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百侯中學

大埔縣百侯中學

百侯中學坐落在百侯鎮的廓嶺之麓,梅河之濱,她的前身是聯益中學,目前,學校環境優美,綠樹成蔭,交通方便。學校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兩萬多平方米,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分布合理。學校現有教學班34個,學生人數近1800人,學校聘任教職工158人(其中高級教師9人)。

基本信息

發展歷程

百侯中學坐落在百侯鎮的廓嶺之麓,梅河之濱,她的前身是聯益中學,由楊德昭先生等熱心人士創辦於1923年,學校借“丘氏別業”為校舍,由於經費困難,僅辦了一個學期。而後便由楊德昭先生等人在南洋、上海等地募捐,得到楊虎臣、楊富臣、楊昭臣諸鄉賢的贊助,籌集一筆資金,在古榕樹下建校舍。1925年改名為百侯中學,1933年新校落成,師生遷入上課。

1933年,日寇加緊入侵,民族危機加深,楊德昭先生為改革鄉村教育,聘請由陶行知先生推薦的一批曉莊師範師生來校任教。是年秋,潘一塵校長到校後,團結本地人士成立了“百侯鄉村教育促進會”,合併侯南原有四所小校為百侯中心國小,作為百侯中學的附設國小,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中國小教育質量的提高,使百侯的教育面貌為之一新。

百侯中學在實行生活教育期間,設有國中部、藝有師範班和民眾教育館。當時候中實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其教育目標很明確,就是培養革命的青年,學校號召“革命的青年要有創造的精神、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體”;學校提倡“教、學、做合一”、“手腦雙揮”、“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學校對學生進行民主、自由、愛科學、愛國家、愛勞動、與工農相結合等一系列的革命啟蒙教育,侯中在不長的歲月里便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風格: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好具有民主團結,艱苦樸素,勤奮好學,追求進步的精神,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讚揚的侯中精神。

在抗日戰爭期間,羅亦平先生(羅明同志)代任校長,1937年秋剛到侯中,他就根據學校實際,實施抗戰教育,他任用進步教師,配好領導班子,加強管理,訂立制度,在校內要求師生既要積極利用課外時間參加救亡活動,又要認真教學,提高質量。抗戰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延伸。1941年秋侯中辦起了高中,成為大埔縣第一間私立完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侯中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的革命鬥爭,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為革命和建設準備了大批人才,僅1949年先後參加革命隊伍的師生達300餘人。解放後,侯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由私立改為公辦,1952年又辦起了高中,恢復了完全中學,學校迅速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新氣象。學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師注意學習教育理論,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提高較快,連年高考居全縣榜首。侯中在解放前、和五六十年代,其辦學質量之高,就已聞名於全縣、全省,培養了大批人才,遍布全國各地和全世界各地。

學校簡史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侯中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心下,在華僑和港澳同胞和廣大校友的支持下,學校的辦學規模不斷發展壯大。葉選平、王屏山、盧鍾鶴等一批省、市、縣領導親臨侯中檢查指導工作。1981年得到省政府和華僑的支持,興建了教學大樓、教工宿舍、學生宿舍大樓各一棟;1988年 曾憲梓先生興建了“憲梓科學館”;1992年肖畹香、姚美良先生熱心捐資興建了百侯中學禮堂;1997年旅印尼僑賢楊增蘊先生捐資興建了“楊增蘊教學大樓”,“楊增蘊教師樓”;在廣大校友和華僑的支持下2003年興建了“校友樓”,2004年興建了“楊增蘊學生公寓”;海外華僑在楊佐都先生和廣州校友會的的發動籌集下,為侯中設立了一百多萬元的獎教獎學基金,用於獎勵每年高考中考成績突出的教師和學生。

侯中於1985年經省教育廳批准成為“陶行知教育思想實施基地”,1991年,被省教育廳評為辦學有特色的學校,1997年被評為縣一級學校,2000年被省陶研會評為“學陶師陶先進單位”,2004年升格為市一級學校,2005年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評為“先進集體”。學校環境優美,綠樹成蔭,交通方便。學校占地面積五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兩萬多平方米,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分布合理。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教學班34個,學生人數近1800人,學校聘任教職工158人(其中高級教師9人)。物理實驗室三個200平方米,化學實驗室兩間160平方米、生物實驗室一個90平方米,64座語言實驗室一個,計算機室兩間(共有較先進的電腦120台),多媒體電教室一個,各場室使用合理,對推進電化教學和素質教育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中考合格率、優秀率、高中畢業會考、高考的及格率、優秀率達到梅州市一級學校標準,辦學質量迅速提高。

