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區樂育中學

梅江區樂育中學

梅州市一級學校樂育中學源於1902年,是梅州地區最早創辦的中學之一,她融合了中國式的平民教育和歐洲的辦學理念,成為梅州第一間以自然科學教育為主的中學。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國中部教學樓麗群樓、暢群樓
國中部教學樓麗群樓、暢群樓
樂育中學是梅州市創辦最早的中學之一。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邑人黃墨村、吳登初與德、瑞、法基督教巴色差會傳教士馬謨鼎、凌高超合作,在梅城北門崗文祠創辦務本中西學堂。次年,傳教士凌高超認為學堂要由教會辦理,便從務本中西學堂分出部分師生另辦樂育中學西學堂,初借城內凌、杜兩家祠上課,後遷城西黃塘新校更名為樂育方言學校,鏇又改為樂育中學。

學校歷史

當時學校為便利學生能畢業後升入上海同濟大學就讀,特開設德語課,除國文、歷史、地理採用漢語講授外,其他各科均用德育教學,是全國用德語教學的四間中學之一。是年,校名改為樂育德文中學校。1914年由萬保全(瑞士人)任校長。萬在任期間,陸續興建校舍,開闢體育運動場。在校興起近代足球運動,開創梅州足球運動之先河。這段時期,學校治學嚴謹,校風優良,畢業生投考各大學均獲錄取,聲譽日隆。原嘉應五屬和閩贛邊區各縣慕名而來的學生為數不少。1920年至1925年間,校舍逐年擴建,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成為一兼具有相當規模的中學。
1926年秋,革命潮流激盪,樂中掀起收回教育權的學潮。1927年巴色差會宣布樂中停辦。1928年在各地方面熱心教育事業人士的關懷下,組織校董會,籌措辦學經費,進一步完善校舍,擴建運動場,充實圖書館、儀器設備,聘請曾志明博士為校長。自此樂中為華人接辦,學校逐年有所發展。
1949年9月,梅州解放,1950年梅州市梅縣區聖約瑟中學併入我校。1952年人民政府接管樂育中學,學校由私立中學改為公辦中學。同年,梅北中學高中學生又合併到樂中。學生人數由新中國成立之前300餘人增至1000多人教職工由30多人,增至80多人。1960年,學校改名為“黃塘中學”;1961年秋停辦高中,改名為初級中學;1969年復辦高中,學制為高、國中各兩年。1966年至1976年“文革”期間,樂育中學與其他學校一樣,橫遭浩劫。
1976年粉碎“四人幫”後,1979年學校由“梅州市第三中學”恢復為樂育中學。1988年撤銷梅縣市,設立梅江區,校名改為“梅州市梅江區樂育中學”。現在學校高中有15個普通班,2個職業班;國中有24個班;有一批學生考進大專院校深造。高考升學率居同類學校前列。

辦學條件

南校門、建山樓
南校門、建山樓

學校占地面積41514平方米,其中綠化占地25108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中華總商會會長曾憲梓先生及其夫人黃麗群校友捐建的“麗群樓”和“麗群大禮堂”;旅港鄒耑金、塗祿昌校友捐建的“八十五周年紀念圖書館”;香港嘉應商會名譽會長黃華先生捐建的“兢業樓”;旅印尼校友姚仕偉先生和李運釗先生捐建的“暢群樓”;海內外校友捐建的“八十五周年紀念樓(科學館)”;旅泰實業家余木泉、鍾愛仙校友伉儷捐建“新北校門”;旅印尼實業家黎次珊校友、湯建英女士捐建的“建山樓”;由黎次珊校友牽頭和同屆及部分廣州校友捐建的“南校門”;旅港校友林苑如復建“明露亭”;2007年校友捐建“校友樓”、鄒耑金、鍾愛仙等境外校友捐建“師恩樓”,曾憲梓博士、黃麗群校友捐資200萬元把運動場改造為標準塑膠運動場,使學校容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辦學成績

