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順縣大龍華中學

豐順縣大龍華中學,創辦於1959年,是當時全縣12所全日制中學之一。本校的創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示:山區、老區大龍華地區人民的子女,結束了必須到遠達六七十華里的外地上中學的歷史。從此,本地區青少年接受國中教育的人數倍增,實為山區人民的一大福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大龍華中學創辦之初,師資、校舍、設備均可說是百無一有,校址設在大田村下角“譚氏宗祠”內,同時還借用大田中心國小教室和教師住房各1間;學生只能借住附近民房。翌年增班,初二男生住“譚氏宗祠”上廳、中廳。直至第三學年(1961年秋)開學,在“譚氏宗祠”右側和宗祠後面的“桂竹園”,建起泥牆瓦頂的教室、房間各4間,作為簡易校舍。
最早參加學校創辦人有張喜選、譚國權等幾位老師,張喜選為學校負責人。1959年學校設立,秋季即招錄初一新生60名,一個教學班設定,共有教職工6人,1962年首屆國中學生畢業。自1960年至1966年秋,均由縣統一考試、統一招錄初一新生。因解放前至解放初期山區文化教育仍然落後,全公社學生能讀到高小六年制畢業的人數較少,由於生源不足等原因,(如1964年全社國小畢業生,經參加升中考試,只錄取39位學生就讀初一。)自1961年秋季開始,大龍華中學國中新生從本社擴大到周邊公社,名額分配基本上為本社外社約各占一半,學生主要來自大龍華、徑門、龍崗、豐良、黃金等地。
從中學創辦至1966年秋,老校共招錄國中生8屆,畢業5屆。因文革爆發,其中於1964年秋季入學的大龍華中學第六屆國中畢業生(原1967夏季畢業)學時拖延了一年,直至學完所有的國中課程後,於1968年才與第七屆學生同時畢業離校。
學校創立時期,正值我國高擎“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之時,我國國民經濟底子薄弱,進入二十世紀60年代初,又連年遭受“南水北旱”等自然災害,再加上戰備緊張,三年經濟困難、國力維艱。這時學校校舍簡陋、教學設施、實驗儀器等硬體設備差。因當時地縣行政區劃歸屬變更,帶來學校幾易其名。1958年12月省委決定撤消豐順縣建置,將湯坑豐良八鄉潘田等四個公社劃歸揭陽縣,大龍華與留隍、黃金、潭江等四個人民公社併入大埔縣管轄。1959年開辦第一學期為社辦“大龍華中學”;1960年春變更為“大埔縣大龍華中學”;1961年1月恢復豐順縣建置。1961上半年,因“兩條腿走路”教育體制方針的變化,學校改為“豐順縣大龍華農業中學”;1961年秋學校開辦第三學年起,又復名為:“豐順縣大龍華中學”至今。
1965年,上級選址撥款,于田東村龍鯨河畔、營子崬下興建新校舍。期間,中學師生配合縣建築工程隊,堅持勤工儉學,學校師生利用節假日、勞動課,不怕辛勞揮鐵鏘、打土方,肩挑手扛大量土石木材等建築材料,為新校建設貢獻力量,至1966年冬,新校落成、正式搬遷。中學新校前屏“公王”,後靠“營子”,左依“銅峰”,右鄰“筆架”,長坑、龍鯨兩水相匯於校園之前,潺潺南流,是育人求學的聖潔之地。
