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海濕地

洱海濕地

洱源濕地地處洱海源頭,屬瀾滄江水系,為高原斷陷湖泊,是大理及周邊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濕地生物豐富多樣,天然濕地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有洱海大頭鯉、灰裂腹魚、大理裂腹魚等特有魚類,是許多越冬鳥類的棲息地和覓食地,也是瀕危鳥類紫水雞的生存地。濕地內活性炭沉積特殊,在湖泊演替、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它同時是雲南省高原濕地中景觀獨特、白族風俗濃郁、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特殊區域。

概況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洱海位於雲南大理和洱源縣境內,東經100°05′—100°17′,北緯25°35′—25°58′。湖面面積290公里2。海拔1974m。為雲南第二大永久性淡水湖泊。屬構造斷陷湖泊。由於外貌狹長而彎曲形似人耳而得名。在水位1974m時,南北長42公里,東西平均寬6.3公里,最大寬度8.4公里,最窄處3.4公里,湖岸線長115公里,湖面面積約250公里2,平均水深10.5m,最大水深23m,蓄水量30億m3。湖底東深西淺。洱海的水源主要為降雨和溶雪,匯水面積2785公里2,湖水未受嚴重污染,水質良好。環湖周圍是我國少數民族----白族的集聚區和白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歷時五百多年的南詔至大理國所在地,以風、花、雪、月的蒼山洱海風光和光輝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於世。
洱 海屬瀾滄江水系,北有彌苴河和彌茨河注入,東南江波羅江,西納 蒼山十八溪水,水源豐富,匯水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容水量為28.2億立方米,湖水從西洱河流出,與漾江匯合注入瀾滄江。
洱海雖沒有滇池大,但洱海平均水深11米,最大深度達21米,蓄水量約30億立方,相當於滇池的兩倍,且湖水透明度約4米,湖水呈綠色,也勝於遭受污染之苦的滇池。
洱海堪稱雲南省著名的高原湖泊,海拔1972米,北起洱源縣江尾鄉,南止於大理市下關,面積為248平方公里。從空中往下看,洱海宛如一輪新月,靜靜地臥在蒼山和大理壩子之間。洱海共有3道、4洲、5湖、9曲,由於少受污染,湖水清澈,透明度高,自古以來一直被稱作“群山間的無暇美玉”。

簡介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洱源濕地位於蒼山19峰之一的雲弄峰北麓,右所鎮境內,地處洱海源頭,長約42.5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0公里,湖面面積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達20米。流域面積119平方公里,屬瀾滄江水系。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極為獨特,形成面山森林(灌叢)— 村莊— 農田— 湖濱沼澤— 湖泊水面— 島嶼村莊的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交叉重疊的多樣性特徵,具有典型的湖盆— 湖濱— 面山結構,包含了區域內景觀多樣性的所有範疇,構成了地熱溫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煙渚漁村、島嶼水鄉的特色景觀構架。

此外,洱海濕地生態系統中形成的泥碳沼澤,埋藏於水下約2米處,平均厚度4米,最深超過15米,儲量達390萬噸,是目前在滇西湖泊中發現的極具價值的類型。洱海同時也是大理州水域風光型旅遊區的標誌性景區,日均接待觀光旅遊遊客2000人以上。

特色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洱源濕地為高原斷陷湖泊,屬瀾滄江水系,地處洱海源頭,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是大理及周邊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洱源西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天然濕地生態系統保存較為完整,保存有洱海大頭鯉灰裂腹魚、大理裂腹魚等特有魚類,是許多越冬鳥類的棲息地和覓食地,也是瀕危鳥類紫水雞,據目前的調查,為我國最大的紫水雞種群。

濕地內活性炭沉積特殊,在湖泊演替、氣候變化等方面具有潛在的研究價值。洱源西湖是雲南高原濕地中景觀獨特,白族風俗濃郁,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特殊區域,是展示濕地保護成效和濕地生態環境教育的理想基地。

物種豐富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洱源濕地是極具觀賞價值的珍稀鳥類紫水雞在我省的唯一分布地,也是我國紫水雞最重要和最大種群分布地,還是許多越冬鳥類的棲息地和補食地;此外,西湖水道為大理裂腹魚的洄游通道和產卵區,生物多樣性價值極為獨特和豐富。在去年濕地規劃編制調查過程中,相關專家調查記錄到西湖共有哺乳類動物18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14種,魚類26種,鳥類76種,其中水域鳥類39種;虎紋蛙、大壁虎,灰雁、鳳頭鷹、白尾鷂、燕隼等屬國家II級保護動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鯉、洱海大頭鯉、大理雲南鯉、灰裂腹魚、大理裂腹魚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魚類和斑頭雁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鳥類,有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

維管桿物306種,其中濕地植物115種。這些植物中,野菱、海菜花屬國家II級保護植物,這些動植物是開展泥碳沉積、湖泊演化、生態系統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濕地環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域環境維護和濕地資源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生態地位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洱海濕地保護中最亮的一顆明珠,在大理州“生態優先”及“洱海流域低碳經濟示範區”發展戰略布局中,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隨著洱海西湖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加,農藥化肥的使用,生產生活污水的排放,曾一度造成了西湖北部、東部水質的惡化。近年來,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按照“總量控制、點面結合,活水疏導、退塘(耕)還湖,生態恢復、發展經濟,人文景觀、天地人合一”的治理方針,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採取有力措施推進西湖生態環境綜合整治。通過多年治理,西湖水質明顯好轉,從2001年的地表水V類提升為2008年的地表水III類。

