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

高力士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唐潘州人(今高州市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於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於累官至驃騎大將軍、進開府儀同三司。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宦之一,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死後墓穴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馮。年幼被閹割,與同類金剛二人,於聖曆元年(698年)被嶺南討擊使李千里進奉入宮。武則天嘉賞其聰慧機敏,年幼儀美,讓他在身邊供奉。後因小過,被鞭打趕出。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高延福出自武三思家,高力士於是往來於武三思第宅。一年後,武則天復召其入宮,隸屬司宮台,官府供給糧食。高力士身長六尺五寸,天性謹慎細密,擅傳詔令,授官宮闈丞。

累有功勳

景龍年間,李隆基在藩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到唐隆年間(710年)因平定韋後之亂有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進入太子官署內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李隆基即位後,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

李隆基推重宮闈局,宦官稍稱旨意者,即授三品將軍,門列腎戟儀仗,故楊思勖、黎敬仁、林招隱、尹鳳祥等人,位尊寵專與高力士相同。楊思勖持節討伐,黎、林奉命出使宣布傳達,尹則掌管書院。其餘孫六、韓莊、楊八、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朱光輝、郭全、邊令誠等人,諸如殿頭供奉、監軍、入蕃、教坊、功德主當,皆為委任之職。

監軍則權力超過節度使,出使則令各郡驚懼退避。其郡縣豐饒富贍的,宦官一到軍中,則所期望的以千萬錢計算,修功德所獲捐款,買鳥獸所費資金,每到一處,則不止千貫,都在力士許可與否。故京城中最豪華的宅第,京畿內最好的田產、果園、池苑,宦官竟占其中一半。

權傾朝野

高力士高力士

每有四方進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後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

李隆基常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因而常止息於宮中,很少出外宅。至於欲求依附,想一睹其風采,以期其在君王前講好話,而輸誠竭力的人很多。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皆因此而獲將相高位,其餘職務獲得者則不可勝記。肅宗在東宮時,稱其為二兄,諸王公主皆稱呼“阿翁”,駙馬們稱其為“爺”。高力士在寢殿傍簾帷中休息,殿側有一院落,其中有修煉功德之處,雕飾琢磨得璀璨奪目,極其美觀精妙。高力士細心謹慎無大過失,然而宇文融以下諸人,玩弄權術互相嫉害,至擾亂朝廷法紀,都與力高士薦引有關。再者善於隨機應變,觀察形勢氣候,雖是最親近喜愛之人,面臨傾復敗亡皆不予救助。

高力士養父高延福夫妻,按定分享受供奉。嶺南節度使於潘州找到其生母麥氏送至長安,高力士讓兩位老婦人同處高堂,美食供養。金吾大將軍程伯獻與高力士結拜為兄弟,麥氏去世,伯獻在靈前筵間,披頭散髮,穿戴孝服,接待來賓弔唁酬答。

開元十七年(729年),追贈力士父親廣州大都督官職及麥氏越國夫人封號。早在開元初年時,瀛州呂玄晤在京城做官,女兒有姿色,高力士娶其為妻,提拔玄晤為少卿、刺史,呂氏子弟都做了王傅。呂夫人去世,葬於城東,葬禮很隆重。中內地方官員爭相贈送祭祀物品的,充溢京城大道,從力士宅第到墓地,車馬絡繹不絕。

吐血而死

天寶初年,加官冠軍大將軍、右監門衛大將軍,晉爵號渤海郡公。天寶七載(748年),加官驃騎大將軍。力士家資殷實豐厚,非一般王侯所能比擬,其於來庭坊建造寶壽佛寺、於興寧坊修建華封道士觀,寶殿珍台之宏富,與國力相當。其於京城西北截取澧水建造碾房,五輪同轉,每日可碾三百斛麥子。當初,寶壽寺大鐘鑄成,力士齋祭以慶祝,舉朝人皆至。凡擊鐘者,敲一下給百千錢;有順從其心意的,敲到二十下,少的也有十下。此後又有華州袁思藝,特別承蒙玄宗恩寵。然而高力士乖巧謹慎,人皆喜歡;袁思藝驕狂倨傲,人皆疏遠懼怕。

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神道碑

天寶十四年(755年),設立內侍省,有內侍監兩名,官階正三品,由力士、思藝分別擔任。李隆基逃往蜀地,袁思藝跑去投靠安祿山,高力士則侍奉李隆基至成都,晉爵為齊國公。同年,太子李亨在靈武登基,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不久將李隆基迎接回長安。高力士因護駕有功,加官開府儀同三司,賜給五百封戶以食租稅。