1966年夏秋之交,“文革”開始。在中共中央關於“文革”的“5.16”決定下發之後,山區中學一樣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難免於難。短時間內“大嗚、大放、大字報”充斥校園,甚至在教師辦公室貼成“門帘”;1966年10月中旬,學校選派10位學生代表,由縣委統一組織上北京參觀文化大革命運動,參加毛主席在天安門接見百萬紅衛兵活動;至1967年春節前後,全縣各中學相繼停課,隨後大龍華中學各班級也出現停課“鬧革命”情況;1966年11月間,以數人組合或幾十人為一隊的師生紅衛兵隊伍,先後外出到廣卅、汕頭、江西瑞金等地徒步進行“革命大串聯”活動。1967年春,中央下達了關於停止“大串聯”通知,縣派“工宣隊”進駐學校,在縣城召開有各校紅衛兵代表參加的“豐順縣大中國小複課鬧革命”大型會議後,由於山區學子大多年幼單純、思想樸實,學校正常教學秩序恢復較快,未發生紅衛兵派系對立和武鬥現象。但在1968年8月,由於濫用“民眾專政”的口號,縣內各公社相繼出現的“亂打亂殺”的嚴重事件,一些陰謀分子製造所謂“八·八暴動”事件波及學校,致使部分教師被批鬥,其中彭善悅老師慘遭殺害,直至後期才得以平反昭雪。
由於受文革的衝擊,自1966夏秋開始連續幾年取消了升中考試制度,讀高級中學改為大隊推薦、公社選拔,因此,學校許多品學兼優的學生失去了繼續深造的機會。1968年秋起,國中、高中俱改為二年制,且實行“高中不出公社,國中不出大隊”的辦學政策。本校增設高中部,變成只辦初二、高一、高二共三個年級的學校,初一下放到大田、徑門、龍北、羅洋等大隊完小附中舉辦。1969年春,在豐順縣第一中學就讀高三的大龍華籍學生,返回本校插入68年秋季招錄的高中班複式上課,成為1969年首屆高中畢業學生。1972年秋至1976年夏,高一、高二各有二個班,初二2班;這種規模一直延續至1979年夏,共培養了11屆860多名高中畢業生。
1976年,大龍華公社所屬徑門片區的徑門、龍北、銅山、羅洋、上村、溪尾等大隊區域劃出,成立徑門公社。在當時“高中不出社”的同樣原則下,新成立“豐順縣徑門中學”,為二年制高中,編制二個班。開辦當年秋委招錄高一級學生51名,並將在大龍華中學就讀高一的徑門公社籍學生45名,劃歸徑門中學就讀高二。至1979年夏,徑門中學高中僅畢業三屆學生,共155名。徑門中學自開辦以來,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早在開辦初期的1979年,初三學生中考政治、英語、化學等學科平均分取得全縣國中前三名的好成績,特別是逐年考上高級中學、重點高中、中專中師的學生為數不少。……自學校創辦至今,共培養33屆國中畢業生3320多人。三十多來,學校堅持黨的教育方針,為革命老區人民子女中學教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歷史貢獻。……
1976年十月,粉碎“四人幫”。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科學和教育迎來春天。1978年秋,國中恢復三年制;1979年夏,大龍華中學(徑門中學)最後一屆高中學生畢業後,秋季開始學校復辦為完整的初級中學,至今已歷30載。從1959年大龍華中學創辦至今50年來,學校從1969屆至1979屆共有11屆(徑門中學3屆)高中畢業,共培育860多高中畢業學生;開辦至今已有48屆(徑門中學31屆)國中畢業生,合計約有6000多名初、高中畢業學子從中學走出校門。這些學生畢業後,絕大部分直接成為山區新一代——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知識的建設者;同時,也有數以百計的學生,通過直接考取、保送、推薦選拔到大中專院校深造,通過招工、招乾、參軍入伍等多種形式,造就成長為各級黨政軍和社會各行各業的專門人才。
2004年10月,豐順縣鎮級行政區劃又有所變化,徑門鎮重新併入大龍華鎮。正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設施

