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市

運城市

運城市,隸屬於山西省,位於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呂梁山與臨汾市接壤,東峙中條山和晉城市毗鄰,西、南與陝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 。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 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 運城市古稱河東,因“鹽運之城”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蚩尤,堯、舜、禹,都相繼活動在河東大地上。堯初都蒲坂,後遷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也是在這裡誕生。 截至2017年,運城市下轄1區2市10縣 ,常住人口533.60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6.1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26.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83.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04.7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06.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563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365元。 運城市垣曲縣的“中華世紀曙猿”化石把人類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多萬年。芮城縣的西侯渡文化遺址,是考古界發現的人類最早用火的實證。誕生了春秋商人猗頓、三國名將關羽、初唐詩人王勃、中唐文人柳宗元、史學大家司馬光、戲曲名家關漢卿等文武俊秀,聞喜裴氏家族曾出過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史稱“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形成了關公文化、根祖文化、鹽文化、德孝文化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其中國保90處、省保57處。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唐堯建國、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以及夏的都城均在運城。

商為九州中央冀州之地。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

舜帝陵 舜帝陵

公元前1525年,祖乙自相遷都於耿(今河津)  

春秋時統屬晉國,晉獻公於前669年定都於絳(今絳縣)。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運城屬魏,魏國都城在安邑。

秦始皇統一中國,設36郡,運城屬河東郡,治所安邑。

北魏孝昌中置唐州,治所白馬城(今臨汾堯都區)。

唐為河東道,轄山西全境及河北部分地區,治所河中府(今永濟)。

北宋時期運城為陝西路永興軍路,治所京兆府(今西安市)。

宋為河東路,轄山西大部、河北及河南部分地區,至金朝未變。

元、明、清與臨汾同為平陽府,治所平陽(今臨汾堯都區)。

民國三年至十九年,運城、臨汾及石樓、靈石、交口同屬河東道。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4月置運城,轄安邑、襄陵、汾城、萬泉、榮河、臨晉、猗氏、曲沃、翼城、解縣、虞鄉等20縣。

1949年,運城、臨汾及石樓、交口成立晉南行政公署,屬陝甘寧邊區政府晉南區。1950年,原陝甘寧邊區晉南區的運城、臨汾晉南28縣正式劃歸山西省,成立運城專區和臨汾專區,運城轄1鎮17縣。1954年,運城、臨汾兩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1970年,晉南地區撤銷,按原建制劃分為運城、臨汾兩個地區。  

200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運城地區設地級運城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常平關帝家廟 常平關帝家廟

1949年設運城專區,專署駐運城鎮。轄安邑、萬泉(駐解店)、河津、稷山、新絳、聞喜、絳縣、垣曲、夏縣、平陸(駐聖人澗)、解縣、芮城、虞鄉、永濟(駐趙伊鎮)、臨晉、猗氏、榮河等17縣及運城鎮。

1954年將萬泉、榮河2縣合併,改為萬榮縣(駐原萬泉縣解店);解縣、虞鄉2縣合併,改為解虞縣(駐原解縣城);臨晉、猗氏2縣合併,改為臨猗縣(駐原猗氏縣城)。後撤銷運城專區,併入晉南專區。

1970年設運城地區,地區駐運城縣。原屬晉南專區的運城(駐運城鎮)、新絳、絳縣、稷山、萬榮、永濟(駐趙伊鎮)、夏縣、聞喜、平陸(駐聖人澗)、垣曲(駐劉張鎮)、芮城、河津、臨猗等13縣劃歸運城地區。

2000年6月14日,經國務院批准:(1)撤銷運城地區和縣級運城市,設立地級運城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鹽湖區。(2)運城市設立鹽湖區,以原縣級運城市的行政區域為鹽湖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府東街。(3)運城市轄原運城地區的聞喜縣、新絳縣、平陸縣、垣曲縣、絳縣、稷山縣、芮城縣、夏縣、萬榮縣、臨猗縣和新設立的鹽湖區。原運城地區的河津市和永濟市由山西省直轄。10月,正式撤地設市。  