上元元年(760年)八月,李隆基移居太極宮甘露殿,高力士與宦官王承恩、魏悅等人,因侍從李隆基登長慶樓,被李輔國設計陷害,流放黔中道。高力士行至巫州,見其地薺菜多而人不食,感傷不已而歌詠道:“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不同,氣味終不改。”

寶應元年(762年)三月,遇大赦回歸,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李豫因他是耆宿長輩,曾護衛先帝,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於泰陵。

身世揭秘

高力士高力士

無論新、舊唐書或二十四史中的唐史,對高力士的身世都有述說,可信度也很高。而高公墓志銘的出土,則進一步印證了他的身世之迷。“馮之先北燕人也,衣冠屢遷,不常厥所,章再通越,遂為強家”從碑文可悉,他的祖先為現今河北人氏,當初也是東遷西搬,居無定所。直至後來到了當時的百越之地廣東,才成為當時當地的強家望族。墓志銘雖然沒有直述其家族強盛的原因,但旁證了其家族興盛,與他們善於和當地俚族首領冼夫人家族結合的結果。

到了高力士的曾祖馮盎,已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擁有“頤指萬家,手據千里”的實權了。他有智癸戈、智戴、智代土等三個兒子。“耿公知而內舉,請以分憂,朝庭許之。癸戈為高州剌史,戴為恩州剌史,代土為潘州剌史”。後來,潘州府君讓位給兒子君衡(即力士父),成為“父沒子繼南州故事”,並得到朝庭的批准。不料由於“按察使”嚴刑迫供和誣告造反,高力士“家遂籍沒”。

未滿十歲的馮元一,由廣東歷盡萬水千山被遞解到都城長安,閹後入宮,“賜姓為高,改名力士”,當了太監高延福的養子。其少年時代的艱辛可想而知。而武則天了解其身世後,也有意栽培他。“將之別令女徒鞠育,將復公侯之慶,俾加括羽之冫余,令受教於內翰林”。高力士終於“學業日就,文武不墮,必也射乎。五善既閒,百發皆中,因是有力士之稱。自文林郎官博士轉內府丞”。

艱苦的磨練,使他在“事君之難請言其狀,盡禮者或以為諂,納忠者時有不容,直必見非謂之鏟上,嚴又被憚不得居中。古所謂為臣不易者,以此。”的困難條件下做到“蕃而不勞,親而不黷,諫而不忤,久而不厭。美暢於中,聲聞於外”。能夠長期處於“居中”地位。

人物事跡

李白與高力士

天寶元年(742),兩位聲名煊赫、風格迥異的人物相遇於大唐首都長安宮苑。一個是權重四海的冠軍大將軍、渤海郡開國公、內侍監高力士(690-762),一個是落筆搖五嶽、嘯傲凌王侯獨領風騷的天才詩人李白(701-762)。他們相聚在唐皇帝李隆基身邊,周鏇於沉香亭上、白蓮池畔的輕歌曼舞、美酒香花中,這該有多少動人的故事,巧妙的過招吸引人的目光、引發人的遐想。事實也果然如此。請看李浚《松窗雜錄》:

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移植於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馬名)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部。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三章……龜年以歌詞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之。太真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葡桃酒,笑領歌詞,意甚厚。上因調玉笛以倚曲……自是顧李翰林尤異於諸學士。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靴)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還有段成式的《酉陽雜俎》:

李白名播海內。玄宗於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高力士高力士

這兩則栩栩如生的故事,就是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原創本。李、段皆晚唐人,晚於李白百年左右。這些材料後被大量引用,寫入正史、搬上舞台,盛傳人口。加上很多人往往喜歡把玄宗晚年政治腐敗的責任往他身邊的人身上推,高力士的弄臣形象就是這樣塑成的。但,這是真的嗎?首先《松窗雜錄》所講的時間背景開元中就完全不對。開元共二十九年。中是多少,對摺算也在十四、五年左右。殊不知貴妃冊封在開元二十四年。開元中哪會有讚美貴妃之詩作?另李白在《代宋中丞作自薦表》亦云:天寶初,五府交辟(推薦),名動京師。上皇聞而悅之,召入掖庭。天寶初入京,寫得明明白白,可謂鐵證,足以否定開元中其說之非。此外,一些與李白有親密交往並為他編詩寫序的人,如:李陽冰、魏顥以及為他作墓碣的劉全白,也都一致認為是天寶初間奉詔入京。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中說:伏惟相公,開張徽猷,寅亮天地。入夔龍之室,持造化之權。安石高枕,蒼生是仰。此文作於天寶十四年,是代宣城守趙悅寫的。這裡說的楊右相,不是別人,正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將楊比為夔龍(舜之賢臣夔與龍),安石(晉謝安字安石),此等夸詞,皆諛言非實。不過,卻從另一側面反證李白並不怎么嫉恨楊氏兄妹吧。假設真有貴妃讒逐李白之事,能這樣寫嗎?李浚之說,不足取信,再明白不過了。至於《酉陽雜俎》所載,則更為離奇。試想尊貴風流、曠古一人的李隆基能為被他召來的白衣詩人李白的風采震懾和壓倒而說出這樣進退失據,出爾反爾的話嗎?既然不滿李白的放肆,又怎能要提拔他呢?其不合情理,一想可知。實為文人快意編出的小說家言而已。前人對此早有質疑。明人鍾泰華在《文苑四史》即指出恐出自稗官小說。清人王琦在《李太白文集跋》中亦云:後人深快其事(指高力士脫靴),而多為溢美之言以稱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論者之期許哉。表現了一種冷靜的理性思考。