豐順縣大龍華中學自1959年創校至今,已屆50春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逐步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學校規模迅猛擴大,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校舍嚴重不足。學校主動爭取上級黨政和教育局的重視支持,籌措資金擴建校舍。1988年,在校園西片建起教室2間,緩解了增班擴容的矛盾。1990至1992年危房改造,拆除部分舊校舍,建起有8個教室的二層教學樓一棟;1996年為“普九”達標驗收,征地、平整校園空地、球場,建科學實驗樓一幢;1999年,建成三層12套住房的教師宿舍樓一幢;2000年,建文化廣場、舞台小禮堂、水泥籃球場等;2003年,學校西邊新建校門。至此,校舍校園續建、擴建前後15年,校容校貌得於極大改觀。

教育教學

學校創辦50年來,幾經拆遷、風雨滄桑,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現已初具規模,均得益於政府重視支持,得益於校友鄉賢和社會賢達的鼎力相助。改革春風暖神州,開放碩果惠龍中。近十幾年來,居住各地,尤其是改革開放前沿地區深圳及州府梅州等地的校友鄉賢,社會各界熱心人士,他們熱愛家鄉建設,關心大龍華教育事業,積極為家鄉和學校建設出謀獻策、捐錢贈物。深圳市羅湖區、龍崗區、南山區、寶安區人民政府更是對口扶貧支持幫助,先後引資捐資近500萬元建設學校,添置大批教學設備設施,使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完善。
2003年,經梅州市教育局轉撥深圳市對口扶持資金250萬元,興建五層教學大樓。大樓於2005年6月竣工,建築面積3061平方米,共有22個教室,1個多媒體階梯電教室。
近年來,為整合教育資源,最佳化教學環境,興辦優質教育,建設教育強鎮。上級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地區實際,對學校進行布局調整。2006年,撥付布局調整資金120萬元,興建四層“學生飯堂宿舍樓”。該樓於06年興工,2008年夏竣工,建築面積2300㎡,有配套衛生間、每間住12人宿舍33間,能容納近400個內宿生,共投入資金230多萬元,極大地改善了學生住宿條件。
2000年金秋十月,由74屆高中畢業旅深學子發起,朱雪云為總協調,胡國中、譚國平、譚家禮等為活動統籌,學長譚國鋒、譚國箱、丘石長等擔任總顧問,經聯絡商討,倡議組成回訪母校團隊,開展“關愛家鄉,回訪母校”活動。母校各地、各屆校友聞訊紛紛支持,並熱情參與。2000年10月2日,一批批校友、熱心鄉賢共聚母校,考察母校現狀,與母校師生、鎮領導座談,共商發展家鄉教育事業良策,並向母校捐贈電腦10台及其它電教設備一批,同時慷慨樂捐,籌集資金共15萬元,作為學校“獎教獎學”基金;10月3日,深圳市高戍達車會及太平洋保險公司,到學校舉行捐資助學活動。
2000年10月18日,廣東省副省長許德立到校視察,並參加深圳市羅湖區為學校建校的捐款儀式。
2001年5月3日,深圳市高戍達車會、標遠汽車公司“自駕之旅”再次到校,為學校捐款20085元及文具一批。
2003年1月30日,深圳市市委副書記譚國箱校友,在市教育局溫紹權局長、縣教育局領導等陪同下,到校視察。
2006年,深圳熱心人士又慷慨捐贈20萬元,設立“大龍華鎮獎教獎學基金”,2007年,朱雪雲校友再捐3萬元,重點獎勵教育教學作出貢獻的國中、國小師生,以及全鎮高考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
校友、賢達、熱心人士在校的系列捐資獎教獎學活動,大大促進了學校勤教、篤學、勵志、成才良好校風的逐步形成。
目前,校園占地25畝,校舍建築面積6300M,校容校貌變化日新。現有6個教學班,每級兩個班,學生310多名,教職工25名,在冊退休教職工5名。有五層教學樓一棟,二層實驗樓一棟,三層教師宿舍樓一棟,四層學生宿舍樓一棟,舞台兼禮堂一座。
五十年來,學校秉承客家民系“重名節、守勤儉、重教化、守信義”的優良傳統和崇文重教的民風,尊師重教,為師者嚴於執教,從學者勤於習讀,樂教樂學,蔚然成風,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提高,成績斐然。 