學校有一個事業心、責任感強,善於指揮和調控協調的領導班子,正副校長事業心較強,富有榮譽感,班子成員團結協作,明確分工,各司其職,能充分發揮教育教學的管理功能,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辦學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證。同時學校擁有一支政治堅定、思想過硬、品德高尚、精於教書、勤於育人的教師隊伍,學校切實加強師風建設,先後制訂了《大埔縣百侯鎮中學管理制度匯篇》,積極開展以“鑄師魂、重師風、正師德”為主題的活動,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師德水平。

教育原則

學校堅持德育為首,十分重視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三風”建設好。學校德育領導機構健全,德育工作隊伍整齊,學年有德育工作計畫,期中、期終有檢查評比,各項制度比較健全。學校能突出主旋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堅持有側重、循序漸進、逐步深化的教育原則,著力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講求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近兩年來,學生操行評定優良率達90%以上,後進生轉化率達90%以上,師生中違法犯罪率均為零。

素質教育

學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以改革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常規教學管理為重點,以教研教改為關鍵,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畫、教學大綱,開齊、開足、開實各科課時。學校能面對生源素質不高的實際,化壓力變動力,嚴格教學常規管理,制訂了《百侯鎮中學常規教學實施細則》,加強對教師教學的各環節的規範管理,把教師教學常規落實情況列入工作實績考評內容,與評優、評先有效掛鈎。學校重視教育科研,其中,申報的教育科研課題《“語言美”讓你更美——山區學生如何達到真正“明禮”》已定為縣級立項,教師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善於總結經驗,積極撰寫教學論文,兩年來,有10多篇教師的教學論文在市、縣發表或獲獎。學校在抓好主課堂的基礎上,重視拓寬第二課堂活動,使學校體衛、美勞協調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今天,全校師生正邁著堅實的步伐向更高的目標前進![1]