事實上,促使李白離去的原因,與高力士無關。高力士作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評如潮。他自稱:“供掃酒之餘,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這種為人處事作風,不僅與當時的政治形勢有關,也是由他的品行所決定的。他在不少事情上並不附會權臣奸相。有的事還很有見地。連張說、張九齡、李邕等賢相名臣都尊重有加。這在《全唐文》諸卷中累累提及,不一而足。燕國公張說更為其養父高延福、生父馮君衡、生母麥太夫人三撰碑銘,推許備至。李邕亦有《謝恩命遣高將軍出餞狀》之文。這樣受到皇上與縉紳名臣推重的人,李白性雖豪縱,也必不至無端啟釁,以招禍災。相反,從文獻上考查,高力士與李白的交往,倒有正面的記述。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云:天寶初,召見於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他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於翰林苑中。仍(又)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寵如是。既而上疏請還舊山。玄宗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宮內秘聞),恐掇後患,惜而遂之。高大將軍扶李白醉上龍舟,調護殷勤,這是多么動人的情節。范傳正是李白的通家子侄。此序真實不虛,堪稱信史。所載與李、段之小說家言竟是如此隔若霄壤。

那么,真正導致李白離去的原因何在?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其《草堂集序》中說: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告,人無知者。醜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認為是翰林院同事進讒言的結果。另一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云:上皇豫游,召白。白時為貴門邀飲,比至半醉。令制出師詔,不草而成。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張垍是何許人?乃故丞相張說之子,明皇帝之嬌婿,當朝駙馬、衛尉卿。當時與其兄均以舍人學士任職翰林院,同掌綸翰。可說是李白的同列長官。他的反對自然是一重大阻力。此外諸家所述,大致相同如此。此外李白在《為宋中丞自薦表》亦云:召入禁掖,既潤色於鴻業,或間草於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為賤臣詐詭,遂放歸山。因為在那些規行矩步的館閣諸臣眼裡,李白掀天揭地的詩文,放蕩不羈的作派,自然是看不順眼,無法相容的。於是羅織周納,編造惡名,趕走了事。而張垍則充當了這幕醜劇的領頭者。

高力士與唐玄宗
高力士高力士

他是唐玄宗時當權宦官。潘州(今廣東高州)人,本姓馮。少年被閹,聖曆元年(698)入宮。武則天以其聰慧,令給事左右。卻因小事觸怒女皇而一度被逐,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遂冒姓高。高延福交結武三思,力士遂得復入宮,為宮闈丞。李隆基為藩王時,力士傾心附結,參與宮廷政變立功。後隆基即位(即唐玄宗李隆基),力士深得信任,擢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累授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進奏文表,必先過目,小事便自行裁決。玄宗說“力士當上(值日),我寢乃安”,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後為肅宗)呼之為二兄,諸王、公主呼之為阿翁,駙馬輩呼之為爺,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稱呼他:將軍 。他的資產富過王侯。曾修佛寺鑄鐘,宴公卿,規定擊鐘一次須納禮錢十萬,諂媚他的人擊至二十杵,少者亦至十杵。高力士自幼與母麥氏失散,他貴顯後,嶺南節度使探聽到麥氏的下落,於是將麥氏從瀧州迎接到長安。玄宗封麥氏為越國夫人,追贈力士亡父為廣州大都督。

力士平素謹慎,又善於觀察時勢,所以久受寵任,於朝廷內外亦無大惡名。而他言事有個特點,叫“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其實早在安史之亂之前,玄宗逐漸沉迷聲色,又昏庸任用奸邪之人時。作為皇帝信任的他不僅僅伺候皇帝和貴妃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應提防安祿山擁兵自重,心懷叵測,勸玄宗收回邊事大權。

這一點,《資治通鑑》有明確的記載:

玄宗逐漸沉迷聲色,十幾年來無意朝政,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與牛仙客謀劃,增加京畿近道粟賦,又採用和糴之法,以充實關中。不幾年,京畿蓄積殷富,這更助長了玄宗退隱想法。一天,玄宗於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無人,便悄悄地對高力士說:“朕自住關內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無事,高止黃屋,吐故納新,軍國之謀,委以林甫,卿謂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極口規諫玄宗:“林甫用變造之謀,仙客建和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長行。恐變正倉盡即義倉盡,正義俱盡,國無旬月之蓄,人懷饑饉之憂,和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門,天下之人盡無私蓄。棄本逐末,其遠乎哉?”他還進一步指出:“軍國之柄,未可假人,威權之聲,振於中外,得失之議,誰敢興言?伏惟陛下圖之。”玄宗聽後一時感到十分不快,但還是覺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著就改變了態度,說:“朕與卿休戚共同,何須憂慮。”並命左右馬上置酒為樂。天寶十三載(754)六月,劍南留後李宓進攻南詔,喪師二十多萬,楊國忠隱匿不報,玄宗被蒙在鼓裡。一天,玄宗卻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說:“臣聞雲南數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高力士對時局的看法給昏頭昏腦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鐘,引起了警覺,當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 高力士的諤諤之言並未能使玄宗改過,依然寵信宰相和邊將。這年秋天,大雨連下六十多天,玄宗以為是上天對他的譴告,私下對高力士說:“自天寶十年之後,朕數有疑,果致天災,以殃萬姓,雖韋(見素)、陳(希烈)改轍,楊(國忠)、李(林甫)殊途,終未通朕懷。卿總無言,何以為意?”力士即回奏說:“開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職,不敢失墜;邊將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權假於宰相,法令不行,災省備於歲時,陰陽失度,縱為輪慮,難以獲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評了玄宗不理朝政,寵信奸相的錯誤做法。 唐玄宗晚年的腐朽統治,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致使他逃往成都避難。當他聞知太子李亨於靈武即位時,似乎很得意,對高力士說:“我兒嗣位,應天順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與朕,亦有何憂?”高力士聽後,說:“陛下躬親庶務,子有黔黎四十餘年,天下無事。一朝兩京失守,萬姓流亡,西蜀、朔方,皆為警蹕之地;河南、漢北,盡為征戰之場。天下之臣,莫不增痛。陛下謂臣曰:‘卿之與朕,復何憂哉!’臣未敢奉詔。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死辱之義,職臣之由。臣不孝不忠,尚存餘喘。親蒙曉諭,戰懼伏深。”高力士指明了局勢的嚴峻,委婉地批評了玄宗的盲目樂觀思想。

高力士高力士

可惜,開始玄宗還聽,說得多了,皇帝就不高興了,終是沒有聽從。直到楊貴妃殞命馬嵬坡(一說流亡海外),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說:“悔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安史之亂中,他隨玄宗奔西川,行至馬嵬驛時,“軍士圍驛,上聞喧譁,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上命高力士問緣由,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曰:“‘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自當處之。”入門,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貴妃長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在此關鍵之時,高力士進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輿屍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呼萬歲,再拜而出,於是始整部伍為行計。”.

馬嵬驛楊貴妃被處死,千餘年來憑說紛紜。在當時護駕軍士群情激憤的危急情況下,高力士為了保護玄宗逃亡,也只能勸皇帝採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主張,採取犧牲貴妃以平息軍憤的無奈辦法。

玄宗入蜀後,先前與高力士同受寵信的官居三品的內侍監袁思藝投降安祿山,高力士則因從幸成都、護駕有功進封齊國公。肅宗即位後,帝聞肅宗即位,玄宗“喜曰”:吾兒順天應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憂?”力士曰:“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區,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何憂,臣不敢聞。”的確,不僅肅宗即位時的戰況是不容樂觀的,在複雜殘酷的宮廷鬥爭中,玄宗返回長安後肅宗對乃父的態度,也絕非玄宗所願的“不忘孝”。疾風知勁草,危難之際,高力士既對唐玄宗忠心耿耿,追隨身旁,又能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把握時機,及時進諫,提醒玄宗,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可謂處事幹練的忠臣,

西京收復後,他隨玄宗返回長安。肅宗上元元年(760),因保護禪位的玄宗,為當權的宦官李輔國所惡,被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寶應元年(762)赦還,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卒。