發展

風雨五十年,光輝五十載。先後在龍中執教的教職員工達180多名;學校歷任領導:張喜選,楊濟光,朱史平,黃林生,彭成秋,譚國梧,朱志青(徑門中學),譚長江,譚國任。他們帶領全體教職工,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無私奉獻,教育培養山區人民的後代,為高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優秀學生,為社會培育了大批建設人才,深受學生、家長、民眾的尊敬和愛戴。
學校新的領導班子,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發揮“團隊型”管理,扎紮實實抓教育教學,“內強管理,外塑形象”,以“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理念,關心教師,團結帶領廣大教職工,以“敢於改革,敢於創新”的作風開展工作,狠抓內部改革,制訂健全各項規章制度,重抓貫徹落實,力促作風轉變。同時提出“走進來所有的皆為優秀學生,跨出去每一個都是成功人士”的教育口號,充分調動全體教職工教書育人的積極性。經過努力,教師的責任心顯著增強,工作態度明顯改變,形成了“嚴肅、認真、負責、勤奮”的教學氛圍,校風、教風、學風進步明顯,校容校貌大大改觀,教育教學有較大的飛躍。初三升中考試,進入重點中學線的學生有較大的突破,得到教育局、各級黨委、政府、家長、民眾的肯定和好評。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2009年金秋,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是改革開放30年,是我們的母校——大龍華中學建校50周年的大喜年。五十年來,一批批學子從大龍華中學起步,奔赴祖國各地,走上社會各行各業,有的成為全國人大代表,有的成為黨政軍領導人,有的成為著名企業家,有的成為科技界棟樑,有的成為專業技術骨幹……,更多的是默默耕耘,為家鄉、為社會建設奉獻青春,貢獻才智。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梁啓超《少年中國說》),“教育興,則少年興,少年興,則地方興,事業興。”“勤教、篤學、誠信、敏思”是母校傳統美德,立志成才是萬千學子心愿。回顧龍中校史,奇葩綻放,莘莘學子,讀史明志,飲水思源,人才輩出;展望龍中教育,事業中興,奮發努力,學好本領,報效國家,回報社會。歷盡滄桑半世紀,學子悠悠故園情。金秋十月,是母校五十華誕的大喜之年,學校舉行隆重慶典活動。備界熱心人士、殷殷鄉賢、莘莘學子,雲集母校,歡聚一堂,互勉增友誼,暢敘別後情,共商興校計。萬語千言,企盼母校,繼承傳統,發揚光大,百尺竿頭,改革創新。鄉賢校友們衷心祝願母校更加興旺發達,母校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榮譽

1981年至83年,連續三年中考成績居縣前列,1983年的政治、數學、物理成績更加輝煌,居縣第一、第二、第三名。歷年來學生參加各學科競賽,獲縣級以上獎勵52項。
其中,1987年春,學生譚永茂參加數學奧賽獲市一等獎,並送市培訓赴省複賽;98年春,學生譚永奕參加數學、物理、英語競賽,均獲全國三等獎,其當年中考總成績居全縣第二名,為我校爭得極大的榮譽。

校慶

2009年10月,豐順縣大龍華鎮大龍華中學迎來了建校50周年校慶。來自四面八方的校友歡聚一堂,共慶母校華誕,並舉行新教學樓落成剪彩。深圳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譚國箱,豐順縣縣長李明權前往祝賀。
據了解,為改善教育教學環境,大龍華鎮在上級有關部門及深圳各區對口扶貧單位和外出鄉賢、社會人士的支持下,投入資金500萬元,為大龍華中學興建了一幢五層的教學大樓、一幢四層的學生宿舍樓,總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學校面貌煥然一新。鄉賢、校友、社會熱心人士當天為大龍華鎮和大龍華中學踴躍捐款,共捐得200多萬元。

