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漢語成語。 拼音:chún wáng chǐ hán, 釋義:唇沒有了,牙齒就寒冷。比喻雙方息息相關,榮辱與共。

基本信息

成語

唇亡齒寒

拼音

chún wáng chǐ hán

引證解釋

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覺得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左傳·僖公五年》:“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 虢亡,虞必從之……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 虞 虢 之謂也。”

《左傳·哀公八年》:“夫魯,齊晉之唇,唇亡齒寒,君所知也。”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六:“時雖已下荊楚 , 孟昶有唇亡齒寒之懼。”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十九回:“明上今不相救,恐脣亡齒寒,亦非明上之福也。”

清 孫枝蔚 《甲申述憂》詩序:“何況 關中 陷沒,海內動搖,匪獨唇亡齒寒,螫手斷腕而已。”

成語資料

【語法及用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形容國家、人際之間的關係。

【近義詞】榮辱與共、唇齒相依、息息相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死相依、互相關注、輔車相依、巢毀卵破、巢傾卵破、休戚相關

【反義詞】隔岸觀火、素昧平生、水火不容、同床異夢、勢不兩立

【押韻詞】零碎不全、百舉百全、吃水忘源、金玉之言

唇亡齒寒典故漫畫 唇亡齒寒典故漫畫

【謎語】口無遮擋

【歇後語】豁牙子過冬

【出自】:春秋時流行的一句諺語。見於《左傳》、《墨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典故】:《左傳·僖公五年》中晉獻公向虞國借路伐虢,虞國大夫宮之奇勸虞君說,虞虢兩國像嘴唇和牙齒之間的關係,唇亡則齒寒,但虞君未聽勸告最終也為晉所滅。

【成語大意】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輔,頰骨也;車牙床也;頰骨在外,牙床在內,不可一日離也,故曰相依。唇,口緣也;齒,當唇之牙也;唇在外,齒在內,唇亡則齒自寒。(《宮之奇諫假道》)

成語原文

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公曰:“晉,吾宗也,豈害我哉?”對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從,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為文王卿士,勛在王室,藏於盟府,將虢是滅,何愛於虞、且虞能親於桓、莊乎,其愛之也?桓、莊之族何罪,而以為戮,不唯幅乎?親以寵幅,猶尚害之,況以國乎?”公曰:“吾享祀豐髫,神必據我。”對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繁物。’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馮依,將在德矣。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從,許晉使。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冬,十二月丙於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師還,館於虞,遂襲虞,滅之。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膳秦穆姬,而修虞祀,且歸其職貢於王。

(選自《左傳》)

成語注釋

晉侯:指晉獻公。

假道:借路。

虞(yú):周代國名,在今山西平陸縣一帶。

虢(ɡuó):周代國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陸縣境內。

宮之奇:虞國的大夫(古官名)。

諫:舊稱規勸君主、尊長,使改正錯誤。

表:外面,這裡指屏障。

啟:啟發,這裡指啟發晉國的貪心。

寇不可翫(wán):對外來的敵人不能放鬆警惕。寇,指外敵。翫,習慣而不留心,放鬆警惕。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經算是過分了,還可以來第二次嗎?

其,助詞,表反詰語氣(反詰是反問的意思,但又不同於反問,它有追問、責問的意味。反詰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

再,第二次。

輔車相依: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輔,面頰。車,牙床骨。

其虞虢之謂也: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關係啊。

1.

晉侯:指晉獻公。

2.

假道:借路。

3.

虞(yú):周代國名,在今山西平陸縣一帶。

4.

虢(ɡuó):周代國名,又名北虢在今山西平陸縣境內。

5.

宮之奇:虞國的大夫(古官名)。

6.

諫:舊稱規勸君主、尊長,使改正錯誤。

7.

表:外面,這裡指屏障。

8.

啟:啟發,這裡指啟發晉國的貪心。

9.

寇不可翫(wán):對外來的敵人不能放鬆警惕。寇,指外敵。翫,習慣而不留心,放鬆警惕。

10.