據史料記載,安史之亂平息以後,玄宗被迎接回朝,並尊為“太上皇”。兒子肅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兒媳、肅宗的皇后張良娣及宦官李輔國就暗中配合,常常挾制迫害玄宗,一般舊臣,早都忙著投靠新主子邀寵去了。倍感寂寞的唐玄宗,左右只有一個人陪伴,那就是高力士。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以擁戴肅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輔國乘肅宗父子之間的矛盾,誣奏玄宗與高力士“日與外人交通”,又藉口‘請太上皇到太極宮遊玩’,強行把玄宗遷往西內。玄宗騎馬行至睿武門,卻被忽然湧上的五百名手執出鞘兵刃的禁軍攔住了去路。為首的正是李輔國,他傲慢道:“陛下說,太上皇居住的興慶宮太過狹小不便,請您去太極宮居住!”玄宗受了驚嚇,幾乎掉下馬來。高力士連忙扶住玄宗,走上前去厲聲面斥李輔國:“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汝舊臣,不宜無禮,李輔國下馬!”李輔國不覺失轡而下,又看了他一眼,遂冷笑道:“高公公,真沒想到事到如今,你怎么還那么不懂事?”言罷便一刀砍死了高力士身邊的一名小宦官。高力士面對李輔國的威脅面不改色,直接對那五百騎兵喊話道:“太上皇誥曰,將士各得好生!(大家辛苦了!你們在太上皇面前拔刀攔路,就不怕犯王法么?!)”他的氣概把李輔國和五百禁軍紛紛鎮住了,皆慌忙收刀下馬跪倒齊呼“太上皇萬福”。局面算是初步穩定了下來,但高力士是個明白人,知道重回興慶宮已是不可能的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保護玄宗安全了。怎么辦呢?他就直盯著李輔國道:“李輔國攏馬!”李輔國看了看他,只好悻悻然過去把馬韁拉住,這樣一來,他與李輔國兩人一左一右牽著玄宗的馬,平安把玄宗護送到了太極宮。宮門關上之後,李輔國才得以帶兵離去。而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已是淚流滿面,說:“微將軍,阿瞞(玄宗小名)已為兵死鬼矣!”

高力士高力士

高力士的行為,深深得罪了李輔國,不久李輔國就勾結張良娣私下詔書:“上元初遭謗遷讁安置巫州,知與不知,皆為嘆息。”將高力士強行從玄宗身邊拖走,所以才會有了後來的流放,平素行事謹慎的他,為了玄宗,不惜得罪權勢滔天的李輔國,是怎樣的忠心?應當說,這個榮與辱大起大落的著名宦官,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裡,做到了一個古代忠臣的所能做的一切。史料記載,力士至巫州時,隨從不過十幾人,所余衣糧,僅夠數月之用。翌年,第五琦也謫至夷州,與高力士萍水相逢,兩人飲酒敘談。高力士回顧往事,無限傷感,即席賦詩曰:“煙薰眼落膜,瘴染面朱虞。”之後,對左右說:“宰相猶如此,余何以堪!”左右聽了,無不涕泗交流。寶應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和肅宗相繼去世。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於巫州的高力土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號天叩地,悲不自勝”,每一號慟,數回氣絕。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由於哀毀過度,哽咽成疾。他對左右說:“吾年已七十三,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所恨者二聖升遐,攀號不逮;孤魂旅櫬,飄泊何依?”八月八日在朗州開元寺的西院去世。代宗以高力士為前朝耆舊,保護先帝有功,遂詔令恢復他過去的官爵,並贈揚州大都督,許配葬玄宗的泰陵。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宦官的地位非常奇怪,因為他們在生理上缺失了男人最在乎的部分,所以雖然身處泱泱大國的權力和財富中心,卻往往在人格和心理上扭曲和不完整。傳統戲劇里,宦官統統扮演著小丑的角色,要么陰險狠毒,要么溜須拍馬,他們只要一出場,都是手執拂塵的白臉奸臣樣。在當代的影視劇里,宦官往往也沒什麼好貨色,放眼望去,只要是那些面敷白粉,嘴唇暗紅,捏著蘭花指,行事娘娘腔的傢伙,必是宦官無疑。因此,我總是想不明白鄭和怎么會是個宦官?據記載,三寶太監有著一身好武藝,身體強壯,辦事得力,有著將軍的風範,怎么也不能和宦官太監的形象搭上邊。不過,今天我要議的不是鄭和,而是另一個好宦官:高力士。

歷史評價

高力士高力士

《新唐書》:“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昵,至當復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議者頗恨宇文融以來權利相賊,階天下之禍,雖有補益,弗相除雲。”

李隆基:“力士當上,我寢則穩。”

張少悌:“武后故,韋氏窺大寶,已成禍梯。公實勇進,提劍而起。扶皇運之中興,佐大人之利見。自是之後,恩遇特崇,公卿宰臣,因以決事。公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近無閒言,遠無橫議。”