標準塑膠運動場
標準塑膠運動場

學校建校100多年來,培養高、國中畢業生計有30000多名。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各自的崗位上對社會作出不同的貢獻。這些畢業生當中,有不少專家、教授、工程師、醫師、實業家和各級黨、政、軍領導幹部。如四十年代畢業的前國家郵電部部長楊泰芳等。據不完全統計,我校校友中獲學部委員、院士稱號的有:梁伯強、鍾士鎮、江歡成、劉迪華4人;在國外獲博士學位的有梁伯強、陳安良、羅潛、曾志民、古鴻烈、羅耀明、曾立勝、吳乃龍等47人;校友中評為教授、副教授的有何凱宣、吳道鈞、羅伯誠、劉權章、謝聯發等100多人;評為高級工程師、研究員、主任醫師的有100多人;有數十人擔任中央、省、市處級以上的領導職務。更多的校友在工、農、商、學、兵、教育、科研各條戰線上發揮聰明才智。
2002年秋,學校被評為“梅州市一級學校”,2007年高分通過複評。

校友資助

校友樓
校友樓

樂育造英才,桃李報春暉。走出校園的莘莘學子難忘母校的培育之恩,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母校,反哺社會。設計風格迥異的南、北校門,喻樂育中學為中西合璧的文化聖堂。古色古香的北校門是旅泰校友余木泉、鍾愛仙校友伉儷呈給母校的百年壽禮;眾多校友捐資而成、典雅精緻的歐式南校門與歐式高中教學樓“建山樓”相映成趣。“建山樓”捐建者黎次珊、湯建英伉儷為母校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更為貧困學子雪中送炭——03年起設立“建山扶困獎學金”,每年捐資2萬元給學校獎勵成績優秀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又為“校友樓”捐資15萬元。“暢群樓”為姚仕偉等校友捐建而成;“麗群樓”“麗群大禮堂”,是黃麗群校友母校情深的見證,大禮堂里成套的高級音響設備,是日前麗群校友獻給母校105周年慶典的厚禮之一。旅港實業家鄒耑金校友成就了圖書館;事業有成的林苑如校友近期捐資50萬元作為“林文軒獎教獎學金”,獎勵教、學成績突出的師生,並為校友樓慷慨捐資20萬元;鄒氏兄弟文權等捐資完善科學實驗室;旅美航天院士劉迪華認捐化學實驗室設備;鄒松發校友捐資改造運動場;新建的“校友樓”更是牽動著眾多校友的心:校友鄒松發、旅穗校友何碧芬教授、謝發祥校長、曾芳容教授等亦各捐資5萬元,要為“校友之家”出力;各屆班級也以集體或個人名譽,盡力而行回報母校。據統計有四百多位校友為校友樓捐了款,收到捐款90多萬元。鄒耑金校友、林苑如校友、鍾愛仙校友每年給30名成績優秀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學費;全校師生捐款、專為貧困學生設立的“樂育中學扶困助學金”,也不時收到校友捐款。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樂中校友已籌資一千多萬元用於學校建設。
優良的教學傳統,優美的校園環境,現代化的教學設備(高中部全部為多媒體教室),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學生前來就讀。然而,因教室緊張,近幾年暑假學校招生時都不得不拒絕了眾多求學者。由鄒耑金、鍾愛仙等境外校友捐建、樓高五層的高中教學大樓以及校友樓的落成,為學校的持續發展增添了必備的硬體條件。

辦學目標

拳拳學子的無私善舉,使百年老校新顏煥發。歲月如歌,春華秋實。歷經105周年風雨滄桑,秉承優良的辦學文化,實實在在的樂中人凝心聚力,艱苦奮鬥,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許多優秀學生,為社會各界培養了眾多建設人才。儘管近幾年來城區重點中學不斷擴招,普通中學生源素質下降,樂育中學仍堅持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宗旨,科學施教,辦好人民滿意的學校,中、高考成績穩居梅江區同類中學的前列,創造了低進高出的成功經驗。學校已連續多年被評為梅江區先進黨支部、先進單位、警校共建安全文明單位等。今年被省教育廳授予“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單位”,是我市三家獲此殊榮中的唯一一間完中;去年高分通過了四年一次的“梅州市一級學校”複評。
育才有道,再造人文。百年名校育人才,亦出名師,湧現了全國優秀教師、南粵教壇新秀,名校長、市、區優秀教師等一大批骨幹教師。在一百多年的歲月滌盪中逐漸沉澱下來的,不僅僅是那些光燦燦的獎盃,那些耀眼奪目的數據,更重要的是在踏實苦幹中孕育和積聚的質樸務實與開拓進取相融合的精神,這種精神已凝練在百年時空中。隨著時間的延伸,這一催人奮力前行的精神力量還將繼續傳承,使樂育走向更燦爛輝煌的明天!