區劃現狀

至2016年,運城市轄1個市轄區:鹽湖區,2個縣級市:永濟市、河津市,10個縣:絳縣、夏縣、新絳縣、稷山縣、芮城縣、臨猗縣、萬榮縣、聞喜縣、垣曲縣、平陸縣。  

運城市 運城市 鹽湖區 鹽湖區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是運城市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華武聖關公故里、虞舜聖帝安息之地。鹽湖區因鹽湖而興,古為鹽販之澤,有過鹽邑、苦城、潞村、聖惠鎮、鳳凰城等稱謂;因鹽湖而得名,自宋、元置鹽運使,遂築城駐運司,始名運城,1958年稱運城縣,1983年改運城縣為運城市,2000年撤市設區改稱鹽湖區。全區現轄6鄉7鎮8個街道,314個行政村,88個社區,國土總面積1237平方千米。 
運城市 運城市 永濟市 永濟市地處山西省西南端,晉、秦、豫三省交匯的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全市國土總面積1208平方千米,轄7鎮3個街道,265個行政村,23個社區。永濟是山西省唯一的縣級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先後被授予“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食品工業百強市”、“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中華詩詞之鄉”、“中國詩人之家”和“全省衛生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全省新農村建設先進市”、“全省農民增收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運城市 運城市 河津市 河津市,古稱絳州龍門,因地處濱河要口,當黃河要津,故名。位於山西省的西南部,運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全市東西寬27.5千米,南北長35千米,面積593平方千米。河津人文歷史悠久,“大禹治水”“鯉魚跳龍門”等傳說發生在這裡,春秋時晉國正卿卻缺、孔子高足卜子夏、史聖司馬遷、隋代大儒王通、初唐四傑之首王勃、唐朝大將薛仁貴、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其武等歷史名人都出自河津。 
運城市 運城市 絳縣 絳縣史稱古絳,地處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端,居太行山之末、中條山之首,位於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匯處,運城、臨汾、晉城三市交界地帶。轄8鎮2鄉、205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996平方千米。絳縣是堯的故鄉,“堯的傳說”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周時期為倗國故地,倗國文化發掘繼兵馬俑之後第二個獲得全國考古最高獎“田野獎”。因《左傳》中記載的“絳縣老人”是中國先秦歷史文獻中出現的第一個縣名,絳縣故有“天下第一縣”之稱。 
運城市 運城市 夏縣 夏禹分中國為九州。安邑屬冀州,為侯國地。前21世紀,夏禹之子啟建都於此。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載:"啟放棄陽翟,西遷到大夏,建安邑"。夏縣轄6鎮5鄉,257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352.6平方千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全縣記錄在檔的名勝古蹟143處,其中國保9處,省保3處。森林覆蓋率達44.56%,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中國綠色名縣”和“全省林業生態縣”。 
運城市 運城市 新絳縣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讚譽。轄8鎮1鄉。 
運城市 運城市 稷山縣 稷山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正北端,古屬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唐屬絳州,自北魏設縣至今。稷山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中國農業始祖后稷曾在此樹藝五穀、教民稼穡,稷山縣名由此而來。國土面積686平方千米,下轄5鎮,共200個行政村。稷王廟是全國祭祀后稷最大的廟宇,大佛寺有中國最大的土雕大佛。 
運城市 運城市 芮城縣 芮城縣北依條山,南臨黃河,東接中原,西連秦川,是山西省的南大門,素有“雞鳴一聲聽三省”之譽。早在180萬年前,華夏先祖西侯度人即在這裡勞動生息。《詩經·魏風》即為採擷於此的古代民歌。清涼寺新石器時代古墓群榮膺“全國2004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芮城是道教師祖呂洞賓的誕生地、成道地和祖庭所在地。為紀念呂祖而修建的永樂宮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大和保存最為完整的道教宮觀,與北京白雲觀、陝西重陽宮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 
運城市 運城市 臨猗縣 臨猗縣古稱郇陽,位居黃河中游秦晉豫金三角地帶北沿,轄14個鄉鎮,375個行政村,總面積1339.32平方千米。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地勢平坦,無山無礦,是山西省的平川縣。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在此建有猗國。春秋時期大商人猗頓在這裡畜牧牛羊,經營珠寶,富甲天下,堪稱商業鼻祖。歷史上曾出宰相6人。當代名人有抗日名將傅作義,前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等黨和國家領導人。 
運城市 運城市 萬榮縣 萬榮縣位於山西省西南部,運城市西北部,黃河東岸。地處晉西南黃土高塬,黃河與汾河交匯處。總面積1080.5平方千米,轄鄉鎮14個,行政村281個。萬榮縣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史書上曾有“皇天后土”的記載。自軒轅黃帝在這裡“掃地為壇祭后土”至宋真宗皇帝,先後有8位皇帝24次在這裡祭祀。漢武帝8次巡幸河東,就7次到這裡祭祀,並留下了千古絕唱《秋風辭》。 
運城市 運城市 聞喜縣 聞喜縣位於山西省境西南,運城盆地北部,面積1164平方千米,轄7鎮6鄉  。自漢武帝巡視經此聞破南越喜改左邑桐鄉為聞喜至今,已有2100餘年歷史。這裡有新時代、仰韶、龍山時期和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有春秋戰國、漢、唐、宋、清等時期的古墓群;有后稷教民稼穡、董父奉帝使豢龍之傳說;有一門世代出將相名揚中外的裴氏家族;有為維新變法而喋血刑場的“戊戌六君子”之一楊深秀;有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接見的全國植棉勞模吳吉昌。 
運城市 運城市 垣曲縣 垣曲縣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端,地處中條山腹地、黃河岸畔。國土總面積1620平方千米,轄11個鄉(鎮)、188個行政村、1277個自然村。垣曲原古城鎮寨里村“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證明人類始祖在垣曲,從而推翻了“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論斷,把人類起源史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垣曲是帝舜故里,《孟子》里有“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耕於歷山、卒於鳴條”的記載,關於舜的眾多傳說和遺蹟均在縣境內得到印證。 
運城市 運城市 平陸縣 平陸縣位於山西省南端,地處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帶,北靠中條山與河東盆地相依,南臨黃河與河南省三門峽市相望。國土面積1173.5平方千米,下轄6鎮4鄉1區,228個行政村。平陸縣夏朝和周朝時,稱為虞國;西漢時,被稱為大(太)陽縣;唐朝天寶元年始稱平陸。這裡是“按圖索驥”、“伯樂識馬”、“唇亡齒寒”、“中流砥柱”的誕生地,還是漢墓“棗園壁畫”,名駒“三門馬”,原始共產主義組織之一“趙家滑氏族公社”的遺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運城市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而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介於東經110°15'—112°04',北緯34°35'—35°49'之間,東西長201.87千米,南北寬127.47千米,總面積13968平方千米,占山西省總面積的9%,其中平原面積8136平方千米,占總面積58.2%。  

地形地貌

運城地形比較複雜,相對高差明顯,最高峰為垣曲境內的舜王坪,海拔2321.8米;最低處為垣曲縣境內的西陽河入黃河處,海拔180米。運城具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台地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58.2%,山地、丘陵占總面積的41.8%。主要有中條山、呂梁山、稷王山、孤峰山4大山脈,面積2674平方千米,占總面積的19.1%。  

氣候特徵

運城全年受季風活動影響,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受西伯利亞乾冷氣流控制,盛行西北季風,氣候特點為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暖濕氣流控制,盛行東南季風,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降雨集中且多暴雨和雷陣雨。年均氣溫13.3℃,一月均溫-2.2℃,七月均溫27.4℃;日照時長2039.5小時;霜凍期為十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212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1956—2005年)為525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最大年份降雨量945.8毫米,發生在1958年,最小305.0毫米,發生在1997年。降水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冬春較少,占全年20%左右,夏秋季特別集中,約占全年的70%左右;7、8兩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左右。受地形及氣候因素的影響,降水量區域分布不均勻,從東南的750毫米向西北遞減至500毫米。  

2016年,運城市平均氣溫14.4℃,年平均總降水量504.8毫米,平均總日照時數2057.6小時。  

水文概況

運城境內有山西最大淡水湖——伍姓湖以及硝池、湯里灘、鴨子池、北門灘等天然湖泊,並建有上馬水庫和苦池水庫。運城屬黃河流域,過境河流有黃河、汾河,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25條,汛期為每年6至9月。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制約,區內河流具有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徑流和泥沙的特點: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期徑流小而不穩。  

