鈍感力[名詞]

鈍感力[名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鈍感力解釋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簡介

《鈍感力》書籍封面《鈍感力》書籍封面

所謂鈍感,不是遲鈍,而是對周圍的一切排除干擾、勇往直前的態度。鈍感力就是“遲鈍的力量”,只有“忍耐、包容、專注”,才能做到“寬容、從容、淡定”。從表象上看,“鈍感力”似乎是一種負面的感覺,但就其本質功效而言,卻是一種“有意義的感覺遲鈍”。

來源

“鈍感力”一詞其實是日本作家渡邊淳一的發明。按照渡邊淳一自己的解釋,“鈍感力”可直譯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字面釋義

按照單純的字面意義,我們可以意為對周遭事務不過於敏感的能力。鈍感就是一種才能,一種能讓人們的才華開花結果、發揚光大的力量。

人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才能的有無,還在於究竟能發掘和引導出來多少。在生活中,"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面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和智慧。

作用

鈍感力,它可以使我們更加從容地應對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中一些突如其來的事件,以更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做到處變不驚,相信它是這個社會一種必備的生存才能,一種智慧,讓人終身受益。

鈍感力作為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進、張揚、剛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競爭激烈、節奏飛快、錯綜複雜的現代社會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並同時求得自身內心的平衡及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共處。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鈍感力”就是一種“得寸進尺”的才能。

有才能的人周圍,肯定會有時常表揚他的人,而其本人也常會因表揚而“得寸進尺”。這 種“得寸進尺、得意忘形”的精神,不是卑鄙無恥,而且一種讓人朝著光明的未來展翅高飛的原動力。

為了培養人們的“鈍感力”,就需要發揚“得寸進尺”的精神。換句話說,我們應該經常“得意忘形”。許多時候,這種精神能夠從一個人的內心深處,給他帶來前進的動力。

素質支撐

鈍感力素質一:自我認知力鈍感力之所以讓一個人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中勝出,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鈍感的背後是強烈的自我認知力,或者稱之為自信力

認知自己是困難的,但是能夠正確而深刻地認知自己,無疑是一種出色的能力—許多成功的人共同擁有的素質之一就是:他們都清晰地知道自己優勢何在、自己能做什麼、自己要往什麼方向去。 在這個浮華喧囂的社會中,自我認知能力能夠讓一個人冷靜分析自己與外部世界之間的關係,判斷出自己優勢與劣勢,從而清晰地找準自己的位置。

由於自我認知而形成的鈍感力是一種高度的智慧,可以讓我們在充滿壓力與挑戰的生涯中,在最失望、最困厄之時,依然能看到遠方搖曳著的希望之燈,鼓勵著我們不斷努力,不斷向前,最終抵達輝煌的終點。

鈍感力素質二:職場生涯就像一場戰鬥,是一場不間斷的、讓人無喘息餘地的追逐。在一次次勝利中間夾雜著許多次失敗和拒絕,在喜悅、期待、得意與興奮之中往往夾雜著恐懼、拒絕和失望。不論身處什麼樣的境況,也不論遇到多少次挫折,但對於擁有鈍感力的人來說,他們始終相信:沒有失敗,只有暫時停止成功。

培養

就拿小孩子來說吧。孩子不應嬌生慣養,但發現了優點,就應立刻表揚“這個你做得真好呀!漂亮極了!”“你好了不起,要好好加油!”

孩子非常單純,是“得寸進尺”的典型。孩子高興了,就會愈發努力,事情便會做得更加出色。因為表現出色,又會受到讚揚......周而復始,孩子就會不斷進步。

因為一句話既可以救活一個人,也可以殺死一個人,對於才能也是如此。因此,鈍感力是培養出來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