梅州市高中學校

興寧市宋聲中學
興寧市下堡中學
興寧市水西中學
興寧市水口中學
興寧市新圩中學
興寧市坭陂中學
興寧市濟平中學
興寧市陂西中學
興寧市陂東中學
興寧市壢陂中學
興寧市徑南中學
興寧市徑心中學
興寧市永興中學
梅州市曾憲梓中學
興寧市寧新中學
興寧市寧塘中學
興寧市寧江中學
興寧市四礦中學
興寧市黃槐中學
興寧市國本中學
興寧市僑光中學
興寧市黃陂中學
興寧市坪洋中學
興寧市崗背中學
興寧市龍北中學
興寧市合水中學
興寧市洋門中學
興寧市石馬中學
興寧市龍田中學
興寧市司城中學
興寧市霞嵐中學
興寧市柿子坪中學
興寧市羅崗中學
興寧市官莊中學
興寧市吳田中學
興寧市蘭亭中學
興寧市大坪中學
興寧市葉南中學
興寧市葉塘中學
興寧市葉東中學
興寧市勝青中學
興寧市新陂中學
興寧市長嶺中學
興寧市東紅中學
興寧市刁坊中學
興寧市華僑中學
興寧市福興中學
興寧市永和中學
興寧市興民中學
興寧市田家炳中學
興寧市沐彬中學
興寧市羅浮中學
梅州市學藝中學
興寧市第三中學
蕉嶺縣僑興中學
蕉嶺縣藍坊中學
蕉嶺縣廣福中學
蕉嶺縣逢甲中學
廣東省蕉嶺華僑農場田家炳中學
蕉嶺縣晉元中學
蕉嶺縣新鋪中學
蕉嶺縣金豐中學
蕉嶺縣華僑中學
蕉嶺縣鎮平中學
蕉嶺縣實驗學校
蕉嶺縣蕉嶺中學
平遠縣八尺中學
平遠縣河頭中學
平遠縣中行中學
平遠縣石正中學
平遠縣冬青實驗中學
平遠縣長田中學
平遠縣熱柘華僑中學
平遠縣壩頭中學
平遠縣鐵民中學
平遠縣茅坪中學
平遠縣東石中學
平遠縣泗水鎮泗水中學
平遠縣上舉中學
平遠縣仁居中學
平遠縣黃畲中學
平遠縣田家炳中學
平遠縣平遠中學
平遠縣梅青中學
平遠縣城南中學
平遠縣超竹中學
五華縣轉水中學
五華縣華民中學
五華縣矮車中學
五華縣新新中學
五華縣興林中學
五華縣五華中學
五華縣華西中學
五華縣華東中學
五華縣清化中學
五華縣皇華中學
五華縣雙頭中學
五華縣潭新中學
梅州市梅江區建設局職中
五華縣大田中學
五華縣蒲江中學
五華縣萃文中學
五華縣周江中學
五華縣中興中學
五華縣太坪中學
五華縣華陽中學
五華縣登畲中學
五華縣硝芳中學
五華縣龍村中學
五華縣洞口中學
五華縣興梅中學
五華縣梅林中學
五華縣橋江中學
五華縣平安中學
五華縣棉洋中學
五華縣棉新中學
五華縣文葵中學
五華縣五福中學
五華縣萬龍中學
五華縣華南中學
五華縣伏溪中學
五華縣楓林中學
五華縣安流中學
華縣大都中學
五華縣雙華中學
五華縣平南中學
五華縣郭田中學
五華縣油田中學
五華縣小都中學
五華縣端本中學
五華縣夏阜中學
五華縣馬汕中學
五華縣橫陂中學
五華縣水寨中學
五華縣琴江中學
五華縣河口中學
五華縣河東中學
五華縣梓皋中學
五華縣城鎮中學
五華縣興華中學
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五華縣實驗學校
五華縣華新中學
五華縣華強中學
五華縣大壩中學
五華縣城新中學
豐順縣湯西鎮穎川中學
豐順縣小勝中學
豐順縣砂田中學