黃河

黃河從河津寺塔西側入境,沿秦晉峽谷自北向南。出禹門口後,河勢頓開,河床寬闊,由北向南經河津、萬榮、臨猗、永濟,在芮城縣的風陵渡曲折向東,過平陸、夏縣,到垣曲縣的碾盤溝出境,共流經8個縣(市),流長396千米,為運城最大的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徑流量(龍門站)為319.69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為1014.4立方米/秒。  

汾河

汾河自新絳縣南梁村入境,經新絳、稷山、河津、萬榮4縣(市),由萬榮縣廟前匯入黃河,流長145.2千米,流域面積2943平方千米;據河津柏底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33.8立方米/秒。  

涑水河

涑水河發源於絳縣的陳村峪,向西南流經絳縣、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6縣(市、區),全長196千米,落差445米,縱坡1/400,流域面積5774平方千米。據張留莊水文站觀測資料,多年平均流量0.54立方米/秒。  

姚暹渠

姚暹渠是歷史上為保護鹽池而修築的一條人工河道,開挖於南北朝北魏二年(505年),原名永豐渠,隋朝大業年間都鹽史姚暹,為保護鹽池正常生產重開而改名。姚暹渠自夏縣王峪口起,沿中條山北麓攔截柳溝、寺溝、刁崖河、史家峪、赤峪等溝道來水,向西北入苦池蓄滯洪區,經鹽湖、運城城區,在永濟入伍姓湖,全長86千米,落差110米,縱坡1/770,流域面積2127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6年,運城市平均水資源量13.3362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16.5731億立方米,比2015年增長2.3%,其中,生活用水1.5725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2550億立方米,農業用水13.6522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耕地保有量54.7867萬公頃。全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總量909.4公頃。其中,工礦倉儲用地123.4公頃,房地產用地165.8公頃,商業服務用地69.8公頃,基礎設施等其它用地550.3公頃。    

礦藏資源

運城地區地質構造複雜,礦產資源豐富,經地質勘探列入山西省礦產儲量表的有煤、鐵、金、銀、銅、鋁、鋅、鉛、鈷、鉬、芒硝、岩鹽、白鈉鎂礬、滷水、熔劑灰岩、灰岩、粘土、磷、長石、玻璃石英砂岩、重晶石等21種。其中,具有開採價值的約54種,具有優勢的礦產資源為銅、鉛、鎂(鎂鹽、白雲岩)、芒硝、石灰岩、大理石、矽石等。

優勢礦種由北向南呈“二點一線”式分布,其中河津市下化鄉一帶及平陸與垣曲交界處一帶的煤礦和石灰岩、白雲岩與中部鹽湖區三路里至萬榮縣三文一帶的白雲岩,灰岩構成“二點”;南部中條山區內生礦產銅、鐵等呈線狀分布;單礦種分布相對集中,銅礦是運城第一大礦業支柱,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93.99%,分布於垣曲縣和聞喜縣的接壤地區;石灰石資源豐富,主要分布在河津市龍門山—西皚口—魏家院一帶,礦體平均厚度1.5-30米,宜露天開採。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常住人口為530.52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3.0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4.36(女性為100)。全年出生人口5.95萬人,出生率為11.24‰;死亡人口2.96萬人,死亡率為5.59‰;自然增長率為5.65‰。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7.65%,提高1.53%。  

民族

運城市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瑤族等21個。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運城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2.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5年增長4.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1.6億元,增長0.6%;第二產業增加值443.8億元,增長2.5%;第三產業增加值576.9億元,增長6.4%。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96.1億元,增長9.3%;批發和零售業98.3億元,增長1.1%;金融業72.5億元,增長7.2%;房地產業46.1億元,增長12.6%。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6.5%、36.3%和47.2%,其中,一產上升0.1%,二產下降1.2%,三產上升1.1%。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106元,增長3.4%,按2016年平均匯率計算為3479美元。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運城市固定資產投資1483.7億元,比2015年增長8.2%。其中,項目投資1367.4億,增長9.7%。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45.3億元,增長31.3%;第二產業606.0億元,增長1.8%;第三產業632.5億元,增長7.5%。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投資完成245.5億元,增長22.7%;非國有投資完成1238.3億元,增長5.8%,其中,民間投資1187.8億元,增長3.4%。民生領域、環境保護等短板領域投資快速增長。  

財稅收支

2016年,運城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06.1億元,比2015年增長0.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59.1億元,增長5.0%。其中,稅收收入完成39億元,增長2.4%;非稅收入完成20.1億元,增長10.5%。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7.8億元,增長3.9%。  

人民生活

2016年,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01元,比2015年增長7.2%。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143元,增長6.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36元,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405元,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65元,增長7.4%,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7513元,增長9.9%。城鎮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085元,增長7.2%;農村占調查總戶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688元,增長9.5%。居民消費價格比2015年上漲1.3%。其中,食品菸酒價格上漲2.4%,非食品菸酒價格上漲0.8%。商品零售價格上漲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2.2%,其中,生產資料價格下降2.5%,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1%。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4.4%。  

第一產業

2016年,運城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40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5年增長0.4%。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完成215.6億元,增長0.7%。其中,農業167.2億元,增長0.5%;林業2.5億元,增長9.2%;牧業30.1億元,增長0.1%;漁業1.2億元,增長9.4%;農林牧漁服務業14.6億元,增長2.3%。    

運城市小麥“一噴三防”飛機作業 運城市小麥“一噴三防”飛機作業

種植業

2016年,運城市農作物種植面積722.3千公頃,比2015年下降2.6%。糧食種植面積622.1千公頃,下降3.2%。其中,夏糧312.6千公頃,下降4.6%;秋糧309.5千公頃,下降1.7%(玉米279.7千公頃,下降2.3%);棉花種植面積6.6千公頃,下降34.1%;油料種植面積11.9千公頃,增長29.9%;蔬菜種植面積54.5千公頃,增長0.6%;果園面積170.6千公頃,下降0.5%,其中,蘋果園面積87.5千公頃,下降2.1%。全年糧食總產量32.1億公斤,增加200萬公斤,增長0.1%。其中,小麥15.4億公斤,減產0.3億公斤,下降2.1%;秋糧16.7億公斤,增產0.4億公斤,增長2.1%。    

