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箭爐

打箭爐是個古地名,即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政治經濟中心康定縣。康定,藏語名叫“打折渚”,打箭爐系“打折渚”的漢譯雅化,該名錄最早出現與《明史·西域傳》中。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政府將打箭爐廳改為康定府,康定之名才始見於史。1913年,國民政府為縣,康定才始有縣誌。

簡介

康定古稱打箭爐,藏語名叫“打折渚”,打箭爐系“打折渚”的漢譯雅化,該名錄最早出現與《明史·西域傳》中,位於川西貢嘎山北端跑馬山麓。是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高原古城。古城三山環抱,二水夾流,折多河貫穿城中,富有民族風格的各式建築錯落有致地散布於河兩岸。悠悠民歌聲,翩翩民族舞,極富高原民族風情特色。

典籍記載

歷史風貌

據史料記載,“打箭爐”這個地方,宋朝以前曾是一狹長山谷;元代形成一小村落;明代開始茶馬互市,漢藏商人匯集於此;清代才成為聞名四方的商貿重鎮。

名稱由來

“打箭爐”的稱謂,何時開始的呢?相傳,三國時期蜀漢軍師諸葛亮率大軍南征孟獲途經雅安,曾遣一名叫“郭達”的將軍,到今天的康定城一帶為軍隊造箭。據說郭達將軍一人每天能造箭數千支,當地百姓感到驚奇,將其視為神靈供奉,並將郭達造箭之地叫做“打箭爐”。

有關“打箭爐”由來,另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南征,為向該地頭人借道,要求對方退“一箭之地”,頭人同意,於是諸葛亮急令郭達將軍帶一支特大的鐵箭,星夜兼程背負今日康定,在臨近康定時郭達累死,而箭頭卻插進康定城北高山石頭中。

傳說歸為傳說,據史料記載,三國時,蜀漢政權執行的是西和諸戒,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正理的政策。諸葛亮南征西昌、昆明等“夷越”時,是從瀘定、漢源一帶經過的,由於其以“和”、“撫”為主的策略(如對孟獲的七擒七縱),給西南少數民族留下了好印象,於是人們自願將當地與諸葛亮聯繫起來。

另據王懷林先生《尋找康巴》一書考證,“打箭爐”之名來源於藏語“打折多”,意為“折河”和“多河”的匯合之處。

“萬里遨遊,西出爐關無盡頭”。清雍正時,果親王從康定去泰寧曾留下這詩句。由於出此地向西便是藏區,該城依地勢順理成章成為西康第一城,出城就成了出關。那時,駐藏大臣進藏時間也由出康定城之日來計算。

古地西康

說到“打箭爐”為西康第一城,不得不說到西康。在宣統三年(1911年),清朝決定以邊務大臣所轄地建立“西康省”,“康”即指原地名,“西”指在國家版圖之西。西康省的轄境“東起打箭爐,西至丹達山頂止;南抵維西、中甸;北至甘肅西寧”。

下朵康六崗

在吐蕃強盛時期,除本土衛藏地區外,吐蕃還控制著阿里和西部遊牧走廊的地區,總稱為曲喀松,即上阿里三圍、中衛藏四如和下朵康六崗。下朵康六崗,即以後對康區依據其山川地貌的四水六崗來概括的。四水為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一說黃河),六崗為色莫崗、察瓦崗、芒康崗、繃波崗、馬雜崗和木雅崗,其中金沙江和雅礱江之間偏北地區為色莫崗,怒江和瀾滄江之間為察瓦崗,瀾滄江與金沙江間偏北地區為芒康崗,金沙江與雅礱江間偏南為繃波崗,青海省黃河以南至雅礱江上游以東為馬雜崗,雅礱江以東為木雅崗,就是指遊牧走廊一線的東部藏區。

在地域上,衛藏、康區都屬於青藏高原。丹達山以東的人稱“康巴”。“巴”是藏語“人”的意思,“康巴”是“康區之人”,有時也以“康巴”指稱“康”這一地理區域,而現在我們叫康區為康巴地區,是漢人不知其意而俗成的稱謂。

地理人文

打箭爐南北走向的橫斷山,北高南低。西南和東南方向的海洋季風,順著河谷蜿蜒而至,使這裡雨量充沛,雲霧常生。因而,貢嘎山冰川屬海洋性冰川,海螺溝冰川是可供普通遊人觀光的冰川。冰川與森林共存,從而形成獨特的奇觀。

康定風光獨好,其靈山秀水不僅孕育了千古絕唱;名揚四海的《康定情歌》,還孕育了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雄偉的雪山,晶瑩的湖泊,蒼翠的森林,碧綠的原野,熾熱的溫泉。神奇的大自然在為康定繪製絢麗畫卷的同時,還賜予了這塊土地豐富的出產和無盡的寶藏。康定的美麗,康定的富足,康定的意蘊,時刻都在向世人散發出一種強烈的誘惑。

歷史沿革

康定是我國西部地區重要的歷史名城。古為羌地;三國蜀漢稱“打箭爐”,唐宋屬吐蕃;元置宣撫司;明置宣慰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大箭爐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改設康定府;一九三九年建西康省,設省會於康定;一九五0年三月康定解放,為甘孜藏族自治州政府駐地於今。

康定漢代屬西南夷氂牛部落,漢初實行羇靡之制,為沈黎郡所管轄;唐宋之際或為蜀之黎雅州羇靡,或為吐蕃所領;元代,中央王朝在藏區推行土司制度,曾置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遠軍民宣撫司、魚通路萬戶府等土司隸屬吐蕃等處宣尉司都元帥府所管轄。至此,康定始有建置載於史籍。明初,長河西土官元右丞刺瓦蒙授長河西等處軍民安撫司,“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領受長河西魚通寧遠軍民宣慰史司(即明正土司)”。爐城成為明正土司駐牧之地,其時康定之名始稱“打煎爐”(即打箭爐)。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政府在爐城(康定)設打箭爐廳,設定流官,隸雅州府所管,興建城垣。據《雅州府志》記載:“雍正八年,安設阜和營,倚山砌石城一百四十五丈,為五門。”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升打箭爐廳為直隸廳。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改設康定府,隸川邊安康道。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四川總督尹昌衡奉命西征。設西征司令部於康定。從1912年至1934年,川邊地區先後改設川邊鎮撫府。川邊鎮守使署,西康特別行政區、川康邊防指揮部等,其府、署、行署、指揮部均設在康定。1934年12月西康建省委員會成立,在康定設立西康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6年年夏,西康建省委員會遷往康定。1939年1月1日,西康省正式成立,康定成為西康省省會。

1950年3月康定解放。同年11月24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成立,自治區人民政府設於康定。1951年1月1日,康定縣人民政府成立,爐城鎮為康定縣政府所在地。1955年西康省併入四川省,西康省藏族自治區更名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區至今,康定仍為州府所在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