梅州市高中學校

興寧市宋聲中學
興寧市下堡中學
興寧市水西中學
興寧市水口中學
興寧市新圩中學
興寧市坭陂中學
興寧市濟平中學
興寧市陂西中學
興寧市陂東中學
興寧市壢陂中學
興寧市徑南中學
興寧市徑心中學
興寧市永興中學
梅州市曾憲梓中學
興寧市寧新中學
興寧市寧塘中學
興寧市寧江中學
興寧市四礦中學
興寧市黃槐中學
興寧市國本中學
興寧市僑光中學
興寧市黃陂中學
興寧市坪洋中學
興寧市崗背中學
興寧市龍北中學
興寧市合水中學
興寧市洋門中學
興寧市石馬中學
興寧市龍田中學
興寧市司城中學
興寧市霞嵐中學
興寧市柿子坪中學
興寧市羅崗中學
興寧市官莊中學
興寧市吳田中學
興寧市蘭亭中學
興寧市大坪中學
興寧市葉南中學
興寧市葉塘中學
興寧市葉東中學
興寧市勝青中學
興寧市新陂中學
興寧市長嶺中學
興寧市東紅中學
興寧市刁坊中學
興寧市華僑中學
興寧市福興中學
興寧市永和中學
興寧市興民中學
興寧市田家炳中學
興寧市沐彬中學
興寧市羅浮中學
梅州市學藝中學
興寧市第三中學
蕉嶺縣僑興中學
蕉嶺縣藍坊中學
蕉嶺縣廣福中學
蕉嶺縣逢甲中學
廣東省蕉嶺華僑農場田家炳中學
蕉嶺縣晉元中學
蕉嶺縣新鋪中學
蕉嶺縣金豐中學
蕉嶺縣華僑中學
蕉嶺縣鎮平中學
蕉嶺縣實驗學校
蕉嶺縣蕉嶺中學
平遠縣八尺中學
平遠縣河頭中學
平遠縣中行中學
平遠縣石正中學
平遠縣冬青實驗中學
平遠縣長田中學
平遠縣熱柘華僑中學
平遠縣壩頭中學
平遠縣鐵民中學
平遠縣茅坪中學
平遠縣東石中學
平遠縣泗水鎮泗水中學
平遠縣上舉中學
平遠縣仁居中學
平遠縣黃畲中學
平遠縣田家炳中學
平遠縣平遠中學
平遠縣梅青中學
平遠縣城南中學
平遠縣超竹中學
五華縣轉水中學
五華縣華民中學
五華縣矮車中學
五華縣新新中學
五華縣興林中學
五華縣五華中學
五華縣華西中學
五華縣華東中學
五華縣清化中學
五華縣皇華中學
五華縣雙頭中學
五華縣潭新中學
梅州市梅江區建設局職中
五華縣大田中學
五華縣蒲江中學
五華縣萃文中學
五華縣周江中學
五華縣中興中學
五華縣太坪中學
五華縣華陽中學
五華縣登畲中學
五華縣硝芳中學
五華縣龍村中學
五華縣洞口中學
五華縣興梅中學
五華縣梅林中學
五華縣橋江中學
五華縣平安中學
五華縣棉洋中學
五華縣棉新中學
五華縣文葵中學
五華縣五福中學
五華縣萬龍中學
五華縣華南中學
五華縣伏溪中學
五華縣楓林中學
五華縣安流中學
華縣大都中學
五華縣雙華中學
五華縣平南中學
五華縣郭田中學
五華縣油田中學
五華縣小都中學
五華縣端本中學
五華縣夏阜中學
五華縣馬汕中學
五華縣橫陂中學
五華縣水寨中學
五華縣琴江中學
五華縣河口中學
五華縣河東中學
五華縣梓皋中學
五華縣城鎮中學
五華縣興華中學
五華縣田家炳中學
五華縣實驗學校
五華縣華新中學
五華縣華強中學
五華縣大壩中學
五華縣城新中學
豐順縣湯西鎮穎川中學
豐順縣小勝中學
豐順縣砂田中學