濕地經羅時江與洱海相連,與東湖隔路相對,中間有彌苴河、永安江穿過並與洱海相連,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水網形狀所顯現的功能恰似洱海“雙腎”,該區域不僅提供著約2/3的洱海入湖總水量,而且對洱海水質有著重要淨化作用。

發展

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

洱源縣設立了隸屬於縣林業局的正科級建制單位“洱源縣濕地保護管理局”,編制15人,辦公場地就設在西湖。濕地的保護開發有了專門的管理機構。經過大理州、洱源縣兩級政府和林業部門的積極申報,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中心組織的高評考核組於2009年11月11日至14日對西湖進行了為期4天的全面考核,一致同意將西湖列為國家濕地公園。2009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正式批准洱源西湖為國家濕地公園。

據大理州林業局副局長吉向陽介紹,洱源西湖被列入國家濕地公園後,將本著“生態優先、科學修復、合理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濕地區域內不準搞房地產開發,限制進入遊客數量,以保護生態效益為主,突出濕地教育示範建設方向,按照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規劃,科學合理地進行保護和適度開發建設。

2009年6月,洱源縣被國家環保部列為全國第二批8個省(直轄市)的12 個縣(市)之一、雲南省唯一的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縣。洱源西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對滇西北地區旅遊品質的提升,以及洱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濕地公園影響

洱源西湖濕地公園的建立將為雲南省國家濕地公園發展建設提供示範,為保護洱海提供重要保障,對滇西北生物多樣性保護有著重要意義,對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保護措施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近年來,雲南省大理市加快洱海治理步伐,以節能減排、生態工程等水污染綜合治理為重點,開展沿湖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湖濱濕地與湖濱林帶,恢復陡岸帶植被,利用濕地生態系統削減入湖污染負荷,從源頭上減輕洱海富營養化程度,以保護洱海水質。現在洱海沿湖地區已完成1萬多畝湖濱濕地和生態林建設,逐步恢復湖內的水生植被及生物多樣性,提高了湖泊的自淨能力。2010年前5個月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洱海水質總體保持在II類,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通過對濕地的修復建設後,有效削減了洱海的污染負荷,改善了洱海水環境質量,實現了保護洱海的目的;同時,也促使了洱海湖濱帶內部生物群落結構更加最佳化,生物多樣性增加,景觀效果增強;洱海生態結構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環,維護了洱海湖濱帶生態環境的動態平衡。

旅遊景觀及歷史遺蹟

洱海濕地洱海濕地

隨著四時朝暮的變化,各種景觀呈現出萬千氣象,於是,古人又為之歸納為“洱海八景”,即:山海大觀、三島煙雲、海鏡開天、嵐靄普陀、滄波濞舟、四閣風濤,海水秋色,洱海月映。當中所提到的四閣,便是古人為點綴、觀賞洱海所陸續建造的四大名閣:天鏡閣(位於海東)、珠海閣(位於洱海公園團山)、浩然閣(又名豐樂亭,位於才村海邊)、水月閣(位於洱海北端雙廊,與珠海閣遙相對峙)。四大名閣雖已倒塌不全,有待恢復重建,而這些名勝佳景的詩文佳句卻時常見諸史籍。如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詠水月閣的詩云“百二山河至此終,水晶皎皎漾蟾宮,鼓琴應許蛟龍聽,吹笛能教鸑鷟游”。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自古及今洱海人文景觀之盛。
洱海是大理風景區的主要風景資源,也是白族祖先最主要的發祥地。迄今為止,在洱海及其周圍的山坡台地上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共達30多處。海東金梭島就是一個著名的新石器遺址。最近又發現雙廊玉幾島也是新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除了出土大量生產生活用的石器、陶器之外尚有青銅器山字形格劍、銅柄鐵刃劍,以及鑄造這些兵器的陶范。由此可以推斷它或許還是古代白族先民治煉鑄造青銅器直至鐵器時代的生產基地。在這裡每個時代都有歷史的遺留,我們似乎可以聽到白族祖先從蒙味時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因此,也可以說:洱海是白族的搖籃。