豐順縣潭山鎮潭山中學
豐順縣潭江中學
豐順縣茶背中學
豐順縣東留中學
豐順縣球山中學
豐順縣黃金中學
豐順縣廣洋中學
豐順縣潘田中學
豐順潘田鎮第二中學
豐順縣徑門中學
豐順縣大龍華中學
豐順縣龍崗中學
豐順縣龍崗鎮中學馬圖分校
豐順縣建橋中學
豐順縣仙洞中學
豐順縣璜溪中學
豐順縣豐良中學
豐順縣第一中學
豐順縣北斗鎮千頃中學
豐順縣上八鄉鎮中學
豐順縣八鄉山中學
豐順縣湯西中學
豐順縣湯西鎮石江中學
豐順縣東聯中學
豐順縣三友中學
豐順縣三友聯合中學
豐順縣龍泉中學
豐順縣龍山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一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三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二中學
梅江區嘉應中學
豐順縣豐順中學
豐順縣東海中學
豐順縣大同中學
大埔家炳第三中學
大埔縣大麻中學
大埔縣大麻鎮恭洲中學
大埔縣三河中學
大埔縣家炳第四中學
大埔縣銀江中學
大埔縣家炳第八中學
大埔縣玉瑚中學
大埔縣古野中學
大埔縣洲瑞鎮中學
大埔縣桃源中學
大埔縣光德鎮漳園中學
大埔縣光德鎮家炳五中
大埔縣高陂中學
大埔縣高陂鎮田家炳第二中學
大埔縣平原鎮平原中學
大埔縣石雲中學
大埔縣廣德中學
大埔縣雙溪鎮頌鑫中學
大埔縣雙溪鎮雙溪中學
大埔縣大東中學
大埔縣百侯中學
大埔縣百侯鎮中學
大埔縣百侯鎮耀鳳中學
大埔縣岩上中學
大埔縣西河中學
大埔縣埔北中學
大埔縣青溪鎮中學
大埔縣華僑中學
大埔縣古村中學
大埔縣大埔中學
大埔縣田家炳實驗學校
大埔縣田家炳第一中學
大埔縣進光中學
大埔縣華僑第二中學
大埔縣虎山中學
大埔縣湖山中學
梅縣石坑中學
梅縣龍虎中學
梅縣梅西中學
梅縣程風中學
梅縣瑤上中學
梅縣星聚中學
梅縣南口中學
梅縣梅興中學
梅縣徑義中學
梅江區公度中學
梅縣畲東中學
梅縣梅江中學
梅縣梅南中學
梅縣西陽中學
梅縣白宮中學
梅縣丙村中學
梅縣丙村華僑中學
梅縣三鄉中學
梅縣雁洋中學
梅縣松南中學
梅縣鬆口中學
梅縣梅東中學
梅縣松東中學
梅縣桃堯中學
梅縣寶坑中學
梅縣松源中學
梅縣隆文中學
梅縣白渡中學
梅縣梅北中學
梅縣職中專學校
梅江區雅園中學
梅縣教育局儀器電教站
梅縣教育局勤工儉學辦公室
梅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梅江區梅州中學
梅縣廣益中學
梅縣憲梓中學
梅縣槐崗中學
梅縣高級中學
梅州市培英中學
梅江區城北中學
梅江區長沙中學
梅江區水白中學
梅江區聯合中學
梅江區樂育中學
興寧市寧中中學
梅縣新城中學
五華縣潭江中學
興寧市第一中學
梅縣華僑中學
梅縣畲江中學
廣東梅縣東山中學
豐順縣華僑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