豐順縣潭山鎮潭山中學
豐順縣潭江中學
豐順縣茶背中學
豐順縣東留中學
豐順縣球山中學
豐順縣黃金中學
豐順縣廣洋中學
豐順縣潘田中學
豐順潘田鎮第二中學
豐順縣徑門中學
豐順縣大龍華中學
豐順縣龍崗中學
豐順縣龍崗鎮中學馬圖分校
豐順縣建橋中學
豐順縣仙洞中學
豐順縣璜溪中學
豐順縣豐良中學
豐順縣第一中學
豐順縣北斗鎮千頃中學
豐順縣上八鄉鎮中學
豐順縣八鄉山中學
豐順縣湯西中學
豐順縣湯西鎮石江中學
豐順縣東聯中學
豐順縣三友中學
豐順縣三友聯合中學
豐順縣龍泉中學
豐順縣龍山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一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三中學
豐順縣湯坑鎮第二中學
梅江區嘉應中學
豐順縣豐順中學
豐順縣東海中學
豐順縣大同中學
大埔家炳第三中學
大埔縣大麻中學
大埔縣大麻鎮恭洲中學
大埔縣三河中學
大埔縣家炳第四中學
大埔縣銀江中學
大埔縣家炳第八中學
大埔縣玉瑚中學
大埔縣古野中學
大埔縣洲瑞鎮中學
大埔縣桃源中學
大埔縣光德鎮漳園中學
大埔縣光德鎮家炳五中
大埔縣高陂中學
大埔縣高陂鎮田家炳第二中學
大埔縣平原鎮平原中學
大埔縣石雲中學
大埔縣廣德中學
大埔縣雙溪鎮頌鑫中學
大埔縣雙溪鎮雙溪中學
大埔縣大東中學
大埔縣百侯中學
大埔縣百侯鎮中學
大埔縣百侯鎮耀鳳中學
大埔縣岩上中學
大埔縣西河中學
大埔縣埔北中學
大埔縣青溪鎮中學
大埔縣華僑中學
大埔縣古村中學
大埔縣大埔中學
大埔縣田家炳實驗學校
大埔縣田家炳第一中學
大埔縣進光中學
大埔縣華僑第二中學
大埔縣虎山中學
大埔縣湖山中學
梅縣石坑中學
梅縣龍虎中學
梅縣梅西中學
梅縣程風中學
梅縣瑤上中學
梅縣星聚中學
梅縣南口中學
梅縣梅興中學
梅縣徑義中學
梅江區公度中學
梅縣畲東中學
梅縣梅江中學
梅縣梅南中學
梅縣西陽中學
梅縣白宮中學
梅縣丙村中學
梅縣丙村華僑中學
梅縣三鄉中學
梅縣雁洋中學
梅縣松南中學
梅縣鬆口中學
梅縣梅東中學
梅縣松東中學
梅縣桃堯中學
梅縣寶坑中學
梅縣松源中學
梅縣隆文中學
梅縣白渡中學
梅縣梅北中學
梅縣職中專學校
梅江區雅園中學
梅縣教育局儀器電教站
梅縣教育局勤工儉學辦公室
梅縣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梅江區梅州中學
梅縣廣益中學
梅縣憲梓中學
梅縣槐崗中學
梅縣高級中學
梅州市培英中學
梅江區城北中學
梅江區長沙中學
梅江區水白中學
梅江區聯合中學
梅江區樂育中學
興寧市寧中中學
梅縣新城中學
五華縣潭江中學
興寧市第一中學
梅縣華僑中學
梅縣畲江中學
廣東梅縣東山中學
豐順縣華僑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