屬永平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廢燕山以北諸州縣,原地劃歸蒙古諾音衛轄,改興州為五衛地。永樂初年,興州五衛治所南遷,將當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當地成了無人居住的軍事禁區。隨著明勢力的逐漸南撤,隆化一帶成為蒙古族遊牧地。


清初,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在唐三建設總管衙門。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設立熱河廳。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設立波羅河屯協唐三營守備署。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承德直隸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轄。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四旗廳於土城子(豐寧鳳山鎮),設波羅河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藍旗地。設郭家屯巡檢司,為四旗廳察哈爾正白旗地。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罷承德州,仍為熱河廳。並於張三營設巡檢司,屬熱河理事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熱河廳為承德府,改四旗廳為豐寧縣,全縣大部分屬豐寧縣地,張三營巡檢司則屬承德府地。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建隆化縣時,將原屬豐寧縣的波羅河屯、郭家屯巡檢司所轄的二百牌,和原屬承德府的張三營巡檢司所轄的三保二十四甲劃為隆化縣地,設縣治於唐三營。
民國時期
1、軍閥混戰時期(1912至1932年)
民國元年(1912年)仍舊制,民國2年(1913年)置熱河特別區域,民國3年(1914年)設熱河道,“隸都統,轄縣十五,隆化一也”。
民國5年(1916年),縣署從唐三營遷至皇姑屯。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直、奉、皖三系,整個熱河歸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奉系大敗,隆化仍歸直系軍閥統治。民國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戰,奉軍獲勝,隆化歸奉軍占領。民國14年(1925年),馮玉祥部的宋哲元占了熱河,這裡又成了直系軍閥控制之地。
2、偽滿統治時期(1933年3月至1945年8月)
這一時期為日本軍國主義的傀儡政權—偽滿洲國統治時期。
民國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軍入侵熱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軍占領。地方豪紳組成偽國民維護會,暫理隆化縣政事務。4月,建偽縣公署。隆化為熱河省21個縣中的1縣。
3、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
民國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縣第一個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縣委建立(當時稱政治處),隸屬熱河省熱西地委和熱西專屬領導,接著,各區、村的民主政權和人民武裝也相繼建立,隆化人民獲得第一次解放。民國35年(1946年),蔣介石發動大規模內戰。8月28日,國民黨13軍侵占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為開展對敵鬥爭,民國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遜河為界劃分縣,河東為隆東縣,河西為隆化(隆西)縣。民國36年(1947年)11月,隆東縣與承北縣合併成立承隆縣。民國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為中心,將豐寧所轄蘇家店子區以及圍場所轄一部分地區劃出成立灤河縣。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徹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縣和灤河縣先後撤銷,原隆化縣所轄區域全部劃歸隆化縣,隸屬熱河省,縣政府設在隆化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199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置隆化縣,隸屬於熱河省。1956年1月熱河省撤銷,建立河北省承德專區,隆化屬之。1960年5月3日,撤銷承德專區,隆化縣劃歸承德市管轄。1961年5月,恢復承德專區建制,隆化縣仍歸河北省承德專區專員公署管轄。1993年,承德地市合併,地區建制撤銷,隆化縣隸屬河北省承德市。

隆化火車站

隆化隆化
隆化站坐落於河北省隆化縣隆化鎮北部,占地75萬平方米,站中心位於京通線247公里95米處,距承德站57公里,建於1975年7月,為二等客貨運營業站。車站既為京通線與承隆線之交匯點,又是北京鐵路局與瀋陽鐵路局的分界站。1條專用線與車站連線。車站有到發線6條,調車線7條,貨物線4條,車輛站修線與工務線各2條,設有旅客站台2座,客車上水井36口,普通旅客候車室408平方米,貴賓候車室34平方米,行包房154平方米,售票室81平方米,貨運裝卸綜合服務樓400平方米,站東側硬面貨場內有20噸位龍門起重機1座,有貨物倉庫1座788平方米,貨物雨棚1800平方米,並建有稱重計量站1處。車站可辦理至全國鐵路各站的旅客、行包運輸及整車、零擔、貨櫃貨物運輸業務。站區主要企業有年產10餘萬噸的隆化縣水泥廠;年倉儲10萬餘噸的省級和國家級糧食儲備庫;年產5萬噸的隆化縣化肥廠;年產7.2萬噸的鐵礦;余者有年產2萬噸的種子公司;年產1.5萬噸的碳素廠;5000噸的儲木場及年產5.6萬噸氟石的非金屬礦等。車站站前廣場綠化美化賞心悅目。巍峨的苔山虎踞車站對面。西南有嶺名為龍頭山,東北見筆架峰。縣城北伊遜河邊坐落著董存瑞烈士陵園,為紀念這位在1948年攻取隆化戰鬥中手托炸藥包炸毀敵碉堡而壯烈犧牲的英雄而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