梅州市高中學校

興寧市宋聲中學
興寧市下堡中學
興寧市水西中學
興寧市水口中學
興寧市新圩中學
興寧市坭陂中學
興寧市濟平中學
興寧市陂西中學
興寧市陂東中學
興寧市壢陂中學
興寧市徑南中學
興寧市徑心中學
興寧市永興中學
梅州市曾憲梓中學
興寧市寧新中學
興寧市寧塘中學
興寧市寧江中學
興寧市四礦中學
興寧市黃槐中學
興寧市國本中學
興寧市僑光中學
興寧市黃陂中學
興寧市坪洋中學
興寧市崗背中學
興寧市龍北中學
興寧市合水中學
興寧市洋門中學
興寧市石馬中學
興寧市龍田中學
興寧市司城中學
興寧市霞嵐中學
興寧市柿子坪中學
興寧市羅崗中學
興寧市官莊中學
興寧市吳田中學
興寧市蘭亭中學
興寧市大坪中學
興寧市葉南中學
興寧市葉塘中學
興寧市葉東中學
興寧市勝青中學
興寧市新陂中學
興寧市長嶺中學
興寧市東紅中學
興寧市刁坊中學
興寧市華僑中學
興寧市福興中學
興寧市永和中學
興寧市興民中學
興寧市田家炳中學
興寧市沐彬中學
興寧市羅浮中學
梅州市學藝中學
興寧市第三中學
蕉嶺縣僑興中學
蕉嶺縣藍坊中學
蕉嶺縣廣福中學
蕉嶺縣逢甲中學
廣東省蕉嶺華僑農場田家炳中學
蕉嶺縣晉元中學
蕉嶺縣新鋪中學
蕉嶺縣金豐中學
蕉嶺縣華僑中學
蕉嶺縣鎮平中學
蕉嶺縣實驗學校
蕉嶺縣蕉嶺中學
平遠縣八尺中學
平遠縣河頭中學
平遠縣中行中學
平遠縣石正中學
平遠縣冬青實驗中學
平遠縣長田中學
平遠縣熱柘華僑中學
平遠縣壩頭中學
平遠縣鐵民中學
平遠縣茅坪中學
平遠縣東石中學
平遠縣泗水鎮泗水中學
平遠縣上舉中學
平遠縣仁居中學
平遠縣黃畲中學
平遠縣田家炳中學
平遠縣平遠中學
平遠縣梅青中學
平遠縣城南中學
平遠縣超竹中學
五華縣轉水中學
五華縣華民中學
五華縣矮車中學
五華縣新新中學
五華縣興林中學
五華縣五華中學
五華縣華西中學
五華縣華東中學
五華縣清化中學
五華縣皇華中學
五華縣雙頭中學
五華縣潭新中學
梅州市梅江區建設局職中
五華縣大田中學
五華縣蒲江中學
五華縣萃文中學
五華縣周江中學
五華縣中興中學
五華縣太坪中學
五華縣華陽中學
五華縣登畲中學
五華縣硝芳中學
五華縣龍村中學
五華縣洞口中學
五華縣興梅中學
五華縣梅林中學
五華縣橋江中學
五華縣平安中學
五華縣棉洋中學
五華縣棉新中學
五華縣文葵中學
五華縣五福中學
五華縣萬龍中學
五華縣華南中學
五華縣伏溪中學
五華縣楓林中學
五華縣安流中學
華縣大都中學
五華縣雙華中學
五華縣平南中學
五華縣郭田中學
五華縣油田中學
五華縣小都中學
五華縣端本中學
五華縣夏阜中學
五華縣馬汕中學
五華縣橫陂中學
五華縣水寨中學
五華縣琴江中學
五華縣河口中學
五華縣河東中學
五華縣梓皋中學
五華縣城鎮中學
五華縣興華中學
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五華縣實驗學校
五華縣華新中學
五華縣華強中學
五華縣大壩中學
五華縣城新中學
豐順縣湯西鎮穎川中學
豐順縣小勝中學
豐順縣砂田中學
豐順縣潭山鎮潭山中學
豐順縣潭江中學
豐順縣茶背中學
豐順縣東留中學
豐順縣球山中學
豐順縣黃金中學
豐順縣廣洋中學
豐順縣潘田中學
豐順潘田鎮第二中學
豐順縣徑門中學
豐順縣大龍華中學
豐順縣龍崗中學
豐順縣龍崗鎮中學馬圖分校
豐順縣建橋中學
豐順縣仙洞中學
豐順縣璜溪中學
豐順縣豐良中學
豐順縣第一中學
豐順縣北斗鎮千頃中學
豐順縣上八鄉鎮中學
豐順縣八鄉山中學
豐順縣湯西中學
豐順縣湯西鎮石江中學
豐順縣東聯中學
豐順縣三友中學
豐順縣三友聯合中學
豐順縣龍泉中學
豐順縣龍山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一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三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二中學
梅江區嘉應中學
豐順縣豐順中學
豐順縣東海中學
豐順縣大同中學
大埔家炳第三中學
大埔縣大麻中學
大埔縣大麻鎮恭洲中學
大埔縣三河中學
大埔縣家炳第四中學
大埔縣銀江中學
大埔縣家炳第八中學
大埔縣玉瑚中學
大埔縣古野中學
大埔縣洲瑞鎮中學
大埔縣桃源中學
大埔縣光德鎮漳園中學
大埔縣光德鎮家炳五中
大埔縣高陂中學
大埔縣高陂鎮田家炳第二中學
大埔縣平原鎮平原中學
大埔縣石雲中學
大埔縣廣德中學
大埔縣雙溪鎮頌鑫中學
大埔縣雙溪鎮雙溪中學
大埔縣大東中學
大埔縣百侯中學
大埔縣百侯鎮中學
大埔縣百侯鎮耀鳳中學
大埔縣岩上中學
大埔縣西河中學
大埔縣埔北中學
大埔縣青溪鎮中學
大埔縣華僑中學
大埔縣古村中學
大埔縣大埔中學
大埔縣田家炳實驗學校
大埔縣田家炳第一中學
大埔縣進光中學
大埔縣華僑第二中學
大埔縣虎山中學
大埔縣湖山中學
梅縣石坑中學
梅縣龍虎中學
梅縣梅西中學
梅縣程風中學
梅縣瑤上中學
梅縣星聚中學
梅縣南口中學
梅縣梅興中學
梅縣徑義中學
梅江區公度中學
梅縣畲東中學
梅縣梅江中學
梅縣梅南中學
梅縣西陽中學
梅縣白宮中學
梅縣丙村中學
梅縣丙村華僑中學
梅縣三鄉中學
梅縣雁洋中學
梅縣松南中學
梅縣鬆口中學
梅縣梅東中學
梅縣松東中學
梅縣桃堯中學
梅縣寶坑中學
梅縣松源中學
梅縣隆文中學
梅縣白渡中學
梅縣梅北中學
梅縣職中專學校
梅江區雅園中學
梅縣教育局儀器電教站
梅縣教育局勤工儉學辦公室
梅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梅江區梅州中學
梅縣廣益中學
梅縣憲梓中學
梅縣槐崗中學
梅縣高級中學
梅州市培英中學
梅江區城北中學
梅江區長沙中學
梅江區水白中學
梅江區聯合中學
梅江區樂育中學
興寧市寧中中學
梅縣新城中學
五華縣潭江中學
興寧市第一中學
梅縣華僑中學
梅縣畲江中學
廣東梅縣東山中學
豐順縣華僑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