林業

2016年,運城市造林面積13126公頃。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4854公頃。年末全市擁有森林面積44.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8.8%。  

畜牧業

2016年,運城市肉類總產量17.7萬噸,比2015年增長3.5%。其中,豬肉產量12.0萬噸,增長3.8%;牛肉產量0.33萬噸,增長12.1%;羊肉產量1.0萬噸,增長14.2%;禽肉產量4.2萬噸,下降0.6%。禽蛋產量26.4萬噸,增長3.4%;奶類產量5.0萬噸,下降1.6%。  

漁業

2016年,運城市水產品產量2.5萬噸,比2015年增長0.9%。  

農業基礎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農業機械總動力398.5萬千瓦,比2015年下降44.76%。機械耕地面積49.7萬公頃,機械播種面積52.5萬公頃,機械收穫面積52.3萬公頃。全年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2.82億元,下降9.39%。  

第二產業

工業

2016年,運城市全部工業增加值352.7億元,比2015年增長2.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226.3億元,增長2.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9%,上升1.3%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增加值1.3億元,下降8.5%;集體企業0.3億元,下降36.2%;股份制企業209.2億元,增長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5.2億元,下降13.9%;其他企業10.3億元,增長74.6%。分企業規模看,大型企業增加值99.5億元,下降4.5%,中型企業61.9億元,增長3.7%;小型企業62.4億元,增長13.2%;微型企業2.5億元,下降8.4%。規模以上工業中,五大支柱行業增加值103.0億元,下降5.1%。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5.7%,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0.2%,煉焦業下降17.1%,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下降1.3%,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下降9.5%。新型替代行業增加值107.5億元,增長2.1%,其中,汽車製造業增長6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1.6%,酒飲料精製茶製造業增長6.9%,紡織業增長7.5%,紡織服裝、服飾業增長2.2%,木材加工業增長10.9%,醫藥製造業下降9.4%,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0.7%。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259.8億元,比2015年下降2.3%;實現利稅69.7億元,增長54.3%;實現利潤36.9億元,增長130.5%。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實現利潤5.0億元,增長27.4%;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4.5億元,增長179.2%;石油加工煉焦業2.7億元,增長155.3%;汽車製造業8.0億元,增長674.4%;農副食品加工業4.3億元,下降11.3%。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8.37元,下降1.51元。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68.8%,下降8.7%。  

建築業

2016年,運城市建築業實現增加值93.6億元,比2015年增長1.1%。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上繳稅金4.5億元,增長17.1%;實現利潤2.7億元,下降20.8%。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2016年,運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4.7億元,比2015年增長6.6%。按規模統計,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304.2億元,下降1.5%;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400.5億元,增長13.7%。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551.0億元,增長5.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53.7億元,增長9.6%。按行業統計,商品批發業153.1億元,增長7.2%;商品零售業466.7億元,增長5.4%;住宿餐飲業84.9億元,增長13.0%   。在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零售額增長16.9%,菸酒類下降3.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0.5%,化妝品類增長1.8%,金銀珠寶類增長4.9%,日用品類增長4.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4.5%,中西藥品類增長8.9%,家具類下降2.0%,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2.3%,石油及製品類下降15.2%,汽車類增長4.0%。  

對外經濟

2016年,運城市貨物進出口總額80.0872億元,比2015年增長9.2%(以美元計價為12.1304億美元,增長2.5%)。其中,進口58.6412億元,增長11.0%(以美元計價為8.8785億美元,增長4.1%);出口21.4461億元,增長4.6%(以美元計價為3.2519億美元,下降1.7%)   。全年進口銅礦砂29.2億元,增長7.4%;進口錳礦砂7.7億元,增長14.6%;進口鉻礦砂6.1億元,下降5.6%;進口大豆11.8億元,增長70.4%。全年出口機電產品4.8億元,下降22.6%;出口紡織物5.8億元,增長15.1%;出口鎂及其製品3.1億元,增長0.8%;出口農產品1.3億元,增長9.8%。從進出口商品地區看,在拉丁美洲實現進出口總額30.1億元,增長31.0%;北美洲14.2億元,增長172.2%;亞洲13.7億元,下降29.4%;非洲12.0億元,下降4.9%;歐洲6.1億元,下降23.2%;大洋洲4.0億元,下降22.6%。契約利用外資總額290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229萬美元。當年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1家。  

房地產業

2016年,運城市房地產開發投資116.3億元,比2015年下降5.9%。其中,住宅投資88.5億元,下降5.2%;商業營業用房投資20.5億元,增長16.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231.6萬平方米,減少192.9萬平方米。年末商品住宅待售面積162.7萬平方米,減少131.2萬平方米。  

郵電通信

2016年,運城市郵電業務總量87.6億元,比2015年增長66.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6.4億元,增長41.3%;電信業務總量81.2億元,增長69.0%。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128.1萬件,包裹業務8.8萬件,快遞業務量1653.9萬件。年末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497.7萬戶,增加8.7萬戶。其中,固定電話38.5萬戶,行動電話459.1萬戶。在行動電話用戶中,3G用戶39.7萬戶,4G用戶271.7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94.1部/百人。其中,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普及率分別達到7.3部/百人和86.8部/百人。全市寬頻接入用戶達到101萬戶,增長18.0%。  

旅遊業

運城鹽湖 運城鹽湖

2016年,運城市接待國內遊客5321.6萬人次,比2015年增長31.9%。接待入境遊客31832人次,增長5.3%。其中,外國人8704人次,增長5.0%;香港同胞8302人次,增長4.6%;澳門同胞5508人次,增長4.2%;台灣同胞9318人次,增長4.5%。全年旅遊總收入434.4億元,增長32.9%。其中,國內旅遊收入433.8億元,增長32.9%;旅遊外匯收入914.1萬美元,增長7.0%。  

金融業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887.8億元,比年初增長9.7%,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1882.5億元,增長9.6%。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1013.0億元,增長5.3%,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009.3億元,增長5.8%。年末農村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農商銀行、村鎮銀行)人民幣貸款餘額418.1億元,增長2.2%。證券市場各類證券成交額984.9億元,下降42.1%。其中股票成交額919.3億元,基金成交額41.2億元,債券成交額0.7億元。年末投資者資金賬戶開戶總數18.7萬戶。  

