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

文天祥墓,位於江西省吉安縣富田鄉鶩湖大坑虎形山。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立墓,墓前有二層共106級紅條台階,墓封土高1.4米,墓腳平地新立一塊文天祥簡介字碑。1987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收入《中國名勝辭典》。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陵墓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明、清先後重修。1983、1993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拔款重建。1987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愛國主義教育課堂。這位民族英雄、愛國詩人一生波瀾壯闊,正氣煌煌,青山不老,忠魂永在!

陵園靜穆、莊嚴、凝重。我們佇立墓前,虔誠地默讀著那一行行書法遒勁有力的聯語和碑文:
志可凌雲文能載道 生當報國死不低頭
南宋狀元宰相 西江孝子忠臣
天賦忠烈千秋志 祥賜英名萬古存.......

臥虎山

“臥虎山”名不虛傳。兩座樹木蓊鬱的小山如虎足伸伏於前,虎頭高高昂起,墳墓建在虎的鼻尖。好一幅“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山水畫屏。墓前是小橋流水人家,墳後是鬱郁山林,遠方有綿延起伏的重巒疊障,對面一山酷似一位跪伏於地的大臣正叩首稱臣。啁啾的山鳥跳躍在林間,清亮的溪流中游魚歷歷可數、怡然自樂;遠處農舍上炊煙裊裊,飄向碧藍的天穹.

墓主生平

文天祥墓文天祥墓
文天祥(1236-1283),原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 吉州廬陵(今吉安縣)人. 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因父喪未受官職. 開慶初年(1259)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奮人心,並獻御敵之計,未被採納. 後歷任刑部郎官,知瑞州等職. 鹹淳六年(1270),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到罷斥. 德祐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 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 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 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 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 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 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 元將張弘范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 末句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 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散文作品. 其中詩作達百餘首,成就很高. 有《文山先生全集》. 其中有《過零丁洋》、《正氣歌》等千古絕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