一之謂甚,其可再乎:一次已經算是過分了,還可以來第二次嗎?

11.

其,助詞,表反詰語氣(反詰是反問的意思,但又不同於反問,它有追問、責問的意味。反詰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強語氣。)。

12.

再,第二次。

13.

輔車相依: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輔,面頰。車,牙床骨。

14.

其虞虢之謂也:說的正是虞國和虢國之間的關係啊。

成語翻譯

晉獻公又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宮之奇勸阻虞公說:“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虞國一定跟著亡國。對晉國不可啟發它的野心,對入侵之敵不可漫不經心。一次借路已經是過分,豈能有第二次呢?俗話所說的‘面頰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丟了牙齒就受涼’,那就是說的虞、虢兩國的關係。”虞公不聽,答應了晉國使者。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出走,說:“虞國過不了年終大祭了,就在這一次假道之行,晉國不用再出兵了。”這年冬天,晉國滅掉了虢國。軍隊回來,住在虞國的館舍,就乘其不備進攻虞國,滅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成語出處

《唇亡齒寒》選自《春秋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左傳》是儒家經典之一,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公羊傳》、《穀梁傳》是從政治和思想方面去解釋《春秋》,而《左傳》則從豐富的歷史材料去詮釋《春秋》。唐劉知幾《史通》評論《左傳》時說:“其言簡而要,其事詳而博。”對研究春秋史和遠古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

《左傳》敘事敢於直書不諱,揭示事情的真實面貌,全書有關戰爭的文字較多,這些文字翔實生動,如晉楚城濮之戰、秦晉郩之戰、齊晉鞌之戰、晉楚鄢陵之戰,都有出色的敘述。善於敘事,講究謀篇布局,章法嚴謹,都是《左傳》的獨到之處。正因為如此,它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歷代注釋《左傳》的著作頗多,西晉大學者杜預撰《春秋經傳集解》,把《春秋》與《左傳》合為一編。唐孔穎達遵循杜預注而為疏,成為歷史上最有影響的注釋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傳詁》、劉文淇撰《春秋左傳舊註疏證》、今人楊伯峻撰《春秋左傳注》,都是比較重要的注本。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馬遷首先認為《左傳》是左丘明所寫,自劉向、裴駰、劉歆、桓譚、班固皆以《左傳》出於左丘明。唐朝的劉知幾《史通·六家》亦稱:“左傳家者,其先出於左丘明。”

假道伐虢

原文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注釋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

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於他時,我則要藉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勢。

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於澤中的水,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困”,睏乏。卦辭:“困,有言不信。”

意為,處在睏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些嗎?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滅虢。”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成語辨析

【正音】亡:讀作“wáng”。

【辨形】齒:不能寫作“尺”。

【辨析】“唇齒相依”和“唇亡齒寒”都比喻關係密切,相互依存。但“唇齒相依”強調相互依存;“唇亡齒寒”強調利害與共;一方遭難,另一方也難免。同時“唇齒相依”除了指國與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關係,還能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

【習題】①“唇亡齒寒”中的“唇”指虢國;“齒”指虞國。

②“宮之奇以其族行”的原因是:虢亡,虞必從之。(用原文語句回答)

示例

◎這兩家公司有著多種業務關係,正所謂是 唇亡齒寒

◎人們常用“唇齒相依”比喻中國與朝鮮半島的密切聯繫,用“ 唇亡齒寒”形容朝鮮半島對中國的影響與作用。

◎《興唐傳·虹霓關》中說到瓦崗軍南伐五關,兵臨虎牢關下,總兵辛文禮的軍師向他建議:“將軍,你必須親身到虎牢關助陣,以防‘ 唇亡齒寒’”。

◎我們兩廠關係密切, 唇亡齒寒,我們哪能不幫你們渡過難關? 此詞語已被編入2014年中考說明中。

成語故事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擴張,先後吞滅了很多弱小的諸侯國。晉國的國土面積和軍事力量得到了迅速發展。此時,晉獻公已把目光盯在了虞、虢二國上,以便掃除障礙,向中原地區發展。