保險業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共有保險公司41家,全年保費收入77.9億元,比2015年增長14.9%。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9.2億元,增長15.7%;人身險保費收入8.7億元,增長36.5%;壽險保費收入50.0億元,增長11.6%。全年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24.4億元,增長15.9%。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6年,運城市受理專利申請1716件,比2015年增長37.2%。其中,受理髮明專利申請491件,增長31.6%。全市授予專利權952件,減少5.6%。其中,授予發明專利權186件。全年有25個項目列入國家、省各類科技計畫,獲得項目研究資金1146萬元。全市有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3個,國家一般氣象觀測站10個。氣象諮詢服務12121電話線路120路。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單位13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0萬平方千米,增雨量3億立方米。衛星雲圖接收站1個。專業綜合地震台(站)5個,市級地震台網中心1個,數字測震台網1個,數字測震子台4個,縣級地震監測台(站)12個。全年小震活動352次,其中3級以上地震8次。全年M3.0-M3.9級地震5次,全年M4.0-M4.9級地震3次,最大震級4.4級。  

教育事業

2016年,運城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17796人,在校生55222人,畢業生14338人。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16136人,在校生44249人,畢業生11994人。普通高中招生35356人,在校生109361人,畢業生45820人。國中招生53179人,在校生15.3532萬人,畢業生58618人。普通國小招生51414人,在校生28.6986萬人,畢業生52341人。特殊教育招生130人,在校生1060人,畢業生69人。在園幼兒數17.0368萬人。  

2016年運城市主要高等院校
學校名稱辦學層次地址
運城學院 本科 鹽湖新區大學城
山西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禹都大道中段
運城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專科 空港南區華雄南路
運城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經濟開發區學苑北路
運城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專科 鹽湖新區大學城
運城護理職業學院 專科 鹽湖新區大學城
山西運城農業職業技術學院 專科 紅旗東街

文化事業

運城市文化創意孵化基地奠基儀式 運城市文化創意孵化基地奠基儀式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7個,民眾藝術館1個,文化館14個。公共圖書館13個,館藏圖書142.3萬冊。博物館23個,檔案館14個。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3處,其中國家級90處,省級79處,市級34處。擁有廣播電視台13座,有線電視用戶56.8萬戶。廣播人口覆蓋率99.5%,電視人口覆蓋率99.5%。參加全國第十七屆“群星獎”工作,其中絳縣文化館選送的舞蹈《掃街》獲得全國第十七屆“群星獎”舞蹈類第一名;成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展示活動;舉辦運城市第三屆文化“菊花獎”民眾書畫大賽暨黃河金三角書畫展售大集。  

體育事業

2016年,運城市運動員在省級重大比賽項目中獲得金牌34枚、銀牌30枚、銅牌41枚。全年銷售中國體育彩票2.8億元,比2015年增長10.0%。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5305個。其中醫院263個,衛生院18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95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174個,村衛生室351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衛生監督所(中心)14個。衛生技術人員27406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10937人,註冊護士10522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29002張,其中醫院20444張,衛生院7130張。  

2016年運城市中心城區主要醫療機構
醫院名稱地址醫院名稱地址
運城市中心醫院 河東東街 鹽湖區第二醫院 解放北路
運城市人民醫院 解放南路 運城市中醫醫院 中銀大道
運城市急救中心 解放南路 運城市第三醫院 人民北路
運城市眼科醫院 人民北路 運城市衛校附屬醫院 紅旗西街
運城婦幼保健院 河東東街 華源醫院 聖惠南路

勞動就業

2016年,運城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04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5723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3418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893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84%。  

社會保障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281.8萬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55.1萬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88.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33.9萬人,參加工傷保險66.9萬人,參加生育保險40.4萬人。年末共有4.2萬人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城市低保資金及臨時補助2.1664億元。12.2萬人納入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發放農村低保資金及臨時補助3.7929億元。1.3萬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  

社會福利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102個,床位6749張。其中,老年人與殘疾人服務機構88個,床位6352張。年末共有社區服務中心118個,社區服務站137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4.3億元,接收社會捐贈50萬元。  

環境保護

2016年,運城市黃河、汾河流域運城段共監測11個斷面。其中,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標準的斷面4個,達到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2個,超過Ⅴ類水質標準的斷面5個。全年中心城市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含二級)天數為252天。年末中心城市公園面積達到613.3公頃。綠地面積達到2092.2公頃,比2015年增長21.1%。中心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7%。全年中心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0%;城市燃氣普及率達99%。    

安全生產

2016年,運城市安全生產事故死亡54人,比2015年下降39.3%。其中,生產運營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7人死亡,56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65.43萬元。煤礦、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消防等行業未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事故。全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食品安全事故。  

交通運輸

交通

高鐵運城北站 高鐵運城北站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公路通車裡程16085千米,其中,國道1074千米,省道865千米,縣道2620千米,鄉、村道及專用道11526千米;高速公路598千米。全市公路密度113.4千米/百平方千米。  

公路

運城市城區通往各縣市的一小時經濟圈已經形成,率先在山西省實現村村通油路工程。  

鐵路

南同蒲鐵路縱貫運城市南北,西南方向與隴海鐵路大動脈連線;侯西鐵路橫亘東西,南同蒲鐵路侯馬至東鎮段完成複線建設;大西客專(太原南至西安北段)於2014年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蒙西至華中地區鐵路煤運通道運城段計畫於2014年開工建設。運城北站為山西省境內的3個一級站點之一。  

航空

運城關公機場飛行區等級指標為4D級,跑道長3000米,寬60米,10個標準停機位,6個廊橋,航站樓面積2萬平方米左右。已開通運城至北京、上海、合肥、廣州、深圳、南京、成都、杭州、烏魯木齊、瀋陽、昆明、三亞、武漢、海口、鄭州、太原、福州、貴陽、廈門、長沙、大同、重慶、哈爾濱等22條航線,通航城市達到23個。  

