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墓

司馬光墓

司馬光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山西省夏縣城北15公里的鳴條岡。墓園占地近6萬平方米,墓前有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的年號]年間(1522-1566年)複製墓碑,哲宗御篆忠清粹德之碑碑額,碑文為蘇軾撰並書。東有守墳祠、香火寺餘慶禪院,寺內有宋代大殿和記載墳園沿革的歷代碑石20通。

基本信息

簡介

司馬光墓司馬光墓
司馬光墓位於夏縣城西12公里處,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90米。墓地坐北向南,分為陵園祠塋和餘慶禪院三部分。大門外有一座碑樓,建於明嘉靖年間,內有著名的“司馬溫公神道碑”,碑文為蘇東坡所車,記載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在溫公祠堂的司馬光大殿內懸掛有幾十幅畫像,描繪了司馬光的一生。

地理位置

一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的墓地地位於夏縣城西 12.5公里的水頭鎮小晁村北側,東西長302米,南北寬190米門占地面積近百畝,這裡背依鳴條崗,前臨故都安邑(禹王城),地勢開闊平坦,阡陌交錯。北望稷山,南眺中條,可謂詳瑞寶地。

布局

大門外東南方面的碑樓。碑樓高聳,裡面藏放巨碑一通。碑樓是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監察御史朱實昌瞻仰司馬光陵墓時修建的。碑樓檐柱上刻有清代楹聯一幅:“粹德輝煌流涑水,精忠發越秀峨眉”。碑身厚碩高大、螭首、龜趺,三者相加高達9米,堪稱“華夏巨碑”。碑文的全稱是“司馬溫公神道碑”,額上鐫刻宋哲宗趙煦御篆的“忠清粹德之碑”六個大字,碑文為蘇東坡撰寫,共2146字。記述了司馬光一生的功績和家世。

近景近景
進入陵國大門,正面建築是溫公祠堂。祠堂內有碑亭,著名的“杏花碑”就完好地保存在這裡。祠堂正面是司馬光大殿,面闊5間,裡面原有溫公四代塑像,可惜毀於50年代。現在的祠殿內,四壁懸掛幾十幅反映司馬光一生功績的人物畫,書架上放置線裝的《資治通鑑》、《涑水紀聞》等書籍。殿內中央有司馬光石刻畫像,並且刻有司馬光自題詩:“黃面霜髭細瘦身,從來未識漫相親;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
司馬光墓及祖塋松柏成蔭,古冢交錯,石刻遍地,一派肅穆古樸氣氛。墓地前翁仲分列,石羊石虎雄臥於神道兩側。正中墓地安放著司馬光父子,中間為司馬光父司馬池之墓,左側為司馬光兄司馬旦之墓,右側為司馬光之墓。其餘墓葬為司馬光曾祖、祖父,以及族人的墳冢。基地上保存有宋碑4通,明碑2通,其中以上安石為司馬光叔父司馬沂撰寫的墓表最為著名,文辭流暢,筆力工健,屬北宋時期珍貴文物。
餘慶禪院是北宋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敕建的香火寺,亦稱“餘慶寺”。院內建正殿5間,兩側為僧舍廊廡。大殿內供金妝大佛坐像3尊,高達3米有餘。佛壇中央坐毗盧佛,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像前配有護法、韋陀、侍童。兩側原有十六羅漢,現存12尊。整個造像神態端座,氣宇軒昂,手法精湛,頗具宋代風格。院內東廊房陳列的內容,主要是有關司馬光的碑銘拓片,司馬光像刻石是明代嘉靖年間依據宋代畫像摹刻而成,這裡還有近現代著名書畫家的詩讚和書畫。