李贄:“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

親屬成員

長輩

曾祖:馮盎,唐初高州都督耿國公廣韶等十八州總管。

祖父:馮侙,潘州刺史。

父:馮君衡,依例世襲潘州刺史。

母:麥氏,追尊越國夫人

養父:高延福

配偶

呂氏,呂玄晤之女。

結拜兄弟

程伯獻,金吾大將軍。

人物評價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宦官的地位非常奇怪,因為他們在生理上缺失了男人最在乎的部分,所以雖然身處泱泱大國的權力和財富中心,卻往往在人格和心理上扭曲和不完整。傳統戲劇里,宦官統統扮演著小丑的角色,要么陰險狠毒,要么溜須拍馬,他們只要一出場,都是手執拂塵的白臉奸臣樣。在當代的影視劇里,宦官往往也沒什麼好貨色,放眼望去,只要是那些面敷白粉,嘴唇暗紅,捏著蘭花指,行事娘娘腔的傢伙,必是宦官無疑。但是高力士卻是一個好宦官,身體強壯,辦事得力,有著將軍的風範,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係,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僕,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他的功,遠遠大於他的過,況且,就衝著他對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監們“阿諛奉承,見風使舵”的面具化形象。李贄在《史綱評要》中指出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是摒棄了傳統偏見的中允不二的儻論。而當今青年作家賈飛也持相似觀點,稱古今中國宦官中,高力士算一位忠誠而又有謀略的政治家。在幫助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時,打敗太平公主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高力士不像趙高一類,一心想著謀權篡位,而是忠心耿耿報效李隆基。在安祿山叛變時,仍舊堅定地站在唐玄宗身邊,可見其一片忠心。同時,高力士並不算奸臣,與大多外臣關係良好。

以下摘自《明皇雜錄》原文

“高力士既譴於巫州,山谷多薺而人不食,力士感之,因為詩寄意:「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其後會赦歸,至武溪,道遇開元中羽林軍士,坐事謫嶺南,停車訪舊,方知上皇已厭世。力士北望號泣,嘔血而死。張少悌所寫的高力士墓誌中有清楚的記載:“寶應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圻,二聖下席,長號泣血,勺飲不入口,惜攀髯而無及,俄易簀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於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輿櫬至京,恩制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唐史專家胡戟這樣評價高力士:“他有歷史局限性,但他也為唐王朝的中興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比唐王朝爾虞我詐、親情泯滅的殘酷鬥爭,他對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誠,無疑是閃爍著人性光輝的一個亮點。”

當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於歷代其他知名宦官地地方還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個人生理的不完善,並不意味著可以剝奪他感情的需要;據傳,妻子呂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時相認的,後來雖然他身為宦官,呂氏仍然心甘情願地嫁進了門,這樁首次發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許也便是同類婚姻中最美好和單純地一例,往後那些權傾一時的太監們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實意者少而攀權附貴者多。相比他們來說,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長眠之地

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神道碑

高力士墓位於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但由於1999年出土後保存簡陋,大風等自然因素將對墓內的文物造成嚴重傷害,蒲城省文物局、渭南市計畫部門已於2004年審批通過並立項,將成立高力士墓博物館,初步資金預算有710萬元。如今高力士墓占地2畝,建成後的高力士墓博物館將占地18畝。

陝西省蒲城縣保南鄉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楊貴妃地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餘年。在這壯觀地玄宗泰陵邊,有一個黃土堆,破敗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這黃土下,長眠著玄宗最忠實地僕人――高力士。這個黃土堆,是玄宗唯一地陪葬墓。或許是玄宗在做太上皇地最後幾年孤苦時光中,終於想明白了那些當初甘願為他當牛做馬地奴才和大臣們,只不過是他榮華富貴地附帶品,真正能屬於自己地,便是和楊玉環地那場傾心之戀以及與高力士一起打拚天下地主僕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尋,唯有力士還在遙遠地巫州為自己流淚,所以在死前,玄宗親點其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許,唐明皇生前賜給高力士地財富不計其數,但唯有這封遺詔,才真正顯示了在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地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與之交心,與之榮辱與共地人。或許也是因為知道這個,高力士不願讓明皇在九泉下孤獨,儘早趕了去,在地下再續這份只有他倆才明白地情誼!