運輸

截至2016年末,運城市公路客運量2921萬人,比2015年下降21.7%;公路貨運量1.3432億噸,增長16.0%。公路旅客運輸周轉量14.5億人千米,下降18.3%;公路貨物運輸周轉量326.1億噸千米,增長6.0%。民用車輛擁有量97.9萬輛,下降0.1%。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66.0萬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0.4萬輛),增長15.9%。其中,私人汽車59.4萬輛,增長17.3%。本年新註冊汽車10.4萬輛,增長22.8%。年末轎車保有量41萬輛,增長17.9%,其中私人轎車39.4萬輛,增長19.0%。機車保有量17.6萬輛,下降35.3%。拖拉機保有量12.2萬輛,增長0.7%。運城機場全年旅客運輸量84.32萬人,增長3.5%;貨運量3200噸,增長31.3%;飛機起降總架次21390架次,增長69.7%;有航線架次為7930架次,下降0.4%。  

歷史文化

運城市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文物古蹟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相傳后稷教民稼穡於稷山,嫘祖教民養蠶於夏縣。舜建都蒲坂(今永濟),禹建都安邑(今夏縣)。重要文化遺址有芮城的西候度;垣曲的南海峪岩洞;夏縣的禹王城、東下馮、西陰;永濟的獨頭、堯王台;河津的西王村、北里村;絳縣的原窯河;平陸的七里坡等。重要文物古蹟有芮城永樂宮,它不但建築別致,而且有著精美的元代巨幅壁畫,以其精湛的藝術魅力著稱於世。此外還有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鴛鴦塔、萬國寺;萬榮的飛雲樓,秋風樓,稷山的青龍寺;新絳的稷益廟等,都是運城的重要文物古蹟。

運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自古以來,公候將相、學者志土,代不乏人。上古時期就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稼穡,嫘祖養蠶,黃帝戰蚩尤等歷史傳說,春秋時富賈大商猗頓,漢代絳候周勃,三國名將關羽,隋未哲學家、教育家文中子王通,唐初“四傑”之首王勃,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大將薛仁貴、張守矽、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皆為本市歷史名人。戊戌變法的六君子之一楊深季以及辛亥革命時期的張士秀、李岐山、景梅九等著名人士。  

戲曲

蒲劇

蒲劇泰斗——閻逢春 蒲劇泰斗——閻逢春

蒲劇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而得名,亦稱蒲州梆子或南路梆子,是晉南地區的代表劇種。蒲劇唱腔高昂,樸實奔放,長於表現慷慨激情、悲壯淒楚的英雄史劇,善於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運城市蒲劇團獲得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的藝術家有武俊英、王藝華、吉有芳、孔向東、賈菊蘭、景雪變(二度梅)等六人。文華獎獲得者:景雪變。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得者:孔向東、王青麗。蒲劇《山村母親》獲文化部第二屆優秀保留劇目大獎,蒲劇《生命》獲文化部戲劇文化獎。  

眉戶

晉南眉戶原稱“迷胡”,又稱“曲子”、“清曲”,因曲調婉轉纏綿,使人聽之入迷而得名,是一個以民歌的連線而發展起來並由地攤說唱過渡到舞台演出的戲曲劇種。晉南眉戶的歷史經過了民歌、說唱、家戲、職業班社四個階段,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南北兩大流派。南路以臨猗一帶為中心,北路以臨汾一帶為中心。臨猗眉戶劇團曾三進中南海,為周恩來、朱德、鄧小平、李先念、吳邦國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過專場演出。運城眉戶獲得梅花表演獎的藝術家有潘國梁、閆慧芳等。  

傳說

嫘祖 嫘祖

相傳五千年前,西陵(今夏縣西陰村)有位姑娘叫嫘(léi)祖,她發現桑樹上有一種能夠吐絲作繭的昆蟲,吐出的絲細而結實,便把其捉來試養。桑蠶取食桑葉後吐絲結繭,然後鑽出繭殼羽化為蛾。嫘祖發現繭殼被浸濕後,套在棍子上用手撕捻線,可以拉出長長的銀線,就把這種線叫做“絲”。她又把絲織成布,人們稱它為“綢”,綢代替了樹葉和獸皮,人們從此就有衣服穿了。《通鑑外紀》讚揚嫘祖“治絲繭以供衣服”。嫘祖養蠶繅絲,“教民育蠶”,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被尊為“先蠶娘娘”。黃帝聽說了嫘祖的事跡後,心生愛慕之情,便娶嫘祖做了他的妻子。《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夏縣西陰村曾建有先蠶娘娘廟,廟內供有先蠶娘娘像,但後來毀於戰亂。  

地方特產

運城市 運城市 聞喜花饃 聞喜花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種樣式的饅頭,花式各樣,從而命名為花饃。聞喜花饃盛行於明清,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逐漸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完整的創作體系,具有豐富的文化品位和濃郁的地方特色。聞喜花饃有“花糕”、“花饃”、“吉祥物”、“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  2006年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展出 2012舉辦的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上創造四項世界紀錄 2012年2月3日,首屆中國聞喜花饃文化節在聞喜縣城成功舉辦 
運城市 運城市 臨猗蘋果 臨猗低處黃河之畔中條山之下,氣候濕潤,晝夜溫差大,海拔高,無污染,是優質蘋果基地,蘋果個大,色鮮,紅富士×新紅星雜交育成的優良中晚熟品種,在臨猗縣9箇中下旬成熟,果實極大,平均單果重400—500g,果型指數高達1.3以上,屬大型高樁中晚熟蘋果,肉質硬脆,酸甜爽口,不發綿,貸架期長,著色鮮紅。 
運城市 運城市 垣曲獼猴桃 垣曲縣的獼猴桃資源豐富,有紫果、軟棗和元寶等3個品種,主蔓長達10多米,直徑達10厘米以上,但處於野生狀態。1979年,垣曲縣有關部門選擇優良單株,調查研究高產技術,將收集到的種子、剪集的枝條,進行人工栽培繁殖,已經大批成活,長勢良好。 
運城市 運城市 絳縣山楂 絳縣共有山楂面積2萬畝,鮮果年產量000萬公斤,品種以大金星為主,被國家林業部、財政部、農業部列為全國七大山楂基地縣之一。 從事山楂食品加工的企業有100餘家,主要產品有山楂果脯、蜜餞、汁、果醬、糖、餅等8個系列30多個品種。其中山楂蜜餞榮獲國家“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優秀獎,1998年通過了美國FDA質量檢測,2001年被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認定為名牌產品,2003年九個產品獲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 