中國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中國濕地指中國境內的濕地。青海湖的鳥島、湖南洞庭湖、香港米埔、黑龍江省興凱湖等30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濃江-沃里蘭河濕地 | 七星河和撓力河流域濕地 | 七虎林河和阿布沁河中下游濕地 | 鏡泊湖濕地 | 長吉崗濕地 | 穆稜河下游月牙湖和虎口濕地 | 湯旺河流域濕地 | 興凱湖和小興凱湖濕地 | 嫩江源頭區濕地 | 烏裕爾河流域濕地 | 呼瑪河濕地 | 龍江哈拉海濕地 | 五大連池濕地 | 長白山熔岩台地沼澤區 | 松花湖濕地 | 龍沼沼澤濕地 | 月亮泡濕濕地 | 查乾湖濕地 | 莫莫格濕地 | 大布蘇自然保護區的濕地 | 鴨綠江濕地 | 遼河三角洲濕地 | 密雲水庫濕地 | 昌黎黃金海岸濕地 | 天津古海岸濕地 | 天津北大港濕地 | 灤河河口沼澤區 | 白洋淀濕地 | 北戴河沿海濕地 | 滄州南大港濕地 | 張家口壩上濕地 | 衡水湖濕地 | 青銅峽水庫濕地 | 三門峽庫區濕地 | 豫北黃河故道沼澤區 | 南四湖區濕地 | 北五湖濕地 | 榮成濕地 | 黃河三角洲和萊洲灣濕地 | 廟島群島濕地 | 黃壘河和乳山河河口濕地 | 大沽夾河河口和膠州灣濕地 | 宿鴨湖濕地 | 鹽城濱海濕地 | 洪澤湖濕地 | 高郵湖濕地 | 崇明島濕地 | 金山三島濕地 | 長興島和橫沙島 | 太湖地區濕地 | 石臼湖濕地 | 揚子鱷自然保護區的濕地 | 巢湖濕地 | 升金湖濕地 | 網湖濕地 | 梁子湖群濕地 | 石首天鵝洲長江故道區濕地 | 洞庭湖濕地 | 鄱陽湖濕地 | 千島湖濕地 | 庵東沼澤區 | 靈崑島東灘濕地 | 南麂列島自然保護區濕地 | 三都灣濕地 | 福清灣濕地 | 大瑤山自然保護區中的濕地 | 浙江西溪濕地 | 洋縣朱䴉棲息地 | 丹江口水庫濕地 | 紅楓湖濕地 | 威寧草海濕地 | 滇池濕地 | 撫仙湖濕地 | 異龍湖濕地 | 洱海濕地 | 程海濕地 | 瀘沽湖濕地 | 碧塔海濕地 | 納帕海濕地 | 麗江拉市海濕地 | 昭通大山包濕地 | 會澤黑頸鶴棲息地 | 晉江河口和泉州灣濕地 | 九龍江河口濕地 | 東山灣濕地 | 深滬灣濕地 | 深圳后海灣濕地 | 珠江三角洲濕地 | 東寨港紅樹林濕地 | 清瀾港和文昌濕地 | 洋浦港濕地 | 三亞珊瑚礁自然保護區濕地 | 大洲島自然保護區濕地 | 西沙群島濕地 | 欽州灣濕地 | 澄碧河水庫濕地 | 山口紅樹林區 | 北倫河口濕濕地 | 淡水河河口 | 蘭陽溪河口 | 大肚溪河口 | 台南北門濕地 | 台東大坡池濕地 | 日月潭濕地 | 米埔沼澤地及深圳灣 | 烏梁素海濕地 | 岱海濕地 | 察乾湖和安固里湖濕地 | 查乾諸爾和巴哈湖濕地 | 達里諾爾濕地 | 烏拉蓋沼澤區 | 科爾沁濕地 | 呼倫湖濕地 | 紅鹼淖濕地 | 居延海濕地 | 阿牙克庫木湖濕地 | 塔里木河下游尉犁濕地 | 博斯騰湖濕地 | 巴里湖濕地 | 巴音布魯克濕地 | 賽里木湖濕地 | 艾比湖濕地 | 克拉瑪依湖濕地 | 瑪納斯湖濕地 | 喀納斯湖濕地 | 烏倫古湖和吉力湖濕地 | 阿爾泰山東南部濕地 | 布倫口湖群濕地 | 葉爾羌河流域中的濕地 | 阿克蘇濕地 | 渭乾河流域濕地 | 伊犁河濕地 | 烏魯木齊河濕地 | 鯨魚湖濕地 | 阿其克庫勒湖濕地 | 若爾蓋高原沼澤區 | 尕海自然保護區 | 九寨溝沼澤濕地 | 青海湖濕地 | 茶卡鹽湖濕地 | 冬給措納湖濕地 | 鄂陵湖濕地 | 扎陵湖濕地 | 隆寶灘自然保護區濕地 | 依然錯濕地 | 多爾改錯濕地 | 卓乃湖濕地 | 庫賽湖濕地 | 哈拉湖濕地 | 托素湖和克魯克湖濕地 | 柴達木盆地中的濕地 | 蘇乾湖和小蘇乾湖濕地 | 尕斯庫勒湖濕地 | 瑪多湖濕地 | 黃河源區崗納格瑪錯濕地 | 羌塘地區的湖泊濕地 | 美馬錯濕地 | 美卓雍錯濕地 | 大加錯濕地 | 馬河沼澤區 | 瑪芳雍錯和拉昂錯濕地 | 班公湖濕地 | 大竹卡河沼澤區 | 聶榮、安多沼澤 | 那曲沼澤 | 班戈湖群沼澤 | 色林錯沼澤 | 馬泉河流域沼澤 | 烏馬曲沼澤 | 羊八井沼澤 | 納木錯沼澤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