影視形象

《唐明皇》里的高力士《唐明皇》里的高力士

1976年電視劇《楊貴妃》:黃新飾演高力士;

1986年電視劇《楊貴妃》:金超群飾演高力士;

1990年電視劇《唐明皇》:李如平飾演高力士;

1992年電視劇《楊貴妃》:李如平飾演高力士;

2000年電視劇《楊貴妃》:廖啟智飾演高力士;

2009年電視劇《楊貴妃秘史》:武立平飾演高力士;

2013年電影《楊貴妃》:吳剛飾演高力士。

相關詩作

《詠薺》(亦名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影視形象影視形象

此詩毫無文采,常人寫出來,定會遭人笑話,但是已是71歲高齡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絕句,卻句句都透著淒涼勁和忠誠味兒,讓人讀著心裡不是滋味。據《新唐書本傳》:力士行前曰: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到現在。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李輔國不許。遂開始了他那一去不復返的悲壯旅程。借物明志,表現了縱有滄桑巨變,而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後人亦有詩云:“列戟依稀舊閈閎,中涓聲勢傲公卿。殿頭雅有天人望,鄉曲猶傳驃騎名。何處珍樓還突兀,於今香樹幾枯榮。野花開遍閒朱紫,不及巫州薺菜生。”;“夜深吟《詠薺》,掩卷淚滿裳。”薺是一種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歡用它包餛飩吃,估計如今地年輕人都不認得這種黑覷覷地小東西。在開元盛世,吃野菜的有兩種人,一種是窮人,一種是富人,窮人吃它為了裹腹,富人吃它為了換口味。所以,在富者雲集的長安城,薺菜論斤賣,而在人少地廣地農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詩中自喻為薺,相當貼切:他在長安很高貴,而在流放地巫州卻無人理睬,即便如此,他的忠心卻有如薺菜那樣“氣味終不改”,他的心時時向著玄宗、肅宗和大唐的天下。所以,他的死也相當悲壯。

玄宗返回長安後,這種君臣相依為命的日子並沒有過多久。公元760年,一代名宦高力士走上了流放之路。他為保護玄宗被當政的肅宗皇后張良娣與奸宦李輔國懷恨而貶謫到湖南巫州,今湖南懷化市洪江管理區。

一向居廟堂之高一旦處江湖之遠,巨大的人生落差使他寫下了《詠薺》:高力士以薺喻己,說自己在長安、洛陽時很高貴,流放巫州卻無人理睬,自己人雖不在主人身邊,但忠心和骨氣永不會改變。

可令高力士想不到的是,不久後他又回到了主人玄宗身邊,但這一次,卻是泉下相見。

高力士流放巫州兩年後,唐玄宗便在孤寂中病逝。他對殘酷的王權鬥爭和親情泯滅的現實徹底絕望了,遺詔中他沒有讓任何子女和其他大臣死後相伴,惟獨讓高力士陪葬。

此時高力士身在千山萬水之外的朗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南常德,當聽到玄宗駕崩,令其死後陪葬的訊息後,悲痛至極,絕食七日,嘔血而死……

史書記載

新唐書《高力士傳》

高力士,馮盎曾孫也。聖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里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后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養為子,故冒其姓。善武三思,歲餘,復得入禁中,稟食司宮台。既壯,長六尺五寸,謹密,善傳詔令,為宮闈丞。

玄宗在籓,力士傾心附結,已平韋氏,乃啟屬內坊,擢內給事。先天中,以誅蕭、岑等功為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於是四方奏請皆先省後進,小事即專決,雖洗沐未嘗出,眠息殿帷中,徼幸者願一見如天人然。帝曰:“力士當上,我寢乃安。”當是時,宇文融、李林甫、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雖以才寵進,然皆厚結力士,故能踵至將相,自餘承風附會不可計,皆得所欲。中人若黎敬仁、林昭隱、尹鳳翔、韓莊、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朱光輝、郭全、邊令誠等,並內供奉,或外監節度軍,修功德,市鳥獸,皆為之使。使還,所裒獲,動巨萬計,京師甲第池園、良田美產,占者什六,寵與力士略等,然悉借力士左右輕重乃能然。肅宗在東宮,兄事力士,它王、公主呼為翁,戚里諸家尊曰爹,帝或不名而呼將軍。

力士幼與母麥相失,後嶺南節度使得之瀧州,迎還,不復記識,母曰:“胸地七黑子在否?”力士袒示之,如言。母出金環,曰“兒所服者”,乃相持號慟。帝為封越國夫人,而追贈其父廣州大都督。延福與妻,及力士貴時故在,侍養與麥均。金吾大將軍程伯獻約力士為兄弟,後麥亡,伯獻糹裒絰受吊。河間男子呂玄晤吏京師,女國姝,力士娶之,玄晤擢刀筆史至少卿,子弟仕皆王傅。玄晤妻死,中外贈賻送葬,自第至墓,車徒背相望不絕。