晉獻公找藉口說鄰近的虢(guó)國經常侵犯晉國的邊境,要派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地。“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臣荀息替晉獻公擬定了一條絕好的計策。他建議用良馬玉璧向虞公送重禮,行賄借道,去討伐虢國,破壞虞、虢的聯盟,然後各個擊破。對於這一計策,晉獻公開始有點猶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他不會不答應借道的。”

雖然晉獻公對荀息的計策十分贊同,但對贈送良馬、玉璧這些稀世之寶卻有些割捨不下,並擔心虞公收了重禮還不肯借道。荀息笑道:“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了。”晉獻公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晉獻公還不放心地說:“虞國大夫宮之奇十分精明能幹,只要宮之奇在,定能識破送禮借道的蹊蹺,必然勸虞公拒收禮物,事情就不好辦了。”荀息說道:“大王不知,宮之奇的為人,聰明而不固執,又自小和虞君在一起,他肯定不會強諫,強諫也無益。再說白璧寶馬,人見人愛,玩好在耳目之前,由此而招到的禍事則是以後才有的事,這是具有上等智力的人才能意識、預見得到的,那虞君是中智以下的人,他是沒有這個見識的,所以此事肯定能辦成。”聽後,晉獻公這才放心,採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公過去只是聽說過這些寶物,但無緣親眼觀賞,時感遺憾。當時一見到這兩件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之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一向力主聯虢拒晉的大夫宮之奇急忙勸阻道:“晉使詞謙禮重,必然於我國不利,虞虢唇齒之鄰,久已結盟,方得國泰民安。俗話說得好:‘唇亡齒寒’。大王千萬不可答應借道!”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

虞公終於不聽勸諫,答應了晉使借道的要求。荀息回國後把虞公答應借道的事回復了晉獻公。獻公喜出望外,當即決定拜里克為大將,荀息為副將,率領兵車400乘,精兵二萬人攻打虢國,占領了虢國的下陽(今山西省平陸縣北)。

三年之後,晉獻公又一次派荀息向虞國借道伐虢。虞公依然十分慷慨地允許借道。大夫宮之奇急忙又諫道:“虞和虢是互為表里的關係,虢國亡了,虞國怎么能存在下去?晉國萬萬不可依賴!我們怎么能與賊寇一起玩樂?一次借道,已經破壞虞虢聯盟,鑄成了大錯。豈能再錯下去?過去虞虢兩國結成聯盟,互相幫助,緊密團結,別國才不敢輕舉妄動,欺負我們,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說的不正是虞國和虢國嗎?”虞公卻不以為然,認為宮之奇太多慮。

宮之奇覺得身為重臣,眼看國家將亡,卻無能為力,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走前留下四句話:“貪圖人家白璧寶馬,等於自己甘心飲毒酒啊!也像開了大門迎接強盜一樣的啊!嘴唇沒有了,牙齒自然要受寒冷啊!”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附:

《宮之奇小傳》

宮之奇是春秋時虞國(今山西省平陸縣北)人,生卒年不詳。他明於料事,且有遠見,是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春秋時期,宮之奇堅決主張虞虢聯盟,以對抗晉國。

晉獻公十九年(前659年),晉國向虞國假道伐虢,宮之奇對虞君說:“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玩”。又說:“虞之與虢,唇之與齒,唇亡則齒寒。”勸說虞君聯虢抗晉。虞君不聽,借道給晉。

宮之奇為了虞國的安危,盡了很大的努力,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

中國歷史典故

泱泱大國,朗朗乾坤,五千年華夏沃土,哺育龍之傳人;八百代炎黃子孫,共築盛世長城。黃河長江,巨浪滔滔,崑崙珠峰,聳入雲霄。一曲《大中華賦》,多少餘音繞樑!中華歷史,源遠流長。在這古老的文明之邦,有著說不盡道不完的故事。大唐盛世……靖康之恥……康乾之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