司馬光簡介

司馬光司馬光
司馬光(1O19――1086),字君實,夏縣涑水鄉人。北宋寶元元年進士,世稱涑水先生,宋哲宗時名相,謚溫國公。寶元進士,著有《資治通鑑》、《涑水紀聞》等。墳塋位於今夏縣水頭鎮小晁村北側一華里,背依鳴條崗,前臨故都安邑,方圓平曠疏闊,阡陌交錯。北望稷峰,高峻挺拔,南眺中條,瑤台獻瑞。塋地現存司馬光及父兄親屬墓冢封土堆十三座,呈有序排列。塋地東側有溫公祠堂,主殿五楹。殿內原有司馬光及先祖四代塑像,現已無存。元佑三年,宋哲宗為了表彰司馬光的大節元勛,敕令翰林學士蘇軾撰寫神道碑文,並御書“忠清粹德之碑”六字碑額。碑文詳述了司馬光的家世與生平。紹聖初,御史周秩首論“溫公誣謗先帝。盡廢其法,當以罪及”,宋哲宗令將原碑推倒。金皇統年間,夏縣縣令王廷直重新鐫刻原碑文嵌於壁間,僧人圓珍出錢財建神道碑堂加以保護。遂名杏花碑,惜已剝蝕難辨。明嘉靖三年,御史朱實昌復鐫蘇文於碑上,立於舊龜趺,冠以舊額。現矗立在司馬光墓前的《忠清粹德之碑》高大絕倫,堪稱三晉第一碑。另塋地還保存宋至民國碑記三十餘通。

陵墓與祠廟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運城市主要旅遊景點

概況運城位於山西省西南端,總面積14236.5平方公里。黃河中游北幹流以東,與河南,陝西隔河相望,北靠臨汾,東鄰晉東南。古稱“河東”,河東大地外濱澎湃的黃河,內有綿延的中條山,自古就有“表里山河”的美譽,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運城地區歷史悠久,山川壯麗,文物古蹟星羅棋布,風光名勝遍布各地,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境內有歷山孤峰山呂梁山五老山,尤門天險,王官峪瀑布閆家池峪谷瀑布和溫泉等自然景觀;有著名流口大禹渡,津渡和風陵渡。有聞名華夏的古文化遺址和古建築,如:南海峪岩洞遺址西候渡遺址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祖墓晉文墓晉南雲墓關帝廟永樂官普救寺飛雲樓等。這些自然景觀和古文化具有極高的觀賞,遊覽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河東先後培育出商代中興賢相傅說,春秋霸主晉文公,戰國縱橫家張儀,蜀漢名將關羽,晉代文學家郭璞,隋代哲學家、教育家王通,唐文學家王勃柳宗元、唐代名相裴度、名將薛仁貴、宋代名相、史學家司馬光等等。
景點廣仁王廟 | 合河遺址 | 黃河大禹渡 | 開元黃河大鐵牛| 蒲津渡 | 茅津渡 | 普救寺 | 棲岩寺塔 | 芮城古文化遺址群 | 芮城永樂宮 | 風陵渡 | 聖壽寺舍利塔 | 萬固寺 | 五老峰 | 西侯度遺址 | 洞賓故里 | 九峰山 | 王官谷| 白胎寺 | 碧落碑 | 東嶽廟 | 法王廟 | 飛雲樓 | 福勝寺 | 古城新絳 | 稷王廟 | 稷益廟 | 絳守居園池 | 絳州大堂 | 絳州三樓 | 青龍寺 | 秋風樓 | 薛仁貴寒窯 | 禹門口 | 常平關帝廟 | 池神廟 | 春秋樓 | 堆雲洞 | 泛舟禪師塔 | 解州關帝廟 | 歷史古都夏縣 | 臨猗雙塔 | 裴祠石刻 | 司馬光墓 | 太平興國寺塔 | 聞喜文廟 | 夏縣溫泉 | 禹王城址 | 運城鹽池 | 中國宰相村 | 柳氏民居 | 運城濕地自然保護區 | 東下馮遺址 |龍門激浪 | 蒲州故城遺址 | 馬村磚雕墓 | 太陰寺 | 鸛雀樓 |中條山國家森林公園 | 運城天鵝自然保護區 | 鶯鶯塔 | 中國死海 | 堆雲洞 |西侯度遺址| 福勝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