高力士神道碑高力士神道碑

始,李林甫、牛仙客知帝憚幸東都,而京師漕不給,乃以賦粟助漕,及用和糴法,數年,國用稍充。帝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長安且十年,海內無事,朕將吐納導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對曰:“天子順動,古制也。稅入有常,則人不告勞。今賦粟充漕,臣恐國無旬月蓄;和糴不止,則私藏竭,逐末者眾。又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權既振,孰敢議者!”帝不悅,力士頓首自陳“心狂易,語謬當死”。帝為置酒,左右呼萬歲。由是還內宅,不復事。加累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於來廷坊建佛祠,興寧坊立道士祠,珍樓寶屋,國貲所不逮。鍾成,力士宴公卿,一扣鍾,納禮錢十萬,有佞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都北堰澧列五磑,日僦三百斛直。

有袁思藝者,帝亦愛幸,然驕倨甚,士大夫疏畏之,而力士陰巧得人譽。帝初置內侍省監二員,秩三品,以力士、思藝為之。帝幸蜀,思藝遂臣賊,而力士從帝,進齊國公。帝聞肅宗即位,喜曰:“吾兒應天順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憂?”力士曰:“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區,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何憂,臣不敢聞。”從上皇還,進開府儀同三司,實封戶五百。

初,太子瑛廢,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屬壽王,帝以肅宗長,意未決,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爾,我家老,揣我何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帝曰:“爾言是也。”儲位遂定。天寶中,邊將爭立功,帝嘗曰:“朕春秋高,朝廷細務付宰相,蕃夷不龔付諸將,寧不暇耶?”對曰:“臣間至閣門,見奏事者言云南數喪師,又北兵悍且強,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禍成不可禁。”其指蓋謂祿山。帝曰:“卿勿言,朕將圖之。”十三年秋,大雨,帝顧左右無人,即曰:“天方災,卿宜言之。”力士曰:“自陛下以權假宰相,法令不行,陰陽失度,天下事庸可復安?臣之鉗口,其時也。”帝不答。明年祿山反。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昵,至當復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議者頗恨宇文融以來權利相賊,階天下之禍,雖有補益,弗相除雲。

上皇徙西內,居十日,為李輔國所誣,除籍,長流巫州。力士方逃瘧功巨閣下,輔國以詔召,力士趨至閣外,遣內養授謫制,因曰:“巨當死已久,天子哀憐到現在日,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輔國不許。寶應元年赦還,見二帝遺詔,北向哭歐血,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餘恨。”慟而卒,年七十九。代宗以護衛先帝勞,還其官,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傳聞逸事

高力士以狗試毒破

青年高力士後來為皇子時代的玄宗李隆基看中。就年齡而言,高力士猶較玄宗年長一歲。

發動討滅韋氏的政變時,身在幕後的高力士雖然沒有赫赫武功,實際上貢獻極大。他片刻不離玄宗身邊,連梳洗、沐浴時也不敢到宮外,以粉骨碎身的態度為主子奉獻一切。玄宗不能對朝臣或將軍說的事情,也找高力士商量。高力士為報答知遇之恩,什麼事都肯做。

太平公主派的參謀西域僧慧范拉攏一名元氏宮女,企圖毒殺玄宗。由於皇帝用餐時,一向有專人預先嘗食以試是否有毒,因此,毒殺皇帝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西域僧慧范想到了在藥中加毒,因為宮中的藥草、金丹都是事先經過檢查的,這些藥材煎好藥後也就不會再進行復驗,皇帝用藥時也就不會有人預先試飲。

然而高力士並沒有遵守這個規則。他把尚藥局送來的一部分藥品,偷偷用以餵食豢養在禁苑某一區的獵狗。高力士是非常喜歡狗的人,經常親自照顧這些狗。因此,看見他在餵狗,沒有人奇怪。結果,喝了準備呈給皇帝飲用之藥的一部分之後,狗竟然在不到兩刻(三十分鐘)就一命嗚呼。最後毒殺玄宗的陰謀也就被識破了。

《楊貴妃秘史》相關背景知識

尤小剛導演的秘史系列劇第六部《楊貴妃秘史》正在湖南衛視晚10點檔熱播。根據央視索福瑞的數據,該劇開播第一天收視率1.11%,位居同時段全國收視率第一位。不過,觀眾和網友質疑該劇“太雷人、太現代”。昨天,導演尤小剛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回應說:“雖說在這部戲故事上延續了以前的秘史式敘事,但是該劇不論在風格上,還是台詞上都更輕鬆,是一部宮廷平民劇。”

中國歷代知名宦官

宦官是中國古代被閹割後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們是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又稱寺人、閹(奄)人、閹官、宦者、中官、內官、內臣、內侍、內監等。我國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宦官稱“太監”,是隋唐以後的事,地位較高的內監就被稱為“太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