風味小吃

運城市 運城市 北相羊肉胡卜 北相羊肉胡卜的誕生,與著名的戲劇“二進宮”有關,“二進宮”是一部反映明代宮廷鬥爭的歷史劇。明穆宗朱載厚死後,李良企圖篡位,皇后密召徐、楊二人進宮,欲把太子交與二人帶出宮。楊派人去蒲州搬兵卻走漏風聲,李良派兵追到泓芝驛。北相鎮的路老漢在泓芝驛賣炊餅,一位後生衝進他的席棚喊救命。後生一路上飽受風寒病倒了,高燒不退。路老漢心急無招,把炊餅用刀切碎,抓起一塊羊油放進鍋中,趁熱放進大料,再投入一把潞鹽加水燒開,把炊餅加入烹好倒進碗中,趁熱餵下。半個時辰後,後生高燒漸退,趕往蒲州搬兵救駕。事後,這位後生找見路老漢,見面就拜,唱道:“你讓我吃的真是護國良餚啊!”路老漢聽不清後生的南方話,把“護國”聽為“胡卜”了。 
運城市 運城市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狀,現在洪洞一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製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 
運城市 運城市 芮城麻片 芮城麻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產於黃河北岸的芮城縣。是用芝麻、小米湯、熟麵粉、大豆油、檸檬酸、廣東榴花白糖等十餘種原料和質軟甘甜的芮城井水精製而成。片薄如紙,晶瑩透光,其味蜜甜,入口酥脆,食後有餘香。經盛夏而不粘連,存放久而不變味。長久食用,有舒肝健脾、消除疲勞、振奮精神、補充營養、促進新陳代謝之功效,老幼鹹宜。 
運城市 運城市 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棗悶蒸而成,關鍵是適時加水掌握火候。雖不及八寶米,在晉南一帶也久負盛名,因為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一粘二甜,老少可口,如與澇糟合煮少許,飲之,更是別有風味。為新絳老少皆宜的傳統小吃。 特點:軟、粘、甜、熱,喜甜可多放白糖,宜熱食。 
運城市 運城市 萬榮涼粉 萬榮涼粉用紅薯粉製成,白晶透亮,調上鮮紅的辣椒油,拌上生蒜泥、芥末等調味品,麻辣酸香,清涼爽口,是一道適合夏季食用的小吃,其色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夏季冷食有消暑解渴之效。有熱涼兩種,澆羊肉臊子的為熱涼粉,調以油辣子、芥茉、食鹽、蒜泥、醬油、醋的為涼涼粉。涼粉筋道,調和麻辣適度,醋香誘人,入嘴即咽。據傳始於清代,由陝西韓城傳入,是一道萬榮名吃與文化兼融的美餐。
運城市 運城市 聞喜煮餅 聞喜煮餅有著山西“餅點之王”的美譽,又有“國式糕點絕產”之美稱。煮餅在明末就已有名氣。魯迅先生在小說《孤獨者》中有“我提著兩包聞喜產的煮餅去看友人”的字句。煮餅是一種油炸的點心,在晉南民間把“炸”就叫“煮”。聞喜煮餅形似圓月,由於外皮粘滿白芝麻,所以外觀是月白色。其外裹芝麻,滾圓狀,內有栗色、絳白二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厘米長的細絲,酥沙香甜、不皮不粘不膩,久不變質。主要原料為麵粉、蜂蜜、小磨香油、糖粞及上等紅白糖等。 

風景名勝

運城市文物旅遊景點1600餘處,市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數量最多的地級市;省級57處;市級31處。旅遊線路以尋根祭祖游、黃河風情游、德孝文化和善文化為主。馳名中外的景點有:武廟之祖“解州關帝廟”、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道教三大祖庭之一的永樂宮、《西廂記》故事發生地普救寺、中華祭祀聖地后土祠,以及西灘、李家大院、五老峰、歷山、司馬光墓等。  

運城鹽湖與美國猶他州澳格丁鹽湖、俄羅斯西伯利亞庫楚克鹽湖並稱為“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是華人祖先開發最早的鹽湖。據《河東鹽法備覽》記載,五千多年前就在運城鹽湖發現並食用鹽,這是“中華民族利用山澤之利的一個偉大創舉”。運城鹽湖東西長,南北窄,四周高,中間低,形似“古元寶”狀。南倚中條,北靠峨嵋,東臨夏縣,西接解州,總面積132平方千米。虞舜曾在鹽湖之畔的臥雲崗,手撫五弦琴,唱吟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歌謠《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運城鹽湖被田漢先生贊為“千古中條一池雪”。  

• 遺址

西侯度遺址、峪岩洞、舜帝陵、禹王城、東下馮、堯王台、七里坡等。

• 文物

黃河大鐵牛、鶯鶯塔、萬固寺、飛雲樓、秋風樓、青龍寺、稷益廟等。

運城著名景點
舜帝陵 舜帝陵 五老峰 五老峰 黃河大鐵牛 黃河大鐵牛
池神廟 池神廟 永樂宮壁畫 永樂宮壁畫 臨猗雙塔 臨猗雙塔

著名人物

古代

人物主要成就
女媧氏大地之母
嫘祖黃帝之妻,養蠶繅絲
蚩尤九黎部落首領
風后黃帝宰相
后稷堯舜時期的農官,周朝先祖
虞舜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
大禹夏後氏首領、夏朝開國君主
傅說殷商賢臣,輔佐武丁成就“武丁盛世”
晉文公開創晉國百年霸業,春秋五霸之一
魏文侯戰國時期,魏國開國之主
猗頓戰國初年著名商人
介子推晉國賢臣,後人尊為介子
猗頓戰國時期著名的大手工業者、大商人
張儀戰國時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荀子戰國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廉頗戰國末期趙國名將,“戰國四大名將”
關羽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武聖”,“五虎上將”之首
衛夫人晉朝著名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衛玠晉朝玄學家、官員,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裴秀中國地圖學之父
王通隋末大教育家,王勃祖父
郭璞道學術數大師和遊仙詩祖師,風水學鼻祖
薛仁貴唐朝名將,軍事家、政治家,對外民族英雄
王勃唐代詩人,“初唐四傑”之首
王之渙盛唐時期詩人,“四大邊塞詩人”之一
王維唐朝詩人、畫家,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張巡唐朝名將,愛國英雄,“通真三太子”
裴行儉著名軍事家
裴度中興賢相,平定淮西
楊玉環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盧綸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
柳宗元詩人、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司空圖唐代詩人,詩論家
呂洞賓八仙之一,全真道祖師,三教合流思想代表人物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趙鼎南宋愛國政治家、詞人,抗金名相
孟珙南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
關漢卿元代雜劇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
姬際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
裴氏家族自秦漢,歷魏晉,至隋唐而極盛,五代以後,余芳猶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業文章之隆,堪稱獨無僅有。裴氏家族將相接武、公侯一門,冠裳不絕: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七品以上官員3000餘人;《裴氏世譜》記載,裴氏家族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駙馬21人,公主20人等——天下裴氏宗族所居裴柏村由此得名“中華宰相村”,毛澤東曾稱道:“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胡耀邦曾說:“研究中國的人才學,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 

近代

人物主要成就
楊深秀“戊戌六君子”之一
傅作義抗日名將、愛國將領、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
董其武開國將帥,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上將
常乾坤共產黨最早的飛行員,一級解放勳章獲得者,中將
程子華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健吾著名作家、戲劇家、文藝評論家
裴麗生曾任山西省省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姚奠中國學大師、教育家、書法家,第三屆蘭亭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文敏生曾任河南省省長、黑龍江省委書記、郵電部部長
柴澤民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駐美國全權大使
閻逢春蒲劇泰斗,曾任中國戲曲家協會理事,首創帽翅功
侯波“紅牆攝影師”,擔任毛澤東專職攝影師12年,中國女攝影家協會主席
席澤宗天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
張志堅原成都軍區政治委員,中共十五屆中央委員,上將
裴懷亮原濟南軍區副司令員,國防大學校長,上將

現代

人物主要成就
鄭衛平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政治委員,上將
寧吉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張少琴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
張平一級作家,2008年任山西副省長,山西省作協主席、全國政協常委
李強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李紅福建省黨組成員、副省長
譚向勇博士生導師,教授,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史大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副主席
寧濱IEEEfellow,北京交通大學校長
相里斌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獲得者
孟振平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
史立榮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2011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景海鵬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兩度飛天第一人

城市榮譽

2006年,運城市獲中國十佳魅力城市稱號  

2007年,運城市獲中國中部十大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2007年,運城市獲跨國公司最佳投資城市稱號  

2009年,運城市獲中國金融生態城市稱號  

2012年,運城市獲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稱號  

2012年,運城市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2012年,運城市被評為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  

2010年,運城市獲國家商標戰略實施示範城市  

2016年,運城市被評為十二五信息惠民領軍城市  

2017年,運城市第七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  

2017年,運城市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區)  

2017年,運城市入圍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第32  

對外交流

城市名稱所屬國家/省份締結年份
蘭恰諾 義大利 1995年 
阿拉拉瓜拉 巴西 2005年
南開區 天津市 2011年 
馬爾芒德市 法國 2011年 
達文波特 美國 2011年 
斯捷帕納凡 亞美尼亞 2011年 
伊春黑龍江省2013年 
杭州浙江省2013年 
黑河黑龍江省2013年 

《楊貴妃秘史》相關背景知識

 尤小剛導演的秘史系列劇第六部《楊貴妃秘史》正在湖南衛視晚10點檔熱播。根據央視索福瑞的數據,該劇開播第一天收視率1.11%,位居同時段全國收視率第一位。不過,觀眾和網友質疑該劇“太雷人、太現代”。昨天,導演尤小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回應說:“雖說在這部戲故事上延續了以前的秘史式敘事,但是該劇不論在風格上,還是台詞上都更輕鬆,是一部宮廷平民劇。”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    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堆雲洞西侯度遺址福勝寺 |

山西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全省轄11個地級市,以及23個市轄區、11個縣級市、85個縣。
 太原市杏花嶺區 | 小店區 | 迎澤區 | 尖草坪區 | 萬柏林區 | 晉源區 | 古交市 | 陽曲縣 | 清徐縣 | 婁煩縣
大同市城區 | 礦區 | 南郊區 | 新榮區 | 大同縣 | 天鎮縣 | 靈丘縣 | 陽高縣 | 左雲縣 | 廣靈縣 | 渾源縣
陽泉市城區 | 礦區 | 郊區 | 平定縣 | 盂縣
長治市城區 | 郊區 | 潞城市 | 長治縣 | 長子縣 | 平順縣 | 襄垣縣 | 沁源縣 | 屯留縣 | 黎城縣 | 武鄉縣 | 沁縣 | 壺關縣
晉城市城區 | 高平市 | 澤州縣 | 陵川縣 | 陽城縣 | 沁水縣
朔州市朔城區 | 平魯區 | 山陰縣 | 右玉縣 | 應縣 | 懷仁縣
晉中市榆次區 | 介休市 | 昔陽縣 | 靈石縣 | 祁縣 | 左權縣 | 壽陽縣 | 太谷縣 | 和順縣 | 平遙縣 | 榆社縣
運城市鹽湖區 | 河津市 | 永濟市 | 聞喜縣 | 新絳縣 | 平陸縣 | 垣曲縣 | 絳縣 | 稷山縣 | 芮城縣 | 夏縣 | 萬榮縣 | 臨猗縣
忻州市忻府區 | 原平市 | 代縣 | 神池縣 | 五寨縣 | 五台縣 | 偏關縣 | 寧武縣 | 靜樂縣 | 繁峙縣 | 河曲縣 | 保德縣 | 定襄縣 | 岢嵐縣
臨汾市堯都區 | 侯馬市 | 霍州市 | 汾西縣 | 吉縣 | 安澤縣 | 大寧縣 | 浮山縣 | 古縣 | 隰縣 | 襄汾縣 | 翼城縣 | 永和縣 | 鄉寧縣 | 曲沃縣 | 洪洞縣 | 蒲縣
呂梁市離石區 | 孝義市 | 汾陽市 | 文水縣 | 中陽縣 | 興縣 | 臨縣 | 方山縣 | 柳林縣 | 嵐縣 | 交口縣 | 交城縣 | 石樓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