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漢語成語]

大智若愚[漢語成語]

大智若愚,中國國古代成語,出自宋蘇軾經進東坡文集事略二七《賀歐陽少帥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指才智出眾但並不處處表現在外。“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可謂濃縮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為人處世的智慧。老子中有“大巧若拙”的說法,而顏回因為會“守愚”而深得孔子的喜愛,他表面上迷迷糊糊,其實在用心勁,課後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大智若愚”被普遍認為是做人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如果有誰能做到“大智若愚”,那表明他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了。在低調中修煉自己,謙卑處世人常在,大智若愚,實乃養晦之術,平和待人留餘地,時機未成熟時,要挺住,毛羽不豐時,要懂得讓步,高處不勝寒,要常反躬自省,“和”字值千金,狂傲丟性命,在“愚”中等待時機,主動吃虧是風度,為對手叫好是一種智慧,以寬容之心度他人之過。

基本信息

解釋

讀音

“大智若愚”這個成語可謂濃縮了中國儒家和道家為人處世的智慧。老子中有“大巧若拙”的說法?而顏回因為會“守愚”而深得孔子的喜愛,他表面上迷迷糊糊,其實在用心勁,課後總能把先生的教導清楚而有條理地講出來。 “大智若愚”

(dàzhìruòyú)

解釋
若:好像。才智出眾的人表面看來好像愚笨,但是才智出眾,不顯露出來。

出處
宋·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老子》中“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分句;指有智慧型的人不露鋒芒

示例
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二·駱文忠公遺愛》:“自有諸賢擁護而效其長,豈其~耶?

近義詞
大巧若拙、不露鋒芒、深藏若虛、虛懷若谷、

反義詞
鋒芒畢露、不可一世、愚不可及

歇後語
扮豬吃老虎

釋義

大智若愚在《詞源》里的解釋是這樣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鋒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大智若愚’若愚,已人理悟之境;但要大徹大悟,當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理上之悟,是一悟,已近‘愚’之境界;事上之悟,事事悟,時時醒,持守如一,乃一大智者。大智者,愚之極至也。大愚者,智之其反也。外智而內愚,實愚也;外愚而內智,大智也。外智者,工於計巧,慣於矯飾,常好張揚,事事計較,精明幹練,吃不得半點虧。內智者,外為糊塗之狀,上善斤斤計較,事事算大不算小,達觀,大度,不拘小節。智愚之別,實為內外之別,虛實之分。

例句示例

魯迅在《出關》中描寫老聃“好像一段呆木頭";其實老子是一個哲學家;這個形象;大概就是大智若愚吧。清·薛福成《庸庵筆記·史料二·駱文忠公遺愛》:“自有諸賢擁護而效其長,豈其大智若愚耶?

哲學理念

生活

大智若愚在生活當中的表現是不處處顯示自己的聰明,做人低調,從來不向人誇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注重自身修為、層次和素質的提高,對於很多事情持大度開放的態度,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和強者求己的心態,從來沒有太多的抱怨,能夠真心實在的踏實做事,對於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夠不斷得到積累。很多時候大智若愚伴隨的還有大器晚成,畢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斷積累自己,就像玉坯不斷積累一樣,多年的積累所鑄就的往往是絕代珍品,出世的時候由於體積太大而需要精雕細琢,而不像外智那般的小玉一樣幾下子就可以雕琢出來馬上能夠拿到市場賣個好價錢,因而大器晚成之後往往都是無價之寶。

職場

職場就是一個個不同生態圈,在這種生態圈中,互相的競爭、鬥爭在所難免,弱肉強爭、優勝劣汰也是常態。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是必要的,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對自己價值的內在認同、對目標實現的不變堅持,從而在努力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排除各種雜音與干擾。正是這種貌似“遲鈍”的頑強意志使人能夠突破重重障礙,步步向前,最終實現自己的發展夢想。鈍感是一種大智若愚的智慧。“鈍感力”一詞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按照渡邊淳一自己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鈍感”相對敏感而言更像一種大智若愚的生存智慧。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過於敏感往往就容易受到傷害,而鈍感雖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卻能讓人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煩惱,不會氣餒,鈍感力恰似一種不讓自己受傷的力量。在各自世界裡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內心深處一定隱藏著一種絕妙的鈍感力。《士兵突擊》許三多形象之所以廣受歡迎,正好是說明了大智若愚